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維護“教育公平”和“社會穩定”,上海、南京、廣州等許多城市陸續采用“搖號”隨機選拔的方式取代考核選拔,教育部免試就近入學和“公民同招”的義務教育招生政策全面落實。新政策引起社會不同反應,有贊成者,也有反對者,出現“公平教育觀”和“精英教育觀”兩派群體之爭,且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搖號招生僅體現了招生方法、入學機會的公平,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應體現在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公平,這樣不僅有利于優秀學生快速成長,而且有利于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關鍵詞: 教育公平;招生;搖號;拔尖創新人才
一、前言:變“搖號招生”為“擇優招生”
我國是教育大國,小學教育階段普及率已高達99.96%。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中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1.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在學總規模達4430萬人,居世界第一。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91億人,專任教師1844.37萬人。此外,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0.72萬所。義務教育階段招生3488.02萬人,在校生1.58億人,專任教師1057.19萬人。從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和數量上來說,堪稱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國。
我國非教育強國。教育強國必須有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的世界知名的頂尖學校,必須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世界知名的大師,必須自主培養出世界知名的拔尖創新人才、領軍人才、頂尖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涌現出一批“雙一流”大學和學科,教育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世界大學排名榜中,大陸地區僅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進入前100名,在整體水平上離教育強國仍有較大差距。2019年,教育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新一輪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基于對基礎學科建設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迫切性的深刻認識,近年來,教育部和相關高校不斷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做了一系列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拔尖計劃”)持續推進,在77所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288個培養基地。人才的成長,其從小到大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的。做好人才的早期選拔和培養,必須在義務教育階段有一批重點學校、優質學校承擔起培養“超常”學生、優質學生、尖子學生的任務。到了高中階段、大學階段,再對這些優秀學生進行跟蹤培養、鏈接培養,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涌現出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然而,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觀念支配下,有些人打著“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旗號,主張“平均主義”“均衡主義”教育,要求一批優質學校“搖號”招生,不得自主選拔學生,這實際上是扼殺了拔尖人才的早期選拔、早期培養。長此以往,我國何以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教育強國的根本標準是能否培養、造就“自主自立”的拔尖創新人才和領軍人才。為什么世界上的頂尖人才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絕大多數出自美歐國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這些發達國家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為“天才”和“資優生”提供了教育通道。比如在美國,對天才兒童的教育被稱為天才或資優生教育(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GATE Program)。美國是世界上天才教育最普及、從教和研究人員力量最大的國家,美國各州的課標法規有諸多不同,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因材施教,突出英才。而我國這些“超常”學生、有潛質的天才學生未能通過選拔而接受更優質、更匹配的教育,被拒絕于優質學校大門之外,實為不可取之措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要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意味著我國人才培養進入了新階段、高層次。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農業經濟時代,主要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勞動者”,以適應農業經濟對人才的需求;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工業經濟時代,主要培養“有專業知識、專門技能” 的人才,以適應工業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現在我國已處于知識經濟時代,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必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我欣喜地看到教育部在最近召開的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在高等教育階段“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戰略,遺憾的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義務教育階段,沒有提及培養拔尖人才、實施“超常”教育、英才教育的問題。因此,筆者呼吁教育主管部門多聽聽各方面的建議。
本文剖析了“搖號招生”的由來、“搖號招生”的悖論及弊端,剖析了“教育公平”的本質,提出了改進的建議。希望盡快結束這種有悖于教育規律、有悖于人才成長規律、有悖于國家人才發展戰略的所謂的“教育公平”。
二、搖號招生的由來
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國家和地區,教育是人們最關注、最期待的頭等大事。人們不僅要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而且要追求好的教育、滿意的教育,要進好的學校、滿意的學校。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教育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起,黨的十二大就把教育列為三大戰略重點之一;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十九大,都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有力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九年義務教育確保了每位適齡兒童都有了讀書的機會,但地域差異、經濟狀況差異導致了學校辦學條件的差異。在黨中央、國務院強有力的領導下,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都采取了積極措施,實施義務教育均衡化,防止教育的貧富差異。如上海,義務教育一體化建設項目全面完成。在內涵發展方面,通過緊密型學區集團創建、公辦初中強校工程、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在區域學區及集團學校間加大教師流動等措施,學校辦學質量普遍提高。這體現了政府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化方面的決心。然而,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滿意教育的期望非常高,目前的教育發展仍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就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提高了,再加之中國家長普遍有“望子成龍”的情結,人們的期望值也提高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時期后,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單位和個人有了自主選擇權,工資待遇由各單位自主確定。許多地方和單位明確規定,只收211、985高校的學生。211、985高校的畢業生可以落戶,有編制,可以享受高工資、高待遇。在如此現實的政策導向與利益驅動下,家長、學生拼命向名校、優質學校聚攏,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由于公辦學校的優質資源有限,滿足不了廣大家長及學生的需求,于是民辦學校應運而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大中城市涌現出一批優質的民辦小學、民辦初中,經過辦學者、教師們的艱苦努力,以及家長們不惜付出高額學費的支持,民辦優質學校發展很快。同時,這些學校往往擇優錄取,選拔生源,聚集了一批有天資、肯努力的學生,“好生源成就好學校,好學校助力好生源”。
近幾年來,不少城市乃至全國每年召開的人大、政協會議上,都頻頻出現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要“維護教育公平,不能讓優質資源被少數人占有”的呼聲。于是,不少人建議“實行搖號”,認為“這是最公平的辦法”。于是,廣州、鄭州、杭州、南京等地采納了民意,實施搖號招生制度,認為“搖號是教育部門為了平衡學校之間的生源而采取的一種方法,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公平的”。有些城市采取電視直播的方式,公證處、公證員親臨現場監督電腦隨機派位方式招生。在“搖號是最公平的”呼聲下,我國教育部于2020年發文規定,2020年全國小升初(優質學校)將全部搖號,于是包括上海在內的許多省市都實行了搖號政策(包括民辦優質小學和初中)。
三、揺號招生引發的爭論
——公平教育觀和精英教育觀
搖號真的公平嗎?筆者走訪了一些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學生及社會有關人士,有積極支持者,有強烈反對者,有非常開心者,有十分擔心者,各持己見,各有道理。被采訪者大致可以分為兩派觀點,一派是“公平教育觀”,一派是“精英教育觀”。
1.公平教育觀
持“公平教育觀”的人認為,必須把教育公平放在第一位。由于優質教育資源有限,滿足不了多數人的需求,因而對于誰能進優質學校,只有搖號是最公平的。他們列舉了許多優點,如搖號可以杜絕開后門等不正之風,可將優質教育資源在沒有人為因素的干擾下分配給幸運學生。搖號可抑制民辦學校“掐尖”,減少了家住公辦學校附近的好生源的流失;不少好學生進入附近學校,對公辦學校的發展有利。公辦學校可以吸收很多好生源,不會出現好生源都集中到少數民辦學校的現象,可以縮小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的差距,平衡教育資源,防止“好校越來越好,差校越來越差”的現象出現。就近入學還可防止教育提前化、超齡化,有助于教育減負。實行搖號招生制度,反響最大的是廣大學生家長,最贊成的是家長,最反對的也是家長,因為家長是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公平教育觀”和“精英教育觀”在家長群中都有,較多的家長持“公平教育觀”。有些人認為,實行搖號后小學生壓力減小了,家長和學校不會逼孩子了,可以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給他們自由發展的時間了。家長和孩子可以放慢腳步,允許試錯,“佛系”成長,靜待花開。不少家長說,作為普通人,我們對民辦搖號、公民同招持支持態度。這些舉措一方面,可以縮小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的差距,平衡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長的焦躁情緒。
2.精英教育觀
持“精英教育觀”的人認為,教育是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我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有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種人才必須從小進行專門培養。搖號可能將智力超常、有培養前途的學生排斥在優質學校之外,有礙于精英人才的培養和成才。搖號不能滿足各層次家長和學生對于教育的需求,個性化教育難以落實。參差不齊的學生放在一起,必將給學校教育帶來困難,對各層次學生成長都不利,尤其干擾了拔尖人才的早期培養。優質學校和優秀學生是長期艱苦努力的結果,搖號使“好的學校招收不到好的學生,好的學生進不了好的學校”,這是不公平的。
目前持有“教育公平觀”的人居多,影響力較大,直接左右了政府主管部門的決策,對優質學校仍采取搖號入學的辦法,還冠之為“這就是教育公平”。筆者不敢茍同。何謂公平?何謂“教育公平?”搖號招生折射出的“教育公平觀”真的是公平嗎?這些問題值得深入、理性地思考和探索。
四、教育公平的本質是什么
我們的教育應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決維護教育公平。但如何正確理解教育公平?是否把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隨機地分配給任何一個人就叫教育公平?
公平是指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公平是指同一群體在同一事情(分配)上是否一視同仁,比例是否相等。公平又稱社會比較理論,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于1967年提出,主要是指工資報酬分配的公平性。一個人的收支比例與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這就是公平,公平能使其心情舒暢、努力工作。反之,如果不相等,就會產生不公平感,內心不滿,工作積極性不高。因此,公平與否直接關系到人的情緒、工作積極性。該理論側重于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對職工產生的影響。
小升初搖號,指向于優質教育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并非指公平分配,而是指用什么方式進行分配。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有三種方式:一是通過考試分配,二是考生就近入學,三是搖號。第一種方式,將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給了優質學生,考核不合格者不能進,但可能會出現“開后門”等不正之風;第二種方式,將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給學校附近的學生,無論好學生、差學生都能進,但會出現“學區房暴漲”的風險;第三種是搖號,這是同一群體(考生)處理同一件事(升學)的方法公平。通過搖號的方法使搖號成功者獲得優質資源,但不意味著優質資源被公平分配了,因為方法公平不等于資源分配的公平。同一單位職工的工資報酬如何公平分配,不可能通過搖號來確定,而是根據優秀程度和貢獻大小來確定。同樣,優質教育資源如何分配才是公平,也取決于優秀者能否獲得優質資源,或者說不同的人獲得適宜的資源,同一層次上獲得與之相合適的資源便是公平。
五、搖號招生的教育悖論
用搖號招生會導致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有悖于教育的本質,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有悖于分類管理的規律。
1.有悖于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促進人的發展。人猶如種子,培育人猶如培育種子。世上有各種各樣的種子,培育的環境和方式也是各種各樣的,必須為不同的種子提供不同的環境和方式。世上同樣有各種各樣的人,必須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方式。對智力超常、能力超強的學生,對毅力堅強、求知欲強的學生,應該通過選拔聚集在一起,放在適合他們成長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如果通過搖號,而不是通過給他們公平考試進入優質學校的機會,是不利于他們的成才培養的。相反,如果把智商平平、學習毅力不強的學生搖到優質學校,由于不適合、跟不上,也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有鑒于此,搖號違背了教育的本質。
2.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
教育的根本規律是因材施教,應對不同的人施予不同的教育。人是有差異的,把智商、學習努力程度差異大的學生放在一起培養,不利于因材施教。對有天資、肯努力、家庭重視教育的學生,通過選拔進入適合他們的民辦學校,允許他們接受起點高、難度大、進度快的教育,可加速其成長。如果把他們放在普通學校則會感到“吃不飽、吃不好”,反而影響他們的快速成長。相反,如果把智商一般的學生放在優質學校,則會感到“吃不了、受不了”,甚至喪失學習的信心,同樣也影響他們的成長。每位學生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的影響不同,在知識儲備、能力素養等方面都不同,必須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施予不同的教育。搖號是把不同的學生聚集到同一所學校,放在同一模型里鑄造,違背了因材施教的規律。
3.有悖于教育分類管理的原則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自然界和社會的基本規律。教育是很復雜的社會活動,教育是面對活生生的人,而人是千差萬別的,人的智商、情商是不同的,人的思維力、創造力是不同的,人的興趣愛好、價值追求也是不同的,必須分類管理,這樣才能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實行科學管理、分類管理,即按人的共性、個性特點,在共性教育的基礎上實施個性教育、分類教育。少年兒童中有1%—3%左右的超常學生,這些學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果通過選拔讓他們進入優質學校,應該采取有別于普通學校的超常的管理方式,包括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年限等方面都應有所區別。如果不加區別地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將有礙于他們潛能成長。搖號招生導致部分超常學生和普通學生發生錯位,都不能進入合適自己的學校,這違背了分類管理的原則。
六、搖號招生的實際效果
升學搖號制表面上看來是公平的,實際效果如何呢?辯證唯物論告訴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要看它的實質,看它的結果。搖號從表面上來看是公平的,平息了一些人的不滿情緒,但從深層次上看是不公平的,其結果不利于優質學校的發展,不利于拔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1.不利于調動優質學校的辦學積極性
這些口碑和成績俱佳的優質學校是在長期建設中發展起來的,投入了大量財力、精力、人力,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培養超常學生、優秀學生的經驗。如果說公辦優質學校是由納稅人的錢建造的,屬于公共產品,納稅人的子女都享有同等入學的權利,因而只能實行“搖號招生”。然而,民辦優質學校是由民間集資建造,非納稅人出資,應擁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權,允許他們通過選拔招收“超常”學生、優質學生是無可厚非的。這既滿足了辦學者和優質學生及其家長的需求,又有利于國家培養早期拔尖人才。
把民間投資舉辦的民辦學校與政府投入的公辦學校同樣對待,是不公平的。不僅對優質民辦學校和優質學生不公平,而且嚴重影響和阻礙了國家對拔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表面上看來,一般學生通過搖號進入民辦優質學校,體現了教育公平,實際上這些學生入學后多數不適應這里的教學環境,并導致優質學校無法施展培養超常學生、英才學生的優勢,多年來積累的辦學經驗、良好校風將黯然消失,學校辦學積極性嚴重受挫。
2.不利于調動優質學校教師的積極性
優質學校擁有一批優質教師,是多年來培養成長起來的。這些教師不僅專業水平高、能力強、責任感、事業心強,而且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積累了一套培養超常學生的方式方法。他們擅長培養優質學生,適合對超常學生、優秀學生開展教學教研工作。搖號后,學校招進了許多智力一般、學習一般又不太勤奮的學生,讓這些教師的專長和經驗都無用武之地。他們的高深學問、培養優秀學生的方法發揮不了作用。人的知識結構、專特長、適應能力是有局限性的、有區別的。有些教師適合培養優秀學生,有些教師適合應對“問題學生”,如果錯位了,則發揮不出各自的優勢。用搖號招生的辦法,把學習基礎和態度差異很大的學生硬性組合在一起,不利于發揮教師的特長,不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有些教師說,實行搖號之后,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失去了激發激勵學生的抓手:一方面,以往升學的方式和目標可以調動一部分學生努力奮斗;另一方面,通過考核競爭擇校的過程也被學生視作一次歷練和成長。
3.不利于調動優質學生家長的積極性
反對搖號的大多是優質學生的家長,他們含辛茹苦地培養孩子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做好選拔制升學充分準備。通過考試,讓孩子進入優質學校,是他們的最大心愿和追求目標。實行搖號入學后,給這些家庭的打擊很大,他們認為搖號是對天賦異稟、勤奮學習的孩子及其家長的不公。
據調查,搖上或搖不上的家長對搖號招生都存在焦慮感。搖上的家長焦慮孩子進了優質學校后跟不上學習進度怎么辦,搖不上號的家長擔心孩子被隨機統籌怎么辦,有些優生家長抱怨,升學不看學習成績和學生素質,全憑搖號碰運氣,孩子憑努力也進不了理想的學校,學習好不如運氣好。
4.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施行搖號制度后,一些優秀學生失去了奮斗的目標,會產生懈怠和迷茫。他們原來給自己樹立了一個目標,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一個好的學校,而現在進入什么樣的學校,是靠隨機搖號來決定,似乎自己已不是命運的主人,失去了前進動力。一些優秀學生從小努力學習,家長付出了很多的時間、精力、財力,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成超常學生、優秀學生,但搖號之后卻沒有進入與之能力匹配的優質學校;而平時不努力學習、素質差的學生,搖號后反而進了優質學校,挫傷了優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努力學習無用論”。由此可見,通過搖號入學而不是通過考核和競爭入學,無論對優秀生還是差生,都不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5.不利于國家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培養拔尖人才是我國發展高新科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當務之急。我國已成功地實現了第一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現在正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最緊缺的就是拔尖創新人才。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的最大差距是核心科技領域的差距,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要建設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1 人才競爭已成為綜合國力的核心,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流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力爭實現前瞻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1 我國要造就“創新人才”“領軍人才”,必須從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抓起,及早發現,及早培養,著力實施超常教育、英才教育。“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拔尖人才”,已成為社會十分關注和熱議的話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并非一蹴而就的,如果拔尖人才的培養僅僅依靠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那將為時已晚。拔尖人才需要長期的、艱苦的培養過程,必須于早期發現,早期培育。
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拔尖創新人才,是不可能強盛的。因此,鄧小平于1978年提出“辦好重點學校”,1984年提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隨即開始招收少年大學生,一些大中城市也逐步辦起了培養超常兒童的班級和民辦小學、初中,開展了英才教育。近十多年來,推動了一批優質學校脫穎而出,但搖號政策下來后,嚴重挫傷了他們的辦學積極性,阻礙了超常兒童發展。
七、結語和對策
綜上所述,搖號升學制得到“公平教育觀”人群的擁護,但遭到“精英教育觀”人群的批評。我們必須站在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高度,必須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為我國的科技創新、國家的繁榮富強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流人才”“創新人才”,應大膽地允許優質學校通過考核選拔招收優質學生,讓優質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去報考優質學校,而不能用表面上的“公平”“穩定”扼殺對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選拔和培養。
我們講的優秀學生,是指1%—3%的“超常”孩子,正是由于他們有一定天賦,以及家長的殫精竭慮、本人的刻苦努力,方成為“超常”孩子,這是未來國家的棟梁。家長渴望把孩子送到優質學校,是合情合理的,利己利民的。真正有實力的優秀生,賦予他們通過努力考取心儀學校的機會,是讓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滿意的教育、優質的教育,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社會前進的動力。各級政府應通過抓發展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這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政策,科學管理。
建議每個大中城市應該多辦一些優質學校,政府資金不足,可以鼓勵民間投資,凡要求進優質學校的,一律采取考核選拔制。如果以擔心出現“開后門”現象為由而放棄考核選拔、實行搖號招生,是“因噎廢食”,是不作為。應該相信,隨著反腐防腐斗爭的成效、黨風政風的好轉,教育質量全面提高以及加強監管監控,制定嚴格的招生制度、入學條件、管理辦法,是可以杜絕招生中的不正之風的。總之,應該讓所有優質學校放開招生,實行考核選拔制,確保優質學校招收優質學生,優質學生進入優質學校。如果說,有人擔心采取選拔機制招生會加重學生學業負擔,導致學生為了追求考試結果拼命報班、超前學習,從而加重家庭負擔的話,那么,完全可以通過對優質學校選拔學生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約束和管理,入學考試不能偏重“背誦記憶”以及“超前學習”,而是偏重挑選“天賦異稟”以及“有端正學習態度(內驅力)”的學生。更重要的是,“發展才是硬道理”,政府應加大對公辦學校的投入和管理,扶持更多的公辦學校成為人民滿意的優質學校。公辦學校也可設“英才班”“特色班”,讓“超常”孩子有更多更廣的選擇余地,如此便可緩解民辦優質學校的壓力,并且給到家庭更多的教育選擇機會。
教育問題的背后其實也是全社會的問題。促進教育公平、減輕家庭教育負擔,是整個社會任重道遠卻又必須努力推進的目標。我們的輿論和媒體應該更多宣揚上“名校”不是人生發展的唯一道路,人才的培養是可以百花齊放的。好的教育是幫助學生找到和發揮他們的特長,“搖號”不是減輕家長焦慮的正確方法,而讓每位學生有進入適合自己學校的選擇權,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緩解家長焦慮的方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該想辦法扭轉就業“名校標簽化”的現象,從國企做起,招人不和“985”“211”捆綁。推行更科學化的學校排名,嘗試用“專業排名”“就業好評率”來代替“雙一流”的高校評價體系,讓每所高校(包括中小學)既有標準化的要求確保教學質量,又可以百花齊放地發展自己的特色。家長的焦慮也來自中考、高考,以上海中考為例,中考是每個初中生家庭的“一場硬戰”,這是一場公平的“戰役”,題目難度一致,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可這又不是一場“公平”的“戰役”,心智水平不一樣、學科特長不一樣的學生面對難度一致的考卷,1分也不能差,一科的弱項就意味著可能和心儀的學校失之交臂,1分的差距就可能落在幾千人之后。而這場學生15歲時的考試,幾乎決定了學生未來的人生走向(選擇職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如何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體系,讓學生可以“揚長避短”,比如讓數學不好但是很有文科潛質的學生也有機會在學業上繼續走下去,揚長容短,發展自己的優勢,這是我們未來需要繼續堅持不懈探索的方向。只有評價體系更加全面科學了,不同特長的學生才可以找到合適的出口,人才發展渠道多元暢通了,家長自然就不焦慮了。這一切教育的問題,都不是靠“搖號”可以解決的。搖號治標不治本,我們一定可以找到比“搖號入學”更公平的升學方式。
An Analysis of the“Educational Equity View”
Reflected by a School Lottery System
YANG Deguang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In order to maintain“educational equity”and“social stability”, many cities like Shanghai, Nanjing and Guangzhou have gradually adopted the method of“random selection by lottery”instead of examination and selection, and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enrollment policies? of local admission and “admission by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same time periods”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ve been fully implemented. These new policies have caused different reactions in society, including those for and those against them, and there was a dispute of view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fair education”and“elite education”. A school lottery system only reflects the fairness in enrollment methods and opportunities. Thus that is not the real fairness in education which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high-quality students should be admitted to high-quality schools through examination and competitive selection, which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outstanding students,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ountry. A school lottery system runs counter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patterns and educational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the national t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is not only unconducive to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high-quality schools and their teachers, and that of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but also to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by the state.
Key words: education fairness,school admission,a school lottery,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作者簡介:楊德廣,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
1?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5月5日。
1? 習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召開座談會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