課題組

摘 ? 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大計,天才兒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來源。隨著對人才認識的不斷加深,世界各國開始重新認識天才兒童,其內涵不斷豐富,由單維智力轉為多維能力和才能,由關注靜態能力轉為關注個體與環境互動過程中能力的動態發展。我國素來重視天才兒童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天才兒童教育的探索也歷經積極探索時期和創新實踐時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總結了科學化的鑒別標準和工具;探索了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但目前我國的天才兒童教育還面臨著缺乏新近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選拔測評系統,專業選拔和評價隊伍有待提高,管理和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挑戰。在新時代,應進一步明確天才兒童教育的目標與原則,不斷創新路徑,推動我國天才兒童教育邁向新臺階。
關鍵詞:天才兒童;拔尖創新人才;天才兒童教育;教育公平;優質教育;智力
中圖分類號:G4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3.01.002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新時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為新時代做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涉及早期、中期、后期等全流程和全過程,其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特別是天才兒童教育,是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工程。天才兒童是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來源和國家戰略性人力稀缺資源,加強新時代天才兒童教育,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更好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天才兒童及其教育亟需重新認識
(一)天才兒童的概念內涵體現出動態發展性
關于天才兒童的概念,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有不同的說法,通常包括超常兒童、英才兒童、高天資兒童、資優兒童、早慧兒童、神童等。例如,中國學術界較多使用“超常兒童”(supernormal children),指與同齡兒童相比,一般智力、創造力明顯超常出眾,并/或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兒童[1],具體包含四個層面的內涵:一是超常兒童只是智能比常態兒童更優異的一部分兒童;二是超常的智能受到遺傳和環境的綜合影響;三是超常的智能兼具穩定性與發展變化性;四是除一般智能和特殊智能以外,超常兒童的心理成分還包括個性傾向和品質[2]。我國臺灣地區則常用“資優兒童”一詞。日本學術界用“さいのう”(sainō)即“才能”(intelligence and ability)[3],體現教育的平等,并強調教育對發展“才能”的影響作用。俄羅斯學術界采用“智能”,旨在避免兒童變得傲慢并凸顯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和動機[4]。歐美國家則一般使用“天才兒童”(gifted and talented)。雖然不同國家或地區對“天才”的界定和定義不盡相同,但都強調從多個維度入手,并越來越重視潛力的挖掘、個性特征和環境因素在動態發展中的作用。綜合國內外對“天才”界定的變化,可以總結出以下兩個規律。
一是從單維智力到多維才能的變化。最初美國心理學家推孟(Terman.L)將天才兒童定義為智商(IQ)大于130-140者或智商水平處于前1%的兒童[5];隨著天才兒童研究和教育實踐的發展,天才兒童的定義逐漸擴展到特殊領域的認知能力,被認為是“與同一經歷和環境的同齡兒童相比,在一個或多個領域中表現或有能力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兒童”[6],這一定義關注了天才兒童的多領域智能,并將個人經歷與環境因素置于其中,獲得了比較普遍的支持和認同。
二是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理論模型從關注個體的、靜態的能力結構到個體與環境互動的、動態的才能發展過程。不僅關注天才兒童認知、非認知(如求知欲旺盛、進取心強、自信樂觀、堅毅頑強等[2])以及成就技能,也關注環境、機遇等因素,也強調環境因素、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作用在才能發展中的重要價值[7],由此提示天才兒童鑒別應關注天賦轉化為才能的過程,為天才兒童鑒別對象的擴大、鑒別方式的豐富和天才兒童的培養與教育提供了指導。
天才兒童群體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因此基于天才兒童發展、教育實踐和研究的需要,天才兒童教育領域的常見群體有:學齡前天才兒童(gifted child of preschool ages)、學業型天才兒童(academic gifted child)、運動天才兒童(kinesthetic gifted child)、特殊領導天才(special talent for leadership)、特殊科學天才(special talent for science)、特殊文學天才(special talent for literature)、特殊音樂天才(special talent for music)、高創造力兒童(child with high creativity)、創造性天才(creative genius),以及其他特殊天才如缺陷天才(handicapped gifted)、多動天才(hyperactive genius)等雙特殊兒童[8]。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0-14歲兒童約25338萬。如果按照國際慣用標準1-3%的天才兒童比例算,我國大約有253~760萬0-14歲兒童屬于天才兒童。如何面向這一部分特殊群體加強天才兒童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的重大課題。
(二)我國天才兒童教育的歷史傳統
中國素有重視天才兒童教育的優秀傳統。在我國,天才兒童的選拔和培養,最早可追溯到西漢的“童子科”。童子科是漢代選官取士的特設科目之一。《漢書·藝文志》記載:“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東漢規定兒童年十二至十六歲,能“情通經典者”可以入選童子科,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授以官職。進入童子科,成為童子郎,不僅意味著前途似錦,還代表名滿天下。這些童子郎被稱為“神童”“奇童”“圣童”。
唐朝科舉考試制度中正式設置了童子科。唐朝的童子科對年齡要求非常嚴格,早期規定必須在十歲以下,后來放寬至十二歲以下。從唐代到宋代,對選拔對象和選拔標準都有明確規定。宋朝的神童選拔制度更加完善,宋制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者,皆可應試,及第后予以出身并授以官職。遇到特別優異的神童,皇帝將親自接見。宋朝對于神童相當重視,誕生了楊億、宋授、晏殊等神童宰相。
元代借鑒唐、宋制度,也推行過童子舉,但是元代童子舉與前代童子科考試存在本質區別:首先,在選拔程序上沒有逐級嚴格的考試制度;其次,錄取后并不授官、賜出身或給予免解,而是“令入國子學教育之”。所以《元史》將“童子舉”載入《選舉志》之“學校”,而非“科目”。所舉童子不分民族、地域、階層,以漢人、南人居多。既有采行、延續前代童子舉的舉措,也有根據元代政治、文化特色加以改革之處,顯示出元代童子舉的特色[9]。
明朝科舉制中不再設童子科,但很重視對神童的教育,實行“課業廩給之制”。皇帝會親自考試,并給予各種優待和培養。對于被舉薦的幼童,將奉旨到書院讀書,國家包出學費和生活費。待這些幼童有所成績,優先授予官職,愿意參加科舉考試的,也大力支持。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史書記載“卓然為當世名臣者,蓋不乏人”。
總的來說,我國重視培養天才兒童的優秀傳統為新時代加強天才兒童教育、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天才兒童教育作出的有益探索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探索可以分為兩個時期(見圖1),即積極探索期(1978—2012年)和創新實踐期(2012—2022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黨的十六大提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此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重點話題以及重點發展方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央高度重視創新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提及青年人才的培養問題,并做出了明確指示。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把教育擺在更加重要位置”[10]。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要更加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11]。2021年9月28日,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他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12]。
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開展了各類專項項目和實踐探索。在學術領域,天才兒童教育政策、法律法規建設的研究數量逐漸增多,天才兒童教育研究的理論模型也更加科學化。基于此,天才兒童教育的研究有了以下變化:天才兒童的定義動態化發展;鑒別指標趨于多元化;提出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天才兒童的培養需求;兼顧天才兒童的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發展[13]。綜上,在國家層面,對天才兒童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同時,我國的相關學術研究也有了質的進步。
二、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新時代戰略部署
加強天才兒童選拔、培養、管理,有計劃地為天才兒童提供個性化、高水平的教育,是我國進入新時代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
(一)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必然要求和關鍵途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加強天才兒童教育、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是堅定不移解決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的重要方面;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根本要求;是增強人才戰略思維,鞏固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構筑集聚優秀人才科研創新高地,加快解決“卡腦子”“卡脖子”等問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途徑。
加強天才兒童教育,彰顯了中國特色人才培養的歷史主動性,既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本質體現,又是建設人才強國的必然選擇,還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亦是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建設全球人才高地,從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的重要途徑。
(二)滿足人民群眾對更美好教育期盼的重要方面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不僅關系著國家發展、民族興衰,也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加強天才兒童教育、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是更好保障人民受教育機會,有效緩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機會,充分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推動教育朝著更加包容、公平、優質的方向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高位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教育領域的生動體現,是切實增進民生福祉,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深刻表達,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徑。
(三)尊重教育心理規律與個人成長規律的集中體現
我國進行了長達40多年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獲得了一定的人才培養經驗。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整個人才培養體系的高端部分,拔尖創新人才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具有超常的智力、敏捷的思維、特殊的能力等特征。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既要考慮普適性,也要充分考慮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與學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育設計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關鍵環節。對拔尖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各種認識,實際上是對整個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應尊重個體的心理發展規律和成長規律[14]。
三、天才兒童教育的成效與挑戰
(一)天才兒童教育初見成效
1. 總結了科學化的鑒別標準和工具
一是采用多指標進行鑒別。多指標包括感知觀察力、記憶、類比推理、創造性思維等;涉及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的速度、方式、深度和鞏固程度,取得的成績,以及特殊才能和個性品質等。二是在動態的比較研究中鑒別。天才兒童的智能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且這種發展變化受到文化條件、環境和教育的制約。三是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結合。興趣、求知欲、堅持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天才兒童取得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四是把鑒別、培養和追蹤考察結合起來。根據追蹤考察結果可以動態調整鑒別與培養方法。
專家學者在學術研究以及實踐探索過程中,開發了天才兒童的鑒別工具,如《鑒別超常兒童認知能力的測驗》《鑒別超常兒童認知能力的參照指標》《少年非智力個性心理特征問卷》等,通過科學、專業、有效的手段對潛在天才兒童進行鑒別,讓天才兒童的鑒別和選拔過程更具準確性以及科學性。此外,1985年舉辦了“超常兒童鑒別和教育培訓班”,并出版了《怎樣培養超常兒童》一書[15]。而《智蕾初綻》一書是我國天才兒童協作研究的第一本專集。
2. 探索了多樣化的培養模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天才兒童教育主要有四種代表性的培養模式。一是加速學制模式。這一模式指以提早入學、跳級、濃縮課程、自定進度教學等策略,幫助學生以更快的學習進度,先于普通學生提前完成常規教育。二是豐富學制模式。這一模式指為具有天賦的學生設計的特殊教育計劃,其主要目標是跨越不同的學校類型、程度和區域,讓學生進行一種有挑戰性而又愉快的高目標學習。三是彈性學制模式。這一模式指對學生修業年限不做統一、嚴格要求,允許學生提前畢業、中途休學或分段完成學業,只要學生在一個彈性化的期限內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獲得學分即可。四是課后項目式模式。這一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積極地收集信息、獲取知識、探討方案,以此來解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通過多年的培養探索,我國學者認識到天才兒童的發展過程具有不平衡性,并概括出4種不同的發展類型:躍進式、V形前進式、后起式、滑落式。同時發現: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環境是天才兒童成長的基礎;因材施教的學校教育是天才兒童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欲、專心致志和堅毅頑強等個性品質是天才兒童取得超常發展的不可缺少的主觀因素。近十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的專家學者與教師聯合社會、企業力量開展了流動、留守天才兒童的發現和培養項目,同時關注并嘗試探討雙重特殊兒童(如多動天才、高功能自閉或其他“鬼才”“怪才”)的鑒別、安置和干預。
當前,我國拔尖創新人才教育凸顯出多元化選拔、進階式培養和理解性支持的特色。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智商為準繩的選拔已難以適應復雜時代對創新人才的多元需求,尤其是現有研究指出:智商和創造力僅有適度相關性,當超過約120的智商閾值后,這種相關性會消失。在人才內部特征中諸如個體動機、興趣、信念,以及自信、獨立、熱情、冒險、好奇心等人格特質的非智力因素對個人發展具有重要影響[16]。
3. 取得了一定的培養成效
一是在人才培養方面。已培養的天才兒童中,有國內外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也有感動中國的“時代楷模”。很多人在國內外著名學府、科研機構中脫穎而出,成長為國際一流的科學家;也有許多人在IT、金融、制造等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例如,中科大少年班37年來共畢業2910名本科生,90%以上考取了國內外研究生。其中19%供職于科教界,超過200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其中2人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7人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5人當選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另有72%活躍在企業界、金融界,在世界500強任職的約占35%,高端“成材”率遠高于一般高校。截至201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已走出了5位院士[17]。
再如,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由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創辦,自開班已培養15屆畢業生共計495人。截至2019年,在366名畢業生中,有222人赴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法國等地深造,包括赴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此外,44人進入Google、MSRA、IBM、Facebook等國際著名計算機企業工作;15人執教于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杜克大學、多倫多大學等國內外一流高校[18]。截至2022年6月,姚班學生在本科期間發表的論文有334篇記錄在冊,其中姚班學生作為論文通訊作者或主要完成人的有294篇,并有125人次在FOCS、STOC、SODA、NIPS、COLT、CVPR、AAAI、ICLR等國際頂級會議上作大會報告。據不完全統計,有30位畢業生進入學界,執教于國內外一流高校[19]。
二是國際影響和學術推動方面。我國許多研究成果在有關國際會議和國際性刊物或學術專著中發表。如“世界天才兒童會議”“國際行為發展研究會”“亞太地區天才會議”“歐洲高才能會議”以及一些其他國家的學術會議等。天才兒童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期刊有三本,即Gifted Child Quarterly,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High Ability Studies,從2000年至2020年,在發文排名前二十的院校機構中,我國有2所,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發文22次)和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發文12次)[13]。截至2016年,北京八中有171人次參加了共計12屆“世界超常兒童教育大會”和12屆“亞太地區超常兒童教育大會”,在這些大會上共宣讀了108篇科研論文[20]。
(二)新時代加強天才兒童教育面臨諸多挑戰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我國天才兒童培養仍面臨如下挑戰。
1. 對天才兒童教育的科學認識還有待加強
一是對天才教育的公平性存在誤解。受傳統“均衡論”觀念的影響,社會大眾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認識不足,導致其認為教育上任何的區別對待都是不公平的,產生了對天才教育不公平的誤解[21]。而“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家庭教育焦慮”“分數指揮棒下學校教育的不良競爭”更是大大加深了這種誤解[22]。二是對天才兒童的認識尚待加深。天才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存在許多不同之處。天才兒童表現出的獨特性易被誤解成是“不合群的、怪異的”,同齡人也可能對天才兒童表現出偏見和孤立。有些家長缺乏對天才兒童科學教育原則和方式的了解,沒有樹立正確的天才兒童教育觀和成才觀[23],導致了天才教育異化現象,即認為“任何孩子都可以培養成天才兒童”,使得很多常態兒童承受了揠苗助長的壓力,嚴重損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24]。此外,天才兒童教育當中還存在較重功利思想。如天才兒童的潛能和稟賦被認可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一旦其成績不理想,外界就會對其提出質疑。這樣功利性的教育觀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三是忽視對天才兒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國外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天才兒童能否取得成就的關鍵性因素是非智力因素,但我國對天才兒童的培養多聚焦于智力因素,對非智力因素賦予的權重不足,不利于幫助天才兒童實現全面發展,甚至可能影響天才兒童的未來成就。
2. 缺乏新近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選拔測評系統
目前,我國天才兒童的選拔測評系統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本土化的鑒別理論和測評體系,向區分“早期拔高”和“真正天才”提出挑戰。由于天才教育資源稀缺和天才兒童特點的科普,導致我國大量家長甚至學校提前找到各種類型的“題目訓練”,人為造成“短暫拔高”,從而導致選拔偏差。二是缺乏專業領域潛能測評體系。在專業領域的成才至少需要10~15年的積累,國際上天才兒童選拔除了關注天賦,更關注專業才能的發現,以促進專才發展成為領域內的拔尖人才。當前,我國在中小學階段的早期選拔工具中,主要以一般智力、非智力、創造力為主要測評指標,但是沒有專業領域的才能測評體系,不利于專才的早期發現。三是缺乏可規模化開展選拔的測評體系。我國天才兒童起步并不晚,但是只在少數地區的極少數學校開展,因此,當下的測評體系主要集中在紙筆測試和線下計算機測試,導致成本高、效率低(線下),很難滿足規模化的高效快速選拔。四是天才兒童鑒別、篩選團隊及部門短缺,專業測評人員不足。天才兒童鑒別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天才兒童鑒別量表的使用需要經過專業培訓的選拔人員。由于我國天才兒童教育并未普及,同時,天才教育并未納入我國特殊教育系統,師范院校并未專門設置針對天才兒童發展與教育的課程,這都導致專業測評、天才兒童教育師資的缺乏。因此,我國天才兒童的選拔存在各地區選拔標準不一致、選拔程序不規范等問題。五是天才兒童數據安全存在隱患。在社會機構中,主流的天才兒童測評仍然沿用國外的測評量表和系統,通過這樣的測評體系獲得的原始數據需要上傳到網絡,成為我國天才兒童信息安全的重大潛在隱患。
3. 缺乏天才兒童教育的課程教學體系
一是缺乏系統課程體系。我國尚未開發針對天才兒童身心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專門課程,缺少個別化教育教學方案[14]。目前已有課程設置單一,更注重智能培養,對健康人格塑造關注不足,不利于天才兒童的全面發展。二是缺少專門教材。當前我國的天才教育實驗班缺少系統專門的教材,教材的使用情況五花八門,有些教材與時代脫節,不能體現時代精神。三是適合天才兒童的教法有待創新。當前我國天才教育存在教師教學速度、深度低于天才兒童學習能力的現象,不利于促進天才兒童發展。四是亟需建立規范的師資保障制度。美國、英國已經建立了天才兒童教育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明確了天才兒童教育教師知識與技能標準,教師需取得相關資格證才能從事天才兒童教育工作。而我國還沒有天才兒童教育教師管理規定和相關的資格認證制度,缺乏天才教師師資保障體系。
4. 缺乏天才兒童教育的專業選拔和評價隊伍
當前,我國大陸地區天才兒童鑒別主體仍然集中于公立大學、醫院或科研機構。在國家層面,還未形成一致的鑒別標準,也沒有建立專門的天才兒童鑒別、選拔隊伍。在學校層面,師范生課程基本沒有包括天才兒童識別和培養的內容。在家庭層面,家長對孩子的智力評價比較主觀,判斷結果不能令人信服。在天才兒童教育發展中,評價體系的建立至關重要,它是評判天才兒童教育是否可靠、有效的關鍵一環。在政府層面,天才兒童的鑒定、選拔、培養過程、培養效果等方面,都需要由專業評價隊伍進行標準化測評。同時,對天才兒童教育培養的政策、制度、資金投入等方面也要進行評估、預測,以保障天才兒童教育持續、有效發展。
5. 天才兒童教育的管理和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一是缺乏專門性法律規定。我國現行法律對天才兒童教育沒有專門立法;《義務教育法》雖然提到了“特殊教育”,但其所指的特殊教育對象并不包括天才兒童。現行規定多為政策性文件,直接對天才兒童教育進行規定的文件只有《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和《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但二者對于天才兒童教育最關鍵的中小學學校教育并未做出規定[25]。
二是缺乏管理和監督機構。在管理隊伍方面,國家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并未設立負責制訂國家或省域內的天才兒童教育規劃、經費投入比例、師資認定及配置標準等相應管理機構。在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沒有指定專門科室負責天才兒童教育管理、統籌和指導工作,也沒有設立天才兒童教育教研人員崗位。在監督隊伍方面,教育行政部門還沒有真正參與到天才教育的監管當中來,沒有專門機構制定推行天才兒童教育的細則,對本區域內的實際情況制定推行方案,對天才教育推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給予解決。沒有專人對實行的過程進行跟蹤、對教學機構遞交的辦學資格和相關資料進行審核、制定工作要求、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評定等。
三是缺乏持續性追蹤研究(智庫研究)。當前我國天才兒童研究和教育中缺乏對天才兒童大規模、長期的追蹤數據庫。大規模的追蹤數據可提供天才兒童從出生到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信息。缺乏這類數據庫,對于政策制定來說,無法有效地對天才兒童發展情況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從而影響政策的有效性。對于天才兒童研究來說,缺乏有效的數據收集,難以深化對天才兒童發展的認識。對于天才兒童鑒別與評估來說,“曾經是永遠是”的模式難以保障天才兒童鑒別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對于天才兒童培養來說,缺乏天才兒童發展過程的數據,也就無法做到針對性的培養。
四是缺乏對天才兒童及其教育的正確引導和宣傳。公眾對天才兒童選拔、鑒定標準不了解,對天才兒童的教育政策理解不透徹,對其培養方式方法不清楚。要從根本上改善超常教育政策環境,需要全社會提高認識,重視家庭教育,讓每個家長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正確認識大眾教育與超常教育的性質和特點,要在呼吁全社會重視家庭教育的同時,加強宣傳引導,有針對性地向相關人群普及相關知識,增加他們對天才及天才教育的理解,減少政策實施阻力。
五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不連貫。目前我國天才兒童教育地區間發展存在不平衡,偏遠落后地區及鄉村的天才兒童難以得到適宜的、系統科學的天才教育服務和資源,也就難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個性化發展。此外,我國天才教育還缺乏從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連貫性、全方位的教育資源支持[26]。
四、新時代加快推進天才兒童教育的戰略方向與創新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將教育、科技和人才提升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高度,體現出黨和國家對人才、創新的需求和重視,也明確了新時代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目標要求和使命任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人才戰略的保障與支撐。拔尖創新人才,是實現國家戰略,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實現民族振興,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戰略資源。天才兒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主要源泉和后備力量,大力發展天才兒童教育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非常關鍵[27]。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人才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入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著力完善天才兒童教育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人才支撐而不懈奮斗。
(一)天才兒童教育的目標與原則
1. 天才兒童教育目標
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天才兒童教育要抓住這一關鍵時期,努力實現以下目標。一是完善天才兒童相關政策制度建設,保障天才兒童培養的連貫性。二是加大天才兒童研究力度,建立起完整的天才兒童追蹤發展數據庫。三是健全天才兒童教育體系,培養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四是通過科普,在社會和民眾中形成對天才兒童教育科學理性的認識,消除社會大眾對天才兒童教育的誤解,為天才兒童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2. 天才兒童教育原則
一是以兒童中心,因材施教原則。天才兒童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尊重天才兒童的發展規律和個性化需求,要根據不同天才兒童的特點因材施教,同時要注意天才兒童身心健康,關注其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二是全面發展原則。全面發展在不同層次上有不同的內涵。首先,關注不同地區天才兒童教育的差異,尤其要重視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天才兒童教育。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天才兒童實施不同的教育模式,如對體育、藝術等方面。最后,重視天才兒童的非智力因素,如在其人格發展、積極心理品質等方面加強培養。
三是少說多做原則。“多做”體現在天才兒童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實干優先,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天才兒童教育的發展和進步。“少說”體現在天才兒童教育實施過程的宣傳中,要嚴謹,避免過分宣傳而造成社會的誤解。同時要進行科普,及時為群眾釋疑解惑。
(二)天才兒童教育的創新路徑
1. 把天才兒童教育提高到人才儲備戰略認知層面
一是以科學的天才兒童教育觀念為指導思想,普及科學的天才兒童教育觀念,引導社會正確看待天才兒童,理解天才兒童發展的獨特性,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為其提供健康積極的成長和發展環境。二是天才兒童的培養要建立在兒童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注重尊重兒童的興趣和選擇,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給予天才兒童自主成長、探索的空間。三是從管理角度做好政策、制度、經費保障,防止過度曝光以及光環效應給他們帶來過多心理壓力,甚至在有限經驗之下產生認識扭曲,從而保證這一群體能夠健康成長。四是對天才兒童發展的評價,要擺脫功利性、短視化,轉向關注他們的成長過程,促進學生自主選擇,堅持自己的興趣,充分發展自己的天賦,讓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天才兒童都能獲得個性化、適合其發展的高質量教育。五是積極為天才兒童謀劃出路,在充分尊重其選擇的基礎上,主動為天才兒童提供適合其天賦和興趣發展的深造及就職機會,以便讓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2. 探索并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天才兒童教育體系
一是提供天才兒童教育研究環境。第一,政府設立專項組收集有關天才教育發展的情報,向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公開,作為管理者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的參考;成立智囊團負責發布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天才項目報告。第二,政府可設立專題項目,為高校的實驗性差異化項目提供補貼。同時,邀請業內專家作為教育委員會成員,用以審核相關項目,做到簡化項目審核流程,加快項目審核速度,以此鼓勵各大高校開展與天才兒童教育相關的項目。第三,擴大高校天才教育項目試點自主權,鼓勵高校按照科學程序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天才項目。此外,允許高校設置天才教育相關專業的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第四,加強天才兒童發展需要和人才發展機制宣傳,讓家長、學校和社會認識到天才教育不是名校“入門券”或“捷徑”,更不是對社會資源的“搶占”,而是大家攜手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讓學生通過自我實現服務國家和社會。
二是注重天才兒童家國情懷和專業能力的全面培養。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這要求不僅要培養天才兒童的能力,還要培養天才兒童的家國情懷。在能力培養上,做到天才兒童發現和培養體系精細化、完善化。建立起以兒童發展中心、普通教育機構內側重專業性班級、專門的天才兒童教育機構以及以天才兒童補充教育機構為核心的豐富且完備的天才兒童教育機構體系。在品德培養上,要注重家國情懷的培養。將立德樹人、家國情懷的培養,融入學校天才教育的日常課程當中,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天才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在小學階段,學校可以組織天才兒童參加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宣講愛國科學家的事跡;在中學階段,學校可將品德教育融入課程當中,由科研人員指導,開設項目研究課程。加大天才兒童走出去到世界一流大學接受教育,開拓視野,了解最前沿信息的機會。引進國外優秀專家和學者到國內來,對天才兒童進行指導,推動天才兒童教育邁向新臺階。重視“大國工匠”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建立和健全留學回國政策評估機制[28]。
三是積極籌劃天才教育立法。目前來看,絕大多數國家都有針對天才教育的法案。2015年,美國奧巴馬政府頒布《每一個學生成功法》,強調加速培養天才學生[29]。俄羅斯2012年頒布新的《聯邦教育法》,在法律上明確了天才兒童教育的內容、發現機制及支持形式;2020年頒布的《關于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發展目標的法令》,將“建立有效的天才兒童和青年的識別、支持、發展體系”納入國家發展優先事項[30]。我國可以開展相關立法研究,在招生、培養、經費保障、組織機構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為天才兒童教育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可以在現有相關法律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中增添相關內容,也可以在持續追蹤研究以及實踐探索基礎上,待時機成熟時單獨立法,明確天才兒童的概念和內涵以及天才兒童政策管理等內容,從而在法律層面保證天才兒童教育計劃的連續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3. 創建科學規范的選拔標準和規模化測評體系
一是建立科學規范的選拔標準,優化多維指標和內容。常見的鑒別內容包括智力、認知能力、動機、意志、興趣、人格、創造力、藝術才能、機械才能、領導力和商業才能等方面。智力或認知能力是天才兒童鑒別的主要內容。智力或認知能力測試結果無論對于超常兒童短期內的課堂表現[31],還是成人以后的成就,均具有良好的預測性[32][33]。但是僅依據智力或認知能力,容易忽視天才兒童的非智力因素,還需要采用多標準進行鑒別。需要注意的是,多指標結合并非意味著簡單的加和,而是根據鑒別目的和原則確定合適的比例,充分發揮不同指標在鑒別中的作用:作為主要預測變量,認知能力更能預測短期的學習成績和較長時間后取得的成就;動機、情緒和策略使用等非認知因素和環境因素屬于調節變量;數學、語言、機械、美術、音樂等領域的成績或表現可作為校標。此外,還應重點關注天才兒童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34]。創造力逐步成為天才兒童鑒別的核心內容。《美國各州超常教育現狀(2018-2019年)》(2018-2019 State of the States in Gifted Education)發現,創造力成為僅次于智力的第二大鑒別內容。將創造力列入鑒別內容,體現了天才兒童鑒別理念、智力結構觀、才能發展觀念的現代化轉變。專業才能和成就成為天才兒童鑒別的重要補充內容。學業成就是天才兒童鑒別的焦點。英國使用標準學業測驗進行鑒別[35];新加坡以數學、英語、綜合能力和才能作為主要鑒別內容[36][37];我國通過全國統一考試選拔學業能力突出的學生。此外,藝術才能、機械才能、領導力、商業才能等特殊才能逐步成為天才兒童鑒別的重要補充[38]。總之,鑒別內容從僅關注一般智力到綜合考量智力、特殊才能、創造力等多方面因素,體現了多元化特點。
二是發揮專業優勢,構建“天賦+專才”的測評體系。我國當前“卡脖子”問題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參考“五大基礎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模式,組織該領域專家構建關鍵能力、興趣和人格指標體系以及專業知識題庫,結合一般能力測評體系進行篩選,從而為大規模的專業領域人才的早期發現和培養提供可能。
三是總體布局,開發規模化測評體系。隨著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人心,天才兒童理應得到符合其身心發展特征的針對性教育,這一觀點逐步得到認可。美國在減少天才教育帶來的公平問題方面做了不少努力與嘗試,如采用一般篩查方式來鑒別表現不足的學生[39];澳大利亞設計了非語言測試來協助少數族裔兒童的才能鑒別;我國近幾年關注了流動群體中的天才兒童[40]。然而,由于人力財力的缺乏,我國天才兒童的鑒別范圍仍然集中于少數發達城市兒童、而缺乏對更多兒童的關注。因此,亟需開發能開展大規模測試的測評體系,才能將天才兒童鑒別對象進一步輻射至全體兒童,包括處境不利兒童,以為每一位天才兒童提供被鑒別的機會,提供適宜教育的機會。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教育資源分配中的主導作用,優化教育薄弱地區的資源。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將測量工具錄入云端系統,建立量表工具庫,然后根據需要向各省中小學和幼兒園發放施測,以充分發揮其操作便捷、綠色環保、經濟高效、適合大樣本研究、適合追蹤研究等優點。
四是擴展鑒別主體,建設專業測評隊伍。傳統的鑒別主體多為基礎教育學校,后高校以其學術專業優勢逐步成為天才兒童鑒別主體,逐步實現了“高校—中小學”聯合鑒別、培養模式。除高校、學術研究機構或專家委員會以外,鑒別主體還可以是政府主導,機構和家長代表參與的鑒定小組[14]。我國香港地區的校外支援模式由學科專家、教育心理學家和天才教育學者組成的委員進行鑒別[41]。我國內地天才兒童鑒別主體仍然集中于公立大學、醫院或科研機構。建議組建多主體參與的鑒別團隊,納入學術團體、專家團隊、基礎教育學校和教育機構,并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拓寬線上初篩渠道。未來可考慮借助互聯網進行大規模的全員篩查,在此基礎上進行后期有針對性的線下鑒別。另外,對于參與鑒別的所有人員而言,還要保證充分了解天才擅長領域,并接受過足夠的專業培訓。
4. 建立促進天才兒童全面發展的教育課程體系
一是重視對天才兒童的全面培養。“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成長。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強化綜合素質培養”。要求改進科學文化教育,統籌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升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為豐富學生運動和體育活動,培養學生藝術感知、審美和創意表達,促使學生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本領、樹立熱愛勞動的品質,學校可以每周聘請各門類知名藝術家,開展“藝術家進課堂”活動。同時與知名特色教育機構建立合作,共同關注、培養在藝、體、勞等方面有興趣和特長的學生。此外,學校可以積極開展校園社團活動,把剪紙、國畫、戲曲、相聲等活動引進課堂,使學生們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二是建立天才兒童教育系統課程體系。以知識、技能、創造和科學家精神為核心內容。培養天才兒童應按照教學計劃循序漸進開展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系統掌握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注重因材施教,積極推動課程校本化改革:從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到完善教育教學管理環節,從引導學生確定專業學習目標到完善教師評價機制,從優化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到完善教學模式,從精準駕馭新教材到自主編寫藝術生復習資料,從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到實施教學內容校本化改革。
5. 加強組織管理,為天才兒童教育提供條件保障
一是成立國家天才兒童教育專門機構。為推動天才兒童教育的創新發展,政府可以成立基金會,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成立天才兒童教育專門機構。統籌協調天才兒童教育宏觀管理工作,擬訂國家天才兒童教育規劃、政策和標準并組織實施,協調、指導、管理各地和高校天才兒童教育計劃和實施工作。重點工作任務包括:形成識別和支持天才兒童的體系;為天才兒童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推動天才兒童與教育機構互動;為家長提供適宜的教養方法和信息支持;在區縣、區政府及各機構之間建立跨學科聯盟,滿足天才兒童的需求。此外,還應組建天才兒童教育咨詢機構,對國家天才兒童教育政策進行論證,提供咨詢意見;開展調查研究,對天才兒童教育相關問題提出政策建議;評估天才兒童實踐探索。
二是加強天才兒童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針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方式。在教師職前教育階段,在師范教育中加入天才教育的學習內容;把天才教育作為教師培養的一個單獨專業,設計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培養方案;天才教育整合在其他學科之中,比如作為特殊教育課程的一個部分。繼續教育也是各國開展天才教育師資建設的主要方式,很多國家的政府部門、高校、教育培訓機構、專業研究組織等都參與到針對在職教師的天才教育專業培訓中。歐洲有18個國家為中小學教師提供了針對天才學生的在職培訓,美國和以色列等國家建立了天才教育教師的專業資格證書制度[42]。
三是政府設立獨立的財政經費。政府的財政經費支持應聚焦于兩個方面。其一,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薪酬;其二,舉辦各種類型的競賽,發掘不同類型的人才。首先,為保障天才兒童支持工作順利進行,政府可以考慮為教師行業建立新的經濟體制,根據人均定額核算的特點,建立新的薪酬制度,增加教育專項撥款。其次,為發掘不同類型的天才兒童,政府可以增加專項撥款舉行各種類型的競賽,如,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和體育、藝術、社會人文等不同領域的競賽,鼓勵兒童的多樣化發展。同時,競賽可以按縣級競賽、市級競賽、省級競賽、全國競賽進行層層篩選,以此減少天才兒童遺漏的可能性和提高篩選質量。
四是建立國家天才兒童身心發展追蹤數據庫。對天才兒童成長規律的科學認識必須建立在全面的、大規模的縱向追蹤調查和研究上。可以基于大規模測試,建立我國天才兒童動態發展數據庫,從而為檢驗早期選拔和培養方案動態調整提供可能,有利于后期描繪我國天才兒童從“潛能—優異成績—拔尖成就”的成長路徑,也為未來政策的修訂提供依據。追蹤的時間上,要盡早開展調查,特別是抓住個體發展的關鍵時期;追蹤的形式上,要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多視角獲取數據;追蹤的內容上,要能夠動態考察天才兒童培養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需求。對于數據庫的建立,首先,要根據研究需要和研究領域確定數據庫的組織形式;其次,要發揮數據庫的專業化特點,確保數據的質量和數量,使其轉化為具有實際效果的政策舉措;最后,要擴大數據庫的影響力,擴大受眾群體的覆蓋范圍。
(劉穎,盧柳柳,謝巖楓、韓洋、程塨淥、馮萌萌、郭秀麗、呂佳、單一鳴參與此項工作)
參考文獻:
[1]查子秀.中國超常兒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實(1978-2008)[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5.
[2]查子秀.超常兒童心理發展追蹤研究五年[J].心理學報,1986(2):123-132.
[3]Heuser B L, Wang K, Shahid S. Global dimensions of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perceptions 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J]. Global Education Review, 2017, 4(1):4-21.
[4]李丹妍.俄羅斯的天才兒童教育述評[J].教育評論,2013(5):156-158.
[5]Terman L M. 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Vol.1.Mental and physical traits of a thousand gifted childre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5.
[6]林崇德.天才兒童的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235.
[7]Zhang X, Chen N, Shi J. Excellence is a wisdom tree grown up under a proper environment[J].High Ability Studies, 2012, 23(1): 127-129.
[8]樸永馨. 特殊教育詞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494-509.
[9]蔡春娟.元代的童子舉[C]//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童蒙文化專業委員會.童蒙文化研究(第五卷),2020:15.
[10]求是網.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20-09-11)[2022-11-24].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09/11/c_1126484063.htm.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2:196-203.
[1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EB/OL].(2021-12-15)[2022-11-24].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5/content_5660938.htm.
[13]李玉玲,孔燕.2000-2020年超常兒童研究主題及趨勢——基于三大國際超常兒童研究期刊文獻的計量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21(4):34-41.
[14]方中雄,張瑞海,黃曉玲.破解超常教育的制度重構——將超常兒童納入特殊教育體系[J].教育研究,2021,42(5):101-107.
[15]查子秀.超常兒童心理研究十年[J].心理學報,1990(02):113-126.
[16]鄭永和,楊宣洋,謝涌,王晶瑩.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基于教育實踐的多案例循證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2,37(9):1311-1319.
[17]王峰,韓甜.北大、清華開辦“少年班”:超常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N].21世紀經濟報道,2022-09-23(006).
[18]王洋.面向國際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以清華大學“姚班”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20(9):10-11.
[19]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 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概況[EB/OL]. [2022-11-24].https://iiis.tsinghua.edu.cn/yaoclass/.
[20]王俊成,何靜.開發人才中的“富礦”:北京八中31年超常教育探索及啟示[J].中小學管理,2016(9):28-31.
[21]楊德廣,宋麗麗.我國應著力于“超常”學生的選拔和培養——兼論“錢學森之問”的破解[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22):1-9.
[22]景曉娟,程黎.超常兒童也需要教育公平[J].中國特殊教育,2021(9):60-65.
[23]李丹楓,李嘉鵬,閆星如.超常兒童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中國特殊教育,2021(11):68-73.
[24]凌琳.中國中小學超智兒童特殊精英教育培養政策制定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25]溫慧卿,張春莉.我國超常兒童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規現狀及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21(9):66-72.
[26]管童,朱永新.普通學校開展超常兒童教育的現實需要、主要特征以及路徑選擇[J].中國特殊教育,2022(10):3-8.
[27]蘇君陽,時思.“十四五”時期我國超常兒童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J].中國特殊教育,2020(6):5-8.
[28]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igh Potential and Gifted Education[EB/OL].(2006-09-01)[2021-09-18].https://education.nsw.gov.au/policy-library/policies/pd-2004-0051.
[29]肖甦,等.天賦與卓越:國際視野下英才教育的政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75-76,71-73.
[30]姜曉燕.不錯失一個天才兒童:俄羅斯從娃娃抓起培養創新力[N].光明日報,2020-10-15(15).
[31]覃德澤,李立信,李立禮.出國留學人才流失狀況分析及對策[J].公關世界,2022(14):69-70.
[32]Olszewski-Kubilius P. Talent searches and accelerated programming for gifted students. In: Colangelo N, Assouline S G, Miraca U M Gross. A nation deceived: How schools hold back america's brightest steudents[M].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2004: 69-76.
[33]Lubinski D. From terman to today: A century of findings on intellectual precocity[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6, 86(4): 900-944.
[34]Sternberg R J. ACCEL: A new model for identifying the gifted[J].Roeper Review,2017(39):152-169.
[35]Rachmel S. The new policy for promoting education for outstanding and gifted students in Israel. In: PCsermely, et al. Science Education: Models and networking of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under 21[M]. Amsterdam: IOS Press, 2007: 130-139.
[36]樸鐘鶴. 韓國英才教育的歷史沿革與特點[J].比較教育研究, 2010(4):67-71.
[37]Ministry of Education.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EB/OL].(2021-02-01)[2021-06-15].https://www.moe.gov.sg/programmes/gifted-education/identification/school-posting.
[38]王寅枚,刁雅欣,張興利.超常兒童鑒別的實踐與展望[J].中國特殊教育,2022(1):91-96.
[39]Worrell F C, Subotnik R F,Paula O K, et al.Gifted student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9,70(1):551-576.
[40]程黎,王寅枚,何聰,等.流動與城市超常兒童創造力發展的比較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7(11):57-63.
[41]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香港資優教教育政策[EB/OL].(2020-11-23)[2021-06-15].https://www.edb.gov.hk/sc/curriculum-development/curriculum-area/gifted/hong-kong-development/index.html.
[42]Lamanna J, Vialle W, Wormald C.The reversal of 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viewed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gifted child[J].TalentEd, 2019, 31: 27-44.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 Basic Project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BAI Xuejun1,3,4 ? WANG Yongli6 ? ZHANG Xingli2,5 ? LIU Yu1,3,4 ? YANG Shaofeng1,3,4
(1.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CAS Key Laboratory of Behavio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3.Faculty of Psychology,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4.Tianjin Social Science Laboratory of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Tianjin 300387;
5.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6.Research Division, Center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 China, Beijing 100816)
Abstract: As a national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gifted children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alents, the world is beginning to re-recognize gifted children, and their connotation is constantly enriched from one-dimensional intelligence to multi-dimensional ability, from static ability to dynamic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environment.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has gone through a period of activ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with certain results. For example, it has summarized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and tools, explored diversified cultivation modes, and cultivated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talents. However, at present, gifted education in China still faces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lack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team, and the imperfect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ystem. In the new era, its vital to further clarify the goal and principle of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then constantly innovate the path to a new level.
Keywords: Gifted children; Top- 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Gifted children education; Educational equity; Quality education; Intelligence
(責任編輯 姚力寧 ? 校對 郭向和)
作者簡介:白學軍、劉羽、楊邵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學生心理發展與學習天津市高校社會科學實驗室(天津,300387);王永麗,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研究處(北京,100816);張興利(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北京,100101),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北京,100049)
基金項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管理與決策研究服務專項2022年度委托課題“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比較研究及其數據庫建設”(編號:MOE-CIEM-20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