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清娟 郭勇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加強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思政教育融入學科教學既存在機遇,也面臨一些困境。針對現狀,文章提出了以下三個建議:以生為本,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立足根本,著力提升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意識;加強常規管理,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以期為一線教師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 初中信息技術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23.5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6-57-03
在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對于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往中小學側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對課程思政建設有所忽略。尤其是中學階段的學生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部分學校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舉行大量的考試,重復單一的練習,導致部分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有所收獲,但思想道德品質方面卻有所不足。本文以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為例,分析在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機遇、困境與對策。
一、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機遇
(一)學校高度重視信息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2022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提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研究制定中小學學科德育指南,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主陣地作用,深入挖掘語文、歷史和其他學科蘊含的思政資源,強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德育功能,準確把握各門學科育人目標,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深入實施跨學科綜合育人?!边@彰顯了黨中央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為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指明了教育教學的方向。各地響應號召,高度重視思想政治課教學,將學科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結合開展教學。
“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絕佳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強化學生的行為判斷和自我管控能力,并培養學生形成符合社會主流觀念的綜合道德理念?!保?]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教師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從不同的教學角度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深入挖掘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向學生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積極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基本達到了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此外,初中學校明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看成是“高勢位”的德[2],注重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培育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尊重并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二)學校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課程思政的改革創新,強化課程思政的作用
學校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課程思政的改革創新,并從增強課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所謂思想性是引領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的前提,理論性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基礎,親和力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關鍵,針對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現實要求。[3]當前,信息技術教師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還要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筆者在閱讀文獻和現實考察中發現,多數學校有意識地在信息技術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由此可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注重思政教育。在教育教學強調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理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這門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三)學校積極優化信息技術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一種思維方式。在高度強調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師更能準確把握將信息技術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目標、重難點等,并且能夠更合理地進行時間分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把培養學生信息技術領域的思政意識作為學科教學目標之一。這體現了教師既注意知識技能的傳授,也注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育。此外,很多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長、個性特點、興趣愛好、認知風格等方面的差異,盡力做到因材施教,通過播放視頻、收集與分析數據、開展人工智能教學等方式合理滲透思政教育,促進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高度融合,讓學生更加直觀、深刻地理解信息技術領域應具備的素養和品質。
基于上述機遇,學校和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將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并不是要改變學科教學的原有屬性,更不是要把某一學科的教學模式變成思政課教學模式,而是需要充分發掘學科與思政教育重合銜接的部分,提煉學科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學科知識教學中,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促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困境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既存在較多的機遇,同時也面臨一些困境,影響著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程度與效果。
(一)部分初中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中思政內容的學習意愿不足
信息技術是現代教育中的基礎性學科,與思政教育融合是推動其發展的內在要求。初中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在課堂中應多加引導學生,但是這個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且比較反感說教式的教育。因此,當信息技術課堂中涉及與思政教育相關的內容時,部分學生容易出現排斥的情緒,缺乏主動學習的意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學生只關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學習,對于教師在課堂中提及的課程思政相關的內容缺乏傾聽的耐心。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缺乏深刻的認識,把信息技術課程僅僅看作是技能操作課程,課間還把電腦當作娛樂的工具等。上述情況既影響了學生的成長,也不利于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合適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主動學習。
(二)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不強
2022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有的地方和學校對思政課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到位,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資源還不夠豐富鮮活,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需要進一步提升”。根據實際觀察,發現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相對缺乏整合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的意識,甚至少部分信息技術教師認為思政教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師或者班主任的事情。教師出現上述錯誤認知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還處于探討和適應階段,某些信息技術教師存在經驗不足、知識體系不完善、認識不深刻等問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還缺乏系統性和統一的評價標準,以及考核體系不完善,部分教師不知道應該怎樣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
(三)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質量不高
一些教師關于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認識還處于探索階段,仍保持著陳舊的教學理念、單一的教學方法,儼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導致融合質量不高。此外,在應試教育理念的長久影響下,教師、學生、家長都更關注知識技能的掌握。這導致部分信息技術教師更注重知識教學,忽視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明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提升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質量。
三、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對策
如何有效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信息技術課程,是改進和優化信息技術教學的方向之一,本文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層面提出對策。
(一)以生為本,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和結合學科特點,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讓學生進行金山打字練習時,教師可以布置《論語》或《道德經》的打字任務,學生通過練習打字,學習和鞏固中國的禮儀文化,學習如何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和為人處世之道等,培養學生與人為善、尊重他人、尊老愛幼、誠實友善、謙虛好學等優秀品質。初中是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這一時期學生的人格頗具可塑性。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種各樣的信息接踵而來,初中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較弱,置身其中容易受到不良影響,教師應多關心學生,了解他們的想法,及時溝通引導,讓學生明辨是非。除了在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師還可以滲透英雄事跡,例如在收集信息的練習中,讓學生通過收集英雄的事跡,了解他們勇敢無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堅忍不拔等精神。通過長期的價值熏陶,在學生心中播撒種子,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立足根本,著力提升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意識
首先,要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人才培養和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時刻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要有一顆進取的心、寬容的胸懷和強烈的責任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具備學習意識和責任意識,要在原有學科知識的基礎上,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更新專業知識技能和學科素養,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響應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切實把思政教育融入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還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應具備快速識別、篩選、加工有價值的信息資源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信息社會的規范和道德,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意識,為學生樹立榜樣。
其次,教師要摒棄傳統觀念,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盡量用商討、交流式的方法與學生溝通,用與朋友相處的方式去和他們交流,讓學生更積極地思考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思政內容。
最后,教師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評價方法,并將具體的思政內容考查融入評價中。在進行實踐操作時,可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通過評價促使學生掌握更多技能和方法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加強常規管理,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監管體系,是提高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質量的重要保障。首先,學校管理部門要轉變教育管理理念,明確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完善決策、執行、監督機制,形成“管、辦、評”一體的機制。其次,學校要樹立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強化服務意識,優化學校管理,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最后,學校要重視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提高其課程思政意識。當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既存在機遇,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學校要從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對教師進行專項選拔與培訓,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學校要采用靈活培訓的模式,精選培訓內容,有效利用培訓時間,讓教師明白課程思政的目的、意義,以及如何更好地將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朱濤.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融入德育的技巧[J].吉林教育,2022(28):50.
[2]杜朝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須找準著力點[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5):84-86.
[3]杜朝舉.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四個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