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推進,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已成為當今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鋼琴即興伴奏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較為緊密的課程,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的教學資源和思維來創新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對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展開探索。
關鍵詞:超星學習通? 鋼琴即興伴奏? 教學
中圖分類號:J624.1
鋼琴即興伴奏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與鋼琴、和聲、視唱練耳、曲式分析等課程知識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對學生音樂理論水平、音樂鑒賞與審美能力、音樂創造與實踐能力的一種檢驗。通過多年的教學,鋼琴即興伴奏基本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教學模式,但由于課程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習形式較為單一,教學資源有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普遍感覺學習難度較大。隨著“互聯網+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微課、慕課及金課等學習資源應運而生,豐富的在線學習資源及手機App學習軟件的開發為高校開啟新型移動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撐,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為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使教師要重新對課程知識結構、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式與方法、評價與考核標準等進行研究討論。
一、“互聯網+教育”的內涵
“互聯網+”是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必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從教育視角認識“互聯網+”,應當看到這場變革帶來的不僅是教育技術的革新,更是對學習、教學、組織模式的沖擊及由此給教育理念和體制帶來的深層次影響。“互聯網+教育”不只是利用互聯網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還對教學理念、教學組織形式、師生關系、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層次變革,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既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啟發、引導、監控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教學模式。
二、超星學習通
超星學習通是由超星爾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針對移動網絡環境下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專業互動移動學習平臺。超星學習通具有學習資源豐富、教學系統完備以及交互性強的優勢。豐富的圖書資料、形式多樣的學習模塊以及實時便捷的師生互動方式,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利用手機或電腦進行線上學習。超星學習通分為教師端和學生端,教師可通過教師端建立課程、設置授課班級,通過班級群向學生發送相關的課程通知,在授課前可將要講解的知識點通過學習通的章節功能,以圖片、文檔、視頻或PPT課件等多種形式進行推送,并提醒和督促學生進行課程的學習。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進入授課班級界面后,可通過在線簽到、隨機選人、學生搶答、作業提交、主題討論、問卷調查、小組任務等形式與學生交流互動,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則可以通過教師所給的班級邀請碼進入相應的班級學習,根據教師發布的學習任務,按照任務點的設置隨時隨地開展自主學習。超星學習通平臺還為教學的過程性評價提供了強大的數據統計、分析與支持,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教師不斷調整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
三、超星學習通對于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的影響
(一)促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傳統的線下教學主要圍繞教師-學生-教材的三維空間來進行,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的授課大多是按照教材上的內容來進行,教學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由于教材上的內容相對固定,難以做到及時更新,其中的很多練習曲目已經跟不上新時代大學生的審美需求,以至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是很高。而超星學習通平臺提供了海量的教學資源,從各種版本的電子教材到多個高校的慕課,從各個版本的歌曲伴奏音頻到各個版本的伴奏樂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生對教師授課的依賴性明顯減弱,學生可跳出教材的限制,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中的鋼琴即興伴奏慕課資源來自行學習。這種教學形式對教師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必然促使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科學規劃在線學習資源、學習進程,根據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和重組,并對每節課的教學路徑進行重新設計,以實現精準施教,設計更加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環節。通過嘗試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利用慕課和微課資源的互補性,與翻轉課堂進行有機融合,可以使教師從教學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構建一種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新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在傳統的線下教學中,通常是教師講解完基本的伴奏編配方法后由學生按照所講授的內容自行練習,由于班級的人數多,上課時間又極為有限,只能通過抽彈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就不能真正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很好地結合學情進行新的授課。而超星學習通平臺為教師查閱學生的作業提供了極大便利,所有學生都將自己彈奏好的作業以視頻的方式提交到班級群里,由于作業在提交之后就始終存放于平臺,并隨時可以被所有學生點擊播放,這樣會給學生帶來一些有別于平時現場回課的壓力,正好也就促使每個學生在提交作業之前都會盡力去練習,以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互相取長補短,更加有利于整體彈奏質量的提高。而教師也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在進行新課講授之前聽完每個學生提交的作業,并做好相應的記錄,根據學生彈奏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并在新課講授的過程中分別就學生在歌曲配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分析其中的成功與不足,使學生能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而不斷改進。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隨時將自己在課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的方式發放到班級群里,使教師能夠及時根據學生的教學反饋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對相關的知識點展開深入講解和必要示范。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超星學習通在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的應用
(一)培養學生的和聲聽覺
要配彈好歌曲的鋼琴伴奏關鍵在于和聲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和聲的應用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是否具有豐富的和聲聽覺,并由此而引發的對于和聲音響的想象力,這樣才能在看到樂譜的同時,迅速地在鍵盤上彈出頭腦中所想象的和聲音響。在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學了伴奏的編配之后還是不會配和聲,往往只能根據旋律音中和弦音的多少來選擇和弦,只考慮和聲縱向的和諧而忽略了和聲橫向發展的動力,以至于經常出現和弦音與旋律音相同的八度伴奏。因此,聽覺的訓練對于鋼琴即興伴奏來說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通過發展聽覺來提高學生對于和聲的內心聽覺,培養學生對和聲的感受,只有增加對和聲的感性認識,通過聽覺先感受到了和聲的色彩,才能做到有感而發,激發起內心對于和聲豐富的想象力,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讓學生多聽各種風格類型的音樂,而超星學習通平臺正好為此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便捷的方式。教師可將平時所積累的具有豐富和聲色彩的歌曲伴奏音響儲存于學習通平臺的網盤中,根據每次課的教學內容從中選取相關的音響發送到學生能獲取到的資料欄里,督促學生認真聆聽其中比較具有和聲色彩的音響片段,使學生通過反復傾聽不斷感受歌曲伴奏中的和聲音響,比如從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中能感受到副三和弦的色彩,其中相同的旋律音“1”用不同和弦進行替換;從歌曲《你是這樣的人》高潮部分能聽出相同旋律音“6”也同樣用了下三度和弦替換;從歌曲《小河淌水》中能聽出幾個相同旋律音“2”所用的不同和弦;從歌曲《我的中國心》中能聽出平行大小調交替的和聲色彩;從歌曲《在銀色的月光下》中能感受到同主音大小調交替的和聲色彩;從歌曲《長江之歌》中能感受到重屬和弦在推動歌曲高潮方面所起的作用;從歌曲《同一首歌》中能感受旋律音“3”配上Ⅱ級的副屬和弦帶來的較為別致的色彩;從歌曲《啊!中國的土地》中感受由同主音大小調交替而來的降Ⅲ級和弦的色彩;從歌曲《雪絨花》中感受Ⅳ級小和弦的音響;從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感受降Ⅶ和弦獨具特色的音響;從《長江之歌》《鄉戀》等歌曲中感受Ⅰ—Ⅳ—Ⅴ—Ⅰ的和聲進行;從《水邊的阿迪麗娜》《哈里羅》《我的太陽》、李健的《傳奇》、冬奧會主題歌《雪花》等歌曲中感受Ⅰ—Ⅱ—Ⅴ—Ⅰ的和聲進行;從歌曲《大海》《恰似你的溫柔》《風吹麥浪》《今天是你的生日》中感受Ⅰ-Ⅵ-Ⅱ-Ⅴ-Ⅰ的和聲進行;從歌曲《梨花又開放》《蔓延》《清晨我們踏上小道》《你怎么舍得我難過》《親愛的小孩》《陽光照不到的角落》《紅莓花兒開》《神秘園之歌》《旅行》《可惜不是你》《飛吧,鴿子》等歌曲中感受Ⅰ—Ⅳ—Ⅶ—Ⅲ—Ⅵ—Ⅱ—Ⅴ—Ⅰ的和聲進行。隨著和聲聽覺能力的不斷提高,能分辨出同樣一首歌曲不同編曲中的和聲音響,比如平時常聽到的《歌唱祖國》和聲多以功能性的和弦運用為主,而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歌唱祖國》和聲的編配中增加了較為豐富的色彩性和弦,整首歌曲將原來的進行曲速度改為慢板的抒情風格,童聲的演唱使情感的表達更具張力,充分表現了對偉大祖國的一片深情。同樣的一首歌曲《在水一方》,鄧麗君演唱的與李健演唱的在和聲上也有明顯不同,當發現了這種不同,就應該引導學生反復去聆聽音響,盡可能地從音響中聽出所用的和弦、低音聲部的線條走向以及和聲進行的規律,并不斷嘗試在鋼琴鍵盤上找到與聽到的音響相一致的和弦,通過這種反復傾聽并不斷結合音響的彈奏,讓頭腦中的和聲音響與鍵盤上的和弦建立起相對應的關系,同時也不斷地將這些音響變為聽覺意象儲存于頭腦中,如此,每當要為一首新歌曲配彈伴奏時,便能迅速根據旋律音想象出所要的和聲音響。用這種主動探究問題的方式進行教學,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發揮原譜鋼琴伴奏的作用
聲樂作品的原譜鋼琴伴奏中蘊含了豐富的和聲語匯和形式多樣的伴奏織體,體現了創作者的精心構思,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分析和彈奏原譜伴奏,自然可從中獲得更多的伴奏技法。在傳統的線下教學中,受時空的限制,只能以PPT的方式展示一兩首作品進行分析,不能通過展示相關的樂譜進行有效的教學,而通過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則可以最大化地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歌曲正譜伴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實際去選擇相應的譜例進行分析和彈奏,感受其中和弦運用的技巧和伴奏音型的設計。比如在朱踐耳先生所作的《清晰的記憶》中運用了同主音大小調交替的色彩和弦Ⅰm、bⅦ 、Ⅳm,旋律音中長音延長的地方,鋼琴伴奏恰到好處地作了相應的呼應與補充,充分表達了在紅旗下成長的青年對黨的感激之情,并在黨的旗幟指引下,對未來充滿必勝的信心,從歌曲的伴奏中可以學習同主音調式交替和弦的用法。王立平的《大海啊,故鄉》的尾聲,這一樂段的伴奏中在副三和弦的基礎上加入了重屬導七和弦和色彩性的變和弦二級減小七和弦,使和聲的色彩更為豐富,低音以和弦的原位與轉位相交替的形式形成半音級進下行的線條,并且每個低音在縱向上也與旋律音結合而成色彩斑斕的音響,將把主人公對大海、故鄉、祖國母親的思念體現得淋漓盡致。鄭秋楓《我愛你,中國》中低音線條的設計,第二樂段最后一小節中的旋律音均以八分音符的節奏先下后上,左手的低音也以每個八分音符換一次和弦的節奏,采取與旋律音相反的方式形成先上后下的低音線條,左右手兩條相向而行的旋律線條匯成一股蕩氣回腸的力量,委婉、深沉而又內在地抒發了對祖國母親的熱愛。谷建芬的《那就是我》的高潮處,為了更好地渲染抒情色彩,在運用副三和弦的同時,特意設計了自然音的下行低音線條。由于線條進行的緣故,在骨干和弦之間自然而然地引入了一些以轉位和弦形式出現的非骨干的經過性和弦。由于這些非骨干和弦所產生的特殊效果,使得和聲語言更加豐富多樣并富有表現力,極大地增強了樂曲形象的抒情意味。歌詞“那就是我”重復出現了三次,每一次都以0X XX X - 的節奏形態級進上行,強拍上的休止讓后面的音符顯得更加有活力,左手的低音位于強拍,正好抓住旋律聲部的節奏空隙,形成對旋律聲部節奏上的交錯與補充,低音以半音下行級進的方式與不斷上行模進的旋律形成反向的張力,由于在骨干和弦之間在低聲部加入了一些經過音(經過性和弦),即構成了低聲部的自然流暢的下行線條,從而加強了抒情意味,推動了音樂的發展,深刻表達了作者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另外,還可以從陸祖龍的《憶秦娥·婁山關》中學習減七和弦的應用以及低音聲部線條化的設計;從冼星海的《黃水謠》中學習與同主音利底亞調式交替而來的Ⅱ級大和弦;從謝功成配伴奏的《我等你到天明》中學習與同主音弗里幾亞小調交替而來的降Ⅱ級和弦;從徐沛東的《大森林的早餐》中學習大三和弦附加六度音,小三和弦附加七度音五聲風格音響的特點;從格里格的《索爾維格之歌》中學習平行大小調交替的和聲手法;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學習同主音調式交替和弦的用法。除了從歌曲的原譜伴奏中學習和聲編配的技法之外,在講授低音與和弦式伴奏音型的結合時,可結合《故鄉的親人》《嘎達梅林》《唱支山歌給黨聽》《在太行山》《漁光曲》《數九寒天下大雪》《黃水謠》《保衛黃河》《假如我愛你》《悲嘆的小夜曲》《負心人》等歌曲的原譜伴奏進行講解。講述低音與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結合時,可結合《乘著歌聲的翅膀》《我心里不再感到青春火焰燃燒》《沉睡的美人》《南泥灣》《誰不說俺家鄉好》等歌曲的原譜伴奏進行講解。講述低音與半分解伴奏音型結合時,可結合《母親河》《小夜曲》《搖籃曲》《思鄉曲》《大海啊,故鄉》《鼓浪嶼之波》等歌曲的原譜伴奏進行講解。除了和聲與織體之外,還可從歌曲的原譜伴奏中學習樂句和樂段長音處的填充手法,比如陸在易《祖國,慈祥的母親》兩個樂段的連接處巧妙地運用了右手旋律半音上行與左手半音下行反向進行所形成的張力來推動歌曲的高潮;朱南溪《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高潮部分的長音,用柱式和弦奏出具有鮮明特征的節奏型進行填充;谷建芬的《那就是我》中最后一句“我”字的長音處用了上行柱式和弦轉位并伴隨漸強的力度變化進行。以上列舉的歌曲僅僅是浩瀚如煙的鋼琴原譜伴奏中的滄海一粟,值得學習的作品還有很多,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所提供的便利條件,不斷引導學生從中獲取到更加豐富的伴奏技法。
(三)發揮相關課程知識融合的優勢
鋼琴即興伴奏是理論和實踐結合較為緊密的一門課程,它與聲樂、鋼琴、和聲、視唱練耳、曲式分析等學科知識有著緊密的聯系,如何有機地結合這些相關的課程知識來進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的線下教學中很難實現課程知識之間的滲透和融合,而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進行教學,就能較為容易地將這些相關的課程知識融入教學中,可以隨時選取課程中相關的譜例分享給學生,引導學生重新從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視角去理解和認識鋼琴、和聲、視唱練耳、曲式分析等課程的知識。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情況來看,多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鋼琴即興伴奏水平的關鍵,學生的鋼琴即興伴奏能力較弱,大多是因為音樂的聽覺能力不夠強大,這就說明鋼琴即興伴奏與視唱練耳有著緊密的聯系,需要加強多聲部的視唱、多聲部彈唱以及鍵盤和聲的練習,尤其在彈奏鍵盤和聲的過程中要同時將視唱、彈奏、聆聽三者相結合,形成視覺、觸覺與聽覺三位一體的同步感受,在彈奏和弦連接的同時能感受到和聲音響色彩的變化,逐步形成聽覺意象,使學習者能夠快速準確地識讀樂譜并分辨出歌曲的調式、調性、音高、節奏、和弦的進行,并將所聽到的和弦準確地在鍵盤上彈奏出來,在為歌曲即興伴奏的過程中,能根據聽覺預想快速準確地彈奏出所需要的和弦。另外,在配彈伴奏的過程中,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選擇伴奏織體,大多是對于構成伴奏織體的各種節奏形態不夠了解。因此,要通過唱、聽、彈的方式來加強對于各種節奏形態以及常用舞曲節奏的認知,比如拉格泰姆節奏、搖擺節奏、圓舞曲節奏、倫巴節奏、波爾卡舞曲節奏、探戈舞曲節奏、漢族歌舞曲節奏、維吾爾族歌舞曲節奏、朝鮮族歌舞曲節奏、藏族歌舞曲節奏、蒙古族歌舞曲節奏,從而能根據歌曲的整體律動,合理選擇符合歌曲音樂形象塑造的伴奏織體。除了加強視唱練耳的練習之外,教師還可以選用一些在鋼琴課上學生彈奏過的樂曲進行和聲分析與和聲內心聽覺的訓練,幫助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整理、提煉,將前后知識加以融會貫通,讓學生在演奏的過程中注意旋律與和聲之間的關系,感受樂曲中和聲色彩的變化,從中獲取和聲編配與織體運用的手法,如,彈奏《綠袖子》仔細傾聽調式色彩的變化,感受平行大小調交替和聲的運用;從舒曼的《士兵進行曲》中學習左右手的節奏整齊同步和鏗鏘有力的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從《瑤族長鼓舞》感受平行大小調交替的明暗色彩和遠距離的低音加柱式和弦的伴奏形式;從《小販》中學習流動低音伴奏音型的運用;從《我的太陽》中感受高潮部分所用的同主音大小調交替的小下屬和弦;從布格繆勒的《敘事曲》感受同主音大小調交替所帶來的色彩明暗對比;從柴可夫斯基的《甜夢》中學習低音線條的設計;從鄉村騎士的《間奏曲》中學習大調副三和弦以及自然音線條的用法;從《少女的祈禱》中學習Ⅰ-Ⅱ-Ⅴ-Ⅰ和聲語匯的運用以及帶低音和弦式伴奏織體、和弦轉位的運用;從舒伯特的《軍隊進行曲》中學習氣勢豪邁、充滿信心的前八后十六加二八的節奏音型;從舒伯特的《圣母頌》中學習減七和弦的用法;從韋伯的《獵人合唱》中學習古典風的和聲語言以及和弦式織體的應用;從舒伯特的《小夜曲》學習同主音大小調交替的調性對比以及半分解和弦式織體的應用;從門德爾松的《乘著歌聲的翅膀》學習副屬和副下屬和弦的用法以及從歌曲的前奏到尾聲貫穿全曲的分解和弦式織體的應用;從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失去的幸福》中學習外聲部和聲框架的設計;從李斯特的《愛之夢》中學習副屬和弦的連續進行;從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印度客商之歌》中學習同主音大小調交替的變和弦。類似以上列舉的樂曲還有很多,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不斷積累作品中所采用的伴奏手法,隨著彈奏曲目量的擴展,伴奏能力自然會有所提高。
五、結語
隨著“互聯網+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鋼琴即興伴奏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已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教師必須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自身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能力,結合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特點,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探索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鋼琴即興伴奏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海外華文教育動態,2017(10):57-60.
[2]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3]劉柱.鋼琴即興伴奏與鋼琴課的滲透[J].歌海,2016(04):106-10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