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琴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習作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教學中最難進行高效實施教學的課程類型。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科本身的內容,還要能夠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寫作來說,最關鍵的基礎應該是豐富的素材積累。能否善于觀察生活找尋素材、積累有效的教學素材并合理運用,是提高寫作教學的關鍵。因此,教育學生充分積累寫作素材,以提升作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寫作素材;作文教學;小學語文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學效率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寫作的教學效率尤為重要。在小學階段,寫作具有較高的地位,不僅影響著學生當前的學科水平,對他們未來的語文學習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基于此,教師在寫作教學時,要不斷創新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學會在日常積累中豐富自身的寫作素材,有效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進而提高語文學習整體水平,同時也提升了作文教學課堂的效率和質量。
一、靈活利用語文教材,加強素材多元化
語文作為一門擁有豐富語言文字、語言文化的綜合性學科,有著許多深刻的寓意和文化。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明白文字表層的含義,更要引導學生領悟文字背后的深層寓意和內涵。在語文教材中也存在豐富且多元化的內容:有的是傳授簡單的學科知識,有的是增強學生的情感體悟,有的是啟迪學生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相關素材,在豐富自身文化內涵的同時,有效鞏固寫作思路和寫作素材,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以教學《我變成了一棵樹》一文為例,課文的教學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發散自身的思維,激發聯想力和想象力,進而不斷學會通過想象編創故事。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可以以“七十二變”為主題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想象假如自己變成了一棵樹,會有哪些趣事,如果有“七十二變”學生最想變成什么?通過學生激烈地討論,會拓寬學生的思維角度。而后,教師再讓學生帶著問題一起進入課文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關于變成一棵樹后的想象力描述時,可以幫助學生將其中的句子分解出來,讓學生去體會作者在描述時運用的手法,所表達的情感等。比如課文中的“他不知道我變成了一棵樹!我有點兒高興,又有些失望……媽媽順著這些樹枝爬了上來……”在這一段中作者描寫了“我”高興又失望的情緒。此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會又高興,又有點失望呢?作者在處理人物情感時具有怎樣的特點?如果讓你來表達這種感受你會怎樣表達?學生通過體悟可能會得出高興是因為“我”變成了一棵樹,而媽媽沒有認出“我”,所以情緒是高興的狀態。失望是因為那么愛“我”的媽媽連自己的孩子都認不出,“我”才會有些難過。此刻“我”的情緒狀態由全部的高興變成了既高興又失望。在這一個片段的描述中,作者將“我”的情緒變化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表達出來。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這一段中對人物情緒描寫的方法,不斷積累書寫人物情感和情緒表達的方式,從而有效提高寫作的整體水平。
二、基于生活實踐,拉近寫作素材貼近性
生活是最好的實踐。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實踐來源更多的是日常生活。教師要靈活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基于生活實踐,在生活中找尋寫作素材。通過生活實踐的不斷探索,獲取個人獨特的寶貴實踐經歷,進而豐富表象積累。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并思考相關的生活現象,在頭腦中進行構思,并且學會巧妙地把個人經歷轉化為寫作素材,從而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真實,拉近作文貼近性的同時提高寫作效率,進而使得文章更具有說服力和真實性,讓情感表達更為真實和動人。
教師在教學人物或景物類型的寫作時,由于小學生的淺薄經驗和體驗,導致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挖掘其內涵,無法深入進行體會和感受,小學生缺乏觀察事物、描寫事物順序的思維性。然而在寫作中,想要學生根據一定的順序來描述人物或景物,就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學會抓住所描述人物或景物的特點。
比如,在學習文章《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就可以這篇文章為例,通過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分解文章的寫作結構。在文章中,關于描述景物的順序有:由遠到近、由上到下、由整體到部分、由外向內的多種形式。而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領悟觀察后表達能力展現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和景物在描述時的變化過程和特點,教師可以把眼光拋向課堂之外,讓學生走出課堂學習的環境,走進校園中觀察,布置讓他們寫一篇有關校園景色和學生活動的作文。讓學生在每天進入校園的那一刻起開始觀察,從校園門口正門走進后緊接著觀察映入眼簾的是什么?再往里面走,朝著什么方向,觀察的順序是什么?從左到右,你又看到了什么?而在進入校園后學生的表現是怎樣的,都有怎樣的特點,最后再讓學生將這些景物、人物通過作文描寫出來。在學生寫作完畢后,教師可以抽取一些學生的作文在課堂中進行分享和評價,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觀察不同程度的結構是怎樣的,引導學生不斷樹立良好的觀察意識,進而在生活中能發散潛意識去記憶和收集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以此不斷積累形成寫作素材,為寫作提供更多生動的筆墨。最重要的是,將學生立足于生活實踐中,讓他們在積累寫作素材的同時,發現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和事件,有效提高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豐富寫作素材庫,提高寫作效率。
三、加強課外書籍閱讀,拓展寫作素材豐富性
寫作素材的積累方式是豐富多樣的,但閱讀書籍是積累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學生的閱讀量可以直接決定他們對文字的描述和表達的能力,這不僅會在寫作中體現,也會反映在學生的日常言語交流和對事件的概括表達能力中。為此,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除了進行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閱讀外,還要去探索更多豐富的課外書籍,以此不斷豐富寫作風格和寫作思路。
課外書籍的閱讀不僅是選擇性閱讀,還要注意閱讀的類型,要以拓展學生的多面認知為主。閱讀多種類型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在不同文化差異下、不同時期的作品中不斷積累自身的寫作素材,在豐富且優秀的作品熏陶下感受文字表達的魅力,進而不斷地積累作者對文字描述和情感表達的特點,最終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一文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該作者其他時期寫作的文章作為課外推薦書籍。可以推薦學生去閱讀作者的《全家福》《茶館》等,從中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和情感變化,進而更好地理解體會作者在《北京的春節》中對地方和節日的描寫,從而在自己寫作時可以注意到細節描寫,使得自己的文章更有價值。在一個單元學習后的習作中,讓學生自行模仿寫一篇以“家鄉的風俗”為題的作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類似的國外文學作品,以此不斷豐富學生在不同背景和不同作者筆下對事物、景物和人物的描寫特點,不斷積累自身的寫作方法體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寫作形式,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自主寫作的能力,加強作文課堂教與學的效率。
四、調動情感體驗,開發寫作素材創新性
人都是情感動物,對情感有特殊反應能力。人們通常對給自身情緒帶來波動較大的事件印象比較深刻,對其感受性會提高。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撰寫“情緒日記”,觀測自己的情緒波動,讓學生對生活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做好記錄與分析,儲備寫作素材的多樣性,以便于更好地調動素材服務于寫作。由于學生看待問題的獨特視角,他們善于挖掘事件背后蘊藏的許多細節,形成自己的感悟。只要勇于發現這些經歷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寫作素材,作文死板的模式才會被打破,創新性文章才會更容易寫成。因此,教師要學會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創新性的寫作素材。
在小學時最基礎的便是寫人物文章,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述,旨在鍛煉學生的寫人記事能力。比如,以“我最敬佩的人”為題寫作,有的學生會寫身邊的親人,自己一個當過兵的爺爺,曾經參加過許多的戰役,保衛祖國,值得自己的敬佩;有的學生會寫身邊的老師同學,大多只描繪他們的外貌和形象特征,記錄一個事件揭露人物品質,因此很值得自己的敬佩;還有的學生會寫虛無縹緲的歷史人物,通過閱讀文章相關事件的情感體驗展開自己的論述,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過人擔當、高尚氣節等都是自己敬佩的原因。由此可見,當學生有豐富的情感體驗以后,能更好地調動積累的素材幫助成文,這樣學生的文筆就會自然流暢,寫作角度也會更多樣。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確定描寫對象,然后從自己的回憶錄中調取情感體驗最特殊的事件作為寫作對象,之后審題立意構思再下筆。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素材儲備,關注自己的情感體驗,找到與寫作主題對應的形象最突出的人物進行描寫,只要學生的素材足夠多,寫出來的作文內容自然才會更充實。
五、開闊思維,增強寫作素材發散性
小學生思維發展不夠敏捷開闊,需要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和自己的不斷學習來提高相應的能力。在小學語文習作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不再受限于某個寫作話題,而是通過個體的思維發散到各個不同的方面展開。只有勉勵學生進行積極地發散思維、突破常規,找尋與眾不同的個性寫作素材,才有可能使他們的文章更加富有魅力與新意。
比如,在教學以“我的母親”為題的寫作時,教師可以注重引導學生開拓思維。談到母親時,學生不約而同會說到“吃苦耐勞,美麗動人,含辛茹苦”等共性的思維邏輯素材,此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展開別樣思考:“大家的母親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嗎?竟然都是相同的個性特點,你的母親有沒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呢?仔細想一下,再展開討論交流。”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有的會說自己的媽媽特別愛臭美,有的甚至會說媽媽是“敗家的媽媽”,還有的會說自己的媽媽特別愛看電視……這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特點都被學生挖掘出來,很容易激發學生間的深入交流,聊到媽媽的“事跡”時甚至會喜笑顏開。此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把事件交代完整。教師可以示范講述:“我的媽媽特別愛刷短視頻,她不僅看別人的視頻動態,看得很投入,自己也特別愛拍,一天產出可以多達十幾條。只要手機還有一點電,她就能玩個不停。”講到這里,學生的話匣子自然也就被打開了,甚至能夠說出很多別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這就是思維發散后的結果。如此,一個常見的寫作對象就能從最樸實的共性特征變成每個學生筆下與眾不同的鮮活人物,文章的描寫自然更加個性化,更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總的來說,只有不斷豐富積累寫作素材,學生的寫作大問題才會突破。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發散思維訓練,啟發學生多多關注生活實際,并從實際出發,開闊視野拓展寫作思維,從而寫成更多富有個性的文章。
六、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想要加強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首先要學會靈活利用教材的資源,教會學生在現有的資源中提取寫作素材;其次是要學會立足于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不斷養成良好的觀察能力,并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積累;再次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對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中攝取更多的寫作素材,還能讓他們的目光更長遠,不斷提高個人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調動學生情感體驗的方式,幫助學生開發寫作素材的創新性;最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尋找并積累更多與眾不同的個性寫作素材,才有可能使習作更加富有魅力與新意。
參考文獻:
[1]辛延貴. 利用鄉村資源 引導農村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J]. 遼寧教育,2018(05):48-50.
[2]陳小麗. 引導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之我見[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02):163.
[3]韓圣波. 積累寫作素材, 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效率[J]. 作文成功之路,2021(43):77-78.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