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界 李德強
[摘 要]紅色資源是我黨在抗戰時期形成、沉淀下來的具有極強思想價值、文化價值及教育價值的精神財富,在社會主義建設特殊的轉型期,在文化強國理念背景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以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為代表的紅色資源,不僅能夠豐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而且能夠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與完善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高校在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中對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闡述在高校課程思政中融入紅色資源的現實意義,總結紅色資源開發與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完善策略。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思政;紅色資源;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將紅色資源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充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1 高校課程思政中融入紅色資源的重要價值
具體而言,在高校課程思政中融入紅色資源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政治引導的作用。紅色資源是我黨近百年來在發展壯大過程中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引導廣大人民共同努力、奮斗的精神內核[1]。高校要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就必須以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明確要培育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育高素質人才。在這個過程中,要進一步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課程思政的政治價值目標與紅色資源的政治功能一脈相承,因此紅色資源是強化學生理想信念的優質資源,在高校課程思政中融入紅色資源,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政治目標,通過深化學生的政治意識實現政治引導。在革命戰爭時期,在中華民族處于危難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通過凝聚民族力量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為后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課堂上滲透紅色資源能夠使學生了解我黨真實的革命歷史,使其保持正確的政治認同,并確定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政治目標。從狹義的角度來看,紅色資源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課程思政中融入紅色資源能夠強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團結、集體主義教育,將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其次,思想引領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各種思潮不斷涌入大學校園,學生的思想意識呈現出流變化、碎片化的特點。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成果,是我黨傳承下來的優秀的意識理念,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將其融入課程思政教育體系,能夠引領學生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正確理解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并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導下客觀評價各種社會現象與文化思潮,強化學生的社會認同感。此外,紅色資源還能夠引領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紅色資源產生、發展的土壤,民族性是其天然屬性,在課程思政中融入紅色資源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增強其開拓進取精神[2]。
最后,道德熏陶的作用。在新時代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則是落實這一根本目標的重要途徑,甚至會對高校的教育水平、學生的個人發展產生直接影響。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資源,紅色資源以各種形式存在于物質、文化、精神及制度中,通過不同的載體體現中國共產黨及人民群眾高尚的道德品質。因此,在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建設中融入紅色資源,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強化其規則意識,促進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進而推動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大學生的個人道德水平決定了其社會行為,個體的發展又影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量及效率,因此在高校課程思政體系中融入紅色資源能夠起到重要的道德熏陶作用[3]。
2 高校課程思政中紅色資源開發及應用存在的問題
雖然各大高校均能夠認識到紅色資源在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紅色資源的開發及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未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任何事物要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時代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紅色資源雖然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但是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征,在新形勢、新環境下要將紅色資源應用于高校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同樣要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將紅色文化精神與學生的個人發展聯系在一起。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并非如此,部分高校教師未充分認識到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也就談不上紅色資源在課程思政中的有機滲透。雖然也有很多高校建立了紅色網站,但是未發揮網站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學生對紅色資源的認知不夠深刻,教師也沒有通過網站與學生進行互動,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無法及時回復學生在應用紅色資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其次,課程思政中紅色資源的融入缺乏針對性。新時代的大學生在一個思想更加開放、多元化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豐富了學生獲取各類信息的渠道,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理論教學模式,紅色資源的應用也存在片面化、形式主義的問題。空洞的理論說教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難以讓大學生認識到紅色資源對于其今后個人發展的指導作用,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缺乏針對性,很難保證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
最后,紅色資源利用率較低。在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中,部分高校并未針對紅色資源課程設計專門的教材,為了保證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時效性,很多教師在思政教學過程中,往往選取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教學,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機會較少;并且教學方式仍然采用傳統的“理論灌輸式”教學,教學過程枯燥無味,缺乏對紅色資源開發、應用的實踐活動。雖然部分高校也在校內組織了以紅色資源為主題的校園活動,但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活動數量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了紅色資源在校園內的影響力及紅色實踐活動的覆蓋率。
3 在高校課程思政中融入紅色資源的策略
針對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中紅色資源的開發及應用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提高紅色資源在課程思政中的滲透效果。
3.1 編寫紅色資源主題教材
教材是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工具,科學的內容設置、合理的結構編排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保障,高校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編寫紅色資源主題的教材,以強化紅色資源在課程思政中的滲透,為課程思政打下堅實基礎[3]。高校要充分認識到紅色資源的重要教育價值,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當地紅色資源的分布情況,深挖各類紅色資源,并將其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科學合理地設計紅色知識體系,將紅色文化相關的內容編入實際的教材,實現紅色文化與教材編寫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優勢,打造更加生動形象的思政課堂,進一步激發大學生思政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其學習主動性。高校要以教育部統一編寫的教材為指導,結合學校所在地紅色資源分布情況,對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歷史內涵進行深刻解讀,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參與紅色資源教育教材的編寫,體現紅色資源的人文性、精神性及歷史性特點,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紅色資源所提供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
當然,傳統紅色文化的繼承并非一成不變,在將其編寫成教材時,要根據時代的特點因時而變,注重創新,突出紅色資源的時代性;對紅色資源內容進行提煉、整合,分析其與課程思政的內在聯系,做到對紅色資源深度的拓展與廣度的延伸。此外,紅色教材的編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內容要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知發展規律相符,盡量通俗化,突出真實性、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其對紅色文化、革命歷史的認同感。
3.2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融入紅色資源
社會實踐活動是構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高校很多課程都需要進行社會實踐,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融入紅色資源,不僅能夠使學生更立體地感知到紅色資源的文化魅力,而且可以通過隱性的思政教育內容及手段不斷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的提升。在進行理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學校也要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渠道、機會參與社會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驗證理論的適用性,學生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紅色資源的現代價值及其對自身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教育作用。我國各地紅色資源分布十分廣泛,高校可與當地紅色資源單位進行合作,以紅色資源為依托創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課程思政的開展創造有利條件,擴大紅色資源精神的內涵與外延,提高紅色文化教育的生動性、趣味性。
以紅色教育基地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將校內的專業知識學習與第二課堂的實踐學習結合起來,發揮紅色教育基地的隱性教育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紅色教育基地不僅能夠作為大學生參觀、學習的場所,還可以讓大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紅色教育基地的建設與服務。除了在紅色紀念勝地進行考察、參觀外,還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到學校開展紅色講座,組織紅色演出,并在校內開展紅色紀念活動等,打造具有校內特色、地方特色的課程思政紅色資源,在弘揚地方特色紅色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結合,最終實現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4]。
3.3 在紅色資源開發與利用中融入數字化技術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在高校課程思政紅色資源開發與利用中應用數字化技術,不僅可以豐富紅色資源內容及呈現形式,而且數字資源生動、形象,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一方面,利用數字化技術開發更具特色的紅色資源教學內容。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其生活、學習都深受信息技術、智能電子設備的影響,生動鮮活、富有個性的信息、事物對其有更強的吸引力,因此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成長特點,利用數字化技術將紅色資源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紅色資源對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均能夠產生重要的引領作用,高校要充分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認知特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引導大學生堅定自身的紅色理想。當然,政府相關部門也要高度重視對紅色資源的挖掘與應用,從政策、資金層面給予學校更多的支持。比如,建立革命文物數據庫,打破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及格局;按照學生的喜好開發具有特色的紅色創意產品、紅色闖關游戲;等等。學生的學習、生活與網絡密切相關,直觀性、現代性、立體性更強的數字紅色資源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應用紅色資源的興趣,強化紅色資源的教育實效性。
另一方面,搭建紅色資源數字共享平臺,將數字媒介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數字時代可以通過數字共享平臺實現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搭建紅色資源數字共享平臺能夠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紅色資源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征,即使對其進行數字化處理,其傳播范圍仍然局限于當地,紅色資源應用不夠充分。而搭建數字化紅色資源共享平臺,能夠擴大紅色資源的傳播范圍,打破地域的局限,將數字紅色資源賦能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當然,在實現紅色資源數字化共享的同時,也要兼顧紅色資源本身的特色,避免紅色資源的同質化現象[5]。
數字紅色資源共享平臺的主要目的是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豐富高校課程思政的內容及形式,增強紅色資源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因此有必要通過數字紅色資源共享平臺對各地的紅色資源進行廣泛聚合,既能夠提升紅色資源的利用率,又能夠改善紅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實現學校、學生、共享平臺的多方共贏。
4 結語
在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體系中融入紅色資源,不僅能夠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而且可以進一步傳承、弘揚紅色資源,強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因此,在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構建中,教師要加深對紅色資源內涵的認識與理解,通過多個渠道讓紅色資源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熏陶,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朱勛春,周海燕. 發揮資源優勢 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33-134.
[2]董鵬,于素梅. 五育融合導向的體育課堂教學:內涵厘定、策略探驪與誤區規避[J]. 體育學研究,2022,36(2):103-110.
[3]朱婉姝. 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與創新[J]. 高校學生工作研究,2018,2(2):178-183.
[4]王濤清,邢林艷,李亞麗. 邯鄲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方式創新研究——以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為例[J].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4):56-58.
[5]徐永周.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現路徑與機制研究——以粵港澳大灣區紅色文化為例[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7):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