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白銀市第十中學為例,對地理和歷史學科融合的校本化實踐展開研究,針對目前高中地理和歷史學科融合不足,且在校本化實踐方面欠缺的現狀,提出高中地理和歷史學科融合的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原則和策略,以構建融合課程資源庫,形成高中史地學科融合的校本化教學案例,旨在為核心素養和新高考背景下學科融合的校本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提供思路。
關鍵詞:學科融合;校本化;高中地理;高中歷史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高中地理和歷史學科融合的校本化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2]GHBZ031。
作者簡介:韓延良(1992—),男,甘肅省白銀市第十中學。
高中地理和歷史學科融合,是在承認地理、歷史學科差異的基礎上,從學科融合的校本化研究開始,引導學生去認知和發現問題,通過進行可行性探討、設計,包括采取和其他專業人員、專業力量進行合作開發的方式,持續提升課程的多樣性,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課程選擇機會,以確保社會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運用,從而達到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交叉作用的目的,最終為實現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益的教學探索實踐。
一、高中地理和歷史學科融合的校本化實踐的意義
(一)推進新課程改革
學科融合教學模式,能夠使各個學科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使學生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在面對問題時獨立思考,學會借助其他學科知識采取更合理、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基于學科融合教學的需求,教師的知識面也能得到顯著拓展,教師會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使自身的教學更加專業化。此外,學校教育校本化實踐思路和方法也會不斷豐富。這對于新課程改革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二)培養學生立體視野,豐富學生的學識,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將動態變化意識完全融入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能夠得到顯著的提高。教師采用跨學科教學模式,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會變得更加深刻,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同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保證學生構建完善的學習知識體系,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系統地解決自己面臨的各種學習問題,最終實現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社會現實問題能力的目的。
(三)拓寬教師知識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時空觀念”是五大核心要素之一,其具體指的是學生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據此,教師需要通過合理的措施引領學生分辨其中的特定時間和空間。歷史地圖在這方面能夠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也是高中地理與歷史學科的交融點,是學科融合校本化實踐的關鍵點。教師要把握好這一教學契機,提升自身運用地圖的能力,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以更好地帶領學生系統地探究不同歷史時期自然、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變化情況,探究某些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存在較高聯系的空間分布和地域差異現象。
二、高中地理和歷史學科融合的校本化實踐的困境
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因此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消除不同學科間的壁障,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基于對學科融合方式的運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傳統學科教學中,包括歷史和地理在內的學科通常都是以一種獨立的狀態出現,各學科教師針對本學科進行獨立教學,學生“孤立”地學習歷史和地理知識,這會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融合學習意識的形成、知識框架的構建造成一定限制。如此一來,各個學科缺乏必要的聯系,其中的知識內容難以實現滲透和整合,容易導致無效歷史、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的出現。
三、高中地理和歷史學科融合的校本化實踐
(一)轉變教師觀念,組建學科融合教學團隊
實現學科融合的關鍵在于尋找學科交叉的切入點,整合與優化學科內容和邏輯。教師合作團隊在進行學科合作教學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中史地教師融合教學合作團隊除了要獨立完成自身的教學任務,還要和其他成員建立起緊密聯系,以更好地實現對各種課程的開發、改進。學校要關注團隊中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和知識積累,使其能與具體課程的教學部分相匹配,做好課程融合教學的計劃、實施和評價。學校還要積極創造出教師跨學科交流的條件,組織學科教師交流動員會、教學知識問答活動等,有效提高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此之外,第二課堂對于知識融合教學同樣必不可少,是教師持續拓展學習的新途徑。學校應增加資金投入,加強教師職后培訓,使教師不斷豐富和完善知識結構體系。
(二)分析學情需要,加大跨學科聯系、滲透、融合的力度
不論是歷史還是地理,都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同其他學科領域間的交叉知識比較多,彼此的聯系也比較緊密,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地理學科合作教學也就獲得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在進行合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團隊要提前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現實情況,科學設計史地合作教學課程。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綜合,實施綜合,夯實“三基”,促進不同學科間的聯系、滲透和融合?;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對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當學生在復習時能夠高效地對地理、歷史知識進行融合運用時,其綜合知識能力和解答文科綜合題的能力必然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在翻閱歷史、地理教材后,選擇將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作為此次學科融合活動的主題。在聯合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們以新課程標準為導向,以學科教材為基礎,按照“任務驅動,問題導向→情景設置,合作探究→素養滲透,物化成果”的實施路徑開展教學活動,最終通過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感和沉浸感,不斷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培養其學科能力與核心素養。
(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開發高中史地學科融合課程資源
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根據教材內容對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研究,建立地理知識和歷史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理解需要學習的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城市區位和城市發展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介紹古代都城發展的相關內容。相關研究顯示,北京作為我國的四大古都之一,在西周初期就成為燕國的都城,而后從金代開始,其成為國都;西安則在秦、漢、隋、唐時期被設立為國都;此外,歷史上先后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融合講解這些歷史內容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在講解宇宙環境時,教師則可以選擇性講述一些我國古代的重要成就,如星座早在商朝便已經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人們開始使用甲骨文記錄當時出現的日食和月食現象。通過地理與歷史的學科融合教學,學生可以更好地鞏固學到的知識,提高知識運用能力,不僅能夠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其他學科問題,同時也能運用其他學科知識解決地理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四)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學科融合思維
1.巧用地圖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學生運用歷史地圖可以更加系統地去探究不同歷史時期的自然、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發展過程,同時掌握和人類社會有著較高關聯性的空間分布和地域差異現象。教師在講解秦至明清時期我國疆域變化時,歷史地圖無疑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講解抗日戰爭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展示相對應的日軍入侵路線圖,加深學生對日軍侵華事實的認識,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日軍的氣焰為何如此囂張?這一時期,國內各界人士有什么樣的舉動,發表了什么樣的言論?今天的我們如何正確看待中日關系?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2.借助地理空間環境加深學生歷史理解
對于歷史課程教學來說,歷史事件所處的特定歷史時代和歷史環境同樣應該值得被關注。上述的歷史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種類型,因此,為更好地展開歷史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地理環境進行探究。比如,古希臘城邦林立便是由其特定地勢地形條件決定的。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古希臘為何要采取城邦制度,探究城邦政體“小國寡民”的特殊性。在進行教學總結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古希臘的地勢及地形特點簡要概括為:地勢崎嶇不平,平原被山脈分割成不同的小塊,彼此分離。
除了自然地理環境,歷史遺跡同樣是不容忽視的要素。比如,在“人類早期文明的痕跡”章節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山頂洞人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半坡遺址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遺址所在區域地理環境,通過系統化、深層次的對比研究,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是重要的古人類發源地之一,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行為變化;通過對商代都城遺址、豐鎬遺址的研究,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西周時期的國家形態變化。基于上述提到的內容,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需要借助歷史遺跡、歷史圖片等,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3.引入地理意識培育學生人文情懷
在進行地理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意識的培養和塑造。所謂的地理意識,是指人類對自下而上環境的認識,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從而構成一種對人類生存觀念和生產方式的意識模式。相關研究表明,高中地理學科中的地理意識可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全球意識、區域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等。為了實現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在高中歷史教學和地理意識逐漸融合的過程中,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與地理意識相匹配,例如,在講解工業革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造成的后果時,教師可將其與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人口、資源、環境和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性,繼而對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地關系進行系統性探究,使其主動關注現實發展和變化,樹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形成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家國情懷。
結語
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科融合,關注不同學科間的聯系,加強不同學科教學間的聯系、滲透和融合,并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重視對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本文基于高中地理和歷史學科融合的校本化實踐課程案例,探索了史地學科融合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策略,以期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地理和歷史的興趣,提升高中生的史地綜合素養和能力。
[參考文獻]
王子怡.思想政治新課程情境教學再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康曉琴.新課改下高中歷史、地理合作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8):9.
李崢.基于史地知識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宋倩.高中地理教學中史地知識的整合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呂濤宇,易謙柳.歷史學科融合式教學法的應用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15):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