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旻
摘 要:美術肩負著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提升學生精神氣質、引導學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重任,這和德育的本質和目標存在著一致性。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教學,既是新時期德育教學的重要方向和途徑,也是美術學科的內在教學需要。本文梳理了美育和德育的關系,分析了小學美術課堂現狀,對滲透德育的策略做了重點闡釋,希望能夠對當前的小學美術課堂構建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德育教學;多元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2-016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2.055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教學,需要教師增強人本理念,把美術教學目標和德育教學目標統一起來,從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出發,借助于美術學科的育人價值,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和心靈指引。教師要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創新美術教學形式,增強自身道德素養,以高度的責任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發展,把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融為一體,真正達到以美育促德育的效果。
一、美育和德育的關系
德智體美勞是新時期學生的綜合素養體現。美育和德育的關系十分密切,二者在某些時候甚至是不分彼此的。鮮艷的色彩、靈動的線條、優美的造型,都能給人以美的精神享受,讓學生通過藝術的啟迪和引導,逐漸形成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審美具有無功利性的特性,是個體對靈魂自由的一種理想追求,通過美育,學生的心靈更加純凈。德育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路徑,以糾正學生的思想認知問題、培育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為目的,學生通過德育教學,會漸漸體會到互幫互助不僅僅是高尚品格,更是人性之美;不畏挫折不僅僅是樂觀品格,更是精神之美;遵紀守法不僅僅是紀律品格,更是擔當之美。可以說,美育中有德育,德育中有美育,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現狀
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師缺乏人本思想,在教學中習慣于灌輸、說教甚至訓誡,既沒有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也沒有給學生樹立一個優秀教師的榜樣,起不到德育效果。在教學目標上,缺乏對學生的審美素質、道德素養和精神品質的關注,對美育和德育的關系、對德育的滲透目的缺乏認知和理解。在教學方法上,一些小學美術教師重知識輕素質,重眼前輕長遠,重示范講解輕互動交流,重考試測驗輕審美教育的教學習慣,導致美術教學價值難以體現,學生從美術課堂上獲得的收獲不大,綜合素養的提升不多。
三、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原則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需要遵循幾個原則。第一,目標性原則。美術課并非思想品德課,因此在教學中切不可喧賓奪主,不能依靠說教式的口號來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應該通過視覺藝術的渲染和熏陶來引導學生發現美和感悟美,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思想、行為、氣質、價值理念等進行塑造和引領。美育盡管和德育的關系緊密,但是二者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畢竟存在一些差異,這一點需要教師特別重視起來,以美育為主,德育為輔。第二,適宜性原則。不同學生的美術基礎不一,不同地域的美術教學資源不一,這就需要教師在德育滲透中采用適宜性的原則,結合學生和地域等特征,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將德育靈活巧妙地融入美術課堂上,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第三,示范性原則。德育滲透離不開榜樣力量的引導,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一定要合格,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品質和意志等進行引領。這就需要教師除了要關注自己的教學能力,還要關注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教學使命感。
四、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教學的策略
(一)在發現美的過程中加強教學指引,豐富德育內容
美是無處不在的,讓學生對美有一種親近感,是推進美術教育的前提條件。如果學生對美無動于衷,德育滲透就難以實施。基于這樣的認識,在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就成為重要的舉措。教師可結合具體的畫作,從色彩、線條和造型等美術要素中引導學生集中一點進行鑒賞。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術教學就是要把美毫無保留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美俘獲學生的心靈,在美的園地里采擷花草,編織花籃,建造花園。但是從現實來看,一些小學生往往缺乏發現美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加強指引,從小處著眼,從身邊事著手,讓學生成為愛美的孩子。比如作業本,亂涂亂畫的作業本和字跡工整的作業本在視覺體驗上是不同的,后者更容易給人以美感,更容易贏得老師的認可。教師可把兩位同學(優等生和后進生)的作業本呈現在多媒體上,讓學生說一說哪一個作業本好看,通過這樣的指引,既能提升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同時也能改善學生的書寫問題和學習態度,達到德育教學的目的。
(二)在感悟美的過程中強化鑒賞深度,促進德育效果
德育滲透不能流于形式,因為學生對美的感悟深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美術要素的理解程度以及思想道德的提升效果。盡管小學生的文化和藝術修養不足,但是這不該成為教師放棄深度教學的理由,事實上只要加強引領,一樣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師節到來之際,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呈現學生給教師設計的賀卡,在圖片和視頻的視覺刺激下,學生會被各種美麗的賀卡所傾倒,有的簡潔樸素,有的色彩豐富,有的用彩紙做了幾朵小花粘貼到封面上,有的把幾根小樹苗巧妙地粘貼到封面上,寓意在教師的辛勤澆灌下茁壯成長,有的用標準楷書寫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有的用藝術字寫上了祝福的話語“The most glorious career under the sun”,飛揚的字母充滿靈動和韻律。這些賀卡盡管展現出來的美術要素不同,但是都流露出學生對教師的脈脈深情。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評一評,問問學生:“哪個賀卡好看?好看在哪里?融入了哪些美術元素?都有什么寓意?如果讓你們給老師設計一張賀卡,應該怎么設計?”通過這樣的體驗式教學,使學生沉浸于感悟美的氛圍和環境之中,既達到了美術教育的目的,也能夠促進學生對教師的熱愛,增進師生情誼。
(三)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強化技能技法,實現德育目的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在創造美的過程中需要學生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這本身就是一個德育的過程。教師既要給學生一個寬松自由的創作空間,鼓勵學生大膽釋放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又要引導學生尊重美術創作規律,不要亂涂亂畫,更不要加入一些和創作主題無關的元素。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在美術創作中喜歡信筆由韁,不按照教師教的技能技法,想怎么畫就怎么畫,這是不對的,不但對美術學習無益,也很容易導致學生形成慵懶懈怠的習性。學生對藝術缺乏尊重,就對美術中的美缺乏感知,更不會珍惜別人創作的成果,最終會影響到學生的道德發展。教師要在評價學生創作結果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創作過程,走進學生中間,去觀察學生在創作中的心理和技法,發現學生問題并及時糾正,營造寬松但有序、自由但嚴謹的教學氛圍。
(四)在評價美的過程中實現多元互動,提升德育質量
德育滲透的質量如何,是否達到了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的目的,需要教師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審美素養,從審美心理、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審美能力等維度上評價學生的美術鑒賞和創作過程。比如在審美理想上,學生在追求美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創作欲望、探索激情、美丑判斷等,都應該納入評價選項之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和個性特點的不同,在審美上常常出現一些差別,同樣的一幅畫作,有的學生贊嘆不已,有的學生嗤之以鼻,有的學生感到美,有的學生卻認為丑,因此在評價中,教師需要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提升學生的審美追求和審美境界,使學生能夠清晰地判斷出哪些是丑陋的、庸俗的、卑鄙的,哪些是美好的、優雅的、高尚的,必要時候教師可給學生展示一些美術作品,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提煉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想法,針對美丑問題展開辯論,通過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美術鑒賞和創作中自覺抵制和排斥假惡丑的東西。
(五)在引領美的過程中做好價值向導,增強德育情感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需要遵從社會主義文藝方針,即藝術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這就需要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善于從人民群眾中取材,比如清潔工清晨掃地的場景、交警認真執勤的場景、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場景等,都可以通過畫筆等手段表現出來,潛移默化中拉近學生和人民群眾的距離,培養學生愛民愛國的情感。如今部分小學生缺乏感恩意識,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沒有感激,對教師的教育之恩沒有感激,對人民群眾的奉獻之恩沒有感激,這不利于學生的人格健全和未來發展。基于這樣的現實問題,教師必須要肩負起自身的責任,引導學生善于從社會中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
(六)在和諧美的引導中達到激勵目的,化解德育問題
針對小學生的德育滲透并非易事,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生自我認知能力有限,使得德育效果不佳。比如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方面,就常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在集體創作一幅畫作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合作意識差,配合度不佳,心生嫉妒,爭強好勝的性格不利于和諧美術教學氛圍的營造,也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針對學生的自身問題,教師就有必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合作觀念,引導學生在集體創作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謙虛好學,平等相待,不卑不亢,團結同學,互相激勵,才能不斷成長和進步。
(七)在時代美的挖掘中促進學生成長,展現德育前景
新時期的美術教學應該融入時代元素,從鮮活的時代背景中選擇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表現祖國發展成就的內容,表現新時代人民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對黨、祖國和人民的熱愛,這是新時期德育的重要方向。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去參觀展覽館、美術館和博物館,促進學生對社會的了解,通過一幅幅優秀的美術作品,一件件優秀的美術工藝品,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促進學生的文化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文化藝術事業蒸蒸日上,和國際之間的交流也日漸廣泛而深入。比如聞名中外的蘇繡,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魅力贏得了很多國家的青睞,既創了外匯,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展示了我國手工藝人博大精深的藝術造詣。通過橫向對比,可以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小學生生活視野較為狹隘,對時代美的感悟不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身邊人物和身邊小事出發,通過畫筆表現優秀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的道德發展。
(八)在道德美的修煉中樹立教學榜樣,打造師者形象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美術教師有責任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努力讓人性的光輝灑落在新時代的美術課堂上,心懷對學生的熱愛和感恩,全身心投入到美術教育事業之中,心甘情愿地發自己的光,流自己的汗,一切從學生的未來發展出發,認真備課和授課,認真耐心地回答和解決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問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才能給學生樹立榜樣。
(九)在合作美的共建中強化家校共育,拓展德育空間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地,家庭環境和諧有序,家長教育方式科學合理,都能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正向的激勵,進而促進學生的道德提升。有鑒于此,小學美術教師就有必要加強家校合作,讓家長重視美術學科,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多畫多學,通過讓學生臨摹繪本讀物中的生動圖畫,既能促進學生的美術技能,培育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又能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比如《大衛不可以》中的大衛頑皮淘氣,給媽媽帶來了很多的煩惱,通過閱讀和繪畫,學生會從大衛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感恩意識。當前,小學生面臨的成長環境存在諸多問題,無形中增加了德育滲透的難度。面對現實問題,教師和家長等務必要集中智慧,統一認識,加強交流和反思,才能為德育滲透創造良好的環境。
五、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進一步明確美育和德育的內在關聯,引領新時代的小學美術教師增強教學使命意識,站在更高的視野上審視美術教學的綜合價值,在發現美、感悟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審美趣味和道德提升,同時善于結合時代背景汲取美術素材,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在此基礎上針對突出問題加強反思,使小學生的美術技能和道德品質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海燕.與德同行 ?以美育人——淺談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J].新課程,2021(40).
[2] 許珍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與方法的研究[J].格言(校園版),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