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玲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開展與深入,學校對學科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想當然”,要根據學情,加強備課;要實施學法指導,啟發學生思維;要采取多樣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化學;案例背景;案例反思
【案例背景1】最近一次教研活動中,筆者聽了區內一名師的中考復習課。課堂上,教師圍繞溶液、溶解度、溶液濃度進行專題梳理,教學設計井井有條,思路清晰,接著教師采用例題精講的方法,帶領學生突破認知,強化理解。課堂反饋環節,教師鏈接中考,在投影上打出這樣一道中考題:下列有關水和溶液的說法不正確的是:(D.可溶性物質在一定量水中可以無限地溶解。)
經過課堂上知識梳理和學生活動,大部分學生很快就給出了答案D,教師投影上呈現的答案也是D,接著教師讓學生翻開教材,找到溶解度的定義,強調該定義主要包含的四要素:溫度、100 g溶劑、飽和狀態、溶解的質量。顯然大多數學生都理解并接受了教師出這道題的意圖。誠然,這道題考查溶解度概念,學生在上新授課時就已經學習了“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溶劑里溶質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學上用溶解度表示這種物質溶解的限度”。課堂井然有序地進行著,突然有個坐在后排的不起眼的男生打斷了老師講話,舉手示意站起來,教師看上去有點不太情愿,但是考慮到教室后面有教師聽課,還是給這個男生機會了。教師問:“請問你有什么問題嗎?”“老師,我……我一直在思考上一題的選項D,我覺得這個選項也可以是正確的,要看什么物質溶解。”這時教室里頓時一片安靜,教師皺了皺眉頭,思考了一下,準備辯解,所有的學生都屏住呼吸等待他精彩的解釋。這時男生接著補充道:“老師,我們在教科書上了解到乙醇這種溶質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說明某些物質可以在一定量的水中無限溶解,所以選項D也不算錯。”教師聽完了解釋,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非常肯定了這位男生的大膽質疑的精神,同時就此題題干表述不嚴謹的地方及時進行了補充和完善。課下,筆者和這位教師交流,該教師很不好意思,告訴筆者這個男生平時學習不好,上課聽講也不專心,不知道今天課上怎么就學會思考問題了,還告訴我說那道題是選自某地一道中考題,在選題上顯然這位教師已經考究過了。可是,這位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備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認為自己的選題、講題都很有“經驗”,一定不會有什么問題出現。然而正是這所謂的“經驗”阻止了他的思考,備課時認為選擇了中考題,就不會有任何問題嗎?筆者猜想當時這位教師和大部分學生解答這道題時,受飽和溶液相關知識認知思維定勢的束縛,從而在頭腦中早就形成了“可溶性物質不能在一定量水中無限地溶解”這一錯誤的概念。實際上,學過化學的教師和學生都知道,C2H5OH、CH3COOH等物質均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恰恰這位教師在備課環節忽略了這一點,缺乏了進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把問題想當然了,導致這道題差點就錯下去,幸虧這位“學習不好的男生”舉起了手……
【案例背景2】在某青年教師專場研究課活動中,和大家一起學習了一位入職兩年教師的一節新授課:第五單元課題一。在探究“質量守恒定律”時,教師首先演示在帶有氣球的密封裝置內,點燃紅磷,通過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是否發生改變探究質量守恒定律,實驗結果表明化學反應前后,玻璃管上端的氣球先變大后變小,天平仍保持平衡,實驗效果很好,很好地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緊接著教師采用學生分組實驗完成教材上實驗5-1,將盛有稀鹽酸的小試管小心地放入裝有碳酸鈉粉末的小燒杯中,將小燒杯放在托盤天平上用砝碼平衡。取下小燒杯將其傾斜,使小試管中的鹽酸注入小燒杯,同時放在托盤天平上觀察現象。反應進行了一段時間,觀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學生根據實驗內容進行探究,很快就觀察出了實驗現象:小燒杯內產生大量氣泡,天平不平衡了。兩次實驗形成鮮明對比,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為何第二次的實驗中化學反應前后天平不平衡了呢?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為第二個實驗中,生成物中產生了大量氣體逸散離開了小燒杯,所以導致天平指針偏右。教師繼續追問,如何使實驗中天平平衡呢?學生討論后回答,將這個實驗的反應物放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就可以了。教師欣然地點點頭,肯定了學生的討論結果,并補充道,我們可以把小燒杯換成錐形瓶,結合第一個實驗,在錐形瓶口同樣扎一個氣球,形成密閉體系即可。看似簡單的道理其實結果往往并非這樣,這位教師就在課堂上按照討論分析的方案進行改進,她的教學設計是想讓學生通過改進實驗方案、觀察現象,歸納出有氣體生成的實驗必須在密閉環境中進行。可是這位教師改進的現象為:天平不平衡!這是怎么回事?已經是密閉環境中進行實驗了,為何天平仍然不平衡呢?這位教師面對這樣的“意外”不知所措,對討論改進的實驗結果與自己預想的完全不一樣,這該怎么辦?只見這位教師追問學生:“誰能解釋這個現象?”剛剛沸騰的教室立刻變得很安靜,大家都在思考,有位女生舉手解釋:“可能產生的氣體使脹大的氣球有一定的浮力。”從這位教師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她顯然沒有預設到這個實驗結果,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密閉環境就可以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其實這是不嚴謹的。接著這位教師試圖引導學生進一步改進實驗裝置,可惜課堂預設沒有充分準備,導致教學設計沒有完成。課后,筆者與這位老師就此實驗如何進一步改進做了深入探究。
【案例反思】
一、課堂教學出現“想當然”的原因
(一)學生維度
在教學實踐中,往往發現學生的思維很容易受定勢的干擾,同時學生缺乏一定反思質疑精神,習慣性地認為教師和習題都是準確的,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忽略了問題本身的價值。目前大多數課堂教學仍然采用教師主導,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拿來主義,不善于判斷問題的準確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要主動發現問題,多角度地提出假設,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比如上述案例1中,大多數學生都被定性思維所束縛,在學生大腦中,固體物質溶解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想當然地就認為在一定溫度下,物質在一定量溶劑里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卻忽略了乙醇等幾種有機物可以與水任意比互溶的知識,對問題本身缺少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一帶
而過。
(二)教師維度
很多時候,教師的教學方法的積累,其思想難免就會固化,一直在相對封閉的認知空間里滑行,禁錮了研究問題的思維,把習以為常當作理所當然,也就出現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想當然”。殊不知這些“想當然”會影響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能力。
首先,兩則案例都能反映出這兩位教師備課環節存在一定的問題,備課不夠充分,對學情不夠了解,對試題本身沒有認真研究,在某些環節的處理上存在想當然的心理。其次,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很顯然,案例1中教師在復習內容設計上存在知識盲區,沒有站在一個高度審視教學內容。試想,這是一節中考復習課,那么應該對中考考點進行全方位覆蓋,精選的習題也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必要可以對試題進行改編和創造,也就不會出現班級只有一位男生舉手的情況了。案例2中的教師處理意外的實驗現象,想急于解決問題,沒有給學生預留充分討論的時間。最關鍵的是這位教師對演示實驗中出現的“意外”沒有做好充分的預設,備課環節還需加強研究。同時,兩位教師的教學方式都顯得有些單調,課堂上主要采用問答式教學,學生的思維總被束縛,很難有突破。
(三)試題維度
近年來,各地中考試卷層出不窮,教師在研究教學的同時也需要研究試題。研究者不難發覺,有些地方的中考試題本身就不夠嚴謹,題干表述存在科學性錯誤,試題參考答案也不一定合理。然而許多教師在使用這些試題時,很少研究,習慣就題講題,缺乏質疑精神。這也就出現了案例1中教師課堂上過分相信中考題,“想當然”心里占了主導地位。
二、解決策略
(一)根據學情,加強備課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如何備好課呢?一要研究化學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充分了解本單元或本節課需要達成哪些學業要求,思考通過哪些教學策略和情境素材完成教學內容,還需要思考在教育實踐中如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如“質量守恒定律”這節課,學業要求學生能選取實驗證據說明質量守恒定律,并闡釋其微觀本質,教師在備課環節就要充分利用教科書,找準實驗證據,進行備課。二是研究學情,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充分預估學生課堂的反饋和應答,學情的充分掌握,可以讓教師的備課思路更清晰,教學環節更優化,教學效果更顯著。這就需要教師對課標、教材、學生三個方面進行系統的認識和了解,缺其中一方面,可能就會出現案例2中教師的課堂反應。三是研究作業設計,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作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
有效。
(二)學法指導,啟發思維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是要根據具體的學習任務決定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有所發現,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從而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實踐表明,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相融合,不僅能夠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提高他們知識應用的變通、靈活性與廣泛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根據教學設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要留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表達的機會,啟發學生的思維。
(三)多樣教學,提升素養
化學教學是以落實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的一門科學。教師采用多樣而非單一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提升學科素養,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深層解讀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促使真正的化學學習在課堂發生。如上述案例2,教師在關鍵問題、關鍵知識點上采用討論、交流的教學方式,相互取長補短,師生互助、生生互助,學生討論的時間也給教師留足了思考問題的余地,這樣不僅能保證課堂正常運轉下去,還會使教師有能力處理突發狀況的可能,何樂不為呢?
三、結束語
在2022版新課標剛落地的背景下,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更應加強研究,提升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切忌“想當然”。多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多給自己留足儲存知識的時間,和所謂的“想當然”悄悄說再見。
【參考文獻】
[1]吳飛飛.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課程的拓展研究[J].化學教與學,2016(3):79-81,85.
[2]劉煒,方蘭,李秋元,等.化學課堂“教冶與“學冶互動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0):1-3,73.
[3]楊勝武,歐啟學.新課程背景下農村中學化學課堂師生互動有效性初探[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