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應當是“先學后教”的課堂,學生要在課堂中自主先學、主動探究、自我建構。文章闡述了新課標背景下的“先學后教”數學課堂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 先學后教;新課標;核心素養
數學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1]這里明確了課堂中教和學的關系,定位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應當是“先學后教”的課堂,學生要在課堂中自主先學、主動探究、自我建構。筆者結合數學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開展“先學后教”的課堂,踐行新課程標準,提高數學教學實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厘清學與教的關系
課堂教學是一種集體授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有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有學生的學習活動。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先學后教”理念與其有著密切關系,教師的教應當建立在學生自主先學的基礎上,使他們有了思考和困惑后再組織教學,這樣有助于教師的教,可以做到“以學定教”,教學也會更具實效性。
厘清學與教的關系,是開展“先學后教”課堂的前提。“先學后教”揭示的是“學”的活動與“教”的活動的一種順序關系,“學”在前,“教”在后。為什么是“先學后教”,而不是“先教后學”,或者是“邊教邊學”呢?學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先學讓學生的后學有了目的性和針對性,學生的先學讓教師教的方向更加明確,使教更能把握住重點,以提高教的針對性與目的性。“先學后教”立足學生的學,而不是立足教師的教,以學為主,以教為輔,教為學服務。
“先學后教”體現了生本教學理念,立足學生主體,堅持以學為先。當然,在“先學后教”的課堂中,雖然學生要自主先學,但學和教也不是完全分割的:學生的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而不是完全孤立的學;教師的教圍繞著學生的學而展開,是與學生的學相輔相成的。可以說是學中有教,教中有學,學與教是相互融合、互為一體的。
二、開展學的課堂
“先學后教”的課堂應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自學潛能,讓他們立在課堂中央,開展自主先學。“先學后教”的課堂是學的課堂,學生可以通過多樣的方式展開學習,比如猜想探學、獨立預學、合作研學、實踐助學、反思悟學。
1. 猜想探學
盧梭說過:“現實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無涯際的。”猜想是估計與想象,是結合已有經驗做出的推測,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探究方法。數學猜想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有依據的想象,是從數學的角度進行合理思考。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猜想的機會,放飛學生的想象;要引導學生對事物的屬性與可能的結果進行猜想,通過猜想的方式去探究學習。
數學知識一般都是由猜想開始,到被證實結束,猜想能促進思維的靈動,猜想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發散性。猜想是學生探學的起點,猜想能激活學生能動的思維。例如教學“怎樣滾得遠”一課時,筆者在情境中揭曉探究主題后,引導學生先猜想:“斜坡與地面的角度為多少時,物體滾得最遠?”猜想,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拉開了探究的序幕。猜想后,筆者組織學生分組實驗,親自動手驗證猜想。
2. 獨立預學
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現在有一些學生在學習中喜歡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主見;有的學生甚至不愿動一點腦筋,專門等待別人的答案,或者直接抄襲他人的思考成果,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相當欠缺。
自主先學以獨立預學為主,是學生個體獨自展開預學活動,獨立預學即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預學是一種預熱型自學,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場景,自行獲取信息,嘗試自主探究學習,為集體研學做好準備,使學生能夠帶著收獲和疑問進入新一輪的學習活動。有效先學以獨立預學為前提,獨立預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筆者在每堂數學課中,幾乎都會先安排學生獨立預學,讓他們預習即將講授的內容,以提高課堂講授的針對性與目的性,為接下去的新知學習做好準備。
3. 合作研學
人多力量大,人多效率高,合作共贏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普遍共識。合作研學也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即把若干個學生組合到一起,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圍繞任務共同探究,實施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屬于共學方式,充分發揮著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合作研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效率,是一種值得倡導的學習方式。學生先學除了獨立預學外,還可以合作研學,即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討學習。合作研學適用于內容難度較大、任務比較復雜的學習。
合作研學重在互動交流,人人參與研討,而不能成為一些優秀學生表演的舞臺;合作研學重在相互碰撞,既要有成果的分享,又要有思維的交鋒,在合作研學中解決問題,在互動碰撞中實現思維的進階。在教學中,筆者會依據教學內容的難易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學情,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確定是否開展合作研學。例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在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的過程中,筆者考慮到學生獨立學習比較困難,就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在合作中進行測量、計算、推導,從而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的結論。
4. 實踐助學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有優勢,抽象思維比較滯后。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用其所長補其所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形象化,以迎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幫助學生去感知理解。數學的抽象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尤其對一些數學概念、圖形特征的理解。對于這些抽象性較強的知識,教師可以借助實物、模型等,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觸摸、操作、實驗,通過實踐體驗,借助動作思維、直觀思維,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直至提煉總結出抽象的數學知識。
學生自學的策略多種多樣,既可以通過猜想、推理等手段,又可以采用操作、實驗等手段,在親身實踐體驗中學習。有時理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實踐可以解決。實踐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和路徑,實踐助學是“先學后教”課堂常用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時提供相關的操作性材料,讓學生看一看、擺一擺、折一折,邊動手操作邊探究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利用圓形紙片的剪拼,將圓形轉化為近似的長方形,使學生在親手操作中觀察比較,增強對圓和長方形之間關系的理解,有效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5. 反思悟學
“學而不思則罔”,學習需要思考,尤其需要反思。反思是指回過頭來思考,是學生對自己學習經歷的回顧與梳理、提煉與總結,有助于學生內化所學知識、習得學習方法、積累活動經驗。反思是一種悟學,反思悟學是一種高效學習,體現著學生的積極進取,是一種自我反省的學習。學生通過反思領悟能夠取得進步,其中不僅有知識的積累,還有思想的升華。
反思悟學注重悟,是感悟、品悟與領悟,在思中學,在悟中學,反思悟學彰顯著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釋放,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分析研判、批判進取、歸納知識、提煉思想、積淀經驗,不斷豐富自己,提升素質。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反思的機會,引導學生反思悟學,以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例如教學“和與積的奇偶性”一課時,筆者在教學最后引導學生回顧探索過程,讓學生說一說是如何發現規律的,談一談學習中有哪些體會。在該環節中,學生通過反思提煉,總結出了列舉、比較、驗證等發現規律的方法,為今后的探究學習積累了學習經驗。
三、豐富教的內涵
“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促學。”“先學后教”中的“教”,主要涉及教什么和怎么教兩方面的問題。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主要教知識,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為了讓學生持續發展,教師應當有豐富的教的內涵,指向學生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注重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數學品格。而在具體教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優化教的方法,可以做中教、評中教,以提高教的藝術與質效。
1. 教思維
思維是智慧之樹盛開的花朵,如果智慧之樹開不出思維的花朵,就不會結出智慧的果實。思維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是學生必備的關鍵能力之一。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的教學核心,數學課堂應當充滿思維訓練的過程,新課標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應該是思維型課堂。數學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學,數學教學應體現數學學科的本質,以數和形為主要元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用數學的語言去描述,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
在思維型數學課堂中,思維是教學的重點,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數學去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批判思維、獨創思維。在思維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問題教學法。問題是學習的燃料,是思維的跳板,教師可以用問題點燃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用提問推進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筆者致力于問題設計,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有序思考、深度思考,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思維品質。例如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你有什么辦法求出四邊形內角和的度數?”“你能用同樣的方法求出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嗎?”“你能推導出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方法嗎?”在問題鏈的引導下,學生能有序思考,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探尋規律。
2. 教方法
古人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聰明的教師不是教書,而是教方法。傳授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取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而且能夠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從而不斷生成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在“先學后教”的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教應以教學方法為重點,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結論,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探究的方法、問題解決的方法,教給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的方法。教方法時,教師應當結合真實情境和現實問題,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點撥,引導他們靈活遷移知識、應用知識。教方法時,教師要巧妙引導學生自主嘗試摸索,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自主歸納總結,習得屬于他們自己的能夠帶得走的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
3. 做上教
“拿做來教才是真教。”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主張以“做”為中心,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2]。教師的教要圍繞學生的學展開,教師要在做上教,將勞力與勞心相結合。做上教,就是以做事為載體,對做事的流程、方法進行示范、指導。教師不能光靠講授,還要用做配合教,借助材料進行操作,讓學生直觀感知事物的特征,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做上教能夠增強數學的形象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建構知識模型。例如教學“認識旋轉”時,筆者利用學具進行操作演示,邊演示邊講解,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旋轉、順時針旋轉與逆時針旋轉等概念。
4. 評中教
評價是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少不了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成果等方面的評價。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分析判斷,不僅具有診斷作用(診斷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具有激勵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評價是一種教學手段與方法,當學生自學后,教師往往會組織學生溝通交流,同時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評價。此時就是教學的有效契機,教師可以結合評價,在評中教;借助評價,激勵學生學習;依托評價,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促進學生理解。評中教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評中教寓教于賞識激勵,能夠讓學生心情愉悅地學習,使學生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主動接納教師的建議。
新課標背景下的課堂必須尊重學生、重視學習。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踐行“先學后教”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先學,有效先學。
參考文獻:
[1] 祁蕓. 優化作業設計 提高教學有效性[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0):118.
[2] 趙五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定教”的策略初探[J]. 學周刊,2020(02):41.
作者簡介:任玲(1979—),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