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方向越來越指向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STEAM教育強調跨學科性、情境性、協作性、體驗性等教學理念和學習特點。文章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為教學媒介,在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下,基于STEAM教育理念對初中美術課程進行單元化教學設計,通過真實情境的任務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合作能力、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體現學科核心素養,而且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從中獲得多元化、多角度、多學科交叉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STEAM教育理念 初中美術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9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4-72-04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藝術課程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明成果的體現,是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將優秀傳統文化以大單元教學的形式與初中美術課程融合,通過STEAM跨學科方式的學習,能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和價值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教學媒介,將STEAM教育理念融入初中美術課程,使學生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真正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
一、STEAM教育理念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一)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理念強調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態度和興趣為導向,加強理論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打破孤立、抽象的學科教學模式,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不同學科知識統整學習,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與遷移,實現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注重學生之間的協作式學習,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隨著STEAM教育的發展,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探索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以此看出我國對STEAM教育理念的支持,認可該教育理念對于中小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跨學科能力的培養。同時,STEAM教育應用在具體學科教學中的實踐研究逐漸增多。例如鄭賢在《基于STEAM的小學〈3D打印〉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研究》中提出,該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傳授學生現代的科學技術知識,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等,認為該課程的設計對STEAM教育的應用具有一定的意義。[1]學者孫瑜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媒介,開展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手工技藝課程,在增加課程趣味性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
(二)指向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
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使得教學設計由“一課一主題”轉變成“大單元”整合的教學設計,以更廣的視野、更高的層面建構新的教學系統,提高教學內容的質量。但目前美術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的美術學習被限制在教師規定的范圍之內,總是按照教師的指令完成美術作品,這種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大單元教學,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美術文化的學習,把握美術學科的本質,提升綜合素養。
在STEAM教育理念下,提升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大單元教學的支持。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精心設計和安排教學內容,通過多學科、多形式、多層面的整合教學,有效促進STEAM教育理念的課程實踐和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體現。
二、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實施STEAM教育的理論支持
STEAM教育是一種在真實情境下產生的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方式,同時兼具趣味性。這使初中美術課程不局限于美術學科的學習,還為解決實際問題,將跨學科知識進行遷移,改變以往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及學科之間知識割裂的現象,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建立聯系,使學生體驗在“做中學”,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索精神。
(一)跨學科整合教學
《課程標準》提出“跨學科學習”,著重強調了學科之間的融合和共通,將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這五門學科融合為藝術課程。這對美術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術不再是單一的技能訓練,而是要進行綜合的審美素養訓練。例如學生在畫線條時,不再只是考慮這條線的粗細、疏密等,而是能夠站在綜合藝術視野中來感知線條和韻律的關系。就美育而言,各個國家在美育的培養中涉及不同學科的交叉,如德國的藝術教育更注重對學生獨立性和思考能力的培養,在繪畫過程中有機結合自然課、文學課等,并更加注重動手實踐。顯然,開展跨學科教學是一個顯著的時代趨勢。跨學科教學意味著教師在STEAM教育中,不再將學習重點定位到某個單一學科,而是將重心轉移到某個特定的問題上,強調利用不同學科的重要理論來解決問題。這對于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初中生來說,跨學科學習對他們的思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知識的學習并不是由教師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一定的問題情境,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形成新的理解。教師應創建真實有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通過發現和探索獲得新的知識,改變機械學習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與STEAM教育模式有共通之處,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開展自主學習和協助學習,教師則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這種支架式教學讓學生在多學科融合下領悟學科思想,在原有的知識上形成自己的新見解。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皮影戲”單元化教學設計
皮影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皮影戲”單元設計圍繞“繼承精華、守正創新”這一主題設計真實性學習任務,培養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設計將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學科中進行有機滲透,在跨學科學習中體現STEAM教學價值。
(一)情境分析
“皮影戲”大單元課程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STEAM教育理念的啟發下,自行編寫的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資料,針對初中生開設。“皮影戲”單元分為三大學習模塊,共8課時,圍繞對皮影戲的文化了解、光影原理、Flash動畫、手工制作、皮影戲匯演展開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皮影藝術產生認識與感悟,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認同,將其內化于心,履行“傳承人”的使命。
初中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較快,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只是聽說過皮影藝術,而對皮影缺乏詳細了解。以往的美術課程形式都是一課一主題,很少有學生了解并參與STEAM教育課程,因此本節課將在學生原有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通過STEAM教學,讓學生體驗多學科整合的學習體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的認識。
(二)單元教學目標設計
1.教學目標
一是了解皮影的起源發展、制作材料、唱腔藝術、造型特征與審美理念等;認識皮影的藝術特色和制作皮影的工藝;理解“光沿直線傳播”這一物理學知識與皮影戲的成像原理;將皮影戲與Flash動畫技術巧妙融合,以實現皮影戲的現代性形式轉化。
二是通過直觀教具以實驗法、討論法、分析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皮影戲的特點,能夠多角度感受皮影戲的表演特征與藝術美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編寫皮影戲動畫劇本,通過Flash動畫技術制作一段皮影戲,體驗現代技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樂趣。最終引導學生完成皮影實物制作并展開皮影戲表演。
三是通過皮影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動畫制作的興趣,培養學生樂于接受和探究新知識的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傳承和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STEAM素養目標
“皮影戲”單元的STEAM素養目標見表1。
(三)單元教學內容設計
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內容的設計(見表2),將帶領學生對中國皮影藝術有一個全面的認識。①在“欣賞·評述”領域中,使學生在文化和藝術情趣之中認識皮影,了解影子形成的物理條件與皮影戲成像之間的關系,實現美術與物理跨學科交融的學習目標。②在“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領域中,運用Flash動畫技術創作自編皮影戲,感受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的融合。③在“綜合·探索”領域進行創新,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匯報表演,其中包括皮影戲的打光、唱腔、表演等,共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傳承民間文化的民族情感,表達對美術與傳統文化、美術與多元文化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1.在教學設計時的深化思考
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單元化教學設計始終圍繞“知道—理解—做到”這一邏輯,使學生實現學習目標。教師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建立真實情境,提出單元基本問題,以問題的思考、探究、實踐為中心,更加關注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感知與理解。根據單元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從“需要知道、理解什么,能夠做些什么”的脈絡架構中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這種思考性的深度學習是學生在認識、理解文化和本質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遷移學習來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這種學習方式成為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
2.真實問題情境
皮影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受到國家的重視、保護和傳承。通過建立“繼承精華、守正創新”這一學習情境,讓學生了解到皮影藝術的發展歷史和目前的生存困境,調動學生傳承與保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提出問題: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化于心,傳承與弘揚皮影藝術?現代生活還需要皮影戲嗎?
3.單元目標
“皮影戲”單元課程目標見表3。
在STEAM教育模式下,指向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單元教學設計變得豐富有趣。教師寓教于樂,學生寓學于趣,教師始終扮演著輔助和引導學生的角色,不再單純強調概念和灌輸知識,而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與過程。在大單元教學的作用下,美術課程體現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如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基本問題、問題串、任務群等,這些概念都與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相關。課程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教學設計,這種多學科整合式的學習使學生不再局限于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而是對概念性的知識有深刻理解和思考,從而實現思想啟迪,并應用于實踐去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四、結論
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STEAM教學,達到學科共生,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在這種模式下,美術課堂的表現形式和教學內容會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課程目標也更加體現現代學科的交融和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讓學生真正體驗在“做中學,學中思”,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有效的傳承與創新。目前,該單元教學設計雖然暫且停留在理論建構的基礎上,還未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但是STEAM教育模式在初中美術課程教學的改革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可行性。結合多學科知識進行課程設計,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及其相互交融帶來的啟發性,用科學探究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為實現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和達到素質教育要求提供新的理論支持與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1]鄭賢.基于STEAM的小學《3D打印》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8):82-86.
孫鵬輝 / 伊犁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從事學科教學(美術)研究(伊寧 83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