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教育并不是靜態的,而是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更新和完善的一種動態教育,需要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作為支撐。社區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也是幼兒教育中的一本“活教材”,積極開發社區資源能夠促進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顯著提升以及幼兒教育的社會化。幼兒園與社區之間的教育融合,可以有效改善幼兒園長期“關門教育”的封閉式教育模式,拓展幼兒教育內容,豐富幼兒的學習經驗。文章研究社區資源背景下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傳統游戲,用案例來說明傳統游戲可以從多角度促進幼兒身體、智力的發育,增強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關鍵詞:社區資源;幼兒教學;區域活動;傳統游戲
作者簡介:王嘉莉(1990—),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龍信幼兒園。
傳統游戲是我國優秀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趣味性較強,而且簡單易學。愛玩是每個幼兒的天性,游戲是幼兒童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兒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社區資源的強大優勢,在結合幼兒身心發展需求的前提下,針對性地將傳統游戲與教學目標有效融合,全面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幼兒營造優質的學習氛圍,促使幼兒在傳統游戲中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從而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在社區資源的幫助下跨越教育的“圍墻”,體驗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1]。
一、挖掘社區資源,豐富知識經驗
生活與教育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教育不但從生活中來,更能在生活中得到體現。幼兒教師要充分運用社區資源的優勢,積極挖掘生活中所蘊含的教育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幼兒親近自然,在自然中充分感受傳統之美,結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風俗,在社區資源的幫助下全面豐富幼兒的體驗和感受,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感悟與認知。幼兒教師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重視對社區教育資源的開發,通過社區教育資源與傳統游戲的相互融合,使幼兒接觸傳統文化,不能將幼兒束縛在小小的園所之中,而是要鼓勵幼兒“走出去”[2]。幼兒教育要結合幼兒的興趣特點以及學習目標,積極探索適宜幼兒發展的傳統文化,在不斷地拓展與延伸中推進幼兒學習傳統文化。
例如,江蘇省南通市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得天獨厚的社區資源優勢成為當地傳統文化教育的強大助力。風箏是我國民間流傳甚廣的一種娛樂工具,而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南通風箏俗稱“南通板鷂”。春季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尤其是對于幼兒來說,放風箏是一項非常有意思的活動,位于南通市的幼兒教師可以在社區資源的幫助下同幼兒一起制作風箏、放風箏。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帶領幼兒了解獨具特色的板鷂風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帶領幼兒去參觀風箏展覽,也可以請一些民間藝人來現場制作風箏,使幼兒感受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或是在校園內開展“風箏坊”區域活動,對不同年齡的幼兒實施針對性教學。如小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注意力相對來說比較難以集中,專注時間較短,但小班幼兒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所以教師的教學重點可以定為引導幼兒欣賞風箏,通過有趣的故事吸引幼兒對風箏的興趣和熱情;中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經驗,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他們適當講解一些關于風箏的歷史文化,讓他們了解更多風箏的類型,從多角度體會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還可以鼓勵中班幼兒動手畫一畫風箏;大班幼兒無論是理解能力、繪畫能力還是動手能力都已經相對成熟,教師在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大班幼兒進行動手操作,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制作材料,鼓勵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個簡單的風箏,并教授他們放風箏的方法以及技巧。很多幼兒雖然很喜歡放風箏,但是并不懂得放風箏的技巧,所以教師可以讓幼兒兩兩一組,在游戲過程中密切合作。如讓一名幼兒把風箏舉過頭頂,往前方輕輕拋擲,與此同時,另一名幼兒單手抓住放飛線,背身快速奔跑。成功放飛風箏能充分調動幼兒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探索更多放風箏的技巧,如放風箏前首先要判斷風向,同時還要注意風箏的飛升情況,風箏向上爬升時可停下來慢慢放線,使風箏逐漸穩定;收回風箏時要慢慢收線,收線要盡量遠離有高大樹木的地方,以免風箏墜掛在樹上。
在社區資源的幫助下開展放風箏游戲,能使幼兒對南通民間藝術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充分感悟傳統游戲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促使幼兒從多角度發現和感受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幼兒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游戲目標,以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為基礎,積極運用社區教育資源,提高區域活動的有效性,促進幼兒更加全面地發展。
二、依托社區資源,滲透文化內涵
民間歌謠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對幼兒的素質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可以激發幼兒對民歌民謠的熱愛之情,還能夠引導幼兒弘揚傳統音樂文化,豐富幼兒音樂教育內容。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注重以社區資源為背景,通過因地制宜開展游戲的方式,讓幼兒接觸傳統民間歌謠,從根本上提高幼兒的音樂審美和藝術創造力。游戲能夠提升教學效果,社區音樂資源與游戲的結合能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做,感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從而有效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解放幼兒的天性。
信息時代下,很多幼兒從小接觸手機、游戲機等,每天被眼花繚亂的網絡信息所包圍,與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音樂接觸得比較少,部分幼兒教師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傳統音樂的教育價值,沒有開展與之相匹配的區域活動,導致幼兒的成長環境缺乏傳統音樂元素[3]。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時要充分挖掘社區文化藝術,激發幼兒興趣,釋放幼兒潛能,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傳統游戲,讓幼兒在傳統游戲中感受音樂之美,并積極地表現美和創造美。例如,海門山歌憑借其曲調風格、特點,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類型,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通過跟唱、仿唱,充分感受海門山歌的音樂風格及優美的疊詞、句式、聲韻等鮮明的藝術特色。為了加強幼兒對海門山歌的學習,教師可以在海門山歌區域活動中引入傳統游戲,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例如,幼兒教師可以結合海門山歌,開展丟手絹游戲活動。首先,幼兒教師為幼兒介紹游戲規則:“大家圍坐成一個大圓圈,所有人面向圓圈內,按照學號順序來丟手絹。丟手絹的人要拿著一塊手絹繞著圓圈跑動,剩下的人一起來唱海門山歌,在唱歌的過程中,丟手絹的人將手絹丟在任意一個人的身后,被丟了手絹的人要快速站起來去追逐丟手絹的人。在追逐的時候,兩人也要圍著這個圓圈來奔跑,如果丟手絹的人跑到被丟手絹的人的位置并成功坐下,那么丟手絹的人獲勝;如果丟手絹的人被追上了,那么就算失敗。失敗的小朋友要給大家唱一首海門山歌!”幼兒們普遍對這類具有競技元素的游戲感興趣,而教師要保證游戲過程的安全性,讓海門山歌貫穿于整個游戲活動,充分發揮社區教育資源的優勢,在游戲中體現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
傳統文化教育在環境的支持下才能更好地實現,傳統游戲的融入能讓幼兒對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記憶。教師要注重對傳統游戲的發掘與再創作,在社區資源的幫助下,實現傳統游戲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文化素養,使幼兒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整合社區資源,促進家校合作
教育向社區回歸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每一名幼兒都要與社會緊密相連,與周圍環境進行有效互動。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要發揮社區教育資源的優勢,去影響和引導每一名幼兒,同時學校和家庭之間也要相互合作,教師應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幼兒教育工作中。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教育活動,并通過傳統游戲讓幼兒感知傳統節日文化,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節日親子活動也能拉近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使每一名幼兒都能在家長的陪伴下體驗節日,使幼兒獲得社會實踐經驗和生活知識,進一步促進家校互動。
例如,中秋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及其家長共同制作中秋糕點,或帶領幼兒走出校園,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去關懷社區內的老人,給老人送上相應的祝福,使幼兒懂得感恩和孝敬。幼兒園可以和社區合作開展猜燈謎這一傳統游戲,由幼兒和家長共同制作燈謎,大家一邊欣賞五彩繽紛的燈飾,一邊嘗試猜一猜不同的燈謎,這在增長幼兒見識的同時還能鍛煉幼兒思維。幼兒的識字能力有限,所以可以設置一些簡單的謎題讓幼兒猜測,讓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特點與魅力,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借此契機,還可以引入傳統游戲“老鷹捉小雞”,小雞可以由多名幼兒組成,在游戲中,小雞需要緊緊地跟隨母雞,而母雞則要努力保護小雞,防止老鷹捉住小雞。這個游戲需要幼兒與同伴的密切配合,能夠鍛煉幼兒的團結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同時游戲中“母雞”這一角色能使幼兒體會母愛的偉大。教師還要借助游戲,用問題引導幼兒反思:“你覺得在你的生活中有誰像游戲里的母雞一樣呢?通過這次游戲,你對自己的親人有什么想說的呢?”在問題的啟發下,幼兒能夠對“老鷹捉小雞”游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并懂得尊敬和愛護自己的家人。總而言之,社區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也是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引入傳統游戲,能夠讓班上每一名幼兒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教師要通過游戲增強幼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使其形成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4]。
家庭是幼兒教育最好的幫手之一,在現代教育不斷更新與完善的今天,幼兒家長不能一味地將幼兒教育責任推卸給幼兒園,而是要積極融入幼兒教育中,配合幼兒教育工作。家庭和幼兒園就像是幼兒教育這輛自行車上的兩個輪子,只有同時向前、同時努力才能夠使幼兒教育順利前進,如果只有一個輪子轉動,那么車子只會停留在原地,無法實現長遠發展。
總之,幼兒教育之路漫長而充滿險阻,幼兒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充分挖掘社區資源,拓展更多的教育路徑,以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人、事、物為出發點,積極開發多樣的區域活動。游戲不僅僅是娛樂,在新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游戲承擔起了文化傳承的責任,傳統游戲能夠激發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實踐性,營造鮮活的教育教學環境,促使幼兒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與進步[5]。
[參考文獻]
沈彥宏.“三部曲”奏響社區教育新樂章:基于社區資源的幼兒教育實踐探究[J].讀寫算,2020(23):35-36.
顧煒煒.讓幼兒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社區資源在小班科學教育中的有效利用[J].幸福家庭,2019(15):8.
魏庸佼.發掘社區資源創設游戲環境幼兒游戲場的構建[J].家長,2019(17):92-93.
賈冬芹.淺談利用社區資源培養幼兒的歸屬感[J].科普童話,2019(24):167.
蒲小霞.利用社區資源 發展幼兒教育[J].山西教育(教學),201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