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成 馬洪儒 馬宇昊 武杰 王飛 楊慷 杜少華
摘? 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推動產業技術發展的新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然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爆發后,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開展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全國各地疫情均有發生,高校學生無法正常返校及企業開始嚴格執行廠區出入人員數目管控制度,導致機械類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空間受阻,教學效果嚴重降低。該文提出通過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和構建線上實踐課程等措施,探索疫情下校企如何正常開展實踐教學方案,構建疫情下的機械類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關鍵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實踐教學;機械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0-0125-04
Abstract: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 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However, after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the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egan to face great challenges. With the occurrence of epidemic situation all over the country, college students cannot return to school normally and enterprises begin to strictly implement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number of personnel in and out of the factory area, resulting in the hindrance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pace of mechanical majors and the serious reduction of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ystem and build online practice courses and other measures to explore how to normally carry out practical teaching programs i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under the epidemic, and to build an innovative mode of mechanical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epidemic.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COVID-19 epidemic; practical teaching; mechanical course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向組織工程技術的無損高效細胞片脫黏收集機理及方法研究”(52205582);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立項項目“專業認證及大類培養雙重背景下的機械類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2021SJGLX273)
第一作者簡介:張國成(1991-),男,漢族,河南安陽人,工學博士,講師,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機械設計及教育教學。
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管理辦法》,旨在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應用技術人才需求在工業領域內不斷增加,其培養質量和實踐能力成為決定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多年來,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等多樣化產學研活動在企業發展、技術革新、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初步達到了資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目標[2-3]。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中具有典型應用優勢價值。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以下簡稱“新冠感染”)疫情爆發后給傳統的產教融合下的實踐教學帶來了巨大沖擊。學生無法正常返校,企業無法與往年一樣大批量接待學生,對整個實踐教學體系造成較大影響,尤其對依賴工業設備、實地實踐性較強的機械類專業的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課程影響更甚。為實現教育部《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教學目標,機械類專業應大力推進教學模式改革,激發教師教學創新潛力,大膽進行疫情期間實習實踐教學創新改革。
本文提出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充分激發企業、學校、教師三方的積極性,群策群力;打造一批線上精品實踐課程,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共建共享的資源優勢,視頻播放加線上直播使學生感受到身臨企業生產的感覺;創建一批優質虛擬仿真課程,借助虛擬仿真技術呈現在學生面前,直觀易懂,化難為易,拉近理論與實際距離。作者希望通過以上措施,可以達到提高學生線上生產實習效果,最大程度上滿足實踐課程目標。
一? 新冠感染疫情下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 校企合作雙方實際出發點不同
校企合作的出發點本來都應該是共同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應用人才,而在實施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對待校企合作的期許開始脫離最初的目標。企業重視的是在短時間內,以更小的成本,通過學校技術和人才的支持獲得額外的利潤,而學校往往看重簽署合作協議,完成培養方案既定要求。這樣一來,雙方合作的深度意愿比較低,動力不足。學校的教師人才資源沒有相對應完善的激勵政策措施,因此不可能在企業出現的技術問題上提供富有成效的實質性的幫助。同樣本地企業認為應用型大學的大學生畢業后更傾向于回戶籍所在地工作,并沒有期待從當地大學生中尋求人才作為未來人員補充,因此在提供學生實習實踐的內容上偏于走馬觀花,學生無法真正地參與到企業生產作業當中去。疫情下,很多制造型企業訂單減少,從降低生產成本的角度考慮,工廠設備利用率比正常情況低,更加無法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硬件設施。種種因素導致企業缺乏參與高等院校合作的動力和熱情,極大地制約了高校與企業的合作[4],嚴重影響了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二)? 政策不完善
目前大多數校企合作協議中并沒有強制性規定合作的具體內容,雙方的義務和責任比較籠統模糊,甚至合作期限也可以單方面終止,因此在學生實習的穩定性上難以保障[5]。很多校企合作都是由政府引導,在學校和企業互有需求的基礎上建立的,但是近幾年在實施過程中,企業因為新冠感染疫情原因,單方面解除校企之間的協議時有發生,這對學校的培養體系造成大的影響。學校難以在突發事件下快速找到可以合作的企業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而且迅速建立新的實習內容來滿足人才培養方案,達到畢業要求。另外,企業指導教師在實習指導中并沒有較完備的激勵制度,因此在指導學生方面缺乏積極性和耐心,同時缺乏授課技巧,講的內容不是很仔細,學生只能獲取到有限的知識。由于這些因素,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不完善,以致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內在動力不足。
(三)? 學生難以集中開展實習
新冠感染疫情經常是多點爆發,按照學校的返校政策,很多中高風險區的學生無法正常返回學校,因此產生了學生難以集中開展實習的局面。企業在產教融合上采取的集中時間段安排學生實習內容,往往不會為了個別學生延長實習時間或另外找時間找教師對其進行額外的實習指導,造成這些學生無法達到實踐課程目標和相對應的畢業要求。針對這種現象,部分高校采取在線播放企業生產視頻的方式來彌補,但是學生觀看視頻無法監督。線上視頻教學由于缺少真正的實踐性,加上學生注意力分散、懶散、自我約束能力差,很難取得線下實踐要達到的目的,學生也沒有真正地參與到產品的設計和加工,對實踐的理解不深刻,課程目標也很難達成,導致與企業用人標準有很大的差距。
二? 策略
(一)? 調動各方的積極性
積極性的調動需要建立在各方利益增加的基礎上,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產教融合激勵制度。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的前提是企業必須盈利。因此,在高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必須堅持校企共贏,才能保證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
企業與學校合作,希望得到的是高校師資力量的技術支持和產業升級。傳統的地方企業大多為粗放型、低端制造型企業,缺乏高素質技術人才來對其進行產業升級。企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會遇見各種問題,很多來自客戶的個性化定制產生的工藝和生產方案制定的問題。企業雖然有豐富的生產經驗,但是在新產品開發上需要最新的前沿技術支持,而高校教師的研究就是各個領域的前沿科學知識,可以在產品開發上提供技術指導。因此企業可以與學校搭建專家庫與生產問題庫之間的一座橋梁。針對每一個技術問題可以與相關研究方向的教師簽署項目合作合同,明確獎勵政策和考核標準,甚至在重大問題上學校可以長期派遣教師入駐企業。這樣既可以解決企業的生產所需,又可以培養一批“雙師雙能”型教師,對未來學生的實踐培養打好堅實的師資基礎。另外企業應對企業指導教師進行專門培訓,如何更好更高效率地把生產操作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需要有專門的績效獎勵,獎勵資金來源可以為企業和學校雙方。績效獎勵政策需要具體化,例如評定細則中應包含學生評測,吸引一個學生畢業后來企業工作給予多少獎勵等。這樣可以使企業指導教師更加耐心細致地給學生講解,盡最大努力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徒關系。
學校層面應該大力支持教師走出學校,走進企業,制定相關政策文件使學校教師可以免除后顧之憂又能積極地投身企業合作中去。首先學校在滿足理論課師資力量充足的前提下,應該免除教師在企業服務期間的課時量要求,甚至對主動進入企業的教師給予生活上的消費補助和課時費補助。其次,學校對教師在企業的服務時間、服務質量應該進行評估,若滿足“雙師雙能”型教師條件應給予獎勵。最后,對教師最為重要的職稱評定上缺乏在企業服務和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評估條件,因此學校在教師職稱評定中,有必要在此方面進行傾斜,尤其是科研成果對社會和經濟產生較大效益的教師應在職稱評審環節中高度重視。
(二)? 構建虛擬仿真課程
每逢節假日之后,由于人員的大量流動,疫情就多點爆發,學生經常無法正常返校或者回到學校后封閉在學校,甚至寢室,企業也由于當地政府和企業管理規定無法接納外來人員進行實習或者實踐課程。這種現象也催生和推動了虛擬仿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虛擬仿真(Virtual Reality)又稱虛擬現實技術或模擬技術,就是用一個虛擬的系統模仿另一個真實系統的技術,主要原理是利用計算機生成三維動態實景,對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以及參與系統控制的人的思維過程和行為進行動態性、逼真的模仿。虛擬仿真是指20世紀40年代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類試驗研究的新技術,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仿真技術逐步自成體系,成為繼數學推理、科學實驗之后人類認識自然界客觀規律的第三類基本方法,而且正在發展成為人類認識、改造和創造客觀世界的一項通用性、戰略性技術,已經大規模地應用于儀器儀表、虛擬制造、電子產品設計及仿真訓練等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虛擬仿真技術應用到課程上,學生應當可以在學校機房、宿舍和家里的電腦上獨立進行各種實踐實驗操作[6]。仿真內容應該由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研究而定,能通過仿真內容達到我們預期的課程目標,契合企業目前需要的技能,使虛擬仿真的學習真正達到既能符合專業的培養方案的畢業要求,又可以達到線下實際操作的水平成效。虛擬仿真內容確定后同樣需要開發仿真任務下發、使用步驟、線上輔導、線上打分、錯誤提示及線上監控等配套功能集成軟件。軟件平臺應實現實踐或實驗項目按照課表時間開啟、仿真任務的自動下發功能,學生可獨立自主進行各項仿真任務。考慮到教師無法在現場對學生進行指導,實驗平臺提供軟件操作步驟指南、仿真方案指南、仿真結果打分及錯誤自動提示等功能,幫助學生正確地完成實驗課程。指導教師可通過虛擬仿真平臺的監控功能或者釘釘等線上平臺,實時了解學生線上實踐活動的進展情況,并據此給予學生針對性語音通話指導。在仿真課程結束以后,虛擬仿真系統能夠記錄操作過程的所有信息,并生成評審報告、視頻錄像等供隨后的課程考核使用。
學校要對虛擬仿真課程的建設提供政策性鼓勵,應對申請虛擬仿真課程教師給予經費支持,且在教師完成課程制作、教學軟件研發后,通過學校審核驗收后,給予獎勵。
(三)? 打造線上精品實踐課程
新冠感染疫情爆發后,教育部大力支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通過大學生慕課等線上平臺,免費對大眾開放。目前,各大平臺精品理論課程內容豐富,在精品慕課的示范帶動下,目前我國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已居世界第一。然而有關企業生產實習等實踐性和專業性課程,各大教學平臺缺少比較成熟的教學資源。線上實踐課程由于特殊性,它的建設需要學校教師與企業指導教師在實踐基地完成,因此線上實踐課程應該得到學校和企業的大力支持。學校通過經費支持,企業提供場地和儀器設備,由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共同拍攝實踐視頻課。線上視頻課程學習由于環境發生了變化,因此難以如線下實踐一樣做到教師親自手動操練示范,因此視頻內容要進行重構、精簡,突出實踐重點、難點的挖掘,同時以實踐課程目標作為驅動點,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線上教學要求教師做到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純熟,教學方法清晰,以減少教學過程中的盲目性,保證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避免“知識碎片化”現象。同樣視頻課程內容設計應該征求學生意見,注意與學生的聯系和互動,提前與學習委員溝通,收集大家對課程的期望和想法。根據學生意見明確教學注意事項,盡量控制課程時長和課程的質量,以保證線上教學的效果。
視頻課程要先建設后認定,組織專家評審驗收,打造一批示范性強、具備鮮明特色、評價高的校級精品課程,進一步完善、夯實升級精品課程建設基礎,從省級精品實踐課程中擇優推薦國家級精品課程。
同時可以探索在線上主副課堂授課模式,采用線上播放視頻,視頻隨時由授課教師中斷,加入翻轉教學,通過語音或者彈幕獲取學生對視頻中有關知識點的疑問,然后通過直播的方式由企業指導教師現場解答問題。這種“異地同步-主副課堂-雙師授課”教學模式可以生動地把線上視頻、線上企業教師直播解答融合起來,可以比喻成“主分會場”授課模式,教師播放視頻作為主會場,企業教師直播作為分會場,而學校教師相當于“一人就是一座電視臺”,集導演、主持、導播身份,融線上視頻和線上直播于一體。
在保證視頻和直播內容質量的前提下,對學生實施有效的監督必不可少。教師首先應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豐富的、合適的在線學習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因為線上教學失去了往常課堂教學中隨時互動的機會,所以,教師盡量在播放視頻過程中隨機抽取學生回答問題,作為考核的一項指標,呈現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7]。除此之外線上教學平臺還提供了更為豐富、及時的學生數據,教師應充分利用平臺數據精準地監控學生自主學習以及課堂教學過程,了解知識被掌握的程度,實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態,分析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效果,調整線上教學,實現教學閉環,確保教學效果[8]。
(四)? 鼓勵學生自主開展實踐
現在很多高校為了保證實習內容可以達到課程目標和完成培養方案要求以及保障實踐課程質量和學生的人身安全,挑選了與自身專業緊密相關的企業作為實習基地,并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集中協調安排實習。但由于新冠感染疫情的影響,企業無法安排大量學生在同一時間段集中學習,而且存在因學校所在地疫情防控政策和學生戶籍所在地防控政策,導致學生無法集中安排學習,因此學校要在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在當地自主聯系企業開展實踐活動[9]。除了學生利用生源地的優勢聯系企業,學校應該發動校友力量,主動為學生在當地尋找合適的實習單位。
為了保障實習質量,學校應該出臺相應的制度政策。各學院應成立由一名院領導擔任組長的實習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自主實習管理辦法,落實自主實習指導教師。每一位學生應該由專門的校內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的實習企業和實習內容由校內指導教師進行把控,所在實習單位和實習內容應與機械類專業緊密相關,且應該能滿足相應實習課程的課程目標的達成。無法滿足課程目標的自主實習申請不予批準,嚴把質量關。學生需要每日和每周以文字形式進行總結,形成日報告和周報告及時上交給校內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應每日與學生進行視頻溝通,確定學生所在地,每日實習內容,并做到及時反饋,并與相關企業指導人員進行電話溝通,及時更改實習內容和實習方式。校內指導教師應與企業指導人員在實習考核上進行培訓,在考核表上對學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評價。
三? 結束語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新冠感染疫情下保障學生實踐課程的正常開展顯得尤為重要。各學校應克服重重困難,切實根據當前社會發展趨勢,對自身實際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改革創新,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最大程度上凸顯出現今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時調整適應性。在保障教學質量和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學校要為學生實踐課程制定更加寬松靈活的實踐課程管理辦法,激發教師和企業的教學創新能力,創建一批優秀的虛擬仿真課程和線上精品實踐課程,努力為學生提供多種實踐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管理辦法》[J].教育科學論壇,2020(9):15.
[2] 趙中華,齊慶會,岳川云,等.基于產教協同的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20,7(42):46-48.
[3] 馬洪儒,楊慷,徐銘,等.新工科背景下以工業需求為導向的機械人才培養模式轉化機制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1,8(15):57-59,63.
[4] 王曉川,蔣勁,曾洪濤.疫情下新工科實習實踐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探索——以武漢大學能源動力工程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21(5):34-37.
[5] 肖鳳翔,王珩安.權利保障:突破校企合作“壁爐現象”的企業邏輯[J].江蘇高教,2020(9):105-110.
[6] 高鵬,余建文,韓躍新,等.疫情下“虛擬仿真與線上直播”相融合的工科實習教學創新與實踐——以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為例[J].高教學刊,2021,7(15):23-26.
[7] 楊璐,江可.疫情防控期間高職院校線上教學的現狀、問題與反思[J].教育與職業,2020(13):99-103.
[8] 王俊虎.疫情防控時期高校本科線上教學工作的思考與探索[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3):17-22.
[9] 戴志彤.混合實習促動大學生就業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2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