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育 王科亮
[摘 要] 學科知識結構化作為落實核心素養的突破口,為中學歷史教學實踐指引了方向。《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課強調了西歐的資本主義萌芽,它既是“資本主義發展”板塊大概念的組成部分,也是這一課的大概念本身,從而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結構化。本文以“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例,就其知識結構化及教學策略做初步探討。
[關鍵詞] 學科知識結構化;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歷史教學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突出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為歷史教學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指引了方向。《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具有“資本主義性質”,也就表明了西歐封建社會晚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是“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一課時的大概念,也是“資本主義發展”板塊大概念的組成部分,所以它的強調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結構化。因此,有必要從學科知識結構化的角度,對“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這一課做更為深入的探討。
一、學科知識結構化的內涵及意義
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包括表層結構和里層結構。表層結構是指具體的知識,里層結構則是知識背后的育人價值。學科知識結構化實質就是表層結構和里層結構的要素調整和優化的問題。以歷史學科為例,它的表層結構為歷史知識點,里層結構則是歷史知識所承載的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可能性。歷史學科知識的結構化則是通過系統化的表層知識讓學生獲得歷史思維、方法以達成里層育人價值,主要形式為以歷史大概念為主干來統攝小概念及相關學科知識,讓學生在探究碎片化的歷史知識何以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大概念的過程中獲得核心素養。
由此可見,歷史學科知識結構化的缺乏,會導致教學停留在教授知識的表層,學生只是在識記大量零碎無意義的知識點。而通過大概念來搭建歷史知識結構,能讓學生在探究知識之間邏輯關系的過程中掌握歷史學科的通用思維和方法,從而讓歷史教學實現由表層結構到里層結構的飛躍,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表層結構分析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一課的要求為“通過了解資本主義性質的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出現,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由此可見,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有資本主義性質是本課的表層知識。“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自然時間上屬于西歐中世紀史,卻放置于第五單元“走向近代”,這樣安排是因為西歐封建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的萌芽呼應了“走向”,教材編寫者強調資本主義不是倏地出現的,而是封建社會漸進性轉型的結果。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既是封建社會的尾聲,又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前奏,兩大社會形態的關聯正是學科知識結構化的體現。
歷史教學所指的大概念具有不同層次。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是“資本主義發展”這一板塊大概念的組成部分,也是“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一課的大概念本身。本課第一子目的標題為“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主要講了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帶來了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這兩者都出現了協作生產,相對于原有的封建小生產形式有本質的改變。兩者的協作生產新形式“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新的生產力”,生產的目的也是為了投入市場而不是自給自足。“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一課的教材描述了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由來,解釋了它們為何具有資本主義性質,這些都是對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翔實描寫。
三、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里層結構落實
(一)大概念統領,突破重難點
要厘清本課的知識結構,必須理解“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作為社會轉型核心動力的“生產力”概念。這些概念抽象程度高,屬于教學的重難點,教師自身先要對其有透徹的理解。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所說的封建社會,是指介于奴隸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間的形態。因此,世界各地的封建社會的具體形態雖各有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特征,即“都表現為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產的結合以及與之相應的人身統屬與依附關系”。初中教材講述西歐封建社會時體現了該特點,例如“剩下的耕地都是佃戶的‘份地”間接說明了農業方面佃戶的小生產形式,“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直接表明了西歐城市居民手工業的小生產形式。
資本主義社會是封建社會向前發展的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資本主義是商品貨幣經濟,也是自由人與自由企業相契合的社會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確定了生產力的概念,并將其視為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包括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也包括管理、分工協作、科學、自然力等。正是因為生產力包含諸多要素,因此社會轉型絕不僅是某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所以,西歐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憑借的也絕不僅是工業革命,“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一課就指出西歐封建社會晚期出現了分工協作這一新生產組織形式,由此帶來的生產力的提高也是社會轉型的推動力。
在厘清本課知識結構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利用“社會轉型”這一大概念統領“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生產力”這三個小概念,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
(二)精設問題,指示思考方向
厘清西歐封建社會轉型的知識結構,教師引領性的提問必不可少,至少應涉及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對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特征的提問,只有認清這兩種社會形態的本質,學生才能明白西歐中世紀晚期到底有哪些不同于封建社會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為什么被稱為資本主義萌芽。其次,什么是社會轉型的核心動力?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變革的核心動力,而生產力又包括諸多要素,生產組織形式就是其中一種。學生在認識生產力是社會變革根本推動力的基礎上,才能理解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帶來生產力的提高是改變封建社會形態的強大力量。最后,應涉及對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提問,引導學生理解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為什么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以及分工為什么能提高生產力。
(三)展示史料,引領發現學習
本課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認識到西歐中世紀晚期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社會近代化的腳步,而生產力提高是因為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有了“分工”這一新生產組織形式。這一實質的理解不能僅靠教師的口頭闡述,讓學生在史料探究中自主發現更能有效落實學科知識的里層育人價值。
無論是選擇租地農場還是手工工場的史料,目的都是為了展示一個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它們出現了社會分工,理解社會分工帶來的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西歐封建社會的轉型。
總之,新課標指明的“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具有資本主義性質”即便是核心內容也仍屬于學科表層知識,只有再通過有效探究獲得結構化的歷史知識,學生才能明白社會發展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漸進的過程,而這正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唯物史觀”的習得。機械記憶零散知識只會加重學生的認知負擔,學科知識結構化卻能幫助他們提升核心素養,引領其思維飛翔。
參考文獻
[1]王莉麗.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分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4):56-57.
[2]王松光.大單元教學中初中歷史學習任務結構化設計研究[J].名師在線,2022(2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