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帥 張冰
`摘 要:當前的中學作文教學存在盲目性和無序性等問題,部分教師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作文教學體系,其安排的寫作訓練機械重復,重理論而輕實踐,重應試技巧而輕文學素養,導致部分學生對寫作產生厭倦心理,寫作水平和人文素養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文章指出了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的困境,并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應對策略,以促進中學作文教學有效開展。
關鍵詞:中學;作文教學;積累素材;評價機制
作者簡介:劉詩帥(1978—),男,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張 冰(1983—),男,河南省新鄉市金龍學校。
一、中學作文教學的困境
作文是學生心靈之音的折射,學生可以借助文字表達情感和價值觀,作文能體現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作文教學能體現語文創新教學的效果,然而當前的中學作文教學仍存在較多的問題。
(一)教學盲目性
從形式上看,教材基本在每一單元后都安排了相應的作文訓練重點,然而部分學生并不能在預定的課時內達到訓練目標,學生的實際寫作水平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師也難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寫作水平開展有效的作文訓練,缺乏明確的作文教學目標,其作文教學存在隨意性、盲目性的問題。
(二)教學無序性
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難以在短期內取得明顯的成效,若缺乏系統有效的作文教學理論及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訓練模式,教師就難以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學情教授不同的內容,難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初級形象思維、高階發散思維、抽象思維的訓練。在當前的中學作文教學中,受課堂教學時間限制,部分教師采取片段訓練的形式開展作文訓練,沒有形成具有梯度的層序分明的作文教學模式,難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1]。
(三)教學缺乏趣味性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片面追求提高學生的作文技巧,限制了學生創作思維的發展。另外,機械的訓練和單調的評價機制導致部分學生對寫作產生厭倦心理,將寫作看作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樂趣。部分學生缺乏寫作素材,不善于觀察生活,對寫作課的態度不端正,寫作水平難以提高。
二、中學作文教學策略分析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語文教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作文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文從四個方面探究中學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設計形式多樣的寫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部分學生將寫作視為沉重的負擔,根源在于傳統作文教學過于單調,缺乏新意,拘泥于應試教育的要求,以機械式的訓練為主,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忽視了學生的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只有深入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寫作興趣,開展豐富多彩的寫作活動,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2]。
1.走進學生心靈,關注學生的寫作興趣
每個學生都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學生興趣愛好不同。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保持敏感度,以找到學生的寫作興趣點,借此推動作文教學開展。了解學生興趣的形式是多樣的:(1)問卷調查,通過設置問題的形式直接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而且問卷調查具有針對性強、容易操作的特點。(2)寫隨筆,隨筆是學生書寫真實生活、傾注內心情感的方法。通過隨筆,教師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及時調整作文教學的方案。(3)課前談話,教師在課前以最近發生的社會事件為切入點,以了解學生的興趣點。
2.設計多樣的寫作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教師可根據情況設計具體而豐富的寫作活動,使作文訓練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在清明節,教師可開展“網上祭英烈”征文活動;在五一勞動節,可開展以“勞動最光榮”為主題的實踐式寫作活動;在中秋佳節,開展“思家念親”詩歌寫作比賽;在學校的讀書節,可開展“閱讀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作文巡展活動;在學校的運動節期間,可組織“體育競技·展我風采”的片段式短文集錦活動;還可創辦班級“群英薈萃”作文專刊,給學生提供展示作文的平臺。教師只有充分創造機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為學生打造展示才能的平臺,才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筆者以我校在母親節舉辦的“感念親恩”寫作活動為例進行分析。該寫作活動旨在為學生與家長架起溝通的橋梁,讓親情的紐帶得以鞏固,讓學生的寫作興趣得以激發。
首先,我校發布了《致家長朋友的一封信》:無論您的孩子身處何地,有一個人,永遠占據著他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您鼓勵的話語將變成孩子振翅高飛的動力……
其次,我校設計了家長反饋問卷,在家長填寫完成后,將收集回的反饋問卷發給學生。不少學生在看到母親的回復后熱淚盈眶,產生感激等情緒,一些曾和家長發生矛盾的學生開始反思自己。至此,學生對母親的情感飽滿而又亟待宣泄。
最后,筆者設置了作文題目——媽媽,我想對您說。寫作要求:寫真人真事,抒發真情實感。
本次寫作活動基于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學生提供了書寫真實事件、抒發真情實感的契機。學生的情感被激起,所選擇的寫作素材真實可信,情感細膩感人,擺脫了材料陳舊、內容空洞、情感虛假的弊病。如此,寫作成為學生宣泄情感的一種方式,成為一種樂趣。
(二)開展系列化的作文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寫作思維
當前,學生主要的學習場所在教室內,他們較少有機會與外界進行大量的接觸。空間和時間的雙重限制,導致部分學生缺乏敏銳的觀察力,對人物、環境、事件的描寫和敘述常常陷入言而不詳或詳而不精的困境,學生在材料選擇、作文構思、立意取舍等方面也缺乏系統性,而系列化的作文教學活動,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3]。
以引導學生全方位感知寫作對象為例。全方位感知寫作對象主要分為三個訓練單元。
1.感知物
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引導學生從粗略感知逐步到細致觀察,如觀察一片樹葉不同位置的顏色有什么細微的變化,其紋路有什么差異,其氣味聞起來是什么樣的,不同位置的觸感如何等。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仔細感知一片普通的樹葉,觀察某一物,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幫助學生寫出內容豐富的文章。
2.感知人
物是靜態的,人是動態的。感知人是感知物的提升訓練。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從感知人的外貌、細微表情、動作等外在的表象,延伸到感知人的情感、心理、品質等內涵,這樣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才能全面而深刻。
3.感知事
人和物都是具體可觀的,而事卻是抽象的。感知事是全方位感知寫作對象訓練活動的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用邏輯思維感知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其中的人物,事件的經過和結果,思考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邏輯關聯[4]。這樣,學生才能將事件寫得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經過系列化的全方位感知寫作對象訓練,學生在寫作中才能有明確的方向,學生的作文內容會更加真實。當學生能夠因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而觸動情懷,并將其言之為文,就能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
(三)廣泛積累素材,引導學生挖掘材料的不同內涵
當前,部分學生常常困于無處取材,陷入思維枯竭的窘境,也不知如何獲取有效的信息,導致寫出的作文脫離現實生活。其實,教材和生活是學生寫作素材的來源[5]。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從課本和生活中汲取營養,積累素材,深入挖掘不同材料的深層內涵,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提供助力。
1.橫向積累,注重積累的廣度
教師應引導學生分類搜集和整理教材中的好詞好句、優美片段,以及生活諺語等素材,筑牢寫作基礎;引導學生了解重要作家的生平,或一些對社會有一定影響力的名人及其事跡,積累事件材料;引導學生學習優秀作品的表現手法,如《海燕》中的象征手法,《陋室銘》托物言志的手法,《變色龍》中的諷刺手法等,讓學生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的寫作訓練中。學生只有廣泛積累素材才能建立豐富的寫作素材庫,拓寬視野。
2.縱向積累,注重積累的深度
縱向積累的重點在于對素材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做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英國喜劇演員羅溫·艾金森這一人物素材的積累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查詢、閱讀圖書等方式搜集羅溫·艾金森少年時期、青年時期和成為知名演員后等不同時期的經歷。在使用材料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一材多用,從多角度解讀材料內涵。對于以上材料,學生可以運用到以下立意的作文中:堅持夢想、注重實踐積累、自信、耐心、抵擋誘惑、樂觀面對挫折等。縱向積累要求學生能深入挖掘材料內涵,注重寫作思維的深層拓展。
3.培養發散思維,注重材料運用的效度
學生和教材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距離,教師要做的就是架起一座橋梁,將教材和學生連接起來[6]。教師在講解文本時,可以為學生上一節有關作家生平的微型課,以故事的形式將作家生平與其核心思想相結合再講解給學生聽。例如,在教授諸葛亮的《出師表》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諸葛亮在處理蜀漢政務時事無巨細、鞠躬盡瘁的作風和精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其作出評價。若學生得出“諸葛亮盡職盡責”“諸葛亮忠心耿耿”的觀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立意或反向思考:諸葛亮包攬大部分政務,是否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工作應注重勞逸結合,否則適得其反。這樣,學生就能學會如何利用同一則材料多角度立意,這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提高學生使用素材的有效性。
(四)師生聯動,制訂新的作文評價機制
傳統的作文評價機制存在多方面的問題:評價標準固化,缺乏鮮活性;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呈現單向性,缺乏互動性和生成性;評價形式以書寫評價語為主,形式單一;評價語言公式化,缺乏與學生深層次的交流。在當前的中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制訂新的符合學生實際的作文評價機制,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與生成性。
第一,轉換評價標準。傳統的中學作文評價標準以中考或高考作文的評分細則為基準,主要從結構、選材、立意、語言等方面對文章進行橫向比較,以評價作文的優劣,這容易削弱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新的作文評價標準應立足學情,關注學生的寫作基礎,建立學生寫作檔案,重點關注學生在語言、選材、構思等方面的情況,縱向分析評價學生的發展進步[7]。
第二,豐富評價主體。傳統的作文評價機制以教師為評價主體,教師往往將評價結果單向反饋給學生,這不利于學生之間交流進步。教師應采取學生互評、多人聯評、家長參評、任課教師助評等形式開展作文評價,將學生的作文呈現給不同群體,實現多群體之間互動交流,使學生通過多角度的評價來提高寫作能力。
第三,更新評價形式。除了采用書寫評價語的方式,教師還可以采用各種新的評價形式激勵學生。教師可以借鑒網絡貼吧的形式,要求學生以多人跟帖形式對作文進行評價,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還可以借鑒報紙專欄形式,要求學生為優秀作文寫推薦語,為存在問題的作文寫指導語。
第四,豐富評價語言。教師應多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語,以提升他們的寫作信心;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應運用詼諧的評價語言指出,提高學生的接受度;應深入學生生活,多使用貼近學生心理特點的語言方式,消除與學生之間的心理隔閡。多樣化的評價語言有利于學生接受教師的指導,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總結
一系列貼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能力發展規律的作文指導,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形式多樣的寫作活動,開展系列化的作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廣泛積累素材和挖掘材料的不同內涵,制訂新的作文評價機制,提升作文指導的有效性,助力學生寫出精彩的文章。
[參考文獻]
[1]王科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下作文教學現狀分析及教學建議[J].甘肅教育研究,2022(3):99-102.
[2]黃淑嫻.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對作文教學的啟示[J].文學教育(上),2021(5):116-117.
[3]王杰.傳統文化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21(17):115-117.
[4]樊靜.“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運用解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3):38-40.
[5]陳勝全.“點餐式”作文教學:讓選擇性學習落地開花[J].教師教育論壇,2019,32(4):49-52.
[6]郭欽化.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實用性和創新性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9,21(5):184.
[7]朱一唯.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