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軍
摘 要:新高考制度對高中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等提出了較高要求,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學生的成長需求。教師要根據時代發展和學生的成長需求做出改變,創建主題式的地理教學模式。文章簡單概述和分析主題式教學的基本特征,從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反思三個階段構建層次化教學體系,讓學生在主題的引領下展開深度探究和學習,確定學生在地理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滿足其在新高考制度下的成長需求。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高中地理;基本特征;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8-006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21
主題式教學強調將教學目標、內容等融于綜合性框架之中,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推動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和探究。在高中地理學科中應用主題式教學模式,有助于集中教學資源、規避碎片化學習的現象,讓學生能夠利用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綜合性思維。鑒于主題式教學具有的重要價值和作用,教師可以在準備充分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積極參與主題式學習活動,讓他們在明確主題的前提下,深度探索高中地理學科知識的內在規律,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
一、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的基本特征
縱觀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況,在運用主題式教學模式時,教師要準確了解其特征,才能真正把握其規律,從而提升主題式教學的有效性。主題式教學的特征可以細致劃分為兩點:一為整合性,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以主題為中心,圍繞主題設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等,將多種資源融于一體,讓學生在高度整合的學習模式中提升學習效率。二為實踐性,地理學科本身具備較強的實踐特征,其教學內容和基本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自然也要回歸到生活之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知識。所以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也要深入理解主題式教學的實踐性特征,通過開展主題活動、項目學習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挖掘地理知識的規律,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總之,在實施主題式教學模式之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其特征,從其特征入手,合理地展開相關教學活動[1]。
二、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課前準備,初顯主題
主題式教學涵蓋主題、素材等多項元素,需要經過全面的考慮和細心的準備,才能充分發揮主題式教學的價值。所以,在教學活動正式開啟之前,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讓學生成為搜尋主題、確定主題的主人公,加強他們自身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在后續的學習活動中轉化為使命感,令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增強。
1.組織班級會議,確定探究主題。顧名思義,主題式教學的核心自然是“主題”,只有具備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主題,教學資源才能得到充分整合,教學目標才能具備更強的指向性。在課前準備階段,為確定教學活動的主題,教師可以在班級內組織會議,將課程教學內容、地理課程標準、現階段地理教學計劃以及班級的整體學習情況等,以文字化、數字化的形式展現在全體學生面前,讓他們在閱讀文字、整合數據的過程中了解地理教學的實況。而后,引入主題式教學的思想和理念,通過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了解其價值和具體實施辦法,鼓勵學生根據課程教學的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將學生的意見綜合起來,確定主題式教學中的主題[2]。在這一過程中,為提升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取競標的方式,引導學生提出新穎、貼切的主題,讓學生闡釋自己提出的主題具備哪些優勢。以此類推,當所有學生都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后,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選出一個最優的話題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展開多元化的互動和交流,不僅能在溝通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還能為教學活動做好前期準備。
2.創建學習小組,做好學習規劃。一般情況下,主題式教學模式要以小組合作學習為載體,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鉆研和分析主題,這就要求教師提前做好分組工作。基于此,教師要對過往的教學效果、學生取得的成績、尚未達成的目標及學生之間的差異等進行細致分析,明確在主題式學習背景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達成的目標,而后選擇創建同質或者異質的合作小組,并在確定分組方案后,引導學生在組內討論主題。根據每一個學生在地理教學中表現出的真實狀態,為其分配恰當的學習任務,同時也要對主題式教學活動中各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學習方式和學習目標等,提前展開預設和分析,將其制訂為書面學習方案。借助小組學習方案,學生會圍繞著主題展開學習,他們的學習效率和質量都會明顯提升。各組在做好學習規劃之后,也應該將學習規劃提交給教師,教師再根據學生制訂的主題式小組學習方案,對后續的教學活動進行統一安排,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平臺和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在小組學習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經過這些努力,學生不僅能夠從行動上做好主題式學習準備,也能從思想上確立學習目標,進而展開更為高效的學習活動。
3.搜尋課外資料,豐富學習資源。綜合以上闡釋的內容可知,主題式教學應具備豐富的教學材料和學習資源,學生要經過猜想和反復推論才能真正得出科學合理的結果。也就是說,在前期準備階段,提前搜集和整合豐富的資源,也是教師和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為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課程標準中的學習要求、學習主題等要素出發,找尋主題式學習活動中的必備或者基礎性素材,將其按照實物、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同的類型,合理地歸類到不同的區域內,如實物道具可以投放在班級的地理學習角或者地理社團,文字、圖片等可以整合為一個大容量的文件夾,以便后期及時調取資料。另外,搜尋課外資料要伴隨著主題式學習的整個過程,當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遇到無法解答的難題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搜尋課外資料,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地理問題。在豐富的學習資源的支持下,學生的知識儲備會越來越多,認知視野會逐漸開闊,從而能夠逐漸加強在主題式學習活動中的能動性。
(二)課中實施,踐行主題
經過細致的課前準備,學生已經明確了地理教學活動的主題,大致了解了地理學習的方向,在此基礎上,主題式教學順利過渡到課中實施階段,教師要通過恰當的指導和巧妙的點撥,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中踐行主題,推動學生積極參與主題化的地理探究活動。
1.巧妙導入,引入主題情境。在主題式教學的課中實施階段,為全面帶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把握好導入環節的機會,利用地理紀錄片、新聞資料、圖片素材等,開啟巧妙的課堂導入活動,引入主題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再一次明確主題、了解主題,并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知并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展開來說,在導入環節中引入主題情境,教師要用好素材、緊抓學生的心理特征,圍繞著高中生的思維特征、認知范圍、生活經驗等,合理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夠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并從主觀角度對主題式教學活動產生興趣。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自然、主動地投入地理課堂中,也能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同學的合作學習活動,凸顯主題式教學的價值。除了利用圖片、視頻等資源創設主題情境之外,教師也可以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熟悉的地理神話故事、科普理論等作為材料,讓學生通過講故事、講案例、闡釋生活現象等方式,成為創設情境的主體,這樣既能增強導入環節的新穎性,也能進一步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能動性[3]。
2.設置問題,推動合作探究。主題式教學模式中不僅要具備明確的主題,還要具備與主題配套的問題鏈,這樣才能將主題滲透于地理教學的方方面面,學生才能真正在學習活動中踐行主題。對此,教師要結合主題式教學活動的進程,在課中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階段中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解讀問題,讓他們將地理知識、現實生活經驗等應用于地理問題解讀之中。同時,針對主題式教學的具體要求,教師也要根據提前設定的合作學習小組,設置具有挑戰性的探究性問題,促進學生自覺地展開合作探究,引導他們與組內成員共同商議和探討地理問題,從而推動主題式學習向縱深處發展。而從課程標準中的個性化教育出發,教師也要精心設計問題鏈,使其呈現難度遞進、由簡單到復雜的形式,保證學生能夠通過入門級的問題產生學習興趣,并通過探究性的問題展開合作探討,進而逐層提升思維能力。這樣既能促使學生完成主題式學習任務,也能逐步強化學生的思維和認知深度。
3.運用導圖,建構知識體系。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情境中,地理知識碎片化、學生知識系統不完善等情況較為突出,而主題式教學要求學生具備系統化的知識結構,這種現實和理想的沖突足以說明,高中地理教學尚未完成轉型。針對這種情況,在高中地理的主題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帶領學生梳理、整合課堂上出現的地理知識,傳授給他們解析、繪制導圖的技巧,讓他們學會從導圖中獲取有效信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便能從教師繪制的導圖中了解地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據此,教師應以地理教學的主題為核心,為學生布置繪圖任務,激勵學生以思維導圖作為工具,將主題背景下的地理知識結構展現出來,通過不同走向的箭頭、數字符號等,展現主題式教學活動中的不同知識點及其內部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建構起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4.實踐活動,踐行課程主題。一直以來,缺失實踐要素都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一個弊病,部分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人為地削減了地理實踐的時間,導致學生的實踐時間和經驗不足,這樣自然難以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對于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病,教師要在主題式教學中扭轉局面,將實踐活動作為主題式教學中的關鍵要素,通過開展主題研學、項目探究、實地探索等類型的實踐活動,踐行地理課程的主題,引導學生運用課內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合理地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為城市的規劃建設等提出建設性的意見[4]。教師也可以將實踐活動聚焦于自然地理,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制訂活動計劃,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基礎上,通過野外探索活動讓學生與自然地理要素親密接觸,從觸覺、視覺和聽覺等角度,感知不同地理現象中蘊含的真諦,形成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環保理念。
(三)課后反思,升華主題
經過課前準備和課中實施兩個階段,主題式教學模式已經推動了地理課程教學的發展,在第三個階段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展開課后反思,進一步升華課程教學的主題,讓學生理解主題中的自然規律和人文內涵。
1.小組總結,明確探究盲點。課后反思,旨在幫助學生找尋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讓他們確定未來努力的方向。基于此訴求,教師可以在課后反思階段開展小組總結活動,讓學生以課程主題為中心,逐一排查各個組員在知識理解、問題探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明確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的盲點。簡單來說,在完成主題式教學任務后,教師為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要按照之前的分組形式,指導小組長在組內領導學生展開個人陳述和組內匯報活動,讓學生從個體參與、整體發展和課程主題是否得到凸顯等不同的角度,總結和歸納本組在主題式學習活動中的優勢和不足,并針對提出的不足和問題,制訂后續的彌補方案,探討如何踐行和升華主題。借助此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明確主題式學習活動中存在的盲點,還能不斷增強辯證反思的能力,進而推動主題式教學的長期發展和穩定進步。
2.班級匯報,升華教學主題。 從升華教學主題的角度入手,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在課后反思階段組織班級匯報工作,讓學生以個體、小組為單位,闡述本人和本組的學習成果、學習思路,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等,讓他們通過講解多媒體課件、展示思維導圖、小組項目報告等多樣化的形式,呈現主題式學習的各個流程及每一個階段中達成的目標。經過這一環節,不僅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所得和所失,學生也能對主題式教學活動的利弊形成全新的理解。此外,為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建設常規化的主題式教學體系,教師也可以在每一次反思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講述對未來的期待和展望,讓他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主題式學習抱有期望,這也有助于地理課程主題的升華。
綜上所述,教師圍繞高中地理教學實況和學生的真實學情,將主題式教學的理念融入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反思三個階段,讓學生在共同討論的過程中明確主題,在學習活動中踐行主題,并在總結和匯報時升華主題,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主題背景下地理知識的印象,也能增強其主動學習的意愿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在主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履行好觀察者的職責,針對學生出現的思維局限,及時給予幫助,以此推動主題式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郭春喜.基于主題的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設計策略——以“區域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2021(9):19.
[2] 李春.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區域地理復習中的應用——以“俄羅斯”一課為例[J].地理教學,2021(12):58.
[3] 梁亮峰.基于微主題探究的高中地理深度學習模式與實踐[J].地理教學,2020(17):39.
[4] 曾麗珊.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管窺[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9(9):93.
[責任編輯 胡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