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飛
摘要:土地整理主要目的就是解決人地之間的矛盾問題。文章將簡單分析土地整理中的人地矛盾,闡明土地整理中緩解人地關系的有效方法,指出當前土地整理協調人地關系中面臨的薄弱問題,提出土地整理中確保人地關系協調的有效方法,希望理清土地整理中人地關系。
關鍵詞:土地整理;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生態系統
人地關系,顧名思義,就是人和土地的關系,人和土地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方面,人類積極展開不同類型的生產與生活活動,使土地利用基本結構發生改變,豐富土地利用的功能;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結構與功能發生巨大變化,也進一步優化人類的生產性活動與生活性活動。本體自身有著顯著的自然系統屬性,具體為自在屬性、給定屬性、原生屬性以及生活方式的自發屬性,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同時,也有顯著的社會屬性,受到社會的制約影響。土地整理就是通過積極開展土地平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防護林工程、道路工程,不斷擴大耕地面積,增強耕地的生產能力。
1 土地整理中人地矛盾的具體體現
土地整理中的人地矛盾問題,具體體現土地整理區域范圍內的人口數量[1],人均純收入水平與耕地面積之間的問題,通過定量描述,根據人均耕地面積的劃分依據,可劃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高壓、緊張、敏感以及脆弱,其人地矛盾程度逐漸減少,土地整理空間與潛能發揮明顯增強,能夠真實反映出當前土地整理中的人地關系實際情況。
土地整理中的四種類型人地矛盾中,高壓主要針對在土地整理區域范圍之內,土地利用程度比較高,人口比較多,人均收入水平比較高,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完善,可開發整理的土地潛能較為有限。緊張主要針對在土地整理區域范圍之內,土地利用率程度比較高,人口數量比較多,人均純收入水平偏高,各項基礎配套工程完善,可開發整理的土地潛力相對有限。敏感主要針對在土地整理區域范圍之內,土地利用程度比較低,人口數量相對較少,人均純收入水平比較低,生態環境靈敏性高,各項配套工程比較差,可開發整理的土地有較高的潛力。脆弱主要針對在土地整理區域范圍內,土地利用程度比較低,人口數量比較少,人均純收入水平比較低,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各項基礎配套工程不完善,可開發整理的土地有較高的潛能。
2 土地整理中優化人地關系的主要路徑
2.1 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耕地生產能力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緩解人地緊張關系最為有效的方法與最終目的就是擴大耕地面積[2],增加耕地生產能力。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能夠有效改善緊張的人力矛盾,然而提高耕地生產能力,能夠間接改善人地矛盾,也是土地整理中優化人地關系的有效手段。擴大耕地面積,通常情況下,主要通過整合零散的土地、整理廢舊農村居民點、開發未利用土地等方式才能實現。耕地生產能力的提升,也就是強化耕地質量,能夠通過加大各項配套整治開發力度、調整種植生產結構、改善鹽堿地等方式,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種植環境,以便達到土地整理的目的,解決緊張的人地關系協調問題。
2.2 加大設施建設,實現規模作業
土地平整工程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防護林工程建設以及道路工程建設作為土地整理的基本工程。通過加大土地整理基本工程建設力度,能夠優化當前農業基礎條件,從而實現緩解人地關系的目標。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大土地平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防護林工程以及道路工程的建設力度[3],可解決當前面臨的人地矛盾緊張問題,進而實現規模化作業,可間接改善人力矛盾關系。其中,(1)土地平整工程主要通過平整大塊地區的土地,為耕作帶來方便,有助于土壤保水保肥,適當降低坡度,能夠使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達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標。(2)農田水利工程就是利用灌溉渠、排水溝等完善的配套基礎,形成完整的灌溉渠網和排水溝網,能夠有效改善土地整理區域范圍內的水源供給情況,充分發揮灌溉排澇的作用,提高耕地抵抗自然災害問題發生的能力,確保農業發展穩定。(3)防護林工程就是在土地整理區域范圍內,進行防風固沙操作,優化區域范圍內的氣候,便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4)道路工程不但能加大土地整理區域范圍內的路網建設壓力,還便于材料運輸、居民出行,使規模作業進一步提升,將農民從道路工程建設中解放出來,減輕農民的勞動任務量。
2.3 優化生態環境,保障生態安全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使土地利用模式與區域范圍內景觀發生明顯改變[4],優化生態環境,確保生態安全,因此也成為促進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有效手段。生態環境的優化,景觀設置格局的變化,能夠促進人地關系協調發展,而保障生態環境,也是間接改善人力矛盾的重要路徑。加大土地整理工程的建設力度,在優化農業發展條件的基礎上,能夠優化生態系統。例如,積極開展土地平整工程建設,整平土地整理大塊范圍,可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通過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灌排渠溝實施科學配置,能避免土地整理區域范圍內土地污染問題的發生,并有效改善鹽堿地。防護林工程的大力建設,可達到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的作用,使土壤侵蝕情況得以改善。加大道路工程建設力度,讓土地整理區域環境更加干凈整潔,從而美化人們的生活環境。經過土地整理、土地開發、土地復墾等環節,可使農田生態系統得以有效改善,有效解決人地矛盾。
2.4 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建設
不斷加大土地整理建設力度,使耕地面積擴大,種植結構發生改變,勢必會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5],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解決人地關系問題。土地整理的最終結果是擴大耕地面積,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變種植結構,將傳統的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轉變成經濟作物,成本較低且經濟效益相對明顯。新農村建設也是土地整理的重要一環,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工作,勢必會使新農村建設速度加快。只是在短時間內將舊村土地相互融合,從而解決人際矛盾問題。
3 土地整理改善人地關系中面臨的薄弱環節
3.1 重視數量,忽視質量
起初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6],就是解決緊張的人地矛盾問題,守住耕地的紅線。隨著土地整理工作深入展開,健全的土地整理制度體系,也將加大耕地面積作為主要標志,土地整理項目是否獲得審批,最為關鍵的就是觀察耕地面積增加是否過多。現階段,政策制度的制定,使許多土地整理工程過于重視耕地數量的增加,而忽視開發整理的土地質量。例如,為了順利通過土地整理項目審批,部分土地整理項目都選取土地質量較低的荒灘、坡地、鹽堿地等地區,且在建設期間,過于看重地塊平整環節,未對荒灘、鹽堿地等條件進行合理優化,進而滿足不了土地質量的基本要求。
3.2 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
土地整理較為看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而現階段在土地整體實施階段,依舊只關注經濟效益,具體體現在過分重視擴大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產出量,使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完全忽視生態效益的提升,主要表現為忽視保持土地整理區域范圍之內生物多元化特點[7],破壞土地整理區域范圍之內的生態均衡發展。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思想方面。從土地整理項目的申請到實施建設,難免會出現急于求成、想要獲得更多經濟效益,然而沒有意識到生態效益的重要性。(2)設計方面。例如,在農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的設計環節當中,過于注重整齊、局部調整,對于部分溝渠裁彎產生不利影響,打破固有的生態系統,或者過于看重高效,土地平整完全實現機械化作業,使溝渠、道路完全實現混凝土化、直線化,沒有進行生物專屬通道的設立,容易使土壤出現板結問題,自然植物受到破壞影響,降低生物物種數量,生物種群過于單一,影響生態環境。
3.3 重視內部組織,忽視大眾參與
在土地整理實踐過程中,主要是由國土部門負責申請,并交由專業人士設計相應的整理方案,中標企業實施工程建設,不管哪個環節,利益和土地整理聯系最為緊密的社會大眾都未曾參與。在申請環節中,社會大眾未曾參與其中,立項沒有采納社會大眾的建議,導致項目缺少可行性。在方案設計環節,過于注重專家設計,社會大眾未曾參與其中,方案設計可能存在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問題。在建設環節,土地權屬調整關乎于社會大眾的基本利益,社會大眾未曾參與其中,容易出現矛盾問題,加之社會大眾沒有實施監督管理,無法確保土地整理的質量。
3.4 重視前期設計,忽視后期管控
在土地整理實施幾年后,國家對于土地整理的各個環節,如立項申請環節、方案設計環節、工程招投標環節等形成相應的制度體系。然而,土地整理的最終效果,國家投入許多資源是否滿足預期標準[8],此類后期評估缺少完善的制度體系,加之土地平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防護林工程以及道路工程建設后期管理與維護沒有責任人,容易導致其工程未能展現積極作用,無法實現擴大耕地面積的目標。
4 土地整理中實現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
4.1 注重數量和質量
首先,加大土地整理規劃建設力度,土地整理的最終目標就是擴大耕地面積,保障耕地的質量。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建設中,從思想層面意識到提高耕地質量的重要性。其次,從方案設計入手,保障耕地的質量,在土地整理項目驗收時,不但要保證耕地面積有所增加,還要對耕地質量提出完善的標準要求,如若未能達到標準要求,應不能通過驗收。最終,在土地整理工程建設若干年之后,需要對耕地的質量進行評價分析,如若不符合標準,需對其建設企業給予相應懲處。
4.2 注重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土地整理建設過程中,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還要確保生態效益有所提升。重視土地生態環境,也是實現土地資源長足穩定發展的有效手段。土地整理要重視景觀規劃設計環節[9],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確保土地整理和當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符合,在保持固有生態均衡性的同時,優化土地整理區域范圍之內的景觀生態系統,提高生態平衡效果。基于系統論的層面,只有使土地生態系統保持平穩,才能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4.3 重視內部組織與大眾參與
土地整理是為了解決人地矛盾而實施起來的[10],土地整理涉及利益最大、關系最為密切就是土地整理區域范圍之內的社會大眾。解決人地矛盾問題,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本,原因是農民最了解土地,依靠土地為生。在土地整理的各個環節中,支持與鼓勵社會大眾踴躍參與,能夠達到良好的建設效果。在立項申請環節,可邀請土地整理區域范圍內的農民參加地點的選取、土壤優化等內容;在方案設計環節,可根據社會大眾的要求意愿,權衡方案設計的可行性、合理性,調整土地權屬時,也要讓社會大眾直接參與;在工程建設環節,可邀請社會大眾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才能確保土地整理資金充分利用,避免出現貪污公款、徇私舞弊、以次充好等問題。
4.4 注重前期建設與后期管理
土地整理在重視前期建設環節的同時,也要做好后期管理與評估工作。土地整理應運用有效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監督前期投入的資金怎樣在后期工程實施中得到有效運用、工程規劃怎樣發揮作用等,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土地整理的最終目的。土地整理項目后期評價與管理需要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態建設指標等,客觀判定土地整理規劃項目是否發揮積極作用。現階段,在土地整理實踐過程中,要重視后期評價指標制度的建立與運作管理制度制定,明確土地整理方式的土地資產、工程資產所有者、維護人員、應用人員等,了解后期評價與管理的相應流程、方法、環節以及相應措施,才能讓土地整理真正地服務于社會大眾,有效解決土地整理區域范圍內的人地矛盾問題。
5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人地關系協調發展,在土地整理建設中,存在相關問題,引發人地矛盾,需要運用行之有效的對策,加以解決,才能積極展現土地整理的優勢作用,緩解人地矛盾,推動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靳軍艷,蘇向輝,馬瑛,等.農牧戶生計與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耦合關系研究——以新疆奇臺縣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5):219-227.
[2] 任英浩.土地整理的區域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2,51(5):168-170.
[3] 胡永琴.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中加強生態環境效益評價的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6):12-13.
[4] 婁海波.探析土地整理與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中華建設,2019(18):26-27.
[5] 王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地產,2021(2):41,44.
[6] 付孟澤,閆鳳英,林建桃.人地關系驅動下浙北鄉村聚落空間演變與發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9,38(6):152-157.
[7] 肖雪.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法律對策分析[J].現代農業研究,2022,28(4):27-29.
[8] 老世強.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思考[J].中國科技投資,2021(1):51-52.
[9] 杜青華.基于新《土地管理法》的土地整理中水土因素和生態效益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1(16):70-70,72.
[10] 王權典.土地"新政"導向下農村建設用地整理之法治考量[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