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麗 周求寧
摘? ?要:當前,產教融合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邏輯主線,如何更好融合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落實課程思政任務,是國家賦予各高校的使命,也是各高校應積極探索的問題。通過分析當前產教融合模式下的課程思政的特點和困境,提出產教融合各主體應牢固樹立協同育人理念,共建共享思政資源庫,多措并舉建設優秀師資隊伍,發揮政府主管部門的引領作用和監督作用,緊跟信息化時代發展,探索出校企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為各高校如何在產教融合模式下提高課程思政育人成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教融合;課程思政;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2-0129-03
引言
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首次提出產教融合的概念。2017年,國務院在《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將產教融合進一步深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隨后在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綱要,積極推進產教融合育人機制,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邏輯主線,也是必然趨勢。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為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導思想,各高校對課程思政建設展開了積極的探索。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并對公共基礎、專業教育、實踐類等不同類型的課程提出了指導意見。
因此,職業院校積極探索如何在產教融合模式下將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緊貼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加深校企合作,共建課程思政體系,挖掘課程思政資源,發揮課程育智育德的功能,充分發揮雙師“主力軍”、課程“主陣地”、教學“主渠道”作用, 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產教融合模式下課程思政的特點
“課程思政”和“產教融合”在育人目標上都強調價值觀的引領和職業素養的提煉,都重視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產教融合”模式下的課程思政有別于傳統的思政教育,具有多變的思政教育環境和多元的思政教育主體等特點。
高校傳統的思政教育形式包括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師言傳身教、校園文化熏陶、校內外實踐活動等,教育環境相對穩定。但是,產教融合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是綜合的校企協同育人,不再是教育環境單一的學校教學,而是多變的社會環境。
思政教育主體是思政教育的承擔者和發動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首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產教融合模式下的思政教育主體是多元的,包括政府、學校、企業、協會等,不同國家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的交融會有不同的價值導向,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價值體系塑造,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將是不小的考驗。
二、產教融合模式下課程思政的困境
這些年,院校與企業的探索使得產教融合取得了一些成效,校企合作已有如工學交替、企業實習、訂單式培養、項目驅動、產學研結合以及現代學徒制等多種模式。但如果缺乏精神層面的教育和引導,即便灌輸再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都不能稱為成功的教育。目前產教融合模式下的課程思政發展仍面臨一些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企業參與課程思政積極性不高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職業院校從原來的行業管理歸為教育部門管理,企業不再承擔包括教育在內的非生產功能。企業需考慮自身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成本和支出,優先考慮滿足企業生產需求,而思政育人過程的隱性和長期性等特點與企業追求效率的特點相悖。企業可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引導和塑造其品行,培養的學生就業不一定留在該企業,導致企業參與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不高。
(二)教師的課程思政融入意識不強
專業課教師和企業經理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主要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較少會考慮課程思政的融入,關于“什么是思政、何時融入思政、如何融入思政、融入哪些思政”等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意識到思政教育在實踐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導致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錯失思政育人的良好契機。
(三)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夠
日常教學中,一些教師抱著完成思政任務的心態,單純為了應付考核,在沒有領會課程思政理念實質的情況下,生搬硬套與課程無關的思政內容,將課程思政變成乏味的“說教”。其次,大部分院校思政課與專業課各自獨立,教師間缺乏交流,思政教師沒有行業工作經驗,不了解行業的工作內容和企業文化,缺乏對思政內容的深入思考和對思政元素的精準挖掘,使得課程思政空洞乏味。
(四)“雙師型”師資隊伍數量不足
產教融合模式需要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兼備的“雙師型”教師,但現階段符合這一標準的教師數量較少,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具備扎實操作能力和經驗的技能人才難達到高校聘任的學歷門檻,而符合高校學歷要求的多為高學歷應屆畢業生或一直在高校任教的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其優勢在產教融合模式下必然被弱化。二是高校薪酬待遇與企業難匹配,從而難以吸引和留住學歷與技能兼備的人才。高校通常采取的聘任企業兼職教師或者派遣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等方法,但在落實課程思政上仍存在以下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很少院校要求企業兼職教師要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過程并作為考核要求。二是課程思政成效難衡量。三是高校普遍存在掛職運作機制不成熟、考核管理機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問題,教師掛職流于形式。
(五)思政教育的信息化進程慢且監管難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教育教學方式也應緊跟時代發展。然而,在思政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中仍存在信息化教學平臺滯后、信息化教學手段單一、信息化教學技術普及緩慢、教師使用信息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而且,互聯網時代信息來源渠道多、監管難,網絡上各種不良的意識形態和言論對缺乏信息管理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至于思政教育的推進也會面臨嚴峻的挑戰。
三、產教融合模式下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一)樹立雙主體育人理念
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既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徑。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應協同推進,將產教融合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企業應站在為國育人的大格局發揮其重要作用。企業需求應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將員工招聘中的思想品德要求與高校思政教育融通,為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和專業規劃提供建議,構建課程育人體系,參與教材開發,為教學設計提供資源。高校應堅持派遣專業課和思政課教師前往企業掛職,通過制訂詳細的掛職要求和計劃督促教師根據任務清單深入了解崗位工作內容,感受企業文化,了解人才需求,搜集典型案例,形成掛職報告。校企應共同評價教師的掛職表現,將掛職成效納入教師評估標準。高校應多關注區域經濟發展趨勢、行業需求、企業需求,適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動態調整,讓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全方位對接,避免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兩張皮”的現象。
(二)建設課程思政資源庫
校企共建思政資源庫能夠讓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時有優秀的素材和資源,讓思政教育更加形象、接地氣、易吸收。首先,可以從企業典型工作案例中提煉思政要素,高校教師能夠針對不同的課程特點,在授課時找到準確的思政切入點,以學生更感興趣的情景案例教學方式具象地傳遞給學生。其次,多角度、多維度挖掘思政元素。角度可以從歷史、時代、實踐三個角度,歷史包括黨史、國史、發展史,時代包括時代楷模、先進事跡、時事熱點、典型案例等,實踐包括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職業精神、勞動精神等。維度可以從傳統美德、歷史文化、國際視野、行業楷模、大國工匠方向挖掘。根據思政要素內容通過不同課堂形式傳遞,比如專業導論課程傳遞理想信念,專業主干課程灌輸道德品質、職業操守、法治精神、工匠精神,通過小組活動鍛煉團隊精神,通過優秀事跡樹立職業素養,通過操作標準灌輸嚴謹態度、勞動精神等,通過案例分析訓練實踐能力、創新意識。
(三)培育雙導師教學團隊
首先,在師資招聘上弱化學歷壁壘,注重教師能力的評估;改善師資待遇,讓人才能夠引進來留得住待得久。其次,打通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聯系,組織集體備課、課程研討等教研活動,讓思政課教師了解專業課內容,共同探討思政元素何時融入、如何融入、融入什么的問題。再次,專業課教師也應參加思政培訓、思政競賽,提高思政意識。思政課教師同樣也應參與企業掛職,了解行業工作內容和用人要求,通過實際案例挖掘思政元素,讓思政貼合實際。最后,要提升企業導師的思政意識,平衡好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的職責和任務,企業和院校秉承互培、互兼和互聘的原則對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進行師資團隊的混編,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充分發揮校內教師和企業導師的引領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躬身垂范,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企業導師在學生實習實踐過程中以身作則,給學生灌輸正確的職業觀。
(四)發揮政府引領和監管作用
政府主管部門應積極落實國家政策,發揮引領和帶頭作用,推動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主體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中相互配合,下好全員育人一盤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設立監督機構。這些機構可以是國家或地方政府、教育行政機關、行業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等第三方。中立的監督機構可以站在相對公平的角度對產教融合思政的實施情況和效果進行監督。二是完善監管機制。完善的監管機制能夠對產教融合各主體進行引導、約束和規范,明確各方應履行的義務。三是通過設立專項經費、稅收減免、提供信用支持、引進融資資源等方法強化政策對產教融合育人的推動作用,對產教融合育人成效較好的高校和企業提供支持,同時監督育人成效,避免未落實主體責任但獲得政策扶持的情況。
(五)利用好信息技術手段
企業和高校應共享培訓資源和課程資源,實現優勢互補。高校的精品課程對合作企業開放,企業員工可通過高校的在線課程夯實理論基礎。企業線上學習平臺提供的貼合實際工作的培訓課程是高校課程思政強有力的載體和抓手,如果能對合作高校開放,學生即可通過在線學習的方式直觀了解實際崗位工作內容和具體要求,磨煉職業技能,感受企業文化。
高校在育人過程中盡量選用符合當代學生特點的載體。例如,傳統課堂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為主要載體的教學,如果遇到抽象的內容,學生通過平面教材很難理解;而運用AR技術能夠讓內容學習和實際運用間自由切換,從而突破學習的維度,還給學生帶來新穎的體驗,為課程思政提供易互動和易感知的教學手段,讓課程思政方式更豐富、過程更有趣,育人效果更理想。
政府主管部門應利用技術手段對發布在網絡上的信息進行監督和監管,杜絕不良信息對學生的影響和毒害,不讓網絡成為法外之地。
四、結束語
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人才培養從來不只是一個教育主體的責任,政校企都應站在全員育人的高度,充分認識到思政的重要性,積極參與育人,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共建產教融合思政體系,為“產教融合”和“課程思政”的實施發揮積極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石偉平,郝天聰.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雙元育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5.
[2]? ?王曉洋.產教融合型企業與職業院校協同育人實踐路徑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0):82-86.
[3]? ?周桐,劉宇,伍小兵,等.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現狀、困境及創新路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2(9):228-234.
[4]? ?李艷.基于類型教育特征的高職課程思政建設思路探析[J].職業技術,2022(10):97-102.
[5]? ?梅魯海.“課程思政”+“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主體的交互共生和價值耦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9):5.
[6]? ?賀穎.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多元育人機制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30):32-35.
[7]? ?黃曉珩,馮達偉.粵港澳大灣區產教融合模式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的困境與路徑探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21(15):2.
[8]? ?付麗麗,周文山.產教融合背景下對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中澳·萬豪酒店管理學院為例[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8):3.
[9]? ?陳志華.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交際,2019(23):2.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