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
摘要:語文“教學故事化”是新課標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探索。在具體教學中,語文教師可借助“教學故事化”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文章在分析語文“教學故事化”的內涵、價值以及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究兒童視角下語文“教學故事化”的具體實踐策略,以此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教學方法的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故事化;視角;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7-0093-04
“聽、說、讀、寫”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學習能力。這其中,培養學生能說、會講故事的能力一直沒引起足夠重視。部分語文教師沒有將能說、會講故事的能力培養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只安排在課外語文實踐活動中。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方面,比如教學進度的限制、課堂教學成本的約束、小升初的壓力等。另外,有的語文教師對“教學故事化”的內涵缺乏正確認知,沒有認識到“教學故事化”的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較少。因此,從兒童視角下探究語文“教學故事化”的內涵、價值以及具體實踐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講故事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師生可通過講故事、聽故事達到既定的語文教學目標。講故事、聽故事的主體既可是教師,也可是學生。例如,在教學《論雷峰塔的倒掉》時,為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白蛇傳》的故事切入,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在教學《睡美人》時,基于學生已經掌握大量經典童話故事的學情,教師可讓學生以自己的理解描述故事內容,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故事的類型很多,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細分為多個種類。例如,根據語言形式劃分,可分為民間故事和作家創作的故事,從真實性角度劃分,可分為虛構故事和真實故事。這其中,小說、戲劇等屬于虛構的故事范疇,如果發生在自己、家人以及朋友身上的事兒則屬于真實故事。近年來,教學故事化備受教育工作者關注,并在具體教學中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在應用故事教學法時,主要采取如下兩種形式。第一種,在教學中,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簡單且短小的故事穿插其中,以此對所講述的內容起到強調作用。第二種,直接以故事取代教學內容,以此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可進行深入思考,掌握故事蘊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區別于其他教學方式,“教學故事化”具有化繁為簡、寓教于樂的特點,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能力,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對新奇有趣的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且主要以感性的方式認識世界,而教師利用多種類型的故事,如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等開展教學,可使學生在感受故事精彩內容的基礎上,實現“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發展。
1.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能完整且流利地說普通話,能讀懂文章,可寫出內容豐富、條理清晰的小作文,并保證字跡工整。這其中,完整且流利地說普通話屬于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范圍,讀懂文章、寫小作文屬于書面語言表達能力范圍。而“教學故事化”在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說什么、怎么說,涉及表達內容和表達技巧等層面能力。其一,在說什么方面,語文“教學故事化”的價值具體如下。一方面,故事包含豐富的知識,涉及生活、文化、歷史等內容,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話題素材庫。另一方面,故事包含豐富的語言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語文“教學化故事”就是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讓學生通過不斷的復述,掌握故事中漢字的發音,理解字詞句所表達的含義及背后蘊含的情感,并能運用恰當的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其二,在怎么說方面,語文“教學故事化”可幫助學生提升表達技巧。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達效果。故事包含多種語言應用范本,學生可以通過聽故事、講故事,模仿其中的句式,逐步提升表達技巧。另外,每個故事強調的重點不同,呈現多樣的中心思想,如《灰姑娘》的形象特征鮮明,價值取向明顯,歌頌善良勇敢,鞭撻貪婪自私。學生可通過學習故事掌握其強調的重點表達技巧。在進行口語表達時,學生還要了解語氣在其中的作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表達語氣,如肅穆的場合要保持語氣的嚴肅性,歡樂的場合可以輕松的語氣交流。例如,民間故事一般采用輕松詼諧的語言形式呈現,而作家會根據故事的類型來選擇相應的語言呈現形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模仿、學習不同故事的語言呈現形式,最終掌握語氣和場合的關系。
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語文“教學故事化”可以解決閱讀教學中“讀什么”、寫作教學中“寫什么”的問題。閱讀、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難點。故事的范圍廣泛,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選擇相應的故事融入讀寫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其中的表達技巧,并將閱讀中習得的表達技巧應用于寫作中,實現讀寫能力的同步提升。
3.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故事化”可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吸收效果,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故事具有連貫性的特點,包含起因、經過和結果,因此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對故事都有濃厚的探究欲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內容中穿插相應故事,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另外,故事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師可在教學中融入多種類型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并引導學生思考故事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這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持續進行思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語文“教學故事化”還可營造活潑、生動的教學氛圍。例如,教師可在講故事的時候,根據學生的興趣,播放相應的音樂或視頻,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自由討論。這不僅可給學生提供更多互動機會,還可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關注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而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化學習需求,按部就班地進行語文知識的講解。這種枯燥且乏味的教學方式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展示語文學科的魅力,一般情況下先講解課文涉及的字詞知識,然后讓學生默寫生字、造句、背誦課文,進行實用語句以及表達方式的積累,以應用于寫作中。這種教學形式的目的性較強,即夯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卻難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認識到語文學習的意義。長此以往,學生會感到迷茫,甚至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創新性也是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部分教師缺乏創新意識,采取的教學模式對學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聽課狀態,影響到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綜合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基于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師可充分發揮“教學故事化”的價值,將其應用于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中,積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1.利用語文“教學故事化”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字詞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對于識字教學的重要性,教師要有充分認識,并帶著熱情開展教學,引導學生了解字詞背后蘊含的意義,使學生對漢字形成多方面、多角度的認知,體會到漢字的形、音、義等方面的美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從而樹立文化自信。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教學故事化”打造多元化的教學環節,加深學生對字詞的認識和理解,逐步提高識字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恥”字時,教師可將“許由洗耳”的故事引入課堂。許由是堯時的隱士。傳說堯要將天下讓給他,許由聽到后以為污染了他的耳朵,便到水邊去洗耳。堯認為許由謙虛,又派人請他任九州長一職,許由聽后又跑到水邊掬了一捧清水洗耳,由此產生了讓“恥”“止于耳”的故事。故事教學法可使語文課堂更加生動、形象,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文字蘊含的魅力,加深對生字的理解。在以故事開展識字教學時,教師還可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圖片,輔助學生理解相應的漢字。例如,在教學“山”“出”字時,教師可在引用相應故事的同時,展示群山的圖片,讓學生探索“山”“出”與圖片的關系,與故事內容的關系,從而對漢字形成深層次理解。在選擇故事時,教師要考慮與文字對應的故事的真實性,避免出現為豐富教學內容而杜撰文字故事的情況,防止學生對文字形成錯誤認知。
2.利用語文“教學故事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可確保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具備閱讀和分析文字的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緩慢過程,對此,語文教師可借助故事蘊含的獨特魅力開展閱讀教學,促使學生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1)在閱讀教學中,以“教學故事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故事引導學生,使其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然后在興趣的驅動下,更加積極主動且全身心地投入閱讀活動中。例如,教師可在班級開展“誰是故事大王”的講故事比賽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閱讀的精彩故事,并根據自身的特長,以相應的方式將故事內容展示出來,如朗誦、表演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可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并通過分享,形成多角度看待問題的學習能力,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2)在閱讀“教學故事化”中,借助故事中鮮明的人物形象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每個故事都有鮮明、立體、生動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師可在閱讀“教學故事化”中,引導學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加深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使其感受到故事字里行間傳遞的真情實感。例如,在教學《畫楊桃》時,教師可引入《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語、句子,然后對比分析《畫楊桃》中“老師”和“我”的人物形象內涵以及《盲人摸象》寓言故事中幾個盲人的言行。《畫楊桃》重點描寫了“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變化,如“老師”走到學生中間,然后回到講臺,將“我”的畫作展示給其他學生,語言由“嚴肅”到“和顏悅色”。這一系列描寫樹立了一個認真且嚴謹的教師形象。而對于“我”這個人物,作者主要以心理描寫為主,如“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等,以此樹立一個實事求是做事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盲人摸象》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然后分別引出《畫楊桃》和《盲人摸象》的內涵,以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及情感的理解,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利用語文“教學故事化”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和方向,也是讓語文教師感覺難度較大的一項教學內容。對此,教師積極采取相應策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如講解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方式,并讓學生進行仿寫、擴寫等練習,將只言片語串聯成一個完整的句子或一篇小短文。但對此種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有的學生甚至存在排斥感、抵觸情緒。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思路,營造輕松、活潑的寫作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實現寫作能力的提升。優秀的故事,如童話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不僅適合開展閱讀教學,還是非常好的寫作教學素材。教師可借助故事引導學生掌握多種修辭方法和表達方式,學會謀篇布局的技巧、詳略得當的敘事技巧以及傳遞情感的技巧等。
另外,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教師還可借助故事引導的方式不斷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讓其以身邊的人和事為基礎,進行想象和發揮,將腦海中的想法落實到筆尖,逐漸形成個性化的寫作技巧。例如,在練習作文謀篇布局的技巧時,教師可向學生傳授“鳳頭、豬肚、豹尾”的寫作要求和技巧,即文章的開頭要引人入勝,主體要言之有物,結尾要別有新意,以此引導學生明確主題,并圍繞主題組織字詞、句子,最終形成一篇條理清晰、主題鮮明的高質量作文。在此過程中,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鳳頭、豬肚、豹尾”寫作技巧的理解,教師可引入王勃與《滕王閣序》的故事。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的滕王閣竣工,于是宴請文人墨客、賢達名流撰文歌詠。席間,王勃落筆成文。當都督閻公聽到“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時,馬上由之前的不屑一顧到立馬安排人讓其繼續譜序。由此可以看出,一篇文章的開頭如果如鳳凰的頭部一樣美麗、精彩,就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當學生掌握相應的寫作技巧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寫作技巧與修辭手法進行組合應用,并融入自己的感情,使學生的作文實現條理清晰、字句流暢,情感傳達準確。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小故事,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寫作技巧進行擴寫練習,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達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寫作效果。
4.利用語文“教學故事化”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故事教學法的應用可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教師可從講故事以及分析故事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故事教學法的應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使學生進一步優化語言運用方式。例如,教師可借助故事競賽的方式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要掌握和判斷故事的起因、經過、發展、高潮以及結局等多個環節,并輸出自己的觀點、情感以及態度。這就要求學生具備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來組織語言、傳遞語言。另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站在聽眾的角度,思考故事內容,總結故事傳遞的道理、情感。這種教學方法可有效培養學生對故事內容和信息的歸納、整理以及加工能力,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教學故事化”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對此,教師要認識到“教學故事化”的內涵、價值,并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基于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教學故事化”的作用,積極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語.基于“類”的小學語文歸納教學研究———以三年級中國民間故事單元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1(10).
[2]馬國英.如何利用故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J].語文教學通訊, 2021(01).
[3]吳亮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指向分析———以《好的故事》的教學設計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21(01).
[4]楊青.小學語文教學中講故事教學法的價值及使用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0(01).
[5]陳芳.故事介入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效率[J].廣西教育,2016(21).
[6]王琳.故事性解讀:小學語文教學的另一種方式[J].語文教學通訊, 2022(11).
[7]施萍一.試談故事化教學對小學語文課程建設的創新價值[J].江蘇教育,2022(09).
[8]周本宏.淺談小學語文情境圖教學[J].陜西教育,2019(04).
[9]孫艷蓮.小學語文課堂故事化教學藝術淺析[J].語文天地,2015(15).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Chinese "Teaching Storytel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Yang Haifeng
(Yancheng City Chuanchanghe Primary School, Jiangsu Province, Yancheng 2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storytelling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s a posi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specific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can use "teaching storytelling" to enhance students literacy, reading ability, writing ability, and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eaching storytelling"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teaching storytelling" in Chines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school Chinese; storytelling; perspective; literacy ability; reading ability; writing ability;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