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勝
摘 要: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課程開發遵循“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理念,在高中美術鑒賞、繪畫和工藝課程實踐中啟發學生理解、表現、體驗勞動創造美,應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家庭的協同作用和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三種路徑進行課程開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其深刻領悟勞動之美。教師還應挖掘民族特色,弘揚優秀傳統美德中的勞動之美,并引入多元評價方式,實現學生個體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美術;勞動教育;課程開發
通過在高中美術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以美術鑒賞課程,讓學生理解勞動創造美;以繪畫課程,讓學生表現勞動創造美;以工藝課程,讓學生體驗勞動創造美,通過美術教學來喚起學生的勞動熱情。學生通過日積月累的美術鑒賞能力感悟作品中的勞動之美,理解辛勤勞動對豐富和發展自我的重要性,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引導學生在未來學習生活中以點滴勞動來感悟自身的變化與成長。
一、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美術鑒賞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積累與基礎。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勞動體驗,才能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的情境,理解滲透于美術作品中的情感。在高中教育中美術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機結合,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勞動體驗進行鑒賞與理解作品,可以調動自身的勞動體驗參與到作品鑒賞當中,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提高審美水平。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
勞動是學生體驗生活與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美術教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可以讓學生從美術的角度認識到勞動的美,認識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消除好逸惡勞的不良觀念與作風,在審美的視角下積極參與勞動體驗,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勞動觀念,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從而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美術創作的源泉是生活,是勞動實踐。美術教學也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可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學生根據不同的勞動體驗,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創造性地表達思想情感,用新的思維表現美,用新的勞動觀念創造美,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課程體系的建構
(一)集合美術鑒賞課程,學生理解勞動創造美
高中美術教學中有美術鑒賞課程這一必修課,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鑒賞并正確認識名家名作,了解美術作品之美,擴大美術知識儲備,開闊藝術視野。學生經過一定量美術作品鑒賞的知識積累,能夠產生與作品在精神層面的交流,陶冶情操的同時提高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時,在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中不乏勞動相關的作品,教師應以“因材施教,因人授課”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美術作品的鑒賞中理解勞動創造之美,在提升學生審美品位的同時,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并受到作品啟發,孕育“勞動最光榮”的思想[1]。
教師在美術欣賞課程中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實際情境,進行與勞動相關的講授,讓學生真正理解勞動創造之美。如:講授徐唯辛作品《工棚》時,畫家筆下的人物衣著樸素且覆蓋著一層灰蒙蒙的塵土,頭戴安全帽,讓人明了其就是建筑工地或礦山之中的工人。對這樣的美術作品,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在技法和主題上下功夫,體會畫面中表達的感情,還要引導學生調動以往的美術鑒賞經驗,參與到美術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情境設計問題,“從畫面中可以聯想到什么?”“畫家描繪了哪些細節(衣著、表情、動作),所蘊含的感情體現在哪些方面(勞動者的,畫家的)?”“畫面中的人物沒有白皙的皮膚,光鮮的衣著,他們有的只是樸實的打扮和粗壯的胳膊,顯得十分真實,難道這樣的形象就不夠高大嗎?”教師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從工人在工棚中休息的場景,欣賞畫家對畫中人物表情、神態、動作、穿著打扮等細節清晰明確的描繪,揣摩畫家借助場景、細節描寫表達思想感情的策略,這幅《工棚》無疑是畫家深入現代生活之后的結果,描繪出了普通人工作勞動的真實寫照。學生通過鑒賞可以體會出:正是這些樸實的勞動者帶給人不一樣的莊嚴形象,無疑是創作者心目中對勞動人民的贊美,是對勞動者最美的贊歌。將勞動、勞動者等元素融入美術鑒賞課堂當中,讓學生分析畫面從事勞動的情境或者正在勞動狀態的人物,從技術上能鍛煉學生對勞動者的概括能力、塑形繪畫能力,從情感上又能體會勞動者的不易,勞動者的光榮,從而在內心深處體恤勞動者、尊敬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
(二)融合繪畫課程,學生表現勞動創造美
美術課上最常態的就是繪畫,繪畫藝術可以成為學生表達勞動創造之美的有效載體。一方面,繪畫工具是勞動產物,尤其是中國畫的繪畫工具,即筆、墨、紙、硯,具有鮮明傳統文化特色。這些極具傳統文化特色的材料,是我國自古以來勞動者智慧的結晶,里面包含了諸多勞動者的聰明才干,也需要現代諸多勞動者耗費精力經過層層工序加工制作而成。教師在教導學生繪畫時,少不了介紹繪畫工具,可以通過講解這些工具的加工制作過程,讓學生了解相關繪畫工具的工藝,更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
以勞動者為主題進行繪畫創作,是學生最直接表達出自己尊重勞動者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以“勞動創造美”為主題進行創作是基于學生對該主題有一定的了解,在后續創作中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態度,因而該環節必須建立在美術鑒賞課程的基礎上,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作。繪畫創作需要學生對勞動最美主題進行整合與深加工,以繪畫的方式將勞動美這一主題進行表達,彰顯自己對勞動者的贊美。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以主題內容進行繪畫創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以下教學活動。活動一:選擇課本中的作品進行再創作。教師引導學生提取原作中的勞動元素進行二次創作,或者使用原作的風格進行與主題相關的繪畫創作,以課本作品延伸訓練的形式,深入理解原作中勞動美的內涵。活動二:圍繞“勞動創造美”主題進行原創繪畫創作,繪畫形式不限,學生需要結合自身生活、學習經歷,在作品中彰顯勞動中所蘊含的美的價值。這兩種教學活動都是以繪畫作為學生表現勞動價值的形式,不同的是難度有所不同。鑒于高中學生繪畫能力和創作能力均有不同,學生可以選擇力所能及的活動參與其中,并將以往的美術鑒賞和繪畫經驗融入繪畫之中[2]。
(三)聯合美術工藝課,學生體驗勞動創造美
將手工制作活動融入美術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美術的動手操作中感受勞動的魅力,體驗勞動創造美。馬克思曾說過,勞動不僅創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藝術,而且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所以,教師應當在美術工藝課上,抓住手工制作這一融合了勞動與美術的有效載體,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美術工藝課的體驗之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在帶著學生制作手工藝品的同時激發學生動手興趣,讓學生自覺、自愿、主動地參與到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中。一方面,學生領略手工藝品之美,并通過親自制作,掌握制作方法,增強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也能體會到勞動是可以創造美的,世界上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是由辛勤的勞動制作而成的,讓學生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的優秀品質。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作品,學生也容易產生自豪感、滿足感,推動學生在美術及美術相關領域的深入探究,也有利于學生審美品位、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養成,進而深刻領悟勞動最光榮的主題。
三、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的實施路徑
(一)學校發揮主體作用
一直以來,我國的學校立足于國家戰略發展,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為目標,培養了一大批新時代的優秀青年。勞動教育和美術教育最常見的途徑就是高中的日常教學活動。所以,將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這一理念應當由學校發揮主體作用,利用學校現有教育資源,將兩者有機、科學、多元地融合在一起。首先教師應當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將勞動教育作為教學重點做好詳細的教學規劃,設計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教學目標,在眾多的教學內容中篩選出適合高中生,設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讓勞動教育走進高中美術課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和日常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發揮榜樣的力量,以實際案例示范學習,運用優美的語言和切身的體驗感染學生,突出勞動創造美的思想,以美術教學引領學生對勞動的看法,讓學生在學校中、在美術課堂里感悟勞動之美[3]。
(二)家庭發揮協同作用
家庭與學校一同對學生有著教育的義務,家庭應當與學校一起為學生修筑良好的美育環境,形成統一的勞動價值觀念。教師可與家長及時溝通,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氛圍,比如:讓學生承擔更多的家庭勞動,引導學生以家庭勞動為題進行美術創作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家庭場景中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學校和家庭二者形成合力,讓學生得到良好的勞動教育熏陶。教師還可以安排在家完成課下作業,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自主發現生活中的勞動之美,在家長的大力支持下完成訓練,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感悟生活中的勞動美,既能發現“藝術源于生活”這一亙古不變的哲理,也能在實踐中獲得美術這一科目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的深層融合。不難發現,在諸多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忽視了家庭的作用,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僅僅40—45分鐘的課堂之中,忽視了課下尤其是學生在家庭中的時間。教師應當利用好這一部分時間,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向著同一方向發展,將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
(三)社會營造良好氛圍
為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學習體驗,教師還可利用社會渠道,在課程中融入社會實踐內容,讓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社會資源一直都是美術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學習渠道,如參觀美術館、參加技能大賽、采訪藝術家等實踐活動,在創新美術教育新途徑的同時,能帶給學生更大的沖擊,并與課堂教育形成共同促進的良性循環。通過社會實踐,學生開闊了眼界,了解社會中不同形式的勞動會產生不同的價值,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是勞動的不同表現形式,但都蘊含著勞動者的辛勤汗水,有著相同的美的底蘊。教師在設計與勞動教育相關美育內容時,應當提前與社會實踐相關的人員、機構充分溝通,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基礎上安排勞動教育相關的環節,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勞動創造美,有效傳承我國有關于勞動的優良品德,從而達到美術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目的。
四、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培養審美能力,深刻領悟勞動之美
勞動創造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目標。在融入勞動教育后,高中美術教學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尤其是提升學生對勞動的敏感度,教師應當以此為重點進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領悟勞動之美。
如:教師在講解忻東旺作品《早點》時,畫中描述了處于城郊農民工吃早飯的場景,打開了繪畫中描繪農民勞作的新視野。與傳統農民形象不同,畫中的人物處于城市一隅的早點攤,幾張隨意擺放的折疊桌聚集了一些人,他們有人正在低頭進食,有人等待餐食出鍋,有人陷入了沉思……這些深度參與城市建設的特殊群體,被人稱為“農民工”,正在吃著極為簡單的一頓早餐。雖然畫面中只描繪了吃飯這一個場景,但是畫家通過服飾、表情、動作等細節透露出職業特征,那些尚存的農民本色,讓他們區別于城市中的其他勞動者,成為夾在城市文明和農耕文明中生存的矛盾集合體。在情感上,這幅作品彰顯了一種樸素而真實的情感,表達出勞動者真實的狀態。與其相對應的,教師可以將張萱的作品《搗練圖》與《早點》進行對比鑒賞。《搗練圖》是我國唐代作品,畫面中描繪了唐代宮廷中女子進行“搗練”時的場景。但通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畫中女子衣著精美,姿勢優雅,可以推測出畫中進行的“搗練”行為并非真實的勞動場景,而是古代貴族為了消遣時間、休閑娛樂而進行的一種方式,表現了我國古代宮廷女子的日常生活:勞動也是為了享樂。教師可以將類似的美術作品進行整理形成合集,引導學生對這些我國優秀作品進行美術作品欣賞,讓學生了解到勞動相關作品的不同意義,獲得不同的啟發。即便是通過以上兩幅畫作的欣賞分析,學生就能夠發現想要表現勞動這一主題并非需要描繪勞動場景,《早點》沒有描繪勞動場景,僅僅通過刻畫吃早餐這一場景就能捕捉到勞動者的真實職業,反映出勞動者的特質;而《搗練圖》雖然刻畫了人物進行“搗練”這一動作,但并非真正在勞作,畫面中的人物也不能算作真正的勞動者,讓學生領悟到美術作品中勞動價值的不同意蘊。
在高中階段的學生因受到人生閱歷較少、知識積累不足、個人喜好等多重原因影響,很難與美術作品創作者產生聯系,在欣賞作品時也難以產生共鳴。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學習理解,動用自己的感官和已有知識、經驗,盡可能體會作品中展現的勞動價值。經過這樣的專業訓練,外加個人經歷的加深,學生能夠不斷提高美術欣賞能力,即便脫離了學校、課堂這一環境,沒有了教師的指導,也能夠給出合理的審美判斷和審美評價。
(二)挖掘民族特色,弘揚優秀傳統美德
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術作品是該民族勞動者在日常勞動實踐產生的文化藝術產品,表達了該民族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技能、情感、創造能力等,這類美術作品既具有歷史價值,也有藝術價值,在高中美術教學中選擇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術作品開展教學內容設計,能讓學生在了解作品技巧、技術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勞動思維,獲得勞動技能,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懷[4]。
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術作品十分豐富,以這些作品作為教學內容前需要教師進行篩選。教師可以選擇具有地域特征的美術作品,如本地有相應的美術館、歷史博物館,教師可以選擇以實地考察、參觀訪問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近些年國家大力倡導民族文化的發展,其中以勞動、勞動者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創作也不在少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藝術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前往相關地點進行參觀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我國悠久的民族文化,體會其中勞動者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勞動不僅創造了文化,同時創造了藝術,創造了美。如果當地沒有這種教育資源,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等科技。尤其VR技術的出現,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真實的美術作品,VR技術能夠進行集視、聽、觸覺等多種感官綜合展現,對一些現代裝置藝術也可以進行模擬展現,學生不用走出校門,在教室或多功能教室就可以感受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術作品,獲得勞動技能,樹立熱愛勞動的意識。這種課程設計不局限于美術課本內容,也不僅只涉及勞動課程內容,而是利用當地教育資源或者更廣泛的教育資源,拓展延伸了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教師無論采用社會實踐的教學方式,還是利用科技展示,都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愿意投入課程的學習之中,甚至讓學生產生以勞動進行藝術創作的想法,鼓勵學生自主搜尋相關題材并進行藝術創作。
與西方作品相比,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離學生的生活更近,通過作品欣賞、臨摹、再創作的方式深入了解作品背景,蘊含的深意和作者情感,更容易讓學生培養勞動思維。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融合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熱愛勞動,融入社會勞動氛圍中,以自己的雙手參與勞動并創造勞動價值。具有民族特色藝術作品是勞動人民辛勤創造出來的,尤其是那些畫面中充滿著勞動人民的作品,學生通過這些美術作品的鑒賞,感受到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并向他們看齊,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并將這種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多元評價方式,實現個體全面發展
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的課程中需要構建全新的評價方式,以適應兩者融合的變化。傳統高中階段的教學中,美術和勞動是兩個毫不相干的科目,如今將勞動教育融入美術這一學科之中,就需要重新規劃,在美術評價體系中科學地加入勞動教育的成分。如教師可以在評價項目中加入對勞動意識、勞動實踐、勞動價值的評價,以評價內容為導向,引導學生在美術這一科目的學習中感受、體驗、挖掘、創造勞動之美,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在評價過程中應當注意公平、公正。評價方只有給出公平、公正的評價才能形成權威性的評價結果,才能讓學生得知自己的優缺點以及自己未來需要彌補的不足,努力發展的方向。如果評價只是“走個形式”,或者以不認真的態度,給出不能讓學生做的結果,那么將把學生引入歧途。因而不論采用什么樣的評價形式、引入什么樣的評價主體,都應當本著負責的態度,給出不夾雜私利、不包含個人喜好的公允評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5]。
鑒于教師在課程開發上充分引入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渠道,因而在評價上也應當進行多元化重構。學生的課業表現,作品的成果展示,應當根據教學設計,引入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評價。如果教學設計內容只在學校范圍內進行,教師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同學互評、自我評價三個維度進行,評級還應當覆蓋學習過程和作品呈現結果兩個方案,體現評價主體、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課程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教師必然會發現諸多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設計,同時選擇最適合的評價方式,在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積極創作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評價方式方法,爭取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將現行評價體系中陳舊、不符合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的部分進行修訂和完善,切實保障和推行二者的融合。
結束語
高中美術教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是大勢所趨,因此美術教師必須做出改變,找到真正適合學生的高中美術課程設計。但這一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以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為基礎,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念,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美術創作能力的課程。本文在闡述了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課程體系的建構的基礎上,分析了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的實施路徑和措施,以學校、家庭、社會三種路徑進行課程開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其深刻領悟勞動之美,教師應當挖掘民族特色,弘揚優秀傳統美德中的勞動之美,并引入多元評價方式,實現學生個體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紀瑞祥.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藝術特色課程的實踐與探索——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1,31(1):105-108.
[2]鄒濤,徐紅梅.以綦江農民版畫為載體的美育與勞動教育融合途徑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5):138-139.
[3]鄒濤,胡川.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6):91-93.
[4]趙黎娜.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美育融合發展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2):113-116.
[5]宋夢園,程嶺.“五育融合”視域下學校美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1(33):92-95.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一批)課題“高中美術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立項編號:QG1451-3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