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瑤
【摘? 要】 為了全面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文章構建了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評價體系,包括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結果運用。其中,評價指標體系由基礎目標層、教學結果層和學生發展目標層構成;評價方法包括多源數據采集和分析方法;過程質量評價采用了PDCA循環模式;結果應用包括學生發展目標達成度評估和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進。該評價體系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客觀評價依據,有助于推動高校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切實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 校企合作;人才共育;過程質量循環
一、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評價體系的構成
建立科學、合理和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開展過程質量評價的關鍵環節,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在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背景下,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考慮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所有要素,在此基礎上量化各項要素,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該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基礎目標層、教學結果層和學生發展目標層[1]。
(一)基礎目標層
基礎目標層是整個過程質量循環評價的基礎,評價基礎目標主要圍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展開,具體包括:1. 學生基本能力素質要求(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等);2. 學生職業發展要求(職業認知、崗位勝任力和就業能力等);3. 學生自我學習和發展要求(自我管理、自主學習方式轉變等);4. 學生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就業目標達成度等)。學校通過量化上述內容,形成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二)教學結果層
教學結果層是整個過程質量循環評價的主體部分,是考核基礎目標實施的依據。其主要內容包括:1. 專業課程教學情況(包括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計劃是否合理、教學內容是否豐富、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否先進等);2. 頂崗實習情況(包括實習時間、實習地點和實習內容等);3. 教師及其他教職員工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包括師德師風、專業技術水平和師資隊伍建設情況等);4. 學生參與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情況(包括課程體系、內容建設、課程標準制訂等);5. 學生參與“雙師素質”教師培養的情況(包括“雙師素質”教師占比、“雙師素質”教師培訓情況等)。
(三)學生發展目標層
學生發展目標層是過程質量循環評價的最終目標,考核基礎目標實施后,學校需要及時地反饋和評價考核,并加以改進,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管理。
其主要內容包括:1. 學生思想品德評價(思想政治素質、心理素質等);2. 職業素養評價(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3. 綜合素養評價(創新精神、協作精神等);4. 社會責任評價(社會責任意識和職業素養等)。該層的指標構成應遵循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的指標構建,形成一個完整的過程質量循環評價體系,不僅能夠量化評價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還能全面反映學生在基礎目標、教學結果和發展目標方面的發展水平[2]。
二、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評價體系的多源數據采集方法
多源數據采集是指使用多種信息采集方式和手段,通過獲取與評價目標相關的多源數據,對評價指標進行數據處理,以獲取有效信息的過程。多源數據采集方法包括線上線下相結合、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兩種類型。
(一)線上線下相結合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是指在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的評價過程中,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學生的相關數據,對學生的成長情況進行實時評價。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在線問卷調查和課堂觀察兩種。在線問卷調查是通過網絡平臺收集學生的相關信息,如在線問卷調查、問卷星等。教師可以使用在線問卷調查功能對學生進行在線問卷調查,收集學生的相關數據,為后續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課堂觀察主要是指通過線下觀察的方式,獲取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情況,如訪談法、實地觀察法等。線上線下相結合是一種有效、便捷的評價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或移動設備獲取學生的相關信息,在此基礎上開展線上評價,使評價更加真實、客觀。該方法能夠減少教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為后續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撐。
(二)定量和定性相結合
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是指在數據收集的過程中,既采取定量的方式收集信息,又采取定性的方式獲取信息。一方面,針對量化指標的評價,需要對定量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及統計,以獲取有效的數據;另一方面,對于定性指標的評價,主要依靠質性數據分析,在評價的過程中,主要依靠教師和學生的主觀判斷。例如對于學生在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教師可以通過訪談、觀察等方式獲取大量的相關數據,但由于受到訪談時間和條件的限制,教師難以獲得較多與評價指標有關的定量信息。因此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主觀判斷,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3]。
(三)線上線下數據的整合
線上線下數據整合,是指將線下數據采集與線上數據分析相結合,綜合分析評價結果,進而為后續的研究提供有效有力的支撐。線上數據采集和線下數據收集均需要時間成本,因此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更適合在評價過程中所需時間較短的情況。針對線上線下數據相結合的方式,教師需要提前準備好線上平臺,并設置好學生評價的具體項目,采集學生的相關信息,記錄學生的評價結果。在學生完成了線上平臺的評價項目后,教師可以根據評價結果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在采集線下數據時,教師需要將相關評價指標融入相關的教學活動中,同時需要注意,在線下采集評價結果時,不能完全照搬線上平臺的相關內容,應根據評價指標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并適當地調整教學活動。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將多種信息采集手段相結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線上數據采集與線下數據采集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減少教師和學生的時間成本,還可以通過自動化采集技術將其他信息采集手段獲取的數據直接導入系統。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收集和保存相關的教學資源、評價數據等。在課程結束后,教師還可以整理和分析線上平臺的相關學習資源、評價數據等,通過網絡平臺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收集、整理與分析學生相關的信息及學習成效數據,為后續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三、基于PDCA循環的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評價體系概述
過程質量評價PDCA循環是指根據學校的實際,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計劃外的問題)這4個階段進行循環的評價工作,其中,P(Plan)是指計劃,包括評價目標和評價標準等;D(Do)是執行,包括收集數據和分析評價結果;C(Check)是檢查,包括數據的采集、分析和處理;A(Action)是處理,包括改進措施的提出以及處理結果的反饋。整個過程循環就是圍繞評價指標體系展開,通過對指標的分析、評價和反饋,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有效地解決了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評價工作必須以指標為依據,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因此在進行過程質量評價時,要注重對評價對象的全面了解和對評價指標體系的動態分析。
(一)過程質量評價對象的全面了解
在過程質量的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全面地了解評價對象,以掌握其具體情況,進而為后期的動態分析和改進提供依據。教師首先要了解評價對象的基本信息,如學生的專業、學歷、畢業時間、所學課程和成績等;其次要了解評價對象的基本情況,如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在校表現、專業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能力等;最后要了解評價對象的基本情況,如家庭情況、社會經歷及心理素質等。通過這些基本信息,教師可以全面了解評價對象的學習狀況、思想品質和實踐能力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信息。問卷調查法是一種新型的信息采集方法,它以問卷的形式將評價內容及相關信息直接發送給被調查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調查方法帶來的弊端。
(二)過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動態分析
過程質量評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目的是通過全面了解評價對象和動態地分析評價指標,發現在過程質量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地采取相應的措施,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管理制度。同時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評價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評價指標體系,使其更加全面、科學和合理。因此在過程質量評價PDCA循環中,要把握以下三點:第一,評價內容要全面。即評價指標要涵蓋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第二,評價過程要持續。即評價工作必須在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四個階段循環進行,保證整個過程的持續有效;第三,評價結果要應用。即及時反饋、評價和處理過程質量評價結果,并根據反饋的信息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如果基于校企合作辦學的視角,校企雙方在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互為合作伙伴的關系。通過構建過程質量評價體系,形成校企雙方良性的互動機制,能夠使學生在人才共育中,既學習了理論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又充分享受到了企業的文化熏陶和人文關懷。
四、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評價體系的運用
在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的評價體系中,教學結果層通過多源數據采集和分析方法,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養。其中基礎目標層和教學結果層的評價數據,應納入人才培養質量評估中,并作為改進人才培養質量的依據;基礎目標層的評價指標,應包括知識、技能和素養;教學結果層的評價指標,應包括專業課程學習情況和頂崗實習情況;學生發展目標層的評價指標,應包括核心素養提升情況和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情況。
學校教育管理工作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評價體系為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客觀依據。高校應將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評價結果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推動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發展的重要依據,以不斷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管理水平。第一,學校應通過提高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準確性,確定人才培養的規格、能力標準和知識目標,以提高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增強學生就業的競爭力;第二,學校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知識、技能和素養的相互融合、協調發展;第三,學校應通過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第四,學校要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等綜合素質,通過開展教學競賽、教學研究、示范實訓基地建設等活動,增強教師的育人意識和實踐教學能力。
當前,高校面臨著較大的管理壓力,管理制度與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不適應、教學與學生工作要求不適應等問題普遍存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高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優化資源配置。高校需要完善行政管理機制,明確各部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職責權限;建立與人才培養相適應的經費保障機制;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模式的改革。第二,加大內部管理力度。學校需要完善內部治理體系,制訂出學校與各部門之間的權責劃分標準;制訂管理考核制度,加強日常監督與定期考核;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構建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通過以上方法解決學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管理水平。
五、結語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評價體系的構建,推動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以往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主要依賴學校的自我診斷和外部評價,缺乏系統、科學的標準和方法,無法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過構建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學生成長過程質量循環評價體系,采用多源數據采集和分析方法,系統地反映學生在專業學習、學業成績和職業能力等多方面的成長進步情況,有助于學校及時地發現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循環評價體系還有助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能夠以“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指導教學工作,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自我改進,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曉迪.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職業院校頂崗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 廣西教育,2022(06):115-117.
[2] 劉晶,姚鯤鵬. 基于校本教學標準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構建探索——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3):55-60.
[3] 秦炳旺. 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0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