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的概述及其主要優勢為切入點,分析了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并從教學情境設計、問題串設計以及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角度闡述了“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主要應用策略,力求進一步提升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質量,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課程設計;應用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情境+問題在民族地區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2]GHB07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慧琴(1983—),女,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小學。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以“情境+問題串”的形式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進行了相應的呈現,因此,針對“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和研究,并結合實際構建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要任務。教師應當強化對“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的關注度,讓學生能夠從情境和問題中學有所得。
一、“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的概述及其主要優勢
(一)“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的概述
一般來說,“情境+問題串”主要指的是從特定情境出發,基于問題進行導入,從而讓學生能夠直觀領悟數學問題和數學知識,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一類教學模式。
(二)“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的優勢
1.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于“情境+問題串”的教學模式,能夠在情境和問題的雙重作用下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獲取相應的成就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科目中蘊藏的美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調動和提升。
2.強化學生探究思考能力
依托“情境+問題串”組織開展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更加靈活地將相關理論知識應用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充分鍛煉學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為后續內容的教學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1]。
3.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在數學課程的教學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能夠基于層次化設計的問題內容發散學生的思維與認知,讓學生自主開展學習分析活動,為實現數學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做出貢獻。
二、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一)教學認知不足
很多教師對“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的認知存在不足。一些教師在組織開展課程設計之前,未能針對學生基本情況進行全方位調研和考察,“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脫節,未能充分符合學生的學習發展特征,影響了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工作的持續性發展。
(二)設計較為片面
一些教師由于缺乏對“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的應用經驗,課程設計方向囿于教材,無論是情境形態還是問題內容都難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熱情,且情境內容難以反映學生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從而很難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未能有機融入課堂各個環節
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僅僅在新內容導入的環節中運用“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卻未能將其有機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的各個環節,各教學流程和教學環節之間缺乏有效合理的銜接,不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2]。
(四)情境問題設計缺乏層次感和立體感
一些學生接受能力與領悟能力較強,對情境問題的理解較為深刻;一些學生的能力較弱,在理解和思考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很難在課堂學習中得到相應的收獲。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能考慮到能力較弱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情境問題設計缺乏層次感和立體感。
三、“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教學情境的優化設計
1.保證情境關聯性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體系性,其教學內容之間具有較為密切的聯動關系。因此在針對教學情境進行創設的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保證情境與學生生活實際以及知識之間的關聯性,讓學生能夠對數學課程涉及的問題予以解決,從而盡可能保障教學工作的有效性。
例如,在對“統計圖的選擇”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基于信息化技術,采用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奧運會上我國體育健兒的相關表現,并引導學生思考數據統計和數據處理相關工作的開展,逐漸引進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相關概念,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感,同時還能消除學生對新內容產生的畏難心理,使小學階段數學課程的預期教學目標得到有效實現。
另外,在情境構建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關注情境難度的設定。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考慮不同層次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組織開展情境構建之前,可以綜合采用摸底測試、問題調研等方法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認知進行評估,從而結合實際建立起更具針對性和立體性的數學課程教學情境,保障情境的難度與學生層次相契合。
2.提升情境趣味性
為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強化學生參與數學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關注情境內容和情境形態的趣味性,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升[3]。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綜合采用教具演示或多媒體演示的方法向學生展示圓柱的基本形態,針對班級內的學生進行隨機分組,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基于我們學習過的立體圖形體積計算思路,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可能與哪些因素相關聯?”并要求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針對討論進程以及學生的討論內容進行合理引導,對討論過程中存在瓶頸的小組進行點撥,邀請各小組代表對討論結果進行講解和論證,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得到充分碰撞。與此同時,受到學生能力的制約,一些小組的討論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師可以針對這些討論結果進行有效補充,使學生能夠從思考中進行全面回溯,提升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使情境教學模式的效果得到有效展現。相較于傳統的情境教學模式,基于小組討論的情境教學模式能夠保障教學的趣味性,實現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質量與水平的不斷提升。
3.拓展情境設計空間
在以往的數學學科情境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受教師個人意愿、教學經驗等因素的影響,情境設計空間較為有限,教學情境復用率較為嚴重。因此,教師應積極拓展情境設計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在生活中多積累教育教學素材并進行深層次思考,將其靈活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使情境內容能夠有效脫離教材內容的限制[4]。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的過程中,學生往往缺乏關于糧倉、糧堆等事物的經驗和認知,導致學生對教學情境形態以及情境內容的代入感和融匯感較為欠缺,不利于情境教學。因此,為了有效達成教育教學目標,并使小學數學教學情境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更加充分地發揮出其作用和價值,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對糧堆體積計算這一情境進行調整,將其改為錐形帽的體積或冰淇淋蛋筒的體積等更加貼近實際的問題。通過對以往情境內容和形態的全面優化,使學生不斷加強對于教學情境以及教學內容的熟悉感和代入感,從而達成預期教學要求。
(二)問題串的優化設計
在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中,除了情境構建和設計,針對問題串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同樣也是提升教學水平以及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1.遵循循序漸進的設計原則
由于問題串的數量一般為多個,因此在針對問題串進行設計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設計原則。一些教師在設計問題串的過程中,缺乏對問題串的漸進性的考慮,導致問題串的難度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學生思考問題串以及回答問題串的自信心受到沖擊,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在開展問題串設計之前,教師應當做到由淺入深的梳理和分析,從基礎性的問題切入,逐步建立起學生對于問題串思考和分析的信心,讓學生在組織回答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收獲相應的成就感,感受到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樂趣,為實現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提供支持。
另外,教師還應當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引導,對學生的遺漏予以相應的補充,讓學生學會從宏觀的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使數學課程的學習更加順利高效。
2.充分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雖然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教學內容較為簡單,但教師同樣也應當在問題串的設計中滲透相關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得以不斷進步。
首先,教師應針對教材涉及的數學思想以及數學知識進行通篇梳理和分析,結合小學階段數學課程的教育教學要求對問題串進行優化設計,讓學生的思維方向與教師的引領相一致。在針對相關定理進行推導分析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避免直接將答案告知給學生,而應當采取合理的引導措施推動學生的思考進程,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
其次,教師應關注問題串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銜接效果。一些教師在課上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聯動,導致學生的思維時常被打斷,影響數學課程“情境+問題串”模式的教學質量[5]。教師在正式組織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應針對數學課程相關問題串進行細化研究,對問題之間的銜接予以充分優化,使問題之間得到有效接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散。
最后,在開展問題串討論和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全面參與,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相關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
作為小學數學課程學生學習狀態的重要反饋,家庭作業的設計具有關鍵性作用。教師在組織開展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一方面應考慮到“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另一方面也應當考慮到家庭作業的價值與意義,盡可能采取措施保證家庭作業設計的優質高效。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應遵循教學評一致性原則,在作業中滲透相關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并盡可能平衡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使家庭作業的設計更加均衡,使學生能夠通過作業得到更加全面的收獲。
3.關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除了教師基于情境和學生特點提出的問題,學生也可以按照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自行思考并提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有效培養。
教師應當做好數學課堂的環境和氛圍建設工作。一些學生由于性格較為內向,往往難以在課堂中提出疑問,這不利于其問題意識的充分發展。教師應當平等對待每個學生,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基于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使課堂交流效率不斷提高。
此外,為了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更具意義和價值,教師還應當在日常教學中向學生傳達關于提問以及思考內容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掘數學課程學習中知識之間的聯動關系,使其能夠熟練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實現數學重點、難點的進一步內化。
(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關注并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教師缺乏對于課程改革和發展的認知,未能及時明確師生地位和作用的轉變,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未能得到重視,甚至有的學困生對于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厭倦心理。對此,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應當真正走入學困生的內心,發掘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并進行針對性轉化,逐漸使學困生建立起對于數學科目學習的自信心,使其數學學習成績得到質的飛躍。而在依托“情境+問題串”模式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作用,綜合采用合作探究、分析思考等形式鼓勵學生進行主動深入的研究,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課堂主體,為提升小學階段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提供支持和助力。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亟待改革和優化。合理運用“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組織開展相關教學活動,能夠提升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參與度,使數學教育教學工作得以不斷進步。教師應當綜合考慮小學階段數學教學工作的特點以及學生實際需求,針對“情境+問題串”教學模式進行有效調控,使其與數學學科發展相適應,更好地推動課程教學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朱久榮.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策略的探究[J].科普童話·原創,2022(8):24-25.
公會芹.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問題的反思[J].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22(2):32.
劉坤.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策略探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6):115-117.
鄭甘治.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創設問題情境的探究[J].教師,2022(15):39-41.
戚寶榮.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分析[J].華夏教師,2022(1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