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專創融合”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深化,是人才培養改革過程中的重要舉措。鑒于當前高職院校“專創融合”教學僅僅是專業課和創業課的簡單疊加,存在重形式輕實質等問題,文章就“專創融合”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分析,以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為指導,從低階向高階學習層層遞進,側重以學生為主體,同時打造“沉浸式學習”的真實場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將思政培育融入專創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其思想品德修養,以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
關鍵詞:高職專創融合教學;教學設計;雙創教育
教育部于2019年4月提出:到2035年,“一批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領職業教育實現現代化”的總體目標[1]。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對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2],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創新型人才是教育最核心、最本質的任務。鑒于此本文梳理了“專創融合”的理論研究,并探析課程教學的創新與設計。
一、專創融合的理論發展與研究
大學生是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是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深耕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科學技術進步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一下,各國經濟增長方式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化,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還是依賴于人才的培養和創新。隨著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生預期高、就業難的問題加劇,越來越凸顯出“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社會經濟發展態勢下,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創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已成為高校改革與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指出: 創新創業教育要適應我國新的經濟形勢和國家戰略發展,要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課程體系,自此“專創融合”一詞開始走進大眾視野。
以此同時,國內關于“專業創業”相關的論文增長迅速,搜索知網得知,此類論文從2014年的370多篇增長到2017年的1300多篇,2017年到2021年文章數量每年均在1000篇以上,說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這個領域。從現有統計數據來看,陳強(2019)提出“專業 + 創業”融合式教育并不是簡單地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兩者相加,而是基于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將創新創業教育嵌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實現耦合關聯。[3]盛曉娟,李立威(2019)構建了“六階段+四維度”的專創融合課程體系,實現專業與雙創知識的交叉融合,解決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教學分離的問題[4]。
“專創融合”是對“雙創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要從“兩張皮”向相互融通轉變,專業教育不能只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需要培養學生探索新知的勇氣和毅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反過來創新創業教育如果脫離了專業知識的積淀,那就是空中樓閣。專業和創新創業的融合并不是專業和創業課程的簡單疊加,這兩者都要服務于學科人才的培養,這是專創融合的基本共識。明確學生學習動機,走出課程、走進社會,以專業知識為基礎,注重學科的交叉相融,同時將學生探索新知、培養創新思維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綜上所述,為國家輸出高質量創新型人才是現代化教育的核心任務,也是高校間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重要體現。故“專創融合”就是破除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兩張皮、各自孤立發展境況的重要措施[5]。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點,也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所以專業教學與雙創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才是促進職業教育培養高質量、深層次、多方位人才的重要舉措。
二、專創融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并行發展
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專創融合”就是將專業教學與創業教育的內容簡單疊加,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專創融合”實際上是將專業教育、專業技能學習和創業教育、創新思維結合在一起,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專業和創業教育都不能孤立發展,兩者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服務于人才的培養。很多高職院校開設了諸如創新創業基礎和職業指導類的必修課,其著眼點還是教授學生創業技巧,但是創業教育不是創業培訓的速成班。創業不一定是自己開辦公司,作為學生而言無論是畢業后自己創辦公司還是成為一名雇員,重要的是具備創新精神。專業與創新創業的相融合應該貫穿于人才培養和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教師去引導和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以扎實的專業學習作為基礎鋪墊。
專業課里面應該融入創新創業實踐,例如《模具數控加工》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企業定制化螺紋標準零件的實踐任務,學生動手實踐,最后企業采購學生加工的螺紋零件。學生學習專業的基礎知識后動手完成產品加工,并獲得企業認可,這是專業與創業融合的典型實例。作為有一定稟賦的學生且自愿選擇創業,那針對這部分同學,教師可以做好輔導工作;對畢業后選擇求職的同學,教師則側重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所以說專創融合并不限于讓學生去開公司、辦企業,而是一種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意識的教育,提升其綜合素質。
(二)專創師資隊伍建設薄弱
專創融合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較強的實踐性,若采取傳統的理論教學很難達到育人目標,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個體化需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掌握系統性的專業知識,還需具備相關的雙創經驗,以專業教學為基礎,將創新創業的思維逐漸融入教學中,發揮專創融合的協同育人作用。
部分院校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一般由通識基礎課和就業指導老師構成,同樣缺少企業運營經驗,而且其中一部分為兼職行政教師,精力和時間上相對不足。[6]創新創業師資可以聘請企業人員作為校外導師進行授課,從而解決缺乏創業經驗的問題。此外,專業課教師更注重知識的傳授,如果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每門專業課程之中,勢必增加專業課教師的工作量,使老師產生抵觸心理,所以解決專創師資隊伍缺口是當前高職院校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專創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最核心的內容,所以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應該在課程設計上進行深度融合,將創業知識納入尋找商機和企業創新的知識體系中,與專業教學有效銜接,并突出創新意識的培養。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雖然已經開始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但是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并未作到有效銜接。
創業課程往往脫離專業課成為大一學生的通識課,諸如開設“創新創業教育、中小企業法律”等課程,與專業課程銜接不緊密。教學形式也比較單一,多為理論化授課,缺少創新創業的實踐教學,知識更新相對滯后。部分高職院校將雙創重點放在創新創業大賽上,將雙創比賽作為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但過于注重成績和比賽結果。參加比賽的也只是經過選拔后的極少數學生,這種創業比賽雖然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但是輻射面不夠廣,也沒有設置相應的學分替換,未體現學生參與過程的重要性,忽略了對學生的個人興趣、創新意識、發散思維的培育。
三、課堂教學視角下“專創融合”的教學設計
(一)“專創融合”的課堂教學改革依據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標分類系統理論,1956年布魯姆將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2001年后人將這一教學目標修訂為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 應用(apply)、分析(analyze)、評價(evaluate)、創造(create)。[7]高階學習是以低階學習為基礎,從低階向高階層層遞進發展。“專創融合”的課程主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通過前期知識的習得,完成低階目標的記憶和理解后,能夠掌握實際應用專業技能,即達成應用和分析的目標后向高階目標邁進,能夠內化所學知識后主動地去探索和創造新內容。所以“創新創業”作為專創教學的最高階目標,是經過了前期一系列初級目標達成的鋪墊后,內化為創新意識,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內驅力。
(二)以學生為中心,優化課程教學
課程教學主要分為“教”與“學”兩個部分,專創融合的課程設計重點偏向“學”,學生才是主角。教師作為穿針引線的引導角色,根據崗位的需求與課程內容的匹配性,設計模塊的認知、技能和素質目標。首先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將布魯姆的低階學習目標諸如記憶、理解的知識梳理出來,通過智慧職教、中國大學慕課等教學平臺發布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而對于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階目標,可以開展任務驅動法、案例討論法、項目探究法等教學方法。以任務驅動法為例,老師布置課堂任務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作業中,學生將整體任務分解成多個子項目,同時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進行子項目重組,完成作業。例如旅游專業的老師布置旅游景點導游詞撰寫的任務,學生根據導游詞的組成部分:點題、引言、概述、分述和結尾,綜合運用分段講解法、突出重點法、觸景生情法、虛實結合法來創新導游詞,寫出一篇別出心裁、引人入勝的優秀導游詞。在完成導游詞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更好地掌握導游專業知識,激發學習熱情,還能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增強學習的內驅力。
在優化課程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個子任務,不僅加深了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認識到學習中的不足,還能提高課堂參與度,在不斷完成高階目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提高創新意識。同時教師可充分依托第二課堂開展“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充分展現自己創新意識和才華,為未來的創業夢想打開一扇美麗的天窗。在“教”的基礎上“賽”,在“賽”的基礎上“創”,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以課程項目和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參與比賽,即使參賽項目被淘汰,但是備賽的過程中學生收獲良多,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習得過程的重要性,而不是將競賽成績作為唯一標準。
優化課程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導,轉變“教”與“學”的傳統互動關系,變教師灌輸知識為學生主動獲取新知,構建師生共同學習機制,重塑教學形態。在日常教學中要設立完善的考評和激勵機制,特別設置彈性學分,對于積極創業的學生給予學分置換、政策激勵和資金幫扶。
(三)打造“沉浸式學習”場景,激發活力氛圍
人的認知和學習發生在實時的、具體的環境中,認知會受到物理環境、心理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沉浸式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境體驗,突破了傳統教學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教師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主動學習新知、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重構知識和提升歸納總結的能力,這個過程也是按照布魯姆認知教學目標理論從低階到高階逐層遞進來實現的。同時學生在真實的物理場景中通過交流互動得到啟發,這又是教學相長的過程。
真實的交互式場景有助于激發學習氛圍,提高“專創融合”的教學質量。將教室變成真實的物理環境場景,例如星級酒店、旅游景區、工廠、車間、餐飲連鎖店等,真實的社會環境與人際交流互動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創新意識:一是真實的人際互動能提高學生的溝通與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情商與待人接物意識;二是真實的工作實操能提供給學生充足的信息資源和鍛煉動手能力的機會,在真實的物理環境中學生能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專業能力;三是學生能夠扎扎實實地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獲得直觀的反饋結果,其激勵作用也是正向的。
以旅游專業為例,授課地點直接選在旅游景區,以真實的場景進行實景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鍛煉學生的導游講解和臨場表現能力,并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提升知識的運用能力。此外,還可以借助沉浸式VR一體機,使教學內容突破時間、空間和經費的限制,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工作崗位的體驗者和參與者,同時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高階評價和創造思維能力。此外,整合校內外資源,配套開展創新創業成果學分轉換、彈性課時學分認定等制度,逐步形成專業、雙創共享的創客空間,對學生進行專創教育,內化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四)思政融入專創課程
思政教育是引領大學生思想的導航儀,是幫助學生堅定信念、培養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專業教育是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提升專業技能的必經之路;創新創業教育是發展的源動力,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探索新型就業模式的重要途徑。
思政教育與專創教育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知識疊加,應在教育方法上創新融通,將思政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專創教育的全過程,將工匠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融入日常授課中,增加專業課中的德育內容,幫助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創新的可能性,同時提升學生的抗壓能力和受挫力。
結 語
本文闡述了在“專創融合”的背景下,專業與雙創融合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課堂教學視角下“專創融合”如何進行教學設計。以布魯姆的教育目標系統理論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從低階的學生自主學習目標逐漸提升到分析、評價等高階學習目標,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教學。同時打造真實的場景營造學習氛圍,內化專創教育,教學設計上融入思政內容,培育出新時代德才兼備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鎏,邱天語.“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水平提升策略探究[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22,40(04):53-55.
[2] 游明倫.職業學科發展反思與理論建構[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09):43-48.
[3] 陳強.“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及推進策略: 以新商科專業群為視角[J].中國高校科技,2019(11):73-76.
[4] 盛曉娟,李立威.“專創、產教”雙融合視角下的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09):206-210.
[5] 朱曉紅,董理.“專創融合”理論研究綜述[J].漯河職業技術學報,2021,20(03):43-46.
[6] 徐美燕.高職院校“產教、專創”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2,685(Z1):75-77.
[7] 宮珂,孔倩.“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專創融合”教學改革探索——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1,149(06):23-25.
[8] 楊燕.課堂教學視角下“專創融合”教學設計研究[J].職教論壇,2021,37(12):52-59.
收稿日期:2022-12-30
基金項目:2021年武漢市教育局市屬高校教研課題“專創融合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2021105)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玉娟(1987- ),女,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鄉村旅游、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