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受到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的限制,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容易出現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家國情懷包含的內容很多,具有良好的社會導向性。尤其是在目前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利于學生客觀地分辨言論,形成直面困難、辯證思考的品質。這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明辨之心。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賈永麗(1981—),女,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城關初級中學。
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生探究歷史應該具備的人文情懷。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讓學生死記硬背基礎知識來分析歷史內涵,這樣既難以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對學生來說也有較大的學習難度。通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產生共情,在共情中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并體會歷史的厚重與豐富,有助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學生不僅要對自己、對他人負責,還要對社會、對國家負責,要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己任,致力于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1]。
一、家國情懷教育的內涵
家國情懷是一種品格和能力,而家國情懷教育則是對這一品格和能力的培養。一些專家、學者經過研究后發現,初中歷史教師對家國情懷教育的研究還不夠完善和深入,在應對新時期的教育要求方面,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還有所欠缺,且對家國情懷教育內涵的界定不夠科學和完善。梁佳斌在其論文中提道:“家國情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對國家富強理想的追求,幫助學生理解家與國之間的聯系,認識‘國敗家衰,國榮家榮,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對國家充滿自豪感和責任感。”教育部門將家國情懷教育定義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就是說,家國情懷教育是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家國情懷教育的定義具有多樣性,既可以看作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看作社會責任感教育。
家國情懷教育還可以看作價值觀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羅國杰先生就在《論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這篇文章中討論了價值觀問題。2014年,《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2017年,新課標提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家國情懷作為其中之一,是初中歷史課程中價值觀教育的歸宿,也是我國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體現。歷史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下,初中歷史教師要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中國的發展,正確分析中國國情,對祖國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念以及強烈的認同感,同時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通過家國情懷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家國情懷教育的理論依據
(一)是歷史教育本質的規定
黑格爾曾說,教育是達到解放的更高層次的工作。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把人解放出來不僅需要科學的進步,還需要價值理性,而價值理性依托于歷史知識得以展現。歷史學科包含了厚德載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仁愛天下、不屈不撓等內容,學生可以通過歷史學習,不斷形成以上品格。歷史教育的本質是品格與能力教育,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通過傳授歷史知識滲透國家意識,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想和報效祖國的責任意識。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家國情懷教育是歷史教育本質的規定。
(二)是歷史學科本質的要求
歷史學科的本質是由歷史學科理論所決定的。歷史學科理論涵蓋了歷史的認知論、歷史的本體論以及歷史的方法論。在新時期的教育中,教師要讓學生“以史為鑒”,陶冶學生的精神品格,利用歷史指導學生展開歷史實踐。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學生還將面臨價值判斷的問題,而基于這一問題,中國古代史學家有一個解決問題的共同方法,那就是重視人的德行,將人的德行作為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而家國情懷教育則是幫助學生分析德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家國情懷教育是歷史學科本質的要求。
三、家國情懷教育的必要性
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對祖國的熱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部分學生的愛國情感不夠理性,在社會上以沖突的方式來解決愛國問題。從國際上來看,由于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且范圍更廣,初中生接觸到外來信息的概率大大增加。但學生所接收的信息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有的彰顯了民主、平等、愛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存在惡意抹黑國家形象、拜金主義、極端主義的不良價值觀。面對復雜的思想,初中生時常感到迷茫。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初中階段的學生的思維具有靈活性,這一階段的學習者會因為事實不符合規則而不按規則辦事。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價值觀處于沖突和矛盾階段,為此對學生展開家國情懷教育十分重要。通過家國情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矛盾和沖突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策略
(一)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
1.歷史情境教學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無論中國人身在何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將中華民族牢牢凝聚在一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初中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歷史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創設與歷史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其中包括歷史背景情境、人物情境、氛圍情境等,從視覺、聽覺、感覺等各個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深入地感受歷史情懷。
以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百家爭鳴》一課為例,本課共有三個子目,分別是:“老子”“孔子和儒家學說”“百家爭鳴”。這三個部分的內容存在遞進關系,“老子”“孔子和儒家學說”反映了不同學派思想在春秋時期的萌芽,而“百家爭鳴”則是戰國時期各種思想的飛速發展,這些學說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體系,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基于這一點,在講述老子、孔子和百家的故事時,教師可以選取“無為而治”的故事。教師要通過本課讓學生了解這些學說的核心思想,以更好地實現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教師在設計“孔子和儒家學說”這一子目的教學時,可以將史料圖片和視頻進行結合,給學生創設豐富有趣的史料情境。教師可以將自己所收集到的與“孔子和儒家學說”相關的文字知識進行整合,并在文字知識旁邊增添孔子的圖片和有關儒家學說的講解視頻。教師可以以孔子的生平經歷為線索,讓學生在孔子的生平經歷中探究孔子思想形成的原因、發展,這樣可以讓學生深入地感受到孔子包容、忠貞、勇毅的精神,并讓學生以孔子為榜樣,培養學生對國家、對祖國文化的忠貞。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選擇與孔子有關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通過視頻讓學生生動形象地了解孔子的不易、堅韌不拔。在視頻情境中,學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孔子的認知。但教師不能盲目地、毫無節制地創設歷史情境,這樣可能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注意情境的科學性、目的性,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明確創設這一情境主要是為了達到怎樣的教學效果、解決什么學習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并基于具體問題展開具體分析,這樣才能讓情境更具針對性,更好地達到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效果。
2.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調動生活經驗的過程中,感受歷史知識、理解歷史知識。
以《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課為例,本課提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實行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當時的社會經濟逐步進入發展階段。這一課涉及兩個重要人物,分別是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啟。漢文帝以仁孝為天下人所知,當母親生病時,母親所服用的湯藥他要親自服用之后才讓母親服用,而且十分節儉。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漢文帝以仁孝治天下的故事,然后讓學生談談對漢文帝的看法,這樣可以讓學生深入體會到漢文帝勤儉節約、孝順恭良的美好品質。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做過哪些勤儉節約、孝順父母的事,如此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歷史進行結合,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還可以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地感悟歷史人物的美好品質。
(二)組織豐富多樣的活動
角色扮演活動指的是通過讓學生模擬歷史人物,在真實場景中還原歷史現象,營造與歷史情境相似的狀況,以幫助學生體驗歷史的真情實感。在目前的家國情懷教育中存在著一個教學問題,那就是學生難以對歷史人物的情感進行深刻的體會。在我國的歷史中,有許多人物具備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而這些美德正是初中生所需要具備的良好品質。但由于這些人物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跨度,導致學生在了解這些人物的故事后,難以和歷史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基于此,教師要讓學生感受歷史人物的內心,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悟歷史人物身上所具備的美好品質。通過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這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以《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為例,本課提到了一個重要人物——張騫,對張騫通西域的原因和過程展開了描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要了解張騫通西域以及漢朝對西域管轄的史實,同時要學習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基于此,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設計信息搜集活動,讓學生搜集張騫通西域的相關故事和“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教師可以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整合故事內容。小組收集好故事后,要選擇一則最能表現張騫精神的故事,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其生動形象地演繹出來,在演繹的過程中,不僅要彰顯本課的重要學習內容,還要讓學生將張騫的精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深刻地把自己代入到張騫的角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營造“兩漢”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站在張騫的角度思考自己要如何報效祖國,在打通“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時會遇到哪些困難,而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需要擁有哪些品質。如此,學生可以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培養報效祖國的良好品質。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歷史文化紀念館。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還可以強化學生對家鄉歷史的了解。學生參觀歷史文化紀念館時,教師要讓學生從文化保護、文化內涵等角度展開思考,如此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三)拓展教學內容
拓展教學內容是教師強化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在實際環境中拓展歷史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到教材中所沒有展現的知識。如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透過歷史物品感受一個時代的變遷,感受物品背后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物品背后所蘊含的古人智慧。除了歷史人物的政治抱負,教師還可以拓展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包括情感經歷、工作經歷、文化成就等,從多方面入手讓學生全面地了解歷史人物,這樣的歷史人物是飽滿的、真實的,還有助于學生從不同方面學習到歷史人物的精神。在拓展教學內容時,教師還可以設計具有矛盾性的問題,通過矛盾激發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學生對我國的社會發展、時代精神進行深入思考,這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關鍵所在。
綜上所述,在現代社會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每個初中歷史教師要主動承擔的社會責任。教師要把歷史知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精神結合,讓學生形成文化認同、文化自信,這樣可以幫助初中生以客觀辯證的思維看待外來文化,有助于堅定學生的文化立場,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逯彩霞.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家長,2022(3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