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
內容摘要:新時代,全面推進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但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面臨著學校頂層設計整體規劃不健全、教師課程思政素養能力不均衡、學生知識水平文化素養不扎實等諸多難點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抓頂層設計,要讓教師認同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并能跨校際跨平臺交流分享,多途徑讓學生能自覺學習、團隊合作、敢于探索,總之多維度提升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水平,讓大學語文課程的“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關鍵詞:高職大學語文 課程思政建設 難點 進路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是建立在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基礎上,形成大學語文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從而實現大學語文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思政教育給予高職大學語文之靈魂,高職大學語文課程賦予思政教育之載體,全面推進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是育人之根本,是讓“立德樹人”落地生根的重要戰略舉措,但是我們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推行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亟需解決的難點問題。
一.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從上到下體現為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每個層面都存在著復雜的因素,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所呈現出來的困難是上述三個層面難點合力作用的結果,只有精準分析出這些難點,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出藥方,破解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中的痼疾,從而實現突破。
(一)學校層面:頂層設計整體規劃不健全
相較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整體改革較晚,雖已按照上級文件指示精神,積極擬定了課程思政實施方案、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比賽以及推動思政教師參與非思政課程的備課,但是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一項系統的工程,僅僅通過制定一些沒經過調研和結合校情的不健全制度、措施和保障機制,很難讓學院開設的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形成合力,在此情形下,作為公共必修課程的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定位不清晰,就很難實現知識技能與思政教育的融會貫通。
(二)教師層面:課程思政素養能力不均衡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力量是教師,他們是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但是目前我們的難點就是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能力不均衡,具體就是難在語文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意識不強,教學中重視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忽視了價值引領,而育人才是教學之根本,思政意識的薄弱關乎著大學語文課程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以及價值塑造能否深度融合,以實現育人和育才的高度統一;難在教師是否具備挖掘大學語文思政元素的能力,作為蘊含著豐富思政元素的大學語文課程,需要教師主動挖掘、合理融入,最大程度地整合出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政元素;難在教師是否具備課程思政實施的專業素養,挖掘出思政元素不能生硬地拼貼到知識講授上,需要巧妙地運用多元教學方式生動有趣地引導學生、塑造學生,做到潤物無聲。
(三)學生層面:知識水平文化素養不扎實
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復雜,分層教學的難度加大,并且相對本科學生知識基礎薄弱文化素養不高,口頭表達能力書寫能力都不扎實,自覺學習意識不強,自律能力稍弱,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這些都是現實存在不容忽視的難點。[2]那如何在現有學情的精準把脈基礎上,尋到有效可行的方法,也是我們需重點解決的問題,因為大學階段的課程思政建設是青少年學生“拔節孕穗期”的鑄魂工程,是豐盈學生內心精神世界的價值課程。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進路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需要找準課程思政的發力點,精準施策,具體就是要在學校頂層設計整體規劃、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和學生學習習慣自律規范等方面下功夫,從而解決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難點,把課程思政建設推向實處,落向深處。
(一)頂層設計:精準、力度、融通
針對頂層設計整體規劃不健全,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工程的局面,我們需要抓住三個關鍵詞:精準、力度、融通。所謂精準就是課程思政建設不能照搬照抄,需結合學院自身情況,摸清楚課程思政建設我們現有情形的優勢不足,進而學習借鑒他人成功經驗,制定出結合我院特點的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形成一盤棋;力度就是校級層面高度重視,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讓各部門、各系之間形成緊密配合的一股繩,制定接地氣、能落實、分工明確、考核細致的一系列規章制度,讓課程思政建設推進有章可依,能走活這盤棋[3];融通就是思政專業教師對接到各非思政課程團隊,積極參與非思政課程的備課研討,讓思政教育和各類非思政課程融合,形成合力。
健全規范的頂層設計是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當學校謀劃布局好課程思政建設大方針、大方向和目標后,大學語文課程站好位,尋找自身蘊含的優勢,摸清課程目前的情況,同樣精準制定一套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方案,下定決心,加大建設力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開展多元教學方式的課堂實施,讓方案落地,讓課程思政建設有序推進。
(二)教師能力:認識到位、能力提升、交流分享
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素養能力直接決定著我們育人的成效,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學校層面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新時代教師發展和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文件,這意味著我們課程思政建設要重點牽住“教師”這個牛鼻子,并且讓三股繩擰成一條繩,這三股繩就是:認識到位,認同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助力課程思政建設;交流分享,擴大課程思政建設。
1.認識到位,認同課程思政建設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一些西方文化通過各種渠道向我國滲透和擴張,這些勢必會影響著當代青年的思想價值,尤其對價值觀尚處于塑造階段的大學生來說沖擊更大,而他們的判斷力尚不成熟,由此需要我們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此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各級各類課程還是“兩張皮”的現象尚未根本改變,作為本身蘊含著豐富思政元素的大學語文課程應該起著帶頭作用,整理大學語文課程顯性的思政教育,更要深入挖掘課程隱性的思政教育資源,讓大學語文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總之,我們要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是黨和國家從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出發做出的部署,它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我們要自覺提升個人“課程思政”理念,認同課程思政建設。
2.能力提升,助力課程思政建設
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和勢在必行,就是解決了思想意識問題,接下來就是行動能力能否匹配的問題,這需要我們落實三個方面: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課堂教學的有力把控,具體如下:
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一方面依靠教師的自覺鉆研提升自身功力,我們可以借助各類課程思政的培訓、講座、論壇,去聆聽相關專家或名師分享的課程思政的理論或實踐經驗,也可以翻閱相關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去認知課程思政的內涵、建設的必要性與時代價值、建設的路徑和策略,更應該閱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課程思政的系列重要講話以及國家發布的各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文件,從中去尋找到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答案,定位好自身的角色,肩負起大學語文這一塊田的重任。另一方面就是借助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教師的力量,和他們形成聯合,邀請他們參與大學語文的集體備課,并指導我們集體學習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內容,強化大學語文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素養。[4]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以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引領,積極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5],在此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重點上,結合當前我院大學語文課程的四大模塊:漢語基礎、口語交際、應用文寫作和文學欣賞,整理出系統的思政元素。在整理課程思政元素的過程中,我們大學語文教學團隊結合個人的興趣和特長,首先分工協作,每人領取各自的任務認真完成思政元素的挖掘,然后匯總后開展集體備課、說課,仔細打磨研討每一份教學設計中的思政元素,并實施動態更新的策略,每學期期末開展一次研討,結合教學實際和時代發展,更新替換其中落后、不切實際或效果不佳的思政元素,做到符合實際和與時俱進。
課程思政建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于課堂是如何落實的,這非常考驗教師對課堂的把控能力。為了真正提升教師的育人實效,我們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主抓兩點:科研和比賽。科研一直以來在高職院校被輕視,忽視其在教學上的促進作用,實際上在語文的教學實踐中,處處都有可以研究的課題,由此我們積極組織整個語文教學團隊先積極申報校級課題,打好做課題的基礎,然后嘗試市級課題、努力省級課題,目前我們已經成功完成院市級課題多項,并獲得省級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一項,省級精品課一項,在這些科研項目的過程中,我們把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凝練成科研課題,然后在研究課題的過程中廣泛調研、閱讀和實踐,不僅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反過來科研能力也反哺教學能力的提升,從而科研和教學雙向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比賽也是我們課程思政建設的助推劑,無論是課程思政大比武、優質課,還是教學能力比賽,我們語文教學團隊都積極參與,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有整個教學團隊的集體備課反復打磨,還有學校層面專門聘請的指導專家,我們分工配合、各負其責、集思廣益,整個備賽不僅凝聚了團隊的合作意識,還最高效地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并且多次獲得各級各類教學競賽的獎項,實現了以賽促學,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更好地推動了以賽促教,在科研和比賽的引領下,我們積極改革大學語文課程,開展“問題和情感”雙導向、“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思政與專業”三結合的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通過運用互動游戲法、任務驅動法、小組協作法、問題探究法和情境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進的形式組織教學,將學生分成小組,將教學過程分成課前自學、課堂賦能、課后提高三個環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用有趣有料好玩的方式給學生不一樣的課堂體驗,并總結出“四步走”浸潤課程思政,課程思政目標設定、內容整合、教學實施、診改評價,穩步推進思政融入潤物無聲。整個教學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善溝通、能協作的職業素質,讓學生在合作競爭中提高語文綜合水平。
3.交流分享,擴大課程思政建設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要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不能僅限于本校,還需借助校際交流與合作以及各類學術團體等平臺吸收借鑒他人經驗,同時把育人的成效和輻射功能擴大。
校際交流與合作需要從學校層面制定有效的規章制度,首先是引進校外專家開展學術講座、教學指導,聯合校外大學語文教師開展教學研討會,探究大學語文改革方向,分析課程標準,甚至組團隊參加教學能力比賽,共同開發新型活頁式教材。然后是讓老師走出去,以人才交流的方式到全國課程思政建設示范院校參觀學習,取經他人的建設經驗,回來試點,然后穩妥推進。
關于語文類的教學平臺較多,開展的各類線上線下交流活動也是我們及時充電、拓寬視野的有效途徑,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現在較多的學術交流活動借助微信、騰訊會議、超星直播等媒介開展,不受時空限制就能溝通交流和資源共享,更是助推了課程思政建設。此外還有一些公眾號積極分享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典型案例,例如華師慧教育科技院、高教智選、高職教發工坊、高教新智薈等,這些公眾號收集了眾多課程思政建設的典型案例,都是學習研究的好素材,還有“超星杯”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大賽,總之,借助這些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強化課程思政育人導向,擴大課程思政建設。
(三)學生素養:自覺、合作、探索
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一句話概括就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基礎,這一目標的實現既需要從教師角度的各種努力,也需要從學生素養提升的角度做出如下幾個方面的改革:第一個就是讓學生能自覺學習,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加之新冠疫情的推動,越來越多的教學推行翻轉課堂,課前借助線上資源開展自學,課中學生為主體任務驅動實現知識的內化吸收,課后銜接課堂拓展延伸,這一教學模式需學生自覺完成課前學習任務,才能在課堂跟隨教師的思路游刃有余,當然學生的自覺也建立在教師能準備各類豐富有趣的教學資源,能規劃好導學案,并能設計合理的教學評價將課前自學的觀看視頻、課前小測等環節納入成績管理中,激勵學生自覺學習。[6]第二個就是合作意識的培養,無論是課堂的小組合作,還是各類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活動,以及創新創業比賽、志愿者活動,這些都需要團隊合作,合作中集中優勢力量,取長補短,化集體智慧創造最高效最智慧的成果,同時也為學生未來走進職場培育良好的合作意識。第三個就是探索精神,大學語文課程的課后環節主要是布置作業和推送各類拓展資源,布置的作業大多是開放性無標準答案的題目,各類拓展資源也是分專業分層次推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并在探索的過程中培育他們鍥而不舍的意志和創新思維,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且為了激勵學生的探索精神,對于作業中優質的作品,我們借助學院網絡教學平臺上的省級精品在線課程共享給全院學生,一方面表揚認真的學生,另一方面就是幫助大家開拓視野,培育好奇心和求知欲。
總之,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仍然面臨著從學校、教師、學生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需要從頂層整體規劃、教師能力提升、學生素養培育等角度進行深化與改革,目標是形成一個有著全局意識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教師綜合能力強、學生素養培育優的局面,經過多方努力,目標實現的距離逐漸縮短,最終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劉純獻,劉盼盼.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特點、難點與價值引領[J].體育學刊,2021,(1):1-6.
[2]陳海疆.“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實用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65-67.
[3]肖敏.高校課程思政的特點、難點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4):52-54.
[4]侯書華.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師隊伍建設路徑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2,(11):50-53.
[5]王飛雪.課程思政視域下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研究[J].大學,2022,(14):149-152.
[6]董鳳,雷曉兵.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難點及其解決對策[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2,(4):26-29.
基金項目: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教學類課題:《高職大學語文思政元素挖掘及應用研究——以醫學專業為例》(Lyk2201)
(作者單位: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