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合唱教學越來越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但部分農村小學因受教學設施和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在合唱教學上保持教學創新。為此,文章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探討提高農村小學生合唱素養的策略,旨在提升農村小學生的合唱能力,提高農村小學的合唱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合唱教學;合唱素養;陶行知
作者簡介:陳秋瑤(1987—),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新聯小學。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相對落后,這也決定了農村小學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向城市看齊,將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應用到學科教學中。音樂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小學音樂教學中合唱活動較多,為提高小學生的合唱素養,教師需重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應用,保持教育思想的先進性與有效性,構建富有生命力的小學音樂合唱課堂。
一、激發興趣,突破限制
(一)開展趣味教學,積極參與合唱
陶行知教育思想強調不能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忽略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這一思想決定了開展農村小學合唱教學時,最為關鍵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合唱興趣。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合唱興趣,才能從根本上讓每個學生配合教師的教學安排,自愿參與到合唱訓練中。隨著課程改革的陸續推進,農村小學合唱教學不能再局限于原先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積極將趣味性元素應用到音樂課堂上,提升學生參與合唱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歌曲《頑皮的小杜鵑》時,為了讓學生享受合唱的樂趣,教師可以以小組比賽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到合唱活動中。教師可先教授學生這首歌曲的唱法,當每個學生都能夠完整地演唱這首歌之后,教師可給予合唱小組一定的訓練時間,讓每個小組自由訓練,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升合唱效果。
小組比賽的形式具有高度的自由性,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間,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可以自由調整唱法,以提升合唱的呈現效果,使組內成員碰撞出創作的火花。
(二)重視情境創設,調動學生興趣
陶行知的創造理論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為提高小學生的合唱素養,教師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合唱興趣,使學生在合唱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音樂作品所傳遞的精神。
如在教學《豐收之歌》這首歌時,為了讓學生置身于豐收的場景中,在合唱歌曲的過程中體會到作品所傳遞的豐收的喜悅之情,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結合農村的地域優勢,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以下任務:要求每個學生從自己家里帶一兩件與豐收有關的物品。一些學生帶來了玉米棒子、辣椒串、稻草等物品。
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將自己從家中帶來的與豐收有關的物品布置到教室中,打造逼真的豐收場景。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將課前所搜集的與豐收有關的視頻或圖片,投影到多媒體屏幕上,增添教室環境的秋收之感。
在逼真的情境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農民收獲的喜悅之情,在合唱《豐收之歌》之時,就可以融入自身的情感,唱出真情實感,收獲不一樣的合唱體驗。
二、注重實踐,組織活動
(一)融入舞蹈元素,引導學生唱動
陶行知教育思想鼓勵教師組織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真正享受課堂。音樂與舞蹈息息相關,在農村小學合唱教學中,教師可融入舞蹈元素,引導學生在合唱的過程中配合簡單的舞蹈動作。這些動作可以是簡單的轉頭、扭動等動作,也可以是較為復雜的動作。舞蹈動作在合唱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更為準確地感知和把握音樂節奏的具體變化,保持唱動的結合。學生可以在唱中動、動中唱,感受合唱的樂趣。
如在教學歌曲《紅蜻蜓》時,因小學生所掌握的樂理知識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演唱的過程中較好地感受歌曲的情境,較好地把握歌曲的節奏。這樣,學生就無法演唱出歌曲所要傳遞的情感,進而導致合唱效果不佳。
為此,筆者在帶領學生合唱時,設計了一些較為巧妙、靈動的配合歌曲內容的舞蹈動作。通過舞蹈與合唱的有效結合,學生的合唱效果得以提高,合唱表演呈現出最為理想的狀態。此外,通過在合唱中配合舞蹈動作,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音樂的節奏與韻律,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記憶,合唱時情感的飽滿度也大大提高,讓合唱更為完整且富有感情。
(二)加強技巧訓練,培養審美情趣
音樂合唱本身是技巧性較高的一項活動,陶行知教育思想認為,教師不僅要傳授教材中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授學習技巧,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于農村小學的合唱教學來說也是如此,為提高小學生的合唱素養,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多樣的技巧訓練活動,讓每個學生通過大量、反復的合唱訓練,掌握合唱技巧。技巧訓練是合唱教學的重點所在,通過掌握正確的合唱技巧,提高合唱效果,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如在教學《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時,為了讓每個學生熟知歌曲的節奏與韻律,確保合唱效果,筆者組織學生參與技巧訓練活動,糾正學生的發聲、音準等,讓學生正確把握音樂的節奏變化。
由于班級內每個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有所不同,筆者在技巧訓練活動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針對性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合唱技巧,及時發現自己在演唱方面的不足,并進行糾正,進而提高整體合唱效果。而在技巧訓練中滲透審美情趣的培養時,筆者讓學生多方面感受音樂作品的內涵以及音樂演奏的美感,從而體會其中的情感。
總之,教師可在課堂上組織多種多樣的合唱訓練活動,既可以組織發音、節奏練習,也可以在課堂上引入各種樂器,讓學生掌握樂器的演奏技巧,并能夠利用樂器學習更多的樂理知識,從而提高合唱素養與音樂鑒賞能力。
三、把握情感,因材施教
(一)重視感情體驗,注重情感表達
陶行知說過:“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教師所開展的合唱教學活動,需要融入生活元素。對于學生來說,他們不僅需要掌握演唱的技巧,更需要在演唱的過程中注重情感的把控,如果合唱演唱水平很高,但卻未融入情感,那么在他們演唱的過程中,觀看表演的人很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的合唱顯然是不成功的。因此,教師在合唱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重視情感訓練。為更好地達到情感訓練的效果,教師可以將生活元素作為素材,提高學生的整體表現力。
如在教學《軍民團結一家親》這首歌時,為更好地讓學生感受這首歌中的情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提前與當地的武警部門或消防機構等協商,安排學生親身感受軍民團結的濃厚氛圍。如果沒有實地參與的條件,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播放關于軍民團結一家親的視頻或圖片,加深學生的感受。
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限,對于這首歌所描繪的場景和情感難以有深刻的感受,而通過組織實踐走訪活動等,學生有近距離接觸軍人的機會,能夠體會到軍人維護國家安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使命感和責任感。當學生真正感知到這種情感以后,就能夠在合唱中有情感地演唱,抒發出自己的感受。
合唱所需的技巧性較強,但并非完全強調技巧。在提升技巧的同時,學生也要關注合唱中的情感表達與輸出。每個參與合唱的學生都應該意識到情感表達的重要性,注重技巧、情感、能力等的結合,以呈現最佳的合唱效果。
(二)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導情感表達
陶行知教育思想要求一切的學科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學生展開,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為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全面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與合唱教學有效結合。利用多媒體技術,很多關于合唱教學的圖片、視頻等都可以直觀地呈現出來,方便學生學會轉換聲部與控制氣息的技巧,提升整體的合唱水平。
以《手拉手,地球村唱著跳著走近你》這首歌的教學為例,班級內的學生數量眾多,一些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較強,僅在教師教授一兩遍的情況下,他們就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并可以背下曲譜。而一些學生天生五音不全,他們對音樂韻律與節奏的把握相對困難,掌握合唱技巧的速度較慢,對歌曲中的情感理解也不深刻。
針對這一情況,筆者通過播放視頻,激發學生的合唱興趣,讓學生感受歌曲的節奏與韻律,提高演唱水準,配合教師完成合唱訓練。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為學生的合唱練習和情感表達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在合唱訓練中抒發情感,提高合唱水平。
結語
總之,為提高農村小學合唱教學水平,提升小學生的合唱水平與音樂素養,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時,應踐行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將陶行知教育思想滲透到合唱教學的方方面面,注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讓學生享受音樂課堂,進而不斷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袁越.用生活之泉澆灌音樂之花: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學音樂教學[J].教師,2021(9):77-78.
[2]任蘋.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17):107-108.
[3]孫麗.音樂點亮課堂: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9(10):59-60.
[4]許鳳娟.在小學音樂欣賞中踐行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84.
[5]楊素平.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的分析[J].試題與研究,2018(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