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趙雁君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全面實施,農村初中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得到了有效遏制,對農村初中數學作業布置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但從筆者實際教學實踐來看,農村初中數學作業布置的各個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因此,需要對農村初中數學作業的布置方式、數量、難度、創新性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提升,讓初中數學作業布置達到減量提質增效的目標,從而推動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布置作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提出五個方面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農村初中;數學課堂;作業布置;提質增效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1—0119—0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標志著“雙減”政策正式實施,“雙減”政策是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做出的重要決策布署。實施“雙減”政策,是對教育公益屬性的堅守,也是對短視化、功利化教育觀念的糾正。隨后,國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門接連下發一系列關于“雙減”和“五項管理”相關文件,明確指出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回應關切,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障學生休息權利,全面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所以,全面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初中學生數學作業改進的基本導向和根本目的,通過“減輕負擔”,實現“提質增效”。作業布置雖然只是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一個基礎環節,但卻具有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作業是學生從模仿性學習到獨立學習的重要途徑,能有效反映教學效果,檢驗學生是否聽懂和掌握課堂知識點,驗證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是否高效,能有效鞏固和拓展數學課堂知識,提升初中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將課堂教學引向更深、更廣的理解與應用。高質量的作業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四基”,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從而全面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1]。
一、當前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雙減”政策實施以后,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作業布置在數量、方式及質量等各個方面都有了非常明顯的轉變,但還是存在著不少問題。
1.作業數量呈現明降暗升態勢。雖然從教育部到省市縣教育主管部門都在強調作業布置要符合雙減政策要求,要給學生減輕作業負擔,保障學生身心健康。但是從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來看,仍然存在著學生作業數量過多的問題,出現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怪現象。教師在校內布置的作業量在減少,但家長在校外給孩子自行購買教輔材料和布置作業的問題還很突出,校內外數學作業總量仍然沒有減少,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仍未減輕。大量機械重復的練習,會導致學生的思維逐漸僵化遲鈍。
2.分層分類布置流于形式。教師對學生的分層和分類只是為了應付檢查,部分教師對學生分層分類的科學性不強,簡單按組別布置的問題突出,分層和分類只停留在形式上,大多數時候是為了應付公開課和示范課,沒有真正實現據實分層和按需分類,呈現出“假分層”和“虛分類”[2]。個別教師在作業布置時,既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是否有差別,也不考慮學生的基礎是否存在差異,選擇題目很隨意,忽略了各種題型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作用,也忽略了與學生基礎不匹配的作業給學生帶來的危害。對基礎較好學生來說,簡單的作業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同樣的題目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又太難,同樣無法激發其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就會失去學科吸引力。
3.作業設計創新性依然不足。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眼光只看到課本內容,只盯著配套練習,側重點也僅以鞏固知識點為主,基本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探索性且具有趣味性的作業缺失。動手實踐性作業較少,作業形式單調、機械,實踐性、操作性和趣味性不強,作業設計缺乏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個別教師布置的作業很多都脫離社會實際,甚至在生活中可能不會出現,或者與生活規律相反。
以上問題會導致學生對于數學作業及課程產生許多負面情緒。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做作業,無自主選擇權;二是學生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作業;三是部分學生產生厭煩教師和作業的情緒,抄襲作業現象嚴重,尤其是后進生明顯表現出作業負擔過重,繼而引發厭學心理。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1.思想觀念轉變不徹底。過度重視題海戰術,初中數學就應該多刷題的陳舊思想觀念仍然存在,部分教師還熱衷于刷題訓練模式和“題海戰術”,無視雙減政策要求,依然我行我素,仍將周考和月考視為考試法寶,布置大量重復性和機械性作業。
2.因材施教落實不到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生是一個有明顯個性差異的群體,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個體滿足自身發展需要才能體現出教育最大的公平,而教師對個體差異的忽視導致作業布置千篇一律,讓學生逐漸失去做作業的動力和興趣。
3.家校共育不夠深入。學校及教師與家長僅限于基本的交流,下發的有關通知以及家庭作業,很少與家長高效溝通,部分家長也僅僅是思想上重視,行動上未落實。個別學困生家長對布置家庭作業還會產生抵觸心理和畏難情緒。
4.作業設計能力不足。大部分教師只會對相關教輔資料上的課時作業照搬照抄,仍然將周考、月考做為主要練習手段,個人設計有針對性和貼合學生實際的高質量作業和測試卷能力嚴重不足。主要原因是對新課標研究不深不透,對作業設計目的不清楚,布置作業時與學生實際脫節,再加上部分教師平時不注重業務學習提升,不研究課標,對考查學生素養導向理解有偏差,對作業考查和提升學生能力的預估不足,日常布置的數學作業大多質量偏低,導向和針對性不強,導致學生對數學作業逐漸失去興趣,對數學學科產生畏懼心理。
三、解決策略
基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要堅持針對性、多樣性、層次性、趣味性和創新性原則,采用分層、分類、分級等多種方式,全面優化作業布置各個環節。既給學生減負,讓學生高效學習,快樂練習,同時也給教師減負,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高作業的“質”和“效”。為此,針對如何制定完善制度、優化布置作業方式,減少作業數量、提高作業布置的準確度和創新性、構建高質量作業布置長效機制等重點,筆者結合實際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
1.持續減少作業數量,落實“雙減”政策要求。“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并不是單純地減少作業的量和做作業花費的時間,而是應該在“質”上求突破,產生“量”減而“質”提的效果。這是初中數學作業布置的核心原則,也是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重要手段,教師應從以下四個層面控制:一是控制課堂教學中當堂練習的絕對數量。初中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全體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首先從作業數量上減下來,全面杜絕重復性和機械性的數學作業。比如在教學開方和乘方知識點時,堅絕反對大量重復性的習題進行練習,教師應根據易錯點設計出具有代表性的高質量作業,以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二是控制課外作業的數量。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只對課堂練習不達標的學生布置少量基礎性鞏固練習,把課余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時間開展活動,防止因大量的課外作業擠占學生在校休息及活動時間,從而影響學生的視力和身體健康,這樣既不利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也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布置課外作業時應嚴格執行作業審核制度,對各年級數學課外作業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學生平均做作業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三是控制家庭作業的數量。全面實行“一科一輔”的要求后,校內外教輔材料違規訂購的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家長的焦慮情緒和跟風效應并沒有得到相應緩解,很多家長仍然會盲目的給孩子購買大量教輔資料,學生的家庭作業負擔明顯增加,出現校內在減、家里在加的現象。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要及時通過家長微信群、學校公眾號及家長會等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正向引導家長了解國家政策和加重作業負擔給孩子帶來的危害,緩解家長焦慮情緒,正確看待分數,不盲目給孩子增加負擔,確保孩子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四是控制假期作業的數量。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但要融入基礎性知識,還要考慮融入探索性、實踐性及趣味性知識,讓作業能夠更加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需求,進一步激發初中生完成數學作業的興趣,讓學生獲得愉悅的作業體驗,增強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
2.全面實行分層布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分層布置要在研究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進行,依據教學目標分層布置作業,每個層級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確保各層級學生都能在各自層級內有所提升。分層布置作業的主要的目的是增強參與者對數學學科的信心,激發參與者的數學興趣,從而達到以點帶面、整體進步的目標。而要實現科學合理分層布置作業,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精準掌握學情,這是分層布置作業的前提。同時,教師還要利用多輪測試精準評估,全面掌握學生當前學習水平和層次。例如,按照基礎、鞏固、提升三個層次,合格、良好、優秀三個層次,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第四梯隊四個層次的方式進行層級劃分。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因學生學習成績變化而帶來的層級調整需求,建立完善層次晉級和降級制度,定期進行調整[3]。讓優秀學生有危機、中間學生能追趕、靠后學生有希望。同時,教師要定期組織各層級學生代表交流分享心得和經驗,及時進行表揚和獎勵,逐漸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循環模式。
3.高效分類布置作業,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分類布置是教師尊重學生的體現,也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表現。數學教師要切實考慮到各層級學生的可接受性,遵循“量力而行,共同提高”的原則,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類布置作業,讓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練習的時間和機會,能讓每位學生都有進步。
4.全面提高作業質量,構建數學高效課堂。減負只是形式,核心是為了提高效率、提升質量。要提高農村初中數學作業質量,教師就應該在從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重點和難點突破上下功夫[4]。數學教師要在扎實備課的前提下,緊盯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作業,要設計提升數學思維和解題思路的高質量作業練習,達到有效突破難點的效果。二是要在學習借鑒上下功夫。目前各類高質量的作業題集和網絡資源非常豐富,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參考借鑒各類優秀資源,在綜合考慮數學知識的典型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前提下,選用適合學生實際的高質量作業,達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三是要在提升能力上下功夫。提升教師高質量作業設計能力是考察教師能否理解“雙減”教學要求,是能否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設計高質量作業的專業能力。
5.積極探索創新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探索“雙減”背景下的創新作業布置新模式,努力實現作業育人功能最大化,尋求作業優化與作業創新的新途徑。教師在數學課堂上不應只進行數學知識教學,還應把數學文化融入數學課堂教學中,布置一定量創新性、實踐性的趣味性作業,把原本單純是“做學問”的傳統作業,拓展為能“做”、能“學”、能“問”的多功能作業,改變作業的面貌,使之變得可愛可親,讓學生喜歡看、愿意做[5]。讓學生通過創新性和趣味性作業提升他們的數學觀察力、培養數學思維能力、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講解“對稱圖形”時,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布置創新實踐作業,組織開展以“對稱的美”為主題的圖形設計比賽。通過比賽讓學生掌握對稱圖形的定義、對稱軸及基本特征,快速精準識別對稱圖形。學生參賽的過程,既是認識、制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也是對學生審美能力和數學素養的提升過程,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標。還可以布置多學科融合創新作業,學生記錄勻速升旗過程中的路程、時間、速度等相關數據,利用物理學科知識計算出旗桿和教學樓的高度,實現數學與物理學科的融合教學。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農村初中優質數學作業設計和布置,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并不斷優化的系統工程,也是在新形勢下對當前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布置作業的考驗和挑戰,做為農村初中數學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作業布置的舊觀念,杜絕布置機械重復性的作業,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科學分層分類,布置高質量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從“雙減”前的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從多練轉變為精練、從低效轉變為高效、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全面減輕學生數學作業負擔,以達到提質增效的核心目標。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楊建生.整體性教學—初中數學提質增效的有效路徑[J].中學數學,2022 (16):37-39.
[3]秦名正.初中數學“一體化”作業向“個性化”作業轉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03):68.
[4]王漢平.初中數學作業布置及評價有效性的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0):190-191.
[5]趙彥波.淺談初中數學作業的布置[J].學周刊,2015(24):230-231.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