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松
【摘要】教師在具體教學設計和組織時,要有滲透、優化、整合、創新、探索的主觀意識,對相關教程做深入研究,以提升教學效率和品質,培養學生傳統文化學習意識和習慣。語文學科肩負傳統文化傳承歷史使命,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及時滲透傳統文化元素,勢必創造嶄新學習成長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這是教學目標的核心追求,與語文新課標精神高度契合。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在情境設計、鑒賞優化、課堂訓練等環節,適時滲透名著、文言文、民俗、國學等傳統文化內容,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比較有興趣,教師在情境設計、方法傳授、生活實踐、課外閱讀等環節展開具體設計,勢必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促進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的健康成長。
一、整合名著,創設傳統文化教學情境
學生對古典名著有一些淺顯的了解,如四大名著、經典故事、童話寓言等,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要深潛教材之中,對相關信息做整合處理,引導學生做好思維對接,結合生活閱讀積累,對學習內容做深入思考。在情境設計時,教師直觀講述、問題設計、媒體展示、演繹展示等,都可以成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培養學生主動閱讀學習名著的自覺性。學生閱讀基礎普遍較低,閱讀古典名著存在一定困難,教師需要做出針對性引導。
古典名著未必是純文學性的,歷史、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名著也是重要閱讀素材,教師要對名著應用價值做出客觀評估,以便矯正教學設計方向。如教學小學五年級上冊《將相和》,這個故事選自《史記》,學生對這部經典書籍有一些粗淺認知,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動畫片,引導學生做對應閱讀,并嘗試做故事講述。學生對講故事學習最為熟悉,教師提出具體操作要求,鼓勵學生做故事講述訓練,課堂學習進入互動環節。在集中講述環節,教師深入小組之中,對學生講述操作情況做觀察,及時做出方法指導。為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教師鼓勵學生課外借助網絡展開信息搜集,圍繞《史記》選擇一個喜歡的故事,展開深入閱讀,準備參與班級集體展示交流活動。
小學生對網絡閱讀情有獨鐘,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設計,其適合性更高,助學效果會更為豐富。整合名著內容,設計適合的學習任務,學生主動進入到名著閱讀核心,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閱讀古典名著有不同選擇,教師設計適合的目標和任務,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其認知積累更為順利。
二、鑒賞古文,傳授傳統文化學法方法
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據一定比重,特別是古詩詞比重更大,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積累更為豐富,很多孩子從小就開始背誦這些內容,教材中也選入不少古詩詞,為學生閱讀、背誦、鑒賞提供豐富素材支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大多停留在讀、背、寫階段,教師要做鑒賞引導,適時傳授一些閱讀學法,為學生順利進入鑒賞環節奠定基礎。雖然教學課程標準對古詩詞學習沒有提出更高要求,但教師要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角度展開設計。
誦讀、背誦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基本任務,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嘗試做鑒賞學習,學生學習感知體驗會更為豐富。學生鑒賞古詩詞需要學法支持,教師要做好教學評估,以便做出準確判斷。如《山居秋暝》,這是王維的田園詩,其情境描繪非常唯美,教師先指導學生做誦讀學習,對重點詞語做詳細解讀,然后傳授一些鑒賞方法,要求學生從修辭方法、典型詞語、動靜結合、視聽結合等角度展開思考和分析,聚焦具象,體會作者情感,最后歸結王維創作這首詩的目的,對其主旨做深度發掘。學生嘗試做誦讀展示,教師示范誦讀,讓學生主動展示誦讀,對學生誦讀存在問題做重點梳理,根據語境做語氣、語調、語速設計。學生進入鑒賞環節后,教師與學生展開多重互動交流,逐漸達成共識。古詩詞鑒賞是深度性學習,教師不做具體要求,而且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角度展開教程,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其學習效果會更為突出。典型詞語、修辭方法、句式特點、寫作方法等,都是古詩詞鑒賞要關涉到的內容,教師需要做出理性設計,與學生思維形成對接。學生學法積累存在不少短板,特別是古詩詞鑒賞學習方法儲備更是不足,教師針對性做設計,能夠創造更多學習契機。
鑒賞文言文需要借助一定語文知識,教師從鑒賞角度選擇、鑒賞方法應用、鑒賞知識創新等方面展開針對性指導,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輔助,也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元素的滲透。學生進入文言文閱讀環節,要掌握一些語文知識,教師對學生文言語感基礎有清晰判斷,以便做出針對性指導,傳授一些鑒賞方法,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鑒賞水平。
三、關注民俗,強化傳統文化生活對接
傳統文化中有不少民俗內容,這些內容在教材課文中也有滲透,教師在教材內容分析處理時,要適時做出針對性解讀,引導學生對接生活展開學習,這樣可以開闊學生學習視野,也能夠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建立。學生有一些生活經歷和經驗積累,教師針對學生學力基礎展開設計和組織,推出一些閱讀學習活動,讓學生主動結合生活認知展開閱讀和討論,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內化的機會。
民俗是最為平常的教育素材,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教學設計,能夠創造豐富教育契機。如果能夠發動家長參與其中,其教育效果會更為豐富。《牛郎織女》是典型的民間傳說,可謂是家喻戶曉,其流傳極為廣泛,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做延伸閱讀,在課前搜集相關信息,為課堂學習做知識儲備。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卻與傳統文化倡導的和睦、勞動、寬容、幸福等思想相融合,這些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求學生講述這個故事,在學校里講、在家庭中講,利用互動機會講、利用書面機會講,自然與生活形成對接。學生家長對故事比較熟悉,能夠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教師設計親子閱讀任務,讓家長參與學科學習,給學生講述一些民間傳說和故事,對學生展開傳統美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生活相對接,學生接受不存在更多障礙,其教育效果會更為突出。
學生對民俗文化內容比較有感覺,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對接處理,給學生提供更多深度研學的機會,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進行傳統文化傳承學習,其學習體驗更為豐富。學生有比較豐富學習經歷,其文化認知積累也呈現差異性,教師對此需要做客觀評估,以便做出教學設計和調度。
四、征集國學,延伸傳統文化學習視野
國學是指中國歷代的文化傳承和學術記載。歷史、地理、政治、經濟,以及書畫、音樂、醫學、星相、建筑等都屬于國學范疇,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傳說、寓言、兒歌、謎語等,也是國學內容。教師在文本解讀和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有意識做對接處理,創造一些閱讀訓練機會,促使學生在國學內容梳理、閱讀討論、生活應用中建立傳統文化意識,在主動學習和應用中完成能力培養。國學包含內容極為廣泛,教師要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角度展開組織,培養學生學習國學的主動性。
學生對國學內容比較熟悉,教師要做好對接設計,以順利拓寬學生學習視野,贏得語文閱讀訓練的主動權。在教學《古人談讀書》這篇課文時,教師先組織學生做字詞梳理,解決文字障礙,對古文內容做歸結處理。學生明白內容意思之后,教師設計課外閱讀任務:關于讀書,我們的前輩留下了很多經典的至理名言,還有一些讀書的故事,深入生活,從不同渠道搜集這方面的素材,看誰征集到的名言最多,以讀書筆記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對閱讀關鍵詞比較熟悉,自然能夠展開針對性搜集。家庭、網絡、圖書都是信息來源地,學生在搜集過程中,對國學、對閱讀、對讀書的好處會產生積極認識。在展示環節,學生搜集內容極為廣泛,一些經典的名言,學生都能夠背誦下來,一些讀書故事也能夠講述出來。
教師借助信息搜集手段展開教程,為學生創造更多閱讀機會,學生在信息征詢搜集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教與學達成更多和諧。延伸學生學習視野,培養學生學習習慣,這本身就是傳統美德教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學生帶來更多便利學習條件。
傳統文化包含內容眾多,教師要做好優化設計,為學生提供良好學習環境,以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成長。古詩文、古典名著、傳說故事、寓言童話、國學民俗等,都屬于傳統文化范疇,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一些感知和體驗,教師結合學生學習現實做具體組織,能夠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條件,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滲透力,教師正視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為學科教學注入豐富動力。
【參考文獻】
[1]楊小珍.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江西教育,2022(32).
[2]楊惠華.傳統文化走進小學語文課堂的必要性與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2(30).
[3]劉紅娟.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山西教育(教學),2022(11).
[4]楊英玉.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傳統文化教學策略探究[J].亞太教育,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