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平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生物學是一門比較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學科,基于生物學的實驗性等特征,教師要積極開展實驗,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與時俱進,創新教法,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高中生物 學習興趣 方法策略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種多樣,也不再局限于課堂、書本和教師。基于新課程理念,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積極開展實驗
(一)學情分析與材料選擇
學生已經掌握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一些營養物質和條件,這是他們自主完成構建微型生態系統所必需的知識儲備,也是順利完成任務的前提。學生平時學習任務重,時間緊,選擇材料應遵循易得且容易成活的原則,實驗更容易成功,使學生感受親手培育生命成長的樂趣。
大蒜子是一種常見的家用食材,安全無污染,易獲得,在春季極容易成活,是最合適的實驗材料之一。教師從菜市場購買新鮮有活力的大蒜子。
拿到學校,交給學生自由培育。
(二)學生自主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學生對實驗材料沒有做任何處理,直接把大蒜子放到塑料杯里,等待結果。雖然這樣大蒜能發芽,但是不能長久。
其二,學生把整個裝置直接放在窗臺,不去觀察,幾天后將實驗拋諸腦后。
(三)教師指導完成育苗過程
教師發現大蒜子已經開始發芽后,將其拿在手上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引起學生們的注意。
學生們看到已經見綠芽的大蒜子瞬間來了興致,教師趁機詢問如何才能讓幼苗存活得更久更好。有學生說加點營養,還有同學說給它施加點植物激素。
此時教師告訴學生,激素不是想加就能加的,要看是否有需求,且添加的時機很重要。
之后一部分學生說放點培養液,一部分學生說將幼苗放在土里。后者更經濟更現實,因此很快意見達成一致:等下課去找土壤。
第二天教師上課時,觀察了幾組大蒜幼苗添加土壤的情況:有的土質硬、有點干燥且泛白,有的土質濕潤松軟且呈灰黑色,有的直接是從教室的花盆里挖的土,等等。詢問后得知,土質濕潤松軟的一組土壤是有位學生從家門口的菜地里挖來的。很明顯這組土壤土質最合適。教師帶領學生們分析了三組土壤營養成分的差異,最后淘汰了泛白的硬質干燥土壤,并將該組的土壤現場更換。學生們也借此機會溫習了土壤養分的知識點。
又過了一天,教師在課上拿起塑料杯子看了一下底部,發現都是密封的塑料底,提出底部該如何處理的問題。學生思索了一會,有的說要加水,有的說不透氣。最后教師補充底部要扎兩個小洞透氣,以利于生根發芽,加水也需要適量。順便帶領學生復習了根部有氧呼吸的利及無氧呼吸的弊。在學生拿起圓規等學習用具扎杯子底部時,教師強調課下再慢慢操作。
過了幾天,教師發現學生們把已經長出很高一截幼葉的幼苗,放在教室陽臺上曬太陽,還不忘澆水,幾個學生在對著大蒜幼苗有說有笑。于是教師湊上去問他們在說什么好事。學生微笑著說他們準備剪一截大蒜幼苗的葉子,放進雞蛋餅里嘗嘗味道。教師隨即肯定他們的主意甚好,提醒他們要清洗一下灰塵。從中看得出學生們對自己的勞動成果甚是滿意。有的學生甚至把整個幼苗杯子放在自己的課桌上,給自己的學習生活添上一抹生動的顏色。學生每天觀察著幼苗的生長變化,了解幼苗的成長過程,感受其堅強而又努力的生命。
(四)學生自主搭建新的微型生態系統
又過了兩天,教師上課發現講桌上出現了這樣的一幕(見圖1):一位學生把一棵仙人掌放到塑料杯子里,又加入一些石子、土、水等。他說這樣就是一個有著明顯垂直結構的生態系統了。教師一看,這個微型的生態系統雖然很簡單,但是確實能體現群落的部分垂直結構。最關鍵和最難得的是這說明該生用心去觀察和學習了,明白了學以致用的道理。經過這位同學的解說,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注視著講桌上的這個微型生態系統,對群落結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本次大蒜幼苗的培育,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提高了許多,在之后的測試中,學生成績明顯提高了一個層次。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多媒體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作用顯著。
例如,在教學“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時,對于不同時期染色質和染色體的規律變化,以及DNA的復制、轉錄、基因的表達等知識,教師都可以通過動畫演示突出重點內容、突破難點內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教學“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一節時,對于課本“問題探討”里介紹的影片《侏羅紀公園》,教師可以在網上截取部分精彩的片段播放給學生們看,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疑問:影片中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由DNA到蛋白質的合成的?有了影片中恐龍的直觀刺激,展開本節知識點的學習就容易很多。
又如,在教學“胚胎工程”時,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播放有關原理和發育過程的動畫,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生命的孕育過程,感嘆生命神奇的同時更加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父母養育的艱辛,感恩父母的養育。
新課改下的高中生物課堂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一定要努力學習以提高自身水平,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
三、關注時事熱點
生命科學的發展關系著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在新型冠狀病毒橫掃全世界的情況下,生物科學的地位突顯,特效藥和疫苗的研制繞不開生物科學。教師可以由此切入,帶領學生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此外,生物老師還可以結合新高考選科不同的組合方式的利弊,重點突出生物學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
四、創新新課導入方式
在教學必修一第4章第1節“被動運輸”的兩種方式——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于課前5分鐘左右在教室后面灑點醋。5分鐘后師生在彌漫著醋酸分子的空氣中展開新課學習。醋酸分子擴散到空氣中,進入鼻腔,進而刺激嗅覺,這就是擴散現象。學生由親身體會到醋的酸味,過渡到新的知識點的學習,由外而內地感受,對新知學習的欲望更加濃烈。
五、聯系生活實際
生活中有很多俗語與生物學有關,比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就涉及遺傳變異的內容。通過舉例,學生可以明白自己跟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為什么看起來像,但又不完全像。這主要是有性生殖中基因重組的原因。自己可能遺傳了父母雙方的優點,也可能遺傳了父母雙方的缺點,也可能優缺點各占不同的比例。由此學生自然就會對基因重組這個概念印象深刻。
再如,神經系統這一章節后面介紹了毒品和心理藥物的作用原理,為此教師可以講述一個真實的小故事:一名女子在路上行走,一對夫妻拿著一張紙走到那名女子的跟前,請女子幫忙看上面的地址。不一會那名女子就暈倒在馬路邊。等到她醒來時,發現錢包不見了,原來那張紙上涂有致人暈眩昏厥的藥物。講到這里,教師重申那些神經類藥物的品種以及作用機理,并著重強調其對人體的危害,提醒學生要懂法守規,更要注意保護好自身安全。
又如在教學“免疫調節”一節時,書上提供了關于預防艾滋病的小資料。教師可以帶學生一起學習并告訴他們以后結婚領證前會體檢排查傳染病,艾滋病就是其中需要排查的一種,教導學生以后進入社會要學會潔身自愛,保護好自己。教學關于核酸的知識點時,可以結合核酸檢測的原理對前些年的常態化核酸檢測進行交流探討,同樣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生物學中的知識點跟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很多,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合理利用,選取學生感興趣且和書本知識有關的事例,提高學生聽課的主動性。
另外,教師還可以介紹跟生物學有關的新發現等,比如關于人類起源,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中提出人是從魚類進化而來的,打破了原先人是從猴進化而來的認識。教師能與時俱進,學生就不會覺得老師是“老古董”,學習興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上去。
六、建立和諧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
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成為教師工作的有力幫手,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互相關愛、互相尊重、互相信賴、互相塑造的雙向奔赴、雙向共進的關系,更是一種平等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關系。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自然對學習產生興趣。
總之,生物老師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可操之過急,也不能過于刻意明顯,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喜歡上生物課,樂于跟生物老師相處,不排斥生物測試、作業等,從而提高其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申淑麗.新型師生關系之我見[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4(4):29.
[2]魏鑫.關于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探討[J].大觀周刊,2013(4):264.
[3]趙屹.高中學生生物學科興趣的影響因素及其發展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4.
[4]孟繁紅.俄羅斯高校對博洛尼亞進程的參與[J].教育評論,2011(4):160162.
責任編輯: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