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強
摘 要: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路徑和手段復雜多樣,信息擴散速度和廣度達到空前狀態,人們傳統的信息傳送習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本文基于全媒體時代校園傳播受眾的新需求,總結了當前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的共性問題,分析思政教育傳播多維路徑,探索構建“三維一核”傳播模式。
關鍵詞:全媒體 技工院校 思政教育 傳播模式
課 題:本文系廣東省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省級教學研究課題“全媒體視域下技工學校思政教育傳播模式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KT2020032)的研究成果。
當今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當前技工院校的思政教育傳播處于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疊加轉型階段,以互聯網為基礎,利用全媒體傳播優勢開展思政教育傳播成為時代趨勢。
依據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的理論,受眾接觸和使用某種媒介是出于某些特定的需求動機。技工院校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需求總體表現為個性化和參與性,注重自我發展的達成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要抓住教育傳播對象的需求,創新更直接、更有效的傳播形式,形成實踐性強、可復制性高的思政教育傳播模式。
一、當前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的共性問題
(一)思政課傳播實踐豐富,但富有特色的職教底色仍需凸顯
筆者經過調研發現,在關于“我們學校經常開展思政實踐課”評價中,認為“很符合”的占56.93%,認為“符合”的占28.55%,但是,在關于“我們學校的學生非常喜歡上思政課”評價中,認為“非常符合”的只有36.15%。可見,多數學校有思政實踐課,也能夠將思政課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但是學生認可程度并不高,思政課教學的職教底色尚未凸顯。思政課能否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重視”是前提,“做得好”是結果,而“適應”則是關鍵,思政課要發揮立德樹人的應有作用,就要把馬克思主義的道理講好,思政課教師要適應技工院校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特點,突出職業教育底色。
(二)校園文化宣傳氛圍濃厚,但思政融入深度仍需挖掘
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等方式,深入挖掘廣州市技工院校環境育人理念、育人資源。經調研發現,當前廣州市各技工院校都能根據自身特色,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在關于“我們學校組織的校園活動很受學生歡迎,參與的人數很多”的評價中,認為“很符合”的占55.91%,認為“符合”的占比29.05%。這一數據表明,校園活動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參與的人數也較多。
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政主題教育活動數量不少,但是質量不一,總體表現為校園文化活動與校園環境育人單線作戰,未能充分擴展思政教育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技工院校學生多數為未成年人,校園文化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吸引其注意力,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鍛煉身體,也可以增長見識、提高能力,更能夠使思政教育成為潤物細無聲的春雨。
(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明顯,但多維路徑協同仍不充分
調研發現,技工院校的傳統媒體如校刊、校報對學生的影響力正逐步削弱,各院校校報校刊更新的速度在降低,讀者覆蓋面也在縮小,筆者所調研的15所院校中傳統校刊、校報均已停刊,只有一所學校挖掘了新媒體傳播潛力,將傳統紙質校刊轉變為電子期刊,在校園網中定期發布,但學生關注度和訪客量有限。
在“我們學校校園公眾號內容豐富、主題鮮明、貼近學生實際、受師生歡迎”的評價中,認為“很符合”的占55.57%;對“我們學校開設了抖音(微信視頻號或者其他短視頻平臺),有專門負責機構,更新速度快”的評價,認為“很符合”的占48.65%。從上述數據可見,在新媒體運營方面,部分學校的微信公眾號運營較好,但是新媒體如抖音、微視等平臺還未被充分地利用起來,大部分學校還未形成融媒體平臺,新舊媒體融合傳播功能未能充分彰顯。
二、探索構建全媒體視域下技工院校“三維一核”傳播模式
(一)“三維一核”傳播模式概述
本文基于廣州市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現狀,主要圍繞傳播過程的“傳播路徑”要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三維一核”傳播模式,提煉出“教育傳播場域”概念,將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工作全流程看成是一個“場”,該“場域”包含傳播行為五大基本要素,即“教育傳播主體、教育傳播內容、教育傳播路徑、教育傳播對象、教育傳播效果”,但是依據教育傳播的育人特性,傳播要素中還應包括“立德樹人”要求,關注存在于傳播任意環節的“傳播噪聲”,以及“教育傳播主體”和“教育傳播對象”之間存在的“調節控制”和“反饋”關系。
(二)構建“三維一核”傳播模式新路徑
全媒體視域下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不僅是一個理論研究問題,更是一個需要進行實踐探索的問題。技工院校的思政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這一工作始終繞不開對如何構建“大思政”格局的探索,離不開現實社會生活的有效融入。從當前技工院校的傳播模式看,在傳播路徑上,正由單一路徑作用轉向多維路徑協同,具體分為思政理論課核心路徑、定時定點傳播路徑、定點不定時傳播路徑、不定點不定時傳播路徑,形成了“三維一核”模式。具體來說,“一核”指的是“技工院校所開設的區別于普通高等學校思政理論課程作為思政教育傳播的核心路徑”,傳播主體是思政課教師。“三維”指的是依據傳播時間、空間的不同組合劃分出來的三個不同維度傳播路徑集合,第一維:以校園期刊及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傳播路徑,其特點是定時定點傳播,傳播主體是學校媒體主管部門;第二維:以校園環境及文化活動為載體傳播,其特點是定點不定時,主要傳播者是學生工作部門,如團委;第三維:以微信訂閱號及學習強國為代表的網絡傳播,其特點是不定點不定時,主要傳播者為學校宣傳部門。技工院校綜合通過多種傳播路徑,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形成“三維一體”的思政教育傳播模式。
三、全媒體傳播對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啟示
(一)全媒體時代,“主體—受眾—路徑”是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的多重轉換
首先,從傳播主體上看,由一元主體轉向多元主體。在全媒體傳播語境下,教育主客體之間的界限是動態變化的。人人都是發聲器,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輸出主體,教師要善于利用新媒體終端,關注把握社會熱點,了解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學生接受正面信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及思想上的個性化分析輔導。
其次,從傳播受眾上看,由被動吸取轉向主動獲取。筆者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在廣州市內技工院校不同年級中開展了以“全媒體背景下技工院校學生媒體信息使用情況”為主題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新媒體的使用已成為技工院校學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全媒體傳播的出現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方式,學生在教育鏈條中不再是單純地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獲取。
(二)全媒體時代,“理實一體”是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的特殊工藝
“理”是思政教育傳播的根本,“實”是思政教育傳播的關鍵。思政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包括但不限于課堂教學,而手機等互聯網傳播媒介的普及無疑成為當前學生了解資訊、拓展見聞的日常途徑。思政課教師要在實踐中發揚自我革命的優良傳統,積極探索教學新路徑以適應新形勢需要,自覺進行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
思政教育傳播,應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育人功能,增強校園文化環境和校園文化活動的思政傳播力,最大限度地滿足思政教育受眾的需求,受眾是會進行獨立思考,會思辨判斷,從而對媒介的傳播內容做出選擇的。
在思政教育傳播過程中,要注意結合時代話題開展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從單一的受教育者轉變為主動的教育者和能動的受教者“二合一”主體。
(三)全媒體時代,“多維協同”是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的實踐路徑
信息傳播媒介的多樣化為學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多種可能路徑。全媒體傳播理念下的思政教育傳播,需積極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作用,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需打通“多維協同”實踐之路。一個成功的傳播活動以信息的發出為起點,以信息送達為終點,以是否收到有效反饋為判斷標準,開發多維度的傳播路徑是確保信息送達的基本保障。全媒體時代是大眾傳播發展的新階段,技工院校肩負著培養服務工業化、產業化發展的技能人才的時代責任,思政教育傳播必須充分認識全媒體傳播的主要特征,充分挖掘不同傳播路徑的綜合效用,筆者及相關人員基于當前技工院校的傳播實踐,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結合形成融合傳播力,完善思政教育傳播格局,總結“三維一核”傳播路徑集群,是“多維協同”傳播的體現。
四、小結
全媒體時代,在傳播學語境下,思政教育傳播出現了新特點,對當前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提出了新要求,筆者從多維度分析思政教育傳播路徑,提出在傳播實踐中努力探索構建技工院校思政教育“三維一核”傳播模式,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傳播要關注教育場域的特性及變化,實現“主體—受眾—路徑”多重轉變,創新“理實一體”的思政教育傳播工藝,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作用,全面開創思政教育傳播“多維協同”的路徑。
參考文獻:
張雷.傳播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