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芯畑 肖菊梅
摘 要: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一書中系統闡述了情境教學法,即引導學生從教師創設的情境出發,揭示知識的規律,并在情境的引導下不斷深化認識以至能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之中。夸美紐斯情境教學法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落實教育目標、實現教學的“便宜與徹底”、培養素質人才。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可借鑒夸美紐斯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經驗:根據年齡與學力分類,制定不同學段的適切舉措;堅持德育為先,聚焦內容的選取;關注直觀教學,利用感官經驗發展悟性;吸引學生注意,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關鍵詞:夸美紐斯 《大教學論》 情境教學法 小學數學
近年來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需求由“有學上”轉為“上好學”,社會對教育教學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執行教導要與撒布種子一樣,不要重量,要重質。” [1]作為基礎課程的小學數學教育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為增強小學數學教育對個人發展的切實作用,學校和教師迫切需要一些教學方法來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夸美紐斯情境教學法脫穎而出。夸美紐斯對情境教學法的見解蘊藏在《大教學論》闡述的豐富教法中。夸美紐斯認為:“假如用來舒暢學生心情的娛樂能夠重視生活的比較正經的方面,使他們在消遣的時候也能受到一種確定的影響,這是極為有用的。”[3]夸美紐斯已經認識到生活情境的教育教學功能。此外,夸美紐斯在描繪理想學校的藍圖時提到要以“生活的預備”為教育目的,明晰了教學活動是為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服務的。由此可見,教師應將教學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夸美紐斯也明確指出“每一條規則都應伴同許多例證,以便逢到新的事例時,規則的用法一看就明白。這里的“規則”就是學科知識,“例證”就是課堂創設的情境。為此得出夸美紐斯情境教學法的含義:引導學生從教師創設的情境出發,揭示知識的規律,并在情境的引導下不斷深化認識以至能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之中。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更加注重學生參與度以及師生互動頻率,力求由傳統的“師教生學”轉變為“師生共教共學”,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進而實現教學活動的“快意且徹底”。情境教學法的形式取向多樣,包含生活再現、實物演示、圖畫展示、音樂渲染、表演體驗、語言描繪等。
一、夸美紐斯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價值
(一)有助于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便宜與徹底”
小學數學知識相較于語文課程,缺少故事性、情節性,顯現出其學科特有的邏輯抽象性。再者,小學生處于思維發展初期,其思維發展體現出鮮明的具體形象性。因此,抽象的數學課程對于小學的孩子來說是枯燥甚至是困難的。夸美紐斯在闡述“便宜性”原則時提出:“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欲望激發起來。教導的方法應該減輕學習的苦楚,使學生在功課上不受到任何阻礙或耽誤他們的進步。”[4]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需求進行情境的營造,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能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掃除數學學科學習過程中的阻礙,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數學,減輕學習負擔。正如有學者所說:“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5]夸美紐斯認為徹底的教學能使“智力最低的學生也能領會” [6],而情境教學法的又一大優勢在于對學生起點能力的要求不高,哪怕是后進生也能參與進教師所創設的這個生動的情境中來,使學生切身體驗知識探究的過程,獲得自我效能感,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信心,進而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四年級“營養午餐”一課時創設情境:讓學生擔任營養搭配師,為學校食堂的午餐進行合理搭配。基于心理學上的“多看效應”,這樣創設的情境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全班學生都能參與進來,能在熟悉的情境下完成對“不低于”“不超過”及其對應數學符號的理解。情境教學法憑借其多樣的形式及生動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好奇,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有助于學生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
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課程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小學階段,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7]毋庸置疑,任何教學方法都是為教育目的與課程目標服務的,情境教學法也不例外。《大教學論》中曾寫道:“在學習復雜的積量問題以前,我們應該先研究實際的物體,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準備,去領悟更抽象的觀念。”[8]情境教學繼承了夸美紐斯的觀點,將知識、學生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恰到好處地將教學內容還原于具體的情境之中,學生經過思考之后恍然大悟、獲得新知,提升學生對經驗的感悟,助力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在教學“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請孩子們幫動物園稱大象的重量,將抽象的質量單位與大象掛鉤,增強學生的量感體悟。這樣的情境化數學課堂能夠充分地發揮調動小學生的感官,在情境之中認識度量單位,也能起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此外,有學者指出:教師可以設計“同學們最喜歡喝的飲料”統計活動。在得出調查數據后,要求學生結合數學課堂上的內容,自行設計折線統計圖或條形統計圖。[9]在整個活動中,學生能夠完成對所學統計知識的運用,學生的綜合能力也獲得了提升。可見,情境化教學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對數據的敏感度,促進學生推理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實現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從而完成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夸美紐斯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一)根據年齡與學力,制定不同學段的適切舉措
夸美紐斯認為:“一切學科都應加以排列,使其適合學生的年齡,凡是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的東西就不要給他們去學習。”[10]小學教育持續時間長,小學階段的兒童處于心理發展的快速變化期。為此,教師要依據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發展特點,采取不同的情境教學方式。《大教學論》中提到:“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嬌弱的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長硬以后,就不容易改變了。”[11]在夸美紐斯看來,人生無常,教育教學應當盡早進行。在此,筆者建議情境教學法進入數學課堂應從一年級開始,并根據小學低中高學段的不同進行形式內容的適當更改。一二年級是幼小銜接階段,教師應結合幼小課程的聯系與區別,通過開設游戲、故事融入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三四年級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關鍵期,教師務必抓住這個紅利期,以創設啟發學生思維的探究性課堂為主;五六年級的小學生自我意識增強,這需要將課堂部分歸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多表達多思考。例如,在“數的加減法運算”教學中,針對一年級的“10以內的加減法”,教師可以充分使用教具,給予數學算式具體的含義;針對四年級“小數的加減法”,教師可以組織模擬商場購物,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價格的運算,并能在老師的提示下探索小數運算規律;針對五年級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師給學生創設好“分月餅”的情境后,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的加減法自主探究并要求匯報規律。
(二)融入道德教育,重視情境內容的選取
夸美紐斯認為:“所有學科都應該與它相關的科目一同教授。”[12]情境教學法是以課本知識為依托展開的,不過為了發揮該方法更大的價值,筆者建議各位小學數學老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大膽地將各種與學科知識相關的教育內容包羅進來。基于小學教育的終身導向性,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在課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劉紅霞在執教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內容時,有意創設了一個爺爺過生日分蛋糕的教學情境,借機向學生介紹“孝道”。[13]在《大教學論》中,夸美紐斯也表示了對“先德行,后智慧”觀點的認同。除了傳統的創設情境的辦法,筆者認為數學教師還可以將道德教育與動手實踐、小組合作等情境教學的各種形式結合起來,使德育貫穿課堂的方方面面。根據夸美紐斯的“泛智教育”理論,校本文化、鄉土文化等一切廣泛的知識也可以借情境教學法與數學課堂相融合。例如,在講授“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剪窗花,在動手實踐中讓學生體會對稱的性質,同時加深學生對傳統技藝的認識。教育改革要求選取授課內容的多樣化,而情境教學法就如同一根紐帶,將所有知識、觀念有條不紊地組織起來,實現素質人才的栽培。
(三)關注直觀教學,利用感官經驗發展悟性
情境教學法應當充分利用情境的優勢,發揮感官的作用,實現知識獲取的渠道多元化。在《大教學論》的眾多教學原則中,感官教學被當作“金科玉律”被多次提及:“教導應該盡可能通過感官去進行,使它能費較少的勞力被記住。所以,在學過的東西 ,沒有徹底印在眼睛、耳朵、悟性和記憶里面以前,任何新課都不能進行。”[14]因此,筆者建議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有目的地誘導學生使用多種感官。比如數學課堂上不能僅有老師的“滔滔不絕”,這只能顧及耳朵;同時也應該善于使用圖片、視頻、模型,鍛煉到學生的視覺。此外,課堂上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說,讓他們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困惑,不忽視對嘴的練習。直觀式情境教學的優勢在幾何、空間學習中尤為明顯。例如,教師在一年級“位置”一課的教學中,可以以教室為場景帶領學生認識方位。而在四年級“觀察物體”一課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搭積木,化抽象為直觀,加深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要求學生動手實踐,在使得學生通過感官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的基礎上,教師再對知識進行精加工,這也契合了夸美紐斯的觀點:“凡是所教的都必須顧到它的真實的性質與起源去教。” [15]此外,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學者提到,在多感官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識的呈現方式。只有符合整合規律的呈現方式,才能起到易化效應,促進學習。 [16]因而,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不一定要運用所有感官,而應該根據教育教學的需要進行合理化選擇。
(四)吸引學生注意,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兒童學習自主性差,做事大多憑自己的喜好。而數學學科的邏輯抽象性較強,相較于其他學科顯得索然無味,學科與學生的自身特點加大了數學知識傳授的難度。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解決數學傳授過程中的難題,教師就不可忽視對學生的數學興趣的培養。對此,夸美紐斯給出了建議:“如果想使學生發生興趣,我們就應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務使一切事物,無論如何正經,都可以親切地、誘人地放到他們跟前。比如用對話的形式,即誘使學生爭相答復,并解釋深奧的問題、比較和寓言之類。”[17]有學者建議教師可大膽地在課堂中創設情境,如在課堂導入環節,開展一些具有數學思想的小活動,或以一個激起思維的數學問題等方法和形式導入新的課程。[18]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小明今年8歲,他姐姐從出生到今年只過了3個生日,同學們想一想姐姐今年是幾歲?”這時,有的學生脫口而出:“3歲。”有的學生則質疑。教師可以借此引出新課。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是一節成功的課的開始。同時,結合情境將所學知識的用途告訴學生,無論是通過直接還是間接的方式都是有必要的。夸美紐斯曾表示:“當事物被他注意到了,把它們的用途向他說明了以后,就應當把它們放到他的手里,使他相信自己的知識,并因知識的應用感到快樂。”[19]例如,在教學“鐘表的認識”時,筆者建議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定時小游戲,即課前要求學生在課上具體某一時間點做一個指定動作。在游戲結束后,老師借勢向學生介紹認識鐘表的重要性,并要求學生課后設計一日時間規劃表。通過這種方式讓小學生明白所學知識的作用,進而提高課堂注意力和課后知識運用的頻率。有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小學生的興趣都有易遷移的特點,他們的學習興趣很難保持穩定,所以王桂花建議教師在使用情境教學法的過程中要有計劃地更換情境方法,有意識地進行創新。[20]
三、結語
情境教學法的落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我們小學數學老師必須將此方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國家不斷強調培養素質人才的重要性,這更需要加緊情境教學法在數學課堂中的普及,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啟迪價值。
參考文獻:
[1] [3] [4] [6] [8] [10] [11] [12] [14] [15] [17] [19] [捷]夸美
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18,121,83,105,195,70,27,119,91,129,85,91.
[2]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1,7.
[5] 米俊魁.情境教學法理論探討[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0(3):24-28.
[9] 劉勇.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路徑探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22(27):38-41.
[13] 劉紅霞.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德育滲透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2(16):55-57.
[16] 周愛保,陳璇,潘超超.多感官教學有效提升學習力[N].中國教育報,2019-06-13.
[18] 王奮德.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J].學周刊,2020(9):7-8.
[20] 王桂花.生活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29):128,143.
基金項目:教育部政策法規司課題“1921—1949年黨的教育理論發展、實踐及歷史影響研究” (JYBZFS2019112),2022年度浙江省哲社規劃課題“浙江省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過程中鄉村教育治理研究” (22NDJC155YB),湖州師范學院2022年校級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中外教育史專題”(YGJX20019),湖州師范學院2021年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中外教育史”,湖州師范學院2020年校級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考評機制研究”(YJGX20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