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微念
摘 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理念的新形勢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和內容等方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要求教育教學始終以培育學科素養為根本任務,幫助學生掌握史料實證的特征、價值,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促進個人邏輯思維和探究實踐等能力飛速提升,從而樹立良好的學習觀、歷史觀。有鑒于此,本文闡述了史料實證的概念、原則,分析了史料實證培育在歷史學習中的意義,并就高中歷史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提出有關建議。
關鍵詞: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歷史教學;高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7-0140-03
隨著新課程標準在教育領域的滲透發展,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已經成為當下歷史教育人士的重點工作方向。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法,可以起到明辨信息、鍛煉思維的作用,有利于教師提升自身學識、增強職業素養,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激發興趣,從而以辯證、全面、批判的視角看待問題,收獲學習成效。良好的學習觀、認知觀和強烈的探究精神,是打開歷史學科大門的鑰匙,為使學生能夠在歷史學習中強化吸收、綜合發展,這就要求教師進一步對史料實證教學法開展研究。
1.史料實證的基本概念和遵循原則
(1)基本概念
史料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按照真實程度判斷,它分為可信史料和非可信史料。毫無疑問,史料的可信度是非常關鍵的,它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某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認知。可信史料的形成,往往需要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明確史料的是非之處,并以此證實、還原歷史。詳細過程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歷史材料的來源、出處十分寬泛,但并非所有史料都是可信的,很多史料往往摻雜了個人觀點而忽略了客觀記載,其價值意義不大,所以要求學生能從多種渠道對史料進行收集整理、分門別類,突出史料的真實性、功能性;②不同史料之間具有明顯的互斥性、獨特性以及差異性,每種史料的內容、觀點、態度、情感等都不盡相同,它要求學生通讀史料、整理史料并科學使用,方可保證史料對應個人的論述,起到依據作用;③史料本身就是對史實進行贅述的內容,所以不同層次的史料還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相通性,學生要抓住二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學會運用多種史料對史實進行求證;④史料的外延部分或隱藏信息,通常是獲取真相的關鍵,比如與史料相關的人物背景、社會環境、事件起源以及史料撰寫人的思想等,要求學生加以重視。
通過上述得知,史料實證實質上就是一個對歷史信息進行去偽存真的學習活動,通過生成可信資料、還原歷史信息、得出史料真相、收獲真實理解,學生要借此養成科學有序的學習習慣,樹立良好的歷史觀、學習觀、價值觀,這不僅僅是歷史學科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更是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殷切盼望。
(2)遵循原則
歷史具有唯物性、客觀性,即不以人的主體意愿為轉移,即便如此,海量的史料內容、寬泛的來源渠道,也難以保證每個史料都是真實且有價值的,所以作為歷史的研究者、學生,應該堅定“查實情、講真話”的探究態度,全方位地整理資料、甄別資料,讓真實的歷史再現于眾。
史料實證要求學生注重以下幾點原則:①以史為論的原則,史料就是證據,而證據則是論述的前提,嚴厲杜絕為達到求證目的,對史料進行肆意挪用甚至篡改截取;②所謂“獨木難成林”,某個歷史事件需要多種史料共同求證,而史料之間又具有明顯的關聯性,因此要堅持實現不同史料的對接、整合,打造一個嚴絲合縫的證據體系,切忌隨意運用單個史料強行求證;③堅持思路清醒、獨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因為史料的記載者也是自然人,他們同樣有著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此史料的客觀性、真實性,往往會隨著觀點的轉變而轉變,如果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弄懂記載者為什么會如此贅述,并聯系時代背景、社會現象等進行綜合分析,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④既要有寬廣的胸襟和格局,還要注重對細節部分的挖掘,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信的環節。
2.培養史料實證能力對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學生以辯證思維看待問題
步入高中階段,學生的價值理念逐漸趨于穩定,但受各種外界因素影響,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會存在偏執、激進的一面,加上個性使然,看待問題不全面、不嚴謹、不客觀,會導致學生喪失理性思維,甚至會影響性格發展。辯證思維是以更全面、更通透、更精確的探究態度進行信息梳理。久而久之,學生在看待歷史問題時,會放眼大局、綜合考量,以批判性精神探索事物的原本面貌,即撥開云霧見真意。而史料實證是通過對史料進行收集、分析、求證、總結的一個過程,它要求學生的思維運作長期介于肯定與否定二者之間,所以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契合高中生的行為特點,是邏輯思維成長的關鍵所在。在史料實證的教學中,教師要經過備課、引導、提問、辨析等一系列環節開展課程,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學當中的舉動,被學生盡收眼底,通過模仿教師的教學行為,力求逐漸轉變成自己的學習策略。可見,史料實證教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榜樣作用,它要求學生重視獨立思考、辯證看待他人觀點,對未經多方證實的史料不可輕易下結論,對歷史事件的求證要經由多個史料證據共同完成。有了這種認知,歷史教學原本的局限性被打破,學生不再滿足于片面的歷史論述,更加追求探索事物的客觀信息和完整結構,有助于學生建立完善的歷史學習觀。
(2)有利于學生增強學習興趣
史料實證是每一個歷史學生都應該掌握的實踐類技能,它在指導學生研究文獻、查閱資料、挖掘信息、史料求證等方面有著杰出的貢獻。高中生思想日益成熟,價值取向趨于穩定,但學習層面的思維能力仍然具有上升空間。史料實證素養則是針對思維開發的一種培育策略,當學生意識到合理運用史料的具體規則、基本方法后,以往看似難以琢磨的歷史概念變得清晰易懂,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對歷史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任何亟待解決的歷史問題,通過收集史料、辨析內容、全面論證的方法就可得到想要的答案。可見,從被動的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學生的自主意識被有效開發。除此之外,由于史料實證的學習法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學生也不再滿足于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將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獻、檢索資料、生成論據。久而久之,史料就成為學生步入高等學習領域的重要助力,歷史學科的價值、功能被無限放大,引領學生以客觀理性的角度認知歷史、認知世界。
(3)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歷史教育領域,史料實證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內容,在掌握這種能力后,學生的學習潛力和隱性素質得以激活,逐漸形成了以唯物主義為核心思想觀點,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史料進行合理闡述;能夠對歷史的時間概念、空間概念進行全面解釋,為歷史學習再添助力的同時,標志著學生逐漸走向綜合發展的道路。另外,史料實證雖然專屬于歷史領域,但其中蘊含的批判性精神、辯證思維、獨立思考等也可作用于其他學科,學科的差異性和素養的互補性,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掌握學習規律,對推動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3.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研究
(1)引導激發學生的史料收集意識
所謂以史為鑒,可以明是非、辨真偽。學習歷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知識儲備愈加完善,不同學生的觀點、看法呈現出差異特征,這是由主體思維不斷運作發展所形成,但對任何史料知識進行學習時,要保持足夠的客觀性,擅長辯證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方能透過歷史現象抓住事件本質。結合實際來看,高中階段學業負擔重,學生往往會按照一種固定模式學習,而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會阻礙學生的素質發展。鑒于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帶動學生收集史料,通過合理安排課程時間、創設多種教學活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思考、獨立總結。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盡快步入學習狀態,師生可提前收集與該問題相關的史料信息,其中部分史料是已經學過的,就要求學生圍繞史料挖掘更多有價值的素材,引導學生將各個史料連為一體,分析不同事件之間是否存在著一定聯系?每個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對后續事件的發展有著怎樣的作用?即培養學生收集史料的意識,讓學生了解史料在歷史學習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爭取在未來的教學中能夠通過自主收集史料,實現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滲透。
(2)借助影視素材創設教學氛圍
史料的獲取方式多以文獻、書籍的查閱為主,但由于文字的史料信息缺乏感性認知,學生自然不會對冰冷且枯燥的文字倍感興趣,長此以往容易降低學習積極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學信息化建設逐漸邁入進程,越來越多的技術手段豐富了人們的視覺體驗。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課余時間觀看影視類素材,分析影視表演下的歷史事件與書籍文本檢索后生成的史料信息,是否存在著相應的差別、異同,力求多種資料素材的整合運用,將藝術加工的成分去除,保留最原始、最真實的史料部分,最終形成屬于自己的史學觀點。例如,教學“五四運動”這部分時,因為是以青年學生為主要力量的愛國救亡運動,所以倍受學生關注,為了進一步帶動學生的熱情,可播放相關的影視題材烘托氛圍,如近兩年的熱播劇《覺醒年代》,截取五四運動的片段制成課件,學生的情緒被調動,陷入沉思、感觸頗深。待學生觀看完課件之后,教師可以順勢向學生提出探究式問題,學生以問題為引進行史料探究,再比對書籍、文獻的內容陳述,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3)正確運用史料討論歷史
史料的來源渠道廣、內容雜,真偽程度難以判斷,部分文獻記載的史料信息可能存在著記錄不全的問題;而少部分野史類材料通常隱含著對某個歷史事件的確切看法。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明辨史料的好習慣,收集史料后不急于下定論,而是繼續收集相關信息并通過教學研討的方式進行判斷,在課堂上集思廣益、直擊重點,發揮史料的真實價值。比如,教學“明朝建立”這一課時,其中涉及君主專制概念的學習,以及封建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進步的影響,有很多學生只知封建制度的危害,卻不知其根源。為了加強這方面的認識,教師可為學生呈現相關案例進行史料的學習討論,回顧歷史案例去了解當時的政策、發展情況,讓學生知道君主專制體系促使權力集中,這是封建王朝的根本特征之一。學生有了這樣的理解,再配以相應的文字圖片對史料進行互證,更容易加深對封建制度概念的掌握。
(4)主題研討豐富教學形式
在史料求證的教學環節中,無論對教師或學生哪一方而言,具備強烈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都是最為緊要的。很多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程度僅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次,經常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掌握了一個知識點卻很難達到舉一反三的水平;不會洞悉問題、缺乏深入能力,加之課堂教學的模式化、固定化,學生即便有不同看法也難有機會開展論述。而史料求證教學為學生拓寬了視野、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通過主題研討、活動探究等,實現深層次學習。例如,教學“明朝經濟”這部分時,設置主題活動“經濟發展背后的故事”,讓學生收集資料、查閱史情。據明實錄記載,明朝人口數量總體保持平穩上升的態勢,而人口在增長的同時,是如何帶動經濟發展的?史料中對此給予了回應“屯田”以及“人口遷徙”,通過開墾荒田、進城務工的方式實現經濟增收。再結合后期,出現了以雇傭關系為代表的私人手工作坊和織造坊,象征著資本主義萌芽的誕生。可見,史料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教學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史料實證素養是每一個高中生應該具備的學科素質。為強化學生的學習水平、促進綜合發展,還望相關教師就史料實證在實際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確切研究,幫助學生掌握史料的合理運用方法,培養積極正向的歷史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朱如揚.鑒別·內化·運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提升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3(03).
[2]雪峰.新課標背景下推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策略[J].名師在線,2023(02).
[3]華志強.大歷史觀下的高中歷史主題教學——以“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為例[J].中國教師,2023(01).
[4]王偉.基于史料實證素養的中學歷史單元教學設計——以“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單元設計為例[J].江蘇教育,2022(91).
[5]劉剛.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37).
[6]王順利.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J].名師在線,2023(03).
[7]李建玉.淺談史料實證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新課程,2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