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寅
摘 要:家庭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育人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兩者的教育目標、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家校共育則是最大化發揮它們各自優勢的關鍵路徑。教師要基于家校共育的價值內涵、關系本質等方面,從整體認知、具體實踐和評價機制等維度構建家校共育的共同體實踐路徑,以期發揮家校共育的最優效果。
關鍵詞:家校共育;共同體理論;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2-0033-03
為了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引導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增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為家校共育提供了法律支持與保障。學校、家庭、社會三者間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定而相互協調的體系,在家校共育實踐過程中,教師與家長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此他們對某一共同事件或者共同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及處理方式,兩者之間存在相似、對立甚至沖突的關系,因此,就需要通過協調與整合形成新的家校共育模式,實現家長與學校之間的合作與共生關系,促進家校共育在新時代的有效推進。
1.家校共育的價值內涵
(1)共擔責任,共建發展共同體
家校共育是一個共同的社會責任,從家庭的責任來看,家長肩負著撫養和教育雙重責任,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家長不僅要努力學習育兒知識與技巧,還應了解自身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影響,為孩子創設一個安全、平等、民主、多元與自由的成長環境。
(2)同體共生,共享家校成長體驗
家校共育的核心是家校的共生關系,是三方共同參與、共同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需要學生身心的同步發展,因此,需要搭建平臺,促使家校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家庭和諧、師生互助的友好型關系。同時,以家庭為核心構建學生的校園成長體驗地和成長共同體,形成家長、學生和家長之間同體共生關系。
(3)共融共生,打造和諧家庭環境
家校共育的實現離不開家長、教師以及學校三方的努力。只有從家校關系入手,才能達到共融共生、共同發展的目的。家長需要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注重家庭德育,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4)共融共生,共享未來教育方式
教育在現代化進程中要強調共融共生,以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家校共育要充分利用家庭、網絡、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家校共育網絡中心、家長之家和學生之家,推動家校互聯互通。
2.共同體理論視域下家校共育關系的本質
(1)圍繞共同目標
家校共同的合作目的主要是實現個體之間以及共同個體之間的價值認同與價值追求,并實現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價值認同與價值追求。其一,當家校達成共同目標后就需要達成一致行動共識,這種行動就能夠進一步深化和強化。其二,家校會基于共同需求將合作行動細化來實現行動目標,這就會進一步推動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因此,在家校共育關系中家校雙方都能夠有目的地開展相關工作,且互相配合達到良好共育發展效果。
(2)深化良性互動
家校共育關系是家庭與學校兩個主體之間相互依存的一種合作關系。但是由于每個家庭和孩子有著自身發展和生存需求,因此必須在共同的發展和利益訴求下建立起一個良好、穩定的共贏互利關系以滿足其發展需求和利益訴求。因此,家校共育關系需要家校雙方共同努力來構建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尊重、彼此關愛、共同承擔責任的積極關系。
(3)實現教育優化
家校共育關系是家長與學校、社會的一體化合作過程。家校共育關系是以個體需求的滿足為主要出發點而建立起來的,因此,家校共育關系應注重于培養個體在未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價值觀建設,將個體發展目標與家長教育目標一致化,并將家長教育過程納入家校共同努力為個體發展服務的過程中。
3.家校共育共同體理論的構建策略
(1)整體認知
家校共育是指對共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環境、教育觀念等內容進行整合,以實現共創、共促、共享等教育目的的活動,本質上體現為“家和學校”的關系。家校共育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基于對家校共育實踐總體認知,可以將之分為兩類:一類是家校共育雙方具有較強的融合性,需要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而達到“共創、共促、共享”等目的;另一類是家校共育雙方處于較低水平且相互獨立,需要通過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實現目的。二者在內涵方面具有顯著差異。家校共育對資源需求更大、內容更豐富、范圍更廣泛、效果更顯著,但是雙方“家”與“學校”并不存在絕對的對立或者統一關系:兩者都屬于教育共同體。雖然“家”和“學校”有一定的區別但是兩者又有本質上相通之處:“家”更加注重孩子內在精神需求以及教育理念層面的需求;“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社會實踐層面和文化素養層面的需求。因此“家”對“學校”提供了更為全面有效的支持和指導以及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和促進作用。
(2)具體實踐
為實現好上述教育目標,學校必須從實際出發,在尊重規律原則、激發家長主體意識的基礎上,從“共同成長”的需求出發,以實現家長與學校雙方在教育理念、育人方式、師資配置和評價機制等方面的有機統一為目標,通過積極交流探討與合作實現各自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其一,要通過學校、家庭兩個層面不斷豐富家校共育的內涵,以不斷提高家長的參與度與滿意度為基礎,搭建家校共育共同體。這是整個家校共育家校共育總體價值取向與核心目標的重要保障。為了充分發揮家庭與學校對教育實施過程中雙方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將家長與學校雙方代表共同協商作為促進家庭和學校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其二,學校要通過不斷優化師資配置來提升家校共育水平為保障。雖然教師隊伍是家校共育共同體建設中比較薄弱的環節,但卻是家校共育開展過程中最主要、最核心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在師資配置上,由于現階段受條件限制學校與家長之間交流溝通有限、合作意識較差等因素制約,所以要通過建立家校共研共管機制來優化學校師資配置效率。在這一基礎上,結合學生發展特點和實際需求構建以家長為主導、教師為主力、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的家校共育新模式。
(3)評價機制
家校共同體評價機制的建設應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因素,這也是評價中存在的重要原則。對家校之間教育水平的評價是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實現家庭教育水平整體提升的過程,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庭需要將家長評價體系轉變為家校之間教育評價體系。基于家校各自教育目標差異、教育環境差異、家庭文化差異等因素構建基于不同教育水平下教育評價體系,將傳統家教觀和教育方式轉變為基于學生發展需求而對家庭和學生教育進行有效評價來實現家庭教育水平整體提升,進而實現家校教育更加和諧統一。
4.家校共育共同體理論的構建反思
(1)要以尊重為前提
尊重是信任與合作的前提,無論是家長與子女,還是家長與學校,還是學校與學生,他們之間都是平等的,尊重孩子、尊重他人是家校共育共同體構建的基本原則。因此,父母必須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意見;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了解他們的想法;學生也要尊重家長與教師,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爭取家長與老師的支持。
(2)要以平等為基礎
家長必須尊重學校與教師的教育職責,協助學校發揮教育作用;學校要努力消除家長對學校的顧慮,并通過積極、平等的對話,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應擺正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在教育中的責任與義務,平等相處。
(3)要以合作為前提
學校和家長合作,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不能僅僅在學校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一些事情,而是應該發揮自己團隊的作用,讓學校和家長都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家長和教師可以共同制訂學生的教育計劃,進行交流教育經驗,并提供相應的教育指導和幫助。在與學校協作時可以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讓教師更多地了解家長生活和工作情況,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與家長溝通。
(4)要以溝通為動力
只有教育、父母、孩子之間形成良性交流、溝通、合作,教育工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會影響父母與教師的關系,父母必須與教師合作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影響孩子,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5)要以交流為手段
學校應定期向家長開放教學環境和班級管理情況,積極為家長提供學生每天回家后的家庭教育指導,并向家長和教師如何進行家庭教育的信息、方法、經驗、等咨詢服務,通過舉行各種專題講座或各種形式的活動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拓展交流的渠道。
5.家校共育共同體理論的發展趨勢
(1)由單主體發展為多主體協同
家校共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實踐,是家校雙方在學校教學和家庭教育活動中的共育行為,本質上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活動。通過家校共育構建新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共同體是實現家校共育目標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與過去家校合作單一機制相比,家校共育在模式和機制上有很大改進:一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得到進一步確立;二是“多主體協同”的合作模式逐漸成形;三是家校雙方更愿意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可見,家校共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教學行為,已從過去單一主體合作關系向多元主體協同合作關系轉變:從家校雙方單獨參與合作向彼此協同發展轉變;從簡單干預向多元協同轉變;從單點突破向協同發力轉變;從單一因素協調為主向多方協同共治轉變。
(2)由被動合作向主動合作轉變
家校共育需要不斷提升雙方參與度與行動力,而家校合作的關鍵在于家校雙方在長期的合作實踐中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互信任帶來的積極影響。從家校共育中家校雙方的合作狀態可以看出,家校共育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行動,學校主要通過家長委員會等組織形式進行家校共育。但家校共育實踐中存在著學校與家庭之間信息不對稱與家校溝通渠道不暢通等問題。例如,家校雙方在共育理念上存在認知差異和教育行為偏差;家長對于孩子成長中存在的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家長參與孩子成長和教育過程中缺乏有效溝通等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家校各方應充分認識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性,改變傳統觀念和教育觀念,提升家校雙方在家校共育過程中主動參與、深度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家校共育由被動合作向主動合作轉變。
(3)由單維發展為多元互動
隨著家校共育實踐的深入發展,家校之間開始出現更多融合互動。這種融合互動既體現在教育觀念之間的融合互進中,也體現在教育內容之間的融合互融中,還體現在教育過程之中家長與教師間的融合互融中。家校共育實踐存在著教育目標體系、實施方法、合作機制、評價機制等諸多方面。因此,家校共育中的多元互動要求學校和教師不僅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與特色,更要關注彼此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在學校層面,家校雙方要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在教師層面,學校需要發揮其專業引領作用、家長方面要發揮其家庭教育參與和支持作用;在家長委員會層面,家校雙方要積極參與、交流、合作與交流。家校雙方充分發揮各自長處和優勢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是家校共育發展進步的關鍵。
6.結語
綜上,家校共育共同體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治理方式,是家校圍繞共同發展目標,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認知、合作意識、身份認同、行動規則等關系的融合體,極大促進了家長、學生、學校和社會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實現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領域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趙靜.家校共育,讓孩子陽光燦爛[J].科學咨詢,2018(05).
[2]王雪飛.家校聯動,搭建學生幸福成長平臺[J].新課程(教師版),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