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智 張麗芳
摘 要:山東勞動技師學院積極推動實現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深入貫徹落實新《職業教育法》精神,堅持就業導向辦學理念,聚焦高技能人才培養,圍繞產業辦專業,立足需求育人才,積極回應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職業價值觀選擇、社會需求標準獲取、職業能力提升和校內完成求職等方面訴求,主動對接社會用人標準,指導學生制定職業規劃,將就業導向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了高技能人才供需匹配度。2022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42%,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省勞技、學技術、就業好”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關鍵詞:產教融合? ? 校企合作? ? 人才培養? ? 高質量就業
課? 題:本文系2021年度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基于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智能制造類專業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1JXY151)、2021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196)、2021年度山東省統計科學應用研究課題“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21TJYB006)的研究成果。
山東勞動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直屬院校,始建于1955年,是“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全國1+X證書試點高職院校”“山東省機械行業職業教育培訓集團”牽頭組建單位,是山東省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單位。學院具有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傳統優勢,以產教融合、雙證培養為突出特色,享有較高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近年來,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高質量就業方面成效顯著;在集團化辦學、產教融合載體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形成了典型經驗和做法,獲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山東省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省校企一體化辦學示范院校、山東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等榮譽。
一、搭平臺,創機制,示范職教集團實體化運作
學院牽頭建設的山東省機械行業職業培訓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聚焦山東省高端裝備產業發展以及院校、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在人才培養與培訓、技術攻關、科學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以學校、企業為主體,政府、行業參與,全省裝備制造產教融合服務平臺,形成了由90余家成員單位組成、互動交融、共建共享的“朋友圈”。近年來,集團逐步探索實體化運行,初步構建了以理事會為核心,制度體系與運行機制為驅動力,分支機構、特色機構、服務載體為支撐的“一核雙驅三支撐”職教集團實體化運作模式,成為山東省機械行業交流服務高地,極大地促進了山東省機械行業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集團充分發揮理事會的核心決策作用,構建了以集團《章程》為基本遵循的管理制度體系。理事會作為集團核心決策機構實施任期制。理事長由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擔任,每屆任期5年。理事會根據集團發展情況定期修訂集團《章程》,先后出臺了資源共享、經費管理、分支機構管理、考核與激勵等方面的制度,搭建了完整的集團管理制度體系。
在運行機制方面,集團建立文件發布機制,將集團規劃、機構調整、工作部署、考核獎勵、活動組織、重要講話等以集團文件的形式發布。建立工作簡報發布機制,將集團運行過程中的重要事件、發展成就、典型案例等以工作簡報的形式定期發布。為進一步提升集團各成員參與集團發展建設的積極性,探索形成集團年會及論壇活動的輪值承辦機制。每年舉辦的集團年會由集團成員輪流承辦。構建“兩發布、一輪值”的集團常態化運行機制體系。
集團設立“分支機構+特色機構”組成的集團二級運行單位,設立專業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技術技能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4個專門工作委員會,以及智能制造、自動化等7個產教融合協作委員會等集團分支機構,實現集團運行管理的精細化。集團在12個企業成員中設立崗位監測站,將企業成員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以及相關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變化情況及時反饋,提高學校成員單位在專業調整、教學標準修訂、課程內容更新等方面的響應速度,成為集團的特色機構。
建成集團智慧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在資源共享、合作交流、培訓鑒定、招生招聘、課題研發、專業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升成員單位之間的數據互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項目共建水平,打造形成山東省裝備制造領域的數據聚集高地。
集團成員單位共有企業兼職教師2 949人,校際兼職教師833人,教師企業實踐年平均608人,共建基地298個。集團內采用貫通培養方式培養學生數量占升學學生的比例為8.97%。集團承擔企業新型學徒制等培訓任務,集團內崗前培訓年平均3 600人次。集團被確立為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一核雙驅三支撐山東省機械行業職業培訓教育集團實體化運作”典型案例在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成果展、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全國技工院校教研工作技術研討會等場合進行展示和交流,并被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評為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二、聚人才,建載體,樹立產教融合強基標桿
學院實施校企“人才互通、隊伍共建”策略,通過柔性引入企業大師、精準聘請產業教授、滾動入職企業鍛煉、動態調整兼職教師庫等方式,先后引進、聘請了企業高層次技術人員、產業教授21人,教師滾動進入企業鍛煉307人次,建立600余名企業師傅組成的兼職教師動態庫,新增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級以上技術能手以及教學名師等高水平專家、教師51人,使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實施技術技能創新載體建設工程,建設省市級以上協同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藝技能傳承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等21個產教融合載體,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以及軍民融合高端裝備企業分類開展技術革新、工藝完善、協同研發,參與科技普及推廣、專家咨詢,極大提升了校企互動層級。學院建設了山東省公共實訓基地,并以公共實訓基地為依托,完成智能制造實訓室、智能網聯汽車培訓實訓室、機械手虛擬仿真實訓室、電氣系統控制檢修虛擬仿真實訓室、電子商務技能提升實訓室、通用焊接設備實訓室、工業4.0實訓室和智能控制數字化車間等26個實訓室項目建設;學院分別與山東棟梁科技設備有限公司等企業建設了智能控制數字化車間、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工業互聯網公共實訓基地、智能控制協同創新中心、智能控制產教融合實訓基地、“1+X”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應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山東省運營中心、中德棟梁教育科技集團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中興移動通信應用技術中心、日立電梯山東省電梯人才培養基地和智能化焊接技術實訓中心等產教融合平臺。山東省公共實訓基地已在企業培訓、高水平技能賽事承辦、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與鑒定、師資培訓、科普活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院近3年新增授權職務專利455項,發明專利競爭力評價在全國高職院校中排名連續兩年位于前2%;服務企業110家,實現了校企高質量協同發展,樹立了產教融合強基標桿。
三、調結構,優模式,打造高質量就業樣板
學院聚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高端裝備”產業,實施基于裝備制造底色的集群化專業布局動態調整,將智能制造專業群、自動化專業群圍繞“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進行全面升級;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逐步聚焦到工業智能控制領域;將現代商貿流通專業群轉型服務“高端裝備”領域。學院專業鏈建設全面聚焦服務“高端裝備”產業鏈,構建形成雙鏈銜接、緊密對接、體翼協同的新“一體兩翼”專業集群發展格局,使專業產業匹配度更高,人才供給針對性更強。實施專業群與產業學院協同發展戰略,創新“以群建院、以院強群、群院共建、共生共長”的產業學院建設思路和實施路徑,將專業群發展與產業學院一體設計、同步建設,建成智能制造學院、數字經濟學院、工業互聯網產業學院、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陽光學院等現代產業學院,形成了“一群一院”發展格局。產業學院施行理事會治理模式,在內設機構、人員聘用、團隊管理、專業設置等方面擴大自主權,使學院產教融合更為深入,服務產業的動能更加充足。實施基于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優化訂單培養策略,著力提升訂單落地質量。通過資源輸入、技術引入、標準嵌入、文化融入等方式,形成從人才培養到精準就業的訂單培養全流程解決方案,實現訂單人才培養目標的精確化、培養過程的協同化、就業落地的精準化,極大提升了訂單培養的定向就業率。
學院積極探索校本特色學徒培養,與山東開泰集團合作實施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同步培養,成為“雙學徒制”試點典型;與歌爾股份合作成立“歌爾匠造班”,實施“三段式”人才培養,使學生在企業匠造培訓中心內完成專業核心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企業生產現場完成頂崗實習,讓企業師傅專職全程指導學生學習企業新工藝、新技術,操作使用企業最新設備,學生畢業即可勝任工作崗位,企業留用率90%以上。人才的精準培養和模式的持續優化,為高質量就業提供了重要支撐。2021年度,畢業生雇主滿意度和就業率分別為99.64%和98.67%,比國家示范(骨干)院校滿意度和就業率平均數分別高出了6個和4個百分點。
2022年,學院在山東省就業工作電視會議上作了《堅持就業導向辦學理念 全力促進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交流發言,得到了上級部門的高度認可,使“省勞技、學技術、就業好”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單位:山東勞動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