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斌
[摘 要]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應“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開展讀書活動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引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文章以課外書《數學改變世界:創造未來的科學》為例,重點品讀倫文敘為蘇東坡的《百鳥歸巢圖》所題的數學詩,挖掘詩中有趣的數學問題、思想內涵、作者思想感情,構建課堂任務化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外閱讀的教學路徑:“選讀─初讀─品讀─悟讀”+“實踐課外閱讀”,即“‘四讀+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發展學生素養,同時創新育人方式,展示數學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跨學科;教學路徑;數學思維;文學修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4-0014-04
數學是一門起源于人類生產生活實踐的古老學科,數學并不枯燥無味,相反,它是一門有著極大趣味性的學科,無論是在認知領域還是在應用領域,數學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需要字斟句酌,細細品味。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方法正確引導學生“細品”數學,以培養學生終身閱讀數學的良好習慣。
一、課例解析
“數字入詩趣味多”是《數學改變世界:創造未來的科學》第五章“趣味無窮的數學故事”的第一節。課堂上,為了開展任務化跨學科學習活動,教師可將教學流程分成五步。(1)選讀:介紹挑選課外書的基本方法。(2)初讀:瀏覽、了解課外書的大概內容,初步體會數字對詩歌表達的有趣作用,感受數學與眾不同的趣味性。(3)品讀:精讀《百鳥歸巢圖》題詩,先解答詩中如何體現“百”鳥的數學問題,再從“讀—演—說”探究活動中領會古詩的思想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4)悟讀:談收獲、說感受、寫體會。(5)課外閱讀活動。通過“‘四讀+實踐”這五步,讓學生感受文學的美,同時增長數學思維、開闊視野,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習目標:通過“四讀”引導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基本方法,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提高課外閱讀的能力。在“‘四讀+實踐”過程中解決詩里的數學問題,理解數字在詩歌表達中的作用,體會數學的獨特魅力——趣味性,培養學生愛閱讀、愛數學的興趣愛好,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體會詩中的數字對詩歌表達的作用,解決詩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趣味性,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
學習難點:提升數學思維能力,提高文學修養。
二、教學過程——信息技術引領下永葆探究熱情
1.揭題——PPT來幫忙
教師活動:播放PPT,組織學生與“智慧爺爺”進行“補充名言”的互動游戲。游戲規則是“智慧爺爺”說名言的上半句(如圖1),學生回答下半句。最后揭示題意。
學生活動:按要求完成互動游戲。
技術支持:PPT。
2.選讀有趣的課外書——PPT助一臂之力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討論怎樣挑選既喜歡又有趣的課外書。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后發現,讀封面可以了解書名、編者、出版社,讀前言可以了解本書的概況,讀目錄可以知道書的內容等。
技術支持:PPT展示《數學改變世界:創造未來的科學》的封面、前言、目錄。
3.初讀古詩的趣味性——微視頻助自主閱讀
教師活動:首先播放微視頻,組織學生觀看“智慧爺爺”介紹的課外書《數學改變世界:創造未來的科學》,該書主要收錄了“奧秘無窮的數學起源”“趣味盎然的算術題”“變幻萬千的數學游戲、數學圖形”和“趣味無窮的數學故事”等內容,圖文并茂,具有趣味性,學生不僅能學到數學知識,還能感受到文學的美,是一本極具可讀性的青少年科普讀物;然后布置閱讀任務(如圖2);最后引導學生讀懂詩中的數字,感受原本單調、乏味的數字,經過詩人的藝術加工,傾注了詩人的感情后,是如何變得有血有肉,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和不盡的韻味的。
學生活動:看微視頻后自主閱讀,討論閱讀任務。
技術支持:PPT配合學生回答展示答案(如圖3)。
4.品讀古詩的趣味性——微課推波助瀾
【環節1】
教師活動:首先播放微課《百鳥歸巢圖》題詩作者簡介“倫文敘(字伯疇,號迂岡)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沒錢上學,但倫文敘的父親在勞動之余,用心地教他寫字、讀書、背詩,使他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七歲時,倫文敘總是跑到村里一間私塾門外偷聽,私塾的教書先生備受感動,便免費收他為學生。倫文敘聰慧好學,有‘神童‘急才‘鬼才之稱,后來考中狀元,在翰林院從事修撰工作。相傳明代一位員外得到了蘇軾的真跡《百鳥歸巢圖》,卻覺得上面少了一首好詩,美中不足,于是力邀倫文敘題詩。倫文敘大筆一揮題了兩句‘歸來一只復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員外看了后捶胸頓足,腸子都悔青了,倫文敘卻只是微微一笑,接著又寫下后兩句‘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食。這兩句一出,員外一掃愁云,拍案叫絕”;然后組織學生朗讀《百鳥歸巢圖》題詩;最后提問“你們有什么想問的嗎?”“全詩不見‘百字蹤影,詩題為什么叫《百鳥歸巢圖》?”“詩中用上了哪些數字呢?”“請嘗試添加運算符號,并動筆算一算結果是多少。”
學生活動:觀看微課,朗讀古詩,小組討論問題,后派代表展示討論結果“1+1+3×4+5×6+7×8=100”。
技術支持:微課。
【環節2】
教師活動:小結后提問“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數字100實實在在是被計算出來的,那么從語文的角度分析,詩中僅僅是寫鳥的數量有100只嗎?”“詩中‘鳳凰‘鳥分別暗指什么?”“貪官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誰能演一演這些可惡貪官的神態模樣?”“此時你想對貪官們說些什么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后,派代表逐一回答以上問題。
生1:詩中的“100”是“許許多多”的意思。
生2:“鳳凰”暗指具有真才實學、廉潔奉公品質的人才或賢人,“鳥”暗指沒有才學卻身居高位的貪官。
(生3等上臺扮演貪官們)
生4:你們這幫貪官,奪走了農民的糧食,心太黑了,黑得像個無底洞,早晚有一天被抓進牢房。
生5:欺騙百姓,不顧百姓死活,自有報應。
生6:你們身居高位,卻不為百姓辦實事,還吃盡百姓糧食,烏紗帽遲早有一天被摘掉。
技術支持:視頻播放窮苦人民缺衣少食、受凍挨餓的畫面,與貪官酒足飯飽、吃喝玩樂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環節3】
教師活動:通過闡述“開始時詩人漫不經心地數著小鳥,一只、兩只、三只……數到第八只,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由眼前看到的飛鳥景象聯想到社會上貪污腐敗的現實,表達心中的不滿”讓學生體會到古代數字詩歌博大精深的同時也感受到詩歌的文學魅力。“你吟詩的時候,既提高了文學修養,又增長了數學思維。數學和詩一樣,充滿了想象,充滿了智慧。請同學們認真聽范讀,再跟著音樂朗讀,邊聽邊讀邊體會詩人沉重、復雜的心情和數字入詩的無窮魅力。”
學生活動:聽范讀,跟著音樂朗讀,體會詩人沉重、復雜的心情和數字入詩的無窮魅力。
技術支持:多媒體。
5.悟讀古詩的趣味性——實物投影顯神威
【環節1】
教師活動:布置閱讀任務“請同學們再讀一讀‘數字入詩趣味多中的其他詩詞,你還有新的收獲嗎?動筆寫下自己的發現與感受,可以摘抄優美詞句,也可以寫一寫心得體會。”
學生活動:自主閱讀,小組討論后說閱讀收獲。
生1:通過閱讀,我發現唐詩中的數字有的完全是寫實的,即按照事物的實際寫出其確切的數量。如杜甫《恨別》中的“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意思是“我離開洛陽之后便四處漂泊,現遠離它已有四千里之遙,‘安史之亂叛軍長驅直入中原也已經有五六年了”。這里的數字真實地寫出了事物的本義。
生2:我發現有的詩中的數字是夸張的。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以及《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首詩中的“三千”并不是實際的長度、高度,而是一種夸張的寫法,用以烘托特定的環境和氣氛。
生3:通過閱讀,我了解到很多以詩歌為載體,表達某些數學命題、法則或計算題的數學論著。如明代吳敬所著的《九章算法比類大全》中有“遠望巍巍塔七層,紅光點點倍加增。共燈三百八十一,請問尖頭幾盞燈?”的“數學詩”,意思是“遠處有一座雄偉的七層寶塔,塔上掛了許多燈,每相鄰的下一層的燈盞數都是上一層的2倍,共有381盞燈,請問塔頂有幾盞燈”。這是一道難度不大的數學計算題,可以列方程解答。設塔的頂層有x盞燈,那么六層至一層的燈盞數依次為頂層的2倍、4倍、8倍、16倍、32倍、64倍,把頂層至一層燈的盞數依次加起來,即x+2x+4x+8x+16x+32x+64x=381,解得x=3,因此塔尖有3盞燈。古人用詩歌來記錄數學問題,讓我增長數學知識的同時拓寬了文學常識,可見我國古代數學家的學識有多淵博!
生4:我們要向倫文敘學習,從小愛讀書、勤學好問,做個有真才實學的好少年。
生5:我們要多讀數學古籍,了解我國的數學發展歷史和偉大的數學成就,增強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生6:我們應該多讀各種各樣的課外書、報刊,上至天文地理,下到生活百科,以此增長見識,增強本領。
技術支持:實物投影學生提及的古詩。
【環節2】
教師活動:小結后提問“英國哲學家培根有一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誰來說說課外書的閱讀方法、步驟是什么?”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后派代表回答。
技術支持:PPT展示閱讀方法、步驟。
6.實踐閱讀的趣味性——釘釘鼎力相助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到學校圖書室借書。
學生活動:借書并說出理由及計劃。
生1:通過課外閱讀,我對數學課外書充滿了好奇,所以借了一本《數學真奇妙》。我計劃每天閱讀2頁,并寫閱讀日記。
生2:我之前看的都是漫畫書,用處不大。從今天起,我改成讀有益的課外書。我借了《好玩的數學》這本書,打算每天挑戰1個數學問題。
生3:以前我不愛學數學,從今天起,我要糾正偏科現象,專心學好每一門功課。我借的課外書是《從此不怕學數學:經典趣味解題思維訓練》。我計劃每天閱讀一篇文章,摘抄關鍵詞句,記下不明白的地方,再向他人請教。
技術支持:學生用釘釘APP進行閱讀打卡,并拍照上傳閱讀任務。
三、實踐反思
1.打破常規,拓寬視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課程內容設計“要反映數學在自然與社會中的應用,展現數學發展史中偉大數學家,特別是中國古代與近現代著名數學家,以及他們的數學成果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本課打破常規,選取教材之外的書籍作為教學素材,解讀古詩《百鳥歸巢圖》題詩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剖析古詩精髓。這樣的素材值得挖掘、探究,因為其既展示了我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貼近學生現實,又拓寬了學生視野。
2.多學科深度融合,密不可分
從詩的結構來看,《百鳥歸巢圖》題詩隱含了詩題“百”字的有趣數學問題;從文學角度分析,詩題“百”字又超越數量詞“百”字的含義。筆者牢牢抓住這一特征,展開《百鳥歸巢圖》題詩的閱讀教學活動:首先是引導學生讀懂詩的含義,解答詩題的“百”字從何而來,目的是為后面的“鳥何多”做鋪墊,更是為揭示詩人表達心中的不滿埋下伏筆;接著帶領學生在“讀—演—說”活動中體會詩歌的中心思想;最后讓學生在音樂中欣賞古詩,并跟隨音樂誦讀古詩,品味古詩的美。數學與語文、音樂學科深度融合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既增長了數學思維,又提高了文學修養和音樂素養。
3.以“趣”做課,讓“趣”活靈活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課外書《數學改變世界:創造未來的科學》中的一節“數字入詩趣味多”為選讀對象,充分體現了數學“趣”的本質性。筆者牢牢以“趣”為抓手,開展了自始至終保持不變的“趣”學活動:選讀有趣的課外書─初讀古詩─品讀古詩的趣味性─悟讀古詩的趣味性─實踐閱讀的趣味性。整堂課中“趣”字看得見、聽得到、悟得出。以“趣”演繹課堂,構建出課堂任務化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外閱讀的路徑:“選讀─初讀─品讀─悟讀”+“實踐課外閱讀”,即“‘四讀+實踐”。這樣的路徑,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創新育人方式,展示數學的獨特魅力——趣味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課程內容呈現應“注重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層次性和多樣性,適當考慮跨學科主題學習”。這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亮點,也是難點。當然,不管教育形式和內容如何改變,教育的本質依然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一線教師要明確跨學科主題學習不是幾個學科的簡單相加或者輪番上場,而是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真實問題或者完成項目任務。只有大膽突破學科邊界,設計“主題鮮明、問題真實”的跨學科學習課程,與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備課、協商上課”,將知識、能力、體驗、思維、情感、思想、方法等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把課堂變成開放的、有挑戰性的、真實建構的,才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給予學生充分展現的大舞臺。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莊小珍,趙樂丹.探尋跨學科教學的特征和意義:以“忙趁東風放紙鳶”課程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1(6):68-69.
【本課堂實錄榮獲2022年廣西“書香校園·閱讀圓夢”讀書活動“優秀閱讀指導課”三等獎,現略有改動。】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