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玉松
摘 要:實踐教學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與理論教學一樣,在專業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歷史學專業實踐教學,要重視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并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視實踐教學,并非輕視理論教學。相反,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只有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實踐能力 創新精神 實踐基地 理論教學
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選擇合適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利用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是實踐教學的關鍵。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結合地區歷史文化的場所,建設、開發和利用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在實踐教學基地中增強對歷史的體驗和感悟,是實踐教學開展的關鍵。在實踐中,學生用眼睛觀察,動腦思考,用手觸摸,用心感悟,活學活用,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中心任務,最終使學生所蘊含的創造潛能得以激發。[1]
一、建設實踐教學基地
選準、選好實踐教學基地,利用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實踐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在選取實踐教學基地時,應該密切聯系地方社會狀況,發掘有地方特色的歷史遺跡,“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小地方的歷史場景與宏大的歷史敘事有機結合,在實踐中探索地方社會歷史的重大意義。為此,遵義師范學院歷史學專業實踐教學基地選擇了遵義會議會址、海龍屯、瑪瑙山、沙灘文化所在地禹門村等實踐教學基地。
(1)遵義會議會址。遵義會議會址實踐教學基地,是距離我校最近、最有影響力的實踐教學基地。在學生學習了“中國近代史”課程后,教師組織學生到遵義會議會址參觀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歷史的真實性,加深他們對歷史事件的背景和意義的理解,即遵義會議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重大意義。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到遵義會議會址實踐教學,直觀感受遵義會議發生的歷史背景、會議內容及重大意義。通過實地教學,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遵義會議精神及重大意義,深刻地認識紅色文化的重要價值,利用紅色文化培根鑄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海龍屯。作為土司遺址,2015年海龍屯與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代表中國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貴州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土司遺址是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的重要物質見證,土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管理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在海龍屯遺產地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在《中國古代史》(下)課程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海龍屯,從而讓學生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進程。
(3)瑪瑙山。瑪瑙山軍事營盤遺址,是遵義市鳳岡縣綏陽鎮的一處軍事營盤遺址,承載的主要是清代晚期民間自發組織修筑城堡以自衛的一段歷史文化。從2015年開始,教師組織學生進入瑪瑙山軍事營盤開展實踐教學,挖掘其歷史價值、建筑價值、藝術價值等,讓學生體驗、感悟這一段歷史,并把地方歷史文化進行梳理。師生共同編寫了“瑪瑙山歷史文化叢書”,為瑪瑙山軍事營盤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提供了學術支撐。
(4)沙灘文化所在地禹門村。沙灘文化所在地為貴州遵義新舟禹門村,浙江大學張其昀先生主編《遵義新志》時,將此地文化作為遵義歷史文化發展的一個發展區列入其中。沙灘文化的代表人物鄭珍、莫友芝等人,他們編纂的道光《遵義府志》被梁啟超先生稱為“天下府志第一”。民間也常有“貴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灘”的說法,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沙灘文化的重要性。教師帶領學生到禹門村實踐教學,讓學生增強歷史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促使他們更加熱愛地方歷史文化。
二、實踐教學與創新精神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切入點”。實踐教學的寬泛性和立體性使其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具有其他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利用學校每學期兩周的“教學實踐周”,帶領學生走進歷史的實踐教學基地,在實踐教學基地中感悟歷史、發現歷史、探索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發展趨勢。通過實踐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從微觀歷史感受宏觀的歷史敘事,把區域社會發生的歷史事件與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聯系起來,透視地方歷史,探索歷史規律。
(一)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創新精神
2007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改革,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們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科學研究,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歷史專業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實踐教學基地,在歷史的現場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教學時,首先要把準備好的實踐教學資料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了解實踐教學的目的、活動開展的意義等。教師設計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并把學生分成學習探究小組,開展探究式學習。在實踐教學基地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歷史現象發生的背景、歷史事件的進程及影響等,形成自己的認識。實踐教學結束后,每個小組匯報學習成果,并在設問與反問中不斷深化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在實踐教學基地,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歷史,發現新史料,這本身就是歷史專業創新的一部分。相對于傳統的文獻史料,在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可以發現更多類型的史料,如碑刻資料、契約文書資料、口述資料、文物資料等,這些史料豐富了學生對史料知識的理解,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讓學生體驗全新的學習模式,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去理解歷史事件。此外,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不但善于發現新史料,還要解析新史料,把各種類型的史料結合起來,并聯系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知識,找到恰當的方法,去破解歷史事件的謎團。歷史專業的創新,不僅僅在于發現新史料,還在于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去綜合利用各種類型的資料。
(二)分組合作探究,創新教學模式
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更加靈活多樣。歷史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多采用講授法,在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因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填鴨式”教學仍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其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調動,因而,容易產生學習倦怠。
而實踐教學恰恰可以改變這種方式,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仍處于主導地位,但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很好地展示,學習的天性得以充分施展。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團隊,形成團隊合力,團結協作,優勢互補,攻克難題。教師先擬訂實踐教學的研究課題,再將問題分配給各組,讓各組帶著問題走進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合作探究,從而解決問題。
實踐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調動,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找資料,有的負責拍照片,有的負責做匯報課件,所有的同學都參加問題研討,在合作中解決問題,為自己能參與教學活動而感到快樂。實踐教學結束后,教師盡快組織學生進行匯報,每個小組有一個學生代表匯報,其他學生做補充,限定匯報時間。教師要做好記錄并評價。
總之,對于高校教學來說,實踐教學極為重要。實踐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加強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是新時期賦予高校的使命。[3]
(三)實踐成果展示,參與創新競賽
小組研討之后,根據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學生進一步修改小組的研習報告,做成展板,將實踐教學的成果展示出來,從而提升自身學習歷史專業的興趣。教師可以提出要求,如實踐教學的成果展示要求圖文并茂、敘事生動,不拘泥于歷史基礎知識,可以是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等等,以增強學生對歷史專業的直觀認識,使他們近距離感受歷史、解讀歷史。
學生可以將實踐教學的成果進一步修改和提煉,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通過參賽,提高自己撰寫文本的能力、表達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參加創新比賽,學生要能夠自主組織團隊,選取有意義的課題,發現新史料,利用新方法,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利用團隊的力量,協同作戰,攻堅克難,通過參賽,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
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新時代培養合格學生的必然要求。但我們要注意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協同創新,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理論課教學的創新
理論課教學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整個人才培養的環節中,理論教學無疑處于最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歷史學專業理論課教學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課堂教學方式陳舊,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從屬地位。時間一長,學生學習的倦怠感逐漸產生。不管教師積累了多么豐富的知識,不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就無法提升。
為此,歷史學專業課堂教學應改變教學模式,教師為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利用史料開展教學,同時要注意利用新史料,采用多種類型的史料,如歷史文獻資料、考古資料、碑刻資料、契約文書資料、族譜資料、地方志資料、圖像資料等,讓學生對歷史教學的資料產生興趣,帶著興趣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查找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史料。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實踐教學可以檢驗理論教學的成果。在實踐教學中學生通過合作探究進行自主學習,得出專業研究的成果,有利于自身創新精神的培養。通過實踐教學的反饋,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查缺補漏,及時調整理論課教學活動。
四、結語
實踐能力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前提、體現和支撐;創新能力是實踐能力的促進和引領。[4]歷史學專業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該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探索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強調實踐教學對于專業能力培養的重要價值,并非否定了理論課教學。相反,理論課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重要的,理論課教學為實踐教學提供基礎,實踐教學又可以檢驗理論課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武高輝,楊韜,趙希文,等. 本科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21-23.
[2] 聞亮. 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46-48.
[3] 于化東.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J]. 中國高等教育,2010(21):23-25.
[4] 龐國斌. 試論實踐能力在形成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J]. 教育科學,2004(6):5-8.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2021年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歷史學專業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培養研究”(2021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