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澤 徐建慧
摘 要: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色彩,色彩讓生活充滿美,為人們帶來了無窮的審美感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美術模塊強調了色彩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能在各種自然物和人造物中感知色彩美,能夠利用色彩等造型元素創造美。文章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研究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策略,通過豐富教學資源、游戲化教學、信息化教學、回歸生活幾個途徑,帶領學生在色彩的國度自由穿梭。
關鍵詞: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4-0082-03
引? 言
色彩是美術學科關鍵的教學內容,認識和運用色彩,是學生進行一切美術活動的重要基礎。教師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應帶領學生走進色彩的奇妙世界,利用色彩獨特的感染力,讓學生不僅享受美術,更能對大千世界無處不在的美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但是當前的小學美術色彩教學仍有一些不足,教師應提高重視,從實際出發,改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以獨到的角度理解色彩,增強美術教學效果。
一、賞心悅目:色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價值
(一)豐富學生視覺及情感體驗
不同色彩帶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明黃色讓人感到充滿活力,淡綠色讓人感到清新,淺藍色讓人感到冷靜,紅色讓人感到熱情十足。教師在小學美術中加強色彩教學,讓學生感受不同色彩的內在含義,體驗其代表的不同情緒或情感,透過美術作品了解畫家的內心世界,不僅是對學生視覺能力的有效培養,更能起到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作用[1]。
(二)鍛煉觀察能力,開闊學生眼界
色彩在現實世界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如自然界中的色彩、人造物中的色彩。在小學美術色彩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環境中的色彩,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而從學生角度來說,這種觀察自然、挖掘生活中色彩的過程,也是開闊眼界的過程,可以使學生不斷完善關于美術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更獨到的眼光欣賞和創造美。
二、對癥下藥: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的常見問題
(一)教師對色彩教學的認識不足
色彩是組成美術的基本元素,色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至關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有一些小學美術教師受傳統思想影響,不重視色彩教學,只是在課堂向學生講解美術作品的線條、形狀等造型,導致學生對色彩的不同美學價值、搭配方式掌握不當,不利于學生對美術的深度欣賞。
(二)學生對美術色彩的熱情不足
學生對美術色彩的熱情不足也是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的問題之一。通常情況下,色彩對小學生是有極高吸引力的,但是由于小學美術色彩教學規劃不當,一些學生在欣賞、表現色彩時遇到了很多困難,產生了不符合預期的學習體驗。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美術色彩的熱情降低,對教師教學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三、柳暗花明:小學美術中的色彩教學策略
(一)豐富資源,讓學生發現色彩魔力
讓學生穿梭在色彩的國度中,能使他們自主發現色彩的魔力,喜歡上色彩。教師若能在美術的世界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色彩學習資源,讓學生不僅有色彩可欣賞,還能形成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自然就可使學生自主發現色彩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探索色彩的熱情。
1.混合型資源
混合型資源,即能夠推進色彩教學和不同類型小學美術教學資源有機結合的資源。教師將混合型資源應用在小學美術色彩教學中,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例如,在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上冊)“魔幻的顏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以歌曲《七色光之歌》導入課程,同時播放歌曲對應的MV視頻。然后,教師根據視頻和歌詞內容,提問學生:“生活中都有哪些色彩?”當學生說出在生活中看到過的不同色彩和感受后,教師可根據本課“認識三原色和三間色,認識色彩的特性,感悟色彩的變化”教學目標,一邊通過板書提出“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三間色?”的問題,一邊在課件中出示相關學習資料,引導學生閱讀,總結“三原色”與“三間色”特點。隨后,教師出示提前準備的利用“三原色”和“三間色”完成的范畫,為學生創造欣賞契機,使學生在范畫中合作尋找“三原色”“三間色”,分析色彩對范畫整體視覺效果的影響。音樂、視頻、課外閱讀材料、范畫與問題,都是學生走近色彩的跳板,能使學生逐漸明確“色彩畫”特點,意識到以“三原色”
“三間色”為代表的色彩的特點與魔力。
2.欣賞型資源
欣賞型資源,顧名思義,就是以滿足學生對色彩的欣賞需求為主的教學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欣賞范畫”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越豐富,就越容易從中發現色彩,越能找到色彩的奧秘。但教材為學生提供的美術欣賞資源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準備中,注意對欣賞型教學資源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在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上冊)“色彩的冷與暖”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門神(木板年畫)》《丁香花(水彩)》美術作品以及《今天下雨了》《秋天》學生范畫,通過互聯網收集大量運用暖色的年畫圖畫和大量運用冷色的風景范畫,豐富學生欣賞主題畫作的選擇,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感受冷暖色表現的不同心情,圍繞冷暖色展開聯想。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前幾屆學生的繪畫作品視為教學素材,向學生提供五年級、六年級學生在該學習階段借助冷暖色創造的美術作品。寧靜的天空、寒冷的冬天、烈日和暖陽、金燦燦的陽
光……大哥哥、大姐姐的畫作同樣能夠豐富學生對色彩冷與暖的認知,使學生學會用冷暖色表達情緒和對生活的感受。
(二)融入游戲元素,在趣味盎然中提高學習興趣
喜歡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在小學美術色彩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出現游戲行為,教師若轉換“制止游戲”思路,迎合學生喜好,將游戲與色彩結合,打造游戲化課堂,讓教學氛圍“活”起來,就可以輕松地將學生對色彩的興趣調動起來。在興趣驅使下,學生會對色彩進行積極探索。
例如,在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瓢蟲的花衣裳”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組織“玩顏色”游戲,為學生提供五顏六色的油畫棒和白色卡紙,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將顏色涂在卡紙上,觀察顏色的區別和變化。有的學生將紅色油畫棒和白色油畫棒混合在一起涂抹,發現卡紙上的顏色慢慢變成了粉色,還對色彩這一變化的原因產生好奇,詢問教師“為什么”,討論是否可以用白色和紅色混合的色彩為瓢蟲做一件粉色的衣裳。還有的學生將綠色、黃色、紫色等油畫棒的顏色混合,也發現了色彩的有趣變化,同樣提高了在美術課堂“學色彩”“玩色彩”的興趣。由此可見,在美術教學中融入游戲元素,既對當前小學美術色彩教學有益,也能使之后的色彩教學水到渠成。同樣,在四年級(下冊)“色彩的漸變”“色彩的明與暗”等教學中,教師也可開展此類游戲,使學生在玩中逐漸發現色彩的漸變規律,找到明與暗的秘密。
(三)利用信息手段,讓多媒體成為感受色彩的工具
基于信息技術形成的教學手段具有直觀、具象等特點,可以在小學美術課堂智能還原或表現色彩,幫助學生敲開感受色彩的大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多渠道感受色彩之神奇。
1.通過情景傳遞色彩
以人教版美術二年級(下冊)“漂亮的包裝紙”一課為例,漂亮的包裝紙上有各式各樣的圖案,包含各種各樣的色彩,可以滿足學生在這一階段探索鮮艷色彩的需要。而在生活中,漂亮的包裝紙無處不在??紤]到學生年齡較小,收集包裝紙的難度較大,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中收集各種包裝紙照片,通過多媒體依次展示給學生,并通過問題“你喜歡哪一種包裝紙?它上面有哪些顏色?”引發學生對包裝紙色彩的觀察和描述。多媒體能夠很好地還原包裝紙上鮮艷的色彩,在這種直接的觀察中,學生自然可以具象地感受色彩帶來的不同體驗[3]。此外,教師還可以有意控制不同照片在多媒體中出現的先后順序,讓照片的色彩之間形成對比,讓學生觀察。比如,在同一頁PPT內,教師既可以出示紅白相間的包裝紙照片,也可以出示白綠相間的包裝紙照片。在強烈的視覺對比下,學生對“對比色”的感知也更強烈,有利于以后對“對比色”進行針對性學習。
此外,在“蔬果變變變”“家鄉變了樣”等緊密關聯生活要素的美術教學中,教師也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情景,將不同色彩的蔬果照片、不同色彩的家鄉建筑照片利用多媒體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課堂上以最簡單的方式觀察身邊的色彩,感受其搭配規律。
2.幫助學生了解色彩的變化
色彩是充滿變化的,混合不同顏色,可以創造新的色彩,在光影的變化下,色彩的視覺效果也會發生變化。學生在小學美術中不僅要認識最常見的色彩,還要了解色彩的變化。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動態呈現信息的功能,幫助學生了解色彩的變化[4]。
同樣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魔幻的顏色”為例,
在教學中,為使學生理解“三間色是兩種原色調配而成的顏色”,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調配三間色”動畫,通過“黃色色塊+藍色色塊=綠色色塊”“紅色色塊+藍色色塊=紫色色塊”以及“紅色色塊+黃色色塊=橙色色塊”的內容,將用“三原色”按照一定比例調配“三間色”的過程展現出來。學生通過觀察,能自然地理解“三間色”的形成過程,理解“三間色”“三原色”六種色彩之間的特殊關系,強化對色彩的感受和認識。
(四)回歸真實生活,讓大自然成為了解色彩的載體
藝術源自生活,生活中隨處可見美術的蹤跡,時時可感色彩的魅力。特別是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中,花草樹木、飛鳥魚蟲都有絢麗、神奇的色彩。小學生對生活與自然的向往無須贅述,所以隨著年級的提升,根據學生生活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教師還可以將美術課堂搬到生活中,在大自然中進行色彩教學。
1.尋找自然中的斑斕色彩
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自然探險”“叢林采風”等活動,帶領學生尋找大自然中的斑斕色彩。以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下冊)“動物的花衣裳”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認識動物的造型特點”,設計“動物園半日游”活動。教師可以提前安排社會實踐活動時間,將學生帶到動物園中,組織他們觀察各種小動物身上的花紋和顏色。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動物身上有哪些色彩?”“你會用哪些色彩來區分不同的小動物?”等問題,引發學生對不同動物色彩特征的討論,為學生在畫作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還原小動物真實的色差奠定基礎。
2.留住自然里的五顏六色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自然中開展美術寫生活動,讓學生利用隨身攜帶的畫板、油畫棒、水彩筆、水粉顏料等工具,一邊觀察和欣賞,一邊將自然里的五顏六色留下來,培養學生搭配色彩、表現色彩的能力[5]。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色彩的和諧”一課為例,本課是對“色彩的對比”的延伸,也是一節獨立的色彩課,教師可先以《憶江南》中的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引出教學主題,滲透自然元素,讓學生做好在自然中學習色彩的心理準備。隨后,教師可以講解“鄰近色”以及“用鄰近色表現畫面的基本方法”,讓學生理解如何運用“鄰近色”增強畫面和諧性,增強對“和諧的色彩”的理論認知。然后,教師可以提出“走出教室,在學校周圍寫生,用畫筆留下自然的和諧之美”,讓學生以校園周邊的動植物和建筑為參照,在青山綠水中開展“運用色彩”美術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先近距離觀察自然中的和諧色彩,再在用鄰近色作畫的實際操作中,創造色彩的和諧美,增強對自然色彩、自然之美的認知。
結? 語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中的色彩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視覺和情感體驗,還能鍛煉學生對美術的觀察能力,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教師要在尊重學生游戲化學習特點基礎上,豐富教學資源,積極探索社會與自然生活中的美術和色彩。
[參考文獻]
段華.小學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 的實施思考[J].學周刊,2021(16):175-176.
魏獻丁.色彩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實踐探究[J].學苑教育,2020(29):87-88.
陳藝珍.色彩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21(15):75-76.
鄒杭蕓.色彩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1(12):45-46.
朱紋影.淺談美術課堂上的色彩教學[J].學周刊,2021(7):175-176.
作者簡介:范新澤(1989.6-),男,甘肅武威人,任教于甘肅武威涼州區九墩灘九年制學校,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徐建慧(1987.5-),女,甘肅武威人,任教于甘肅武威涼州區九墩灘九年制學校,二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