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南寧市部分幼兒園為例,論述少數民族地區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構建幼兒園課程的策略,包括構建幼兒園本土資源庫、利用本土資源優化幼兒園環境建設、引導幼兒主動開發和利用本土資源創新游戲活動形式等。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 幼兒園課程 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3-0028-03
本土資源指的是具有地域特點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民間藝術、民風民俗、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資源,主要包括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等類型。本土資源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與幼兒的生活關系密切,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素材。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本土資源豐富,比如南寧市邕寧區有“八音節”活動、“點米成畫”傳統手工技藝,武鳴區有“壯鄉三月三”系列活動,上林縣有“渡河公”民俗文化、“達努歡歌”節慶活動等。幼兒參加過很多傳統節慶活動,對本地的自然景觀、民間藝術、民俗活動、名人軼事等比較熟悉,能夠接觸到較多的本土資源。將幼兒熟悉的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有利于構建和實施具有本土特色的園本課程,促進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識提升。本文以南寧市部分幼兒園為例,闡述將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做法,進一步推進園本課程建設,彰顯園本課程的本土特色。
一、挖掘本土資源,構建園本課程資源庫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綜合開發、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有挖掘本土資源和將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意識,將幼兒的已有經驗與可發展經驗聯結起來,為幼兒提供探究和體驗的機會,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一)收集和挖掘本土資源,豐富課程資源庫
將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首先要挖掘有價值的本土資源,構建課程資源庫。教師可以通過實地走訪、采風活動、實踐體驗、問卷調查等形式,挖掘本土資源中蘊含的育人價值。例如,南寧市邕寧區直屬機關保育院組織教師觀看“點米成畫”傳統手工技藝表演,參加舞春牛、舞龍、舞獅、“八音節”等活動。教師在活動中感受到本地傳統文化的魅力,對本土資源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挖掘名勝古跡、傳統美食、傳統節慶活動、民間藝術、民間游戲等本土資源的基礎上,利用本土資源構建了“親親”邕文化園本特色課程。南寧市上林縣直屬機關幼兒園組織教師閱讀書籍《徐霞客游記》,學習“豐收牛角舞、藤拐舞”等系列舞蹈,了解“渡河公”傳說,利用自然風景(大龍湖、萬古茶園、霞客古渡等)、人文遺址(智城遺址、磨莊、狀元村等)、民俗文化(盧於春社、龍母節、渡河公節等)、傳說故事(渡河公的故事、特掘傳說、獨女橋故事等)、音樂舞蹈(敬酒歌、竹竿舞、猴鼓舞等)等本土資源,構建了“老家上林”園本課程資源庫。南寧市武鳴區直屬機關保育院主動了解壯鄉武鳴的歌圩節、傳統菜肴、民間傳統節日等本土資源,利用這些資源構建了“勒椰昂昂壯文化”園本課程資源庫。教師在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的過程中,不僅領略到了本土資源的魅力,而且提高了對本土資源的認識,豐富了園本課程資源庫。
(二)遵循原則,優化本土資源
幼兒園在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構建園本課程時,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是生活化原則。幼兒園選取的本土資源必須是幼兒熟悉的、貼近幼兒生活的、與幼兒經驗相關的內容,滿足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需要,通過多種形式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二是適宜性原則。幼兒園選取的本土資源要符合幼兒活動需求,種類要豐富,數量要充足,易于幼兒接受、理解和操作,盡可能地讓幼兒看得見、摸得著、可感受、能操作,同時要思考幼兒的認知規律和特點,選取的本土資源要有利于幼兒保持探究的興趣,有助于幼兒在與環境、材料和他人的互動中豐富經驗,提高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三是發展性原則。幼兒園選取的本土資源要因需而用、因需而變,對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有利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熟悉本土資源,了解本土文化,增強對家鄉、民族及國家的情感,樂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利用本土資源構建園本課程資源庫,教師首先要明確本土資源的分類,其次要分析不同類型本土資源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對本土資源進行篩選和優化,使其能夠融入幼兒游戲活動中,最后利用本土資源設計游戲活動,如戶外自主活動、集體活動、小組活動、親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
二、利用本土資源,優化幼兒園環境建設
環境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環境能夠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園設置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發展、語言發展,以及社會情感需求,合理利用本土資源創設活動環境,使環境建設與課程實施相互融合,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運用本土資源創設班級活動環境
很多本土資源如舞獅舞龍的道具、壯錦、壯族服飾、“渡河公”掛飾等,不僅可以作為幼兒游戲活動的材料,而且是幼兒園環境建設的素材。利用本土資源創設班級活動環境,教師要善于對本土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突出本土特色,培養幼兒的主人翁精神與環保意識,提高幼兒審美能力。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機關第三幼兒園教師在與幼兒進行交流時得知,孩子們喜歡去南寧旅游休閑街區三街兩巷游玩,對那里的老字號店鋪和人文景觀印象深刻。基于幼兒已有的認知和經驗,教師與幼兒在活動區模擬打造了“荔園餅家”“金銀鋪”“漓江書院”等店鋪,創設了三街兩巷的情境。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要尋找鄉土素材,動手整理材料,向老師和父母請教,與同伴交流、討論,無形中產生了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運用本土資源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樓道文化環境
結合辦園理念,教師可以在樓道、長廊、墻面等處投放鄉土材料,促進幼兒與本土資源的互動,豐富幼兒的想象力,發展幼兒的創造力。例如,南寧市武鳴區直屬機關保育院利用本土資源打造了獨特的樓道文化:在樓道張貼與壯鄉風情、美食、文化活動相關的圖片;錄制壯族歌曲《唄儂》《壯錦飛舞》《壯鄉人》等,制作歌曲二維碼,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可以聆聽壯族歌曲,學唱壯族歌曲;在樓梯轉角處擺放三人板鞋、繡球、壯錦、壯族服飾等物品,供幼兒欣賞。這些鄉土材料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有利于幼兒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利用本土資源不僅可以創設豐富、多元的幼兒園環境,還可以創設“勒椰的歌”“十月十豐收節”“勒椰街天我做主”等主題活動,引導幼兒在主題活動中體會壯族文化之美,產生民族自豪感。南寧市上林縣直屬機關幼兒園根據本地民間故事“特掘傳說”“智城大廟”“石頭林的故事”“大龍洞”等開展繪畫活動,將幼兒的繪畫作品張貼在“家鄉故事”長廊。具有本土特色的樓道文化和主題活動,有利于幼兒親近本土文化,豐富對本土文化的認知。
(三)運用本土資源創設豐富的游戲體驗環境
利用本土文化資源設計區域游戲,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多操作和體驗的機會,促進幼兒對家鄉的認識,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例如,南寧市邕寧區直屬機關保育院對本地的“民間棋”進行改良,設計了融裝飾和收納為一體的“墻面棋”“口袋棋”“銅鼓棋”。色彩鮮艷的“銅鼓棋”既是一件藝術品,又是區域活動的材料,打開“銅鼓棋”能夠滿足多人同時下棋的需求。南寧市第三幼兒園創設了“邕城水街體驗館”,在里面投放幼兒熟悉的簸箕、粽子葉、細麻繩、糯米、面粉等材料,幼兒可以在節慶活動時制作粉蟲、涼粽、糍粑、老友粉等本地美食,從中了解本地人日常吃什么,哪個節氣做什么食物,制作食物需要哪些材料。利用本土資源創設幼兒園游戲環境,有利于幼兒經歷游戲活動的過程,深入了解家鄉歷史,感受家鄉文化韻味。
三、引導幼兒主動運用本土資源,創新活動形式
幼兒教育需要關注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學的過程、教的過程、師幼互動的過程、民主管理的過程,核心是幼兒學的過程。目前很多幼兒園主要以教師為主體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幼兒接觸的是教師“精心準備”的本土資源,這些本土資源與幼兒的生活、興趣、發展有何關聯,往往容易被忽略。教師主導、窄化的本土資源,不利于豐富幼兒的想象力,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因此,幼兒園應當以幼兒為主體,鼓勵和引導幼兒主動運用本土資源,創新活動形式,最大化地發揮本土資源的育人價值。
(一)基于問題,利用本土資源開展探究活動
幼兒參與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要主動思考,制定計劃,深入探究,進行表達表征。幼兒在生活中觀察和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時,時常會提出問題。比如在戶外活動時發現了一個掉在草叢里的鳥窩,便開始討論:“這個鳥窩為什么會掉下來?鳥媽媽和鳥寶寶去了哪里?沒有了鳥窩,它們住在哪里?”教師可以將幼兒提出的問題作為話題資源,組織幼兒圍繞話題“鳥窩掉下來后”展開討論,培養幼兒認真觀察和主動思考的習慣。要解決“鳥窩掉下來后”這個問題,幼兒可以請教老師、父母,做好信息的收集,知道要觀察什么、查閱什么資料、解決什么問題,再將收集的信息進行分類和整合,明確問題,制定探究計劃。這個過程將資料的收集與計劃的制訂相結合,有利于幼兒在熟悉本土資源的屬性和類型的基礎上,開展有主線的學習探究活動。
(二)基于游戲活動,優化本土資源的運用
在個人活動或集體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游戲活動的需要優化本土資源,使之與游戲活動相匹配。比如,幼兒在戶外活動時發現香蕉樹的香蕉數量變少了,于是分析香蕉數量變少的原因,思考如何保護即將成熟的香蕉,產生了“保護香蕉”的想法。他們利用工具和材料制作了提示牌,將其掛在香蕉樹上,還做了木柵欄,將香蕉樹圍起來。再如,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豐富了“民間棋”的玩法,提出在公共區域如何下棋這一問題。于是幼兒開始觀察場地,制訂“民間棋”空間利用計劃,劃定游戲區域,從身邊尋找材料和工具,衍生出“地面棋”“布袋(口袋)棋”“墻面棋”“盒棋”等游戲。在教師與幼兒的共同努力下,游戲空間變大了,游戲玩法豐富了,幼兒的游戲體驗增強了,游戲氛圍更加“棋樂融融”了。將資源利用與問題解決相結合,可以培養幼兒運用本土資源解決問題的意識,提高幼兒的思考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可見,幼兒參與本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夠引發幼兒的情感共鳴,提高本土資源在游戲活動中的利用率。
(三)總結經驗,運用本土資源提高表達表征能力
當公共區域、班級教室張貼的本土資源圖片越來越多,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與本土資源進行互動,鼓勵幼兒用圖畫、符號、文字等方式表征游戲活動的步驟和方法,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廣西民族大學幼兒園大班幼兒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去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之前需要先預約,那么,圍繞如何預約、需要做哪些準備、怎樣去博物館等問題,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做方案,在做方案的過程中解決與預約、交通工具等有關問題。在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時,教師要提示幼兒注意觀察,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活動結束,教師指導幼兒收集與廣西民族博物館相關的資料、視頻,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園開講座,引導幼兒畫一畫參觀的路線,用圖畫、符號等方式表征自己的見聞,運用四格圖畫書或六格圖畫書呈現“探游廣西民族博物館”的有趣經歷,在建構區模仿搭建自己喜歡的事物,了解花山壁畫,學跳螞 舞。結合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的經歷,幼兒通過圖畫、文字、操作活動等方式表達想法,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教師要注意分析本土資源中蘊含的育人價值,善于對本土資源進行篩選和整理,形成園本課程資源庫,根據幼兒園實際,將本土資源與幼兒園課程建立聯系,探索利用本土資源開展一日活動的有效路徑,使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活動中得到豐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柯蒂斯,卡特.關注兒童的生活:以兒童為中心的反思性課程設計[M].鄭福明,張博,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侯莉敏.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虞永平.過程意識與學前教育質量[J].幼兒教育,2015(增刊1):4-6.
[4]黃進.從兒童的興趣出發[J].幼兒教育,2019(增刊4):34-36.
[5]胡華.對幼兒園“課程資源”核心問題的幾個思考[J].幼兒100(教師版),2021(6):4-5.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專項課題“本土資源融入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課程研究與實踐——以南寧市為例”(2021ZJY502)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寧娜(1977— ),廣西桂林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幼兒園課程、園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