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慶 胡晏熙
內容摘要:古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學習古文對寫作有很大的助益,如可以積累寫作素材、美化語言、賦予文章情感、提供寫作技法等。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古文教學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教師日常教學中可以廣泛閱讀,提升寫作素養,引導品悟,積累寫作素材;梳理結構,學習謀篇布局;隨堂習作,檢驗寫作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 古文教學 寫作教學 促進作用
古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由于古文學習本身存在一定的難度,且受考試影響大,導致在大多數的日常古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重視基礎知識的講解和記憶,從而容易忽略了古文本身的內涵和魅力,以及它對于寫作的極大促進作用。那么古文教學對寫作究竟有哪些具體的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又該如何將古文教學與寫作教學相融合來幫助學生在體會古文之美的同時提升寫作水平?本文就此問題提出一些粗淺的認識,以就正于方家。
一.古文學習對寫作的助益
1.可以積累寫作素材
古文教學對寫作的促進作用首先表現在作文素材的積累上,這可以說是最明顯也是最突出的一個表現。毋庸置疑,掌握大量優秀的作文素材對寫作可謂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充足的作文素材是沒有辦法快速寫出一篇好文章的。寫文章的第一步是要確立大綱框架,有了大綱框架之后就要考慮如何往里面填充內容。如果只往里面填充枯燥無味的說教和空洞抽象的觀點,那么寫出來的文章就很難激發讀者讀下去的欲望,會讓人感到無比的生硬。相反,如果能恰當的運用大量的素材,不僅篇幅可以大幅度增長,而且寫出來的文章也會更加具體形象,更具有說服力,能引發讀者的感觸與共鳴,也就可以稱得上是活靈活現了。而恰好,通過古文教學就能夠使學生積累更多的優質作文素材。[1](p59)
其實在學生以往寫作過程中運用的許多素材都是來源于古文。例如,寫關于艱苦奮斗的文章,總是會用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這是源自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寫關于遠大理想的文章,總是會用到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典故,這是脫胎于《史記·陳涉世家》;寫關于高尚氣節的文章,總是會用到屈原寧愿跳江也不愿茍活的典故,這是來自于《離騷》。但是,古文中的作文素材遠遠不止這些,還有更多更新穎的素材可以運用。比如《新唐書·陸羽傳》中塑造了一個投身于茶文化研究的主人公形象,這可以用來做選擇、興趣、專注類文章的素材;又比如《鑒真東渡日本》中塑造了一個致力于促進文化交流的主人公形象,這可以用來做意志、挫折、逆境類文章的素材;再比如《呂蒙正不記人過》中塑造了一個不計較別人小過失的主人公形象,這可以用來做大度、寬容、胸襟類的文章素材……素材新文章新,素材豐富文章自然也就生動起來。由此可見,古文之中的作文素材比比皆是,不可勝數,簡直就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寶庫。
2.可以美化語言
現在有許多學生寫文章的時候總感覺力不從心,無法把心中所想完整地表達出來,總是用詞不當,句子不通順,語言拖泥帶水,讀之如同嚼蠟,寡淡無味。這時,古文教學對寫作的另一個促進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古文的語言十分優美,也十分精煉,讀來極具感染力。以人教版的語文教材為例,其中選取的古文和古詩詞有許多凝練傳神的語句。《論語》十二則中的“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充滿了為人處世的哲理與思考;[2](p25)《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描繪了千古名樓的壯麗風光;[3](p38)《過秦論》中的“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表達了對歷史的反思以及對當政者的勸誡。[4](p54)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道盡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李白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傳遞出對家鄉和親人無窮無盡的思念;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包含了對千千萬萬天下人真摯的祝福;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流露出對美好理想堅定追求的決心,如是等等。
教材選用的古文,沒有一篇的語言不是經過千錘百煉的,不是耐人尋味的。如果學生能在寫作的時候模仿借鑒古文的詞句,那文章也不愁沒有亮點。縱觀近幾年的高考滿分作文,大家不難發現,許多考生都引用或化用了古文中的句子,甚至還有少部分考試直接熟練地用古文進行寫作,最終在數以萬計的考卷中脫穎而出。古文有它獨特的靈動與詩意,這是白話文望塵莫及的。通過古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其中的奧妙,培養一定的古文語感,在寫作時,學生就能順其自然地將一些古代的典故和文言的字詞句式揉進自己的文章,不會再停留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階段,也不會再是只能寫平平無奇的流水賬作文的生手,文章自然也就更具有詩情畫意,充滿了文化的底蘊。
3.可以賦予文章情感
眾所周知,文章需要作者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心,但現在許多學生的寫作呈現模式化、套路化。網上充斥著“觀后感寫作模板”等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這似乎為寫作提供了一條捷徑,實則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寫作變成了一個冰冷的任務,讓文章變得麻木而遲鈍,學生的觀點也變得人云亦云,不再鮮明有力。那么如何讓學生帶著真情實感去寫作,杜絕無病呻吟?竊以為古文教學能給出答案。
教材中選用的古文幾乎都充滿了真情實感。以《陳情表》為例,此文傳達出李密對祖母的一片深情以及對祖母不久于人世的悲戚。文章以較為常見的親情作為題材,讓中學生來寫難免落入俗套,但李密卻寫得感人肺腑,文中寫道:“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何出此言?只因作者先后經歷“慈父見背”和“舅奪母志”,且“九歲不行,零丁孤苦”,是祖母“憫臣孤弱,躬親撫養”才得以平安成人,如今祖母卻“夙嬰疾病,常在床蓐”“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作者如何能不侍奉在她身旁?結尾處作者又寫道:“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用烏鴉的反哺之情來比喻自己愿為祖母送終的心愿,言有盡而意無窮,讓人深感其赤誠之情。[5](p34)
同樣飽含情感的還有諸葛亮的《出師表》。全文深情回顧了和先帝一同創業的艱辛過程,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恩之情以及對于興復漢室的渴望,甚至還對朝廷用人作了殷切的囑咐,最終發自肺腑地吐露了報答先帝遺愿、扶持漢主中興漢業的忠愨心情。[6](137)全文一氣呵成,沒有華麗的詞藻堆砌,言辭懇切,令人讀其文而感其人。也難怪后來陸游會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這樣的忠義之心連天地都能感動,又如何使讀者不潸然淚下!故后人有“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之說。這兩篇文章也只是諸多優秀古文的代表,還有許多情感真摯的古文等待著我們品讀。如果在古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多給學生作情感方面的講解,何愁學生寫出的文章沒有靈魂和溫度呢?
4.可以提供寫作技法
一篇文章優秀與否,寫作技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可以通過古文學習來獲得。古人寫作是十分講究章法的,尤其是我們教材上精挑細選的古文,更是結構精密且富于變化的上乘之作。通過對這些古文進行學習講解,學生能夠學習到許多寫作技巧。[7](158)例如我們要寫敘事性文章,可以讀《孔雀東南飛》,其中的敘事特色放到今天也不過時。首先,它采用了獨特的雙線結構進行敘述。第一條線索是劉蘭芝和焦仲卿夫妻的愛情悲劇,第二條線索是劉焦夫婦同焦母和劉兄之間的矛盾發展。兩條線索齊頭并進,交替發展,缺一不可,使文章的主題思想得到深化。其次,作者善于通過語言等細節行為去展示人物性格。同樣是一個焦仲卿,他在對自己母親說話時和得知劉蘭芝改嫁后質問對方時的語氣與言辭完全不一樣。也正是因為作者獨特的技法,才有了怯弱無能的焦仲卿,善良勤勞又忠貞倔強的劉蘭芝,霸道專橫的焦母以及自私自利的劉兄,這些人物無不鮮明生動,栩栩如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典型的形象。最后,結構上前后照應。文章開頭運用鋪陳的表現手法描寫劉蘭芝在不同年齡學會的技能,后又與其母的敘述形成照應,突出了劉蘭芝的聰明勤勞,也體現了焦母無理。又如寫議論性文章,可以從《勸學》中獲得啟發。要寫好議論文,除了鮮明有力的論點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論證手法。《勸學》中的論證方法是多樣的。其中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假設論證、歸納論證、引用論證等。這些論證方法之博之巧,使得文章條理清楚,結構嚴謹而生動有趣,且文章兼用整句與散句,極富音韻美,讀之朗朗上口,十分流暢。這些古文具有過人的寫作技法,學生如果能夠通過古文教學體會到古人獨運的匠心,并能熟練靈活地運用各種寫作技巧,那么寫作路上也必會如虎添翼。
二.發揮古文教學對寫作的促進作用
1.廣泛閱讀,提升寫作素養
既然古文學習對學生的寫作有促進作用,教師應更加重視古文教學,拓寬學生的古文閱讀面,進而幫助學生提高寫作素養。那么何為寫作素養?寫作素養指的是寫作者必備的素質與修養。具體而言,它要求寫作者具有正確的立場、健康的情趣、先進的世界觀、一定的文學常識、勤學的作風和大量的語言儲備。寫作素養的提升可以使學生寫作更加得心應手,寫出的文章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
如何有效地提升寫作素養?可以在古文教學中尋找答案。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說廣泛閱讀,方可寫作無往不利。雖然許多教師都知道古文教學是一個大難題,畢竟其時空跨度較大,有許多詞句理解起來有困難,但千萬不可因噎廢食。除了課本上選取的古文之外,教師還應該多尋找一些經典的古文來增加學生的古文閱讀量,培養對古文的語感。例如在完成教材中的一篇古文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尋找一些篇幅稍短且體裁或主題相似的課外古文來講解。這既能鞏固之前學的基礎知識也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
2.引導品悟,積累寫作素材
在閱讀古文的同時還應有意識地品悟文章的精妙之處,積累好詞好句好素材,以備寫作之用,這需要教師來加以引導。教師可以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讓學生每學完一篇古文就把其中他們喜歡的好詞佳句抄錄下來,并寫出這篇文章的梗概,在其后標明此類素材適用于哪種題材類型的作文,積少成多、集腋成裘,這樣學生提筆寫作的時候便能從容運用,不至于捉襟見肘。另外,教師也要帶領學生分析古文中的修辭手法。善用修辭手法,能使原本平淡乏味的文章增色不少。例如,蘇軾的《赤壁賦》中多用比喻,使其描寫的景物生動具體,讀之若身臨其境;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運用通感,完美復現琵琶女的演奏效果;莊子《逍遙游》中多用夸張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展現出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可見,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對寫作是多么重要。如果學生能在自己的作文中,運用一兩例古文素材和幾種修辭手法,再偶爾借鑒一些古文中的語言,那么古文學習對寫作的促進作用便得到了生動的詮釋。
3.梳理結構,學習謀篇布局
文言文雖然大多篇幅簡短,但卻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在古文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分析文章構思,梳理文章結構,也能夠幫助學生從中學習如何謀篇布局一份作文。所謂謀篇布局即文章結構,是指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8](p78)好的結構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例如,課本上的《孟子·梁惠王上》一文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遞進式結構。首先寫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現象,接著孟子來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最后孟子闡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即“仁政”的具體做法。全文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分別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和“斯天下之民至焉”來對每個部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巧妙地將各部分串起來,體現出其內在聯系,使文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周密的結構是學生學習臨摹的好范例。若說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結構就是文章的“骨骼”,[8](p78)結構好文章才能“立”起來。當教師帶領學生把古文的結構梳理出來,學生就可以借此拓展思維,舉一反三,從而對自己筆下的文章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4.隨堂習作,檢驗寫作效果
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津》)。教師在古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體味作品、積累素材、梳理結構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提筆寫作,將所學內化于心。教師完成一個單元的古文教學后,可以安排一次隨堂寫作訓練,要求學生將古文學習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以此來檢驗教學效果。這種隨堂寫作,不一定要寫完整的一篇文章,可以寫一兩個片段,字數靈活,時間要求上可以充裕一些,這能從一定程度上消除部分學生對寫作訓練的抵觸情緒,也能讓學生從寫作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從教材的古文中選取一篇或是一段,讓學生進行仿寫或改寫。[9](p205)這樣能讓學生更直接地體會古文之美,有助于其學習古文的遣詞造句,進一步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錘煉其寫作語言。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教師最好能親自寫一篇作文作為示范,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正所謂“身教勝于言教”,教師率先垂范或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事實證明,若無豐富的素材、真實的情感、優美的語言和恰當的技法很難寫出一份優秀的文章,而這些都可以通過古文學習獲得,古文教學對寫作的促進作用可見一斑。當然,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一切都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從每一堂課抓起。故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帶領學生廣泛閱讀經典古文作品,用心感悟古文之美,認真學習行文構思,并多進行科學有效的寫作練習,巧妙地將古文教學與寫作有機結合,使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最終,讓學生既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古文,又能寫出真正有內容美、結構美和意蘊美的好文章。
參考文獻
[1]張明明,王家倫.論古詩文在寫作教學中的運用價值[J].新作文,2021(17).
[2]艾國.《論語》的道德修養方法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05).
[3]盧菡清.文言文教學中的美學探究——以《滕王閣序》一課為例[J].教育觀察,2019,8(17).
[4]把夢陽.西漢“過秦”風潮與儒者的“王霸之辯”[J].社會科學,2022(06).
[5]普啟信.簡析《陳情表》的思想感情與語言藝術[J].文學教育(中),2013(02).
[6]紀聯昕.就一個情字了得——談《出師表》的品讀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16).
[7]嚴銘.古代文學教學中閱讀鑒賞與寫作能力培養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1(02).
[8]周啟群.記敘文結構貴在“美”[J].初中生必讀,2012(Z1).
[9]劉艷雄.古詩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嘗試[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02).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