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帆
摘 ?要: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如果缺少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傳遞,該課程就會產生本土文化失語現象。學習、弘揚和應用本土傳統文化是提升學生跨文化理解能力、有效繼承文化遺產和培育學生文化辯證意識與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高校英語專業教育要設立完善的傳統文化滲透于課程的具體標準,且要優化教材,使英語教師有足夠的材料來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育人能力,調整英語育人的開展邏輯;要開展趣味的課堂文化型活動,用多元立體的活動,使學生激發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興趣,從而自發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關鍵詞:文化滲透;大學英語;英語教育;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3)07-00-03
文化滲透指的是比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以傳媒介質為載體,向他國推行自己的文化,從而達到同化其他國家和取得經濟效益的目的[1]。目前,別國發起的文化滲透,已經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許多青年大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不足,甚至在價值觀方面也開始朝向外國文化靠攏。對此,高校有必要針對文化滲透,對校內的文化傳導機制進行調整。而大學英語專業教育,以培育學生擁有良好的對外英語實用技巧為主要的教育目標。但為了讓學生掌握跨文化等重要的交際技巧,英語專業會開展英美文學教育,適當傳遞一些外國優秀文化。雖然英語專業教學以擴展學生知識視野為目的,但教育過程中如果未能精準識別文化滲透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學生逐漸對外國文化產生認同感,進而造成本國文化的失語現象。因此,高校對抗文化滲透的主要方法,就是要對大學英語課堂進行創新,使其既要承擔起培育學生英語能力的責任,也要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介質,幫助傳統文化重新在大學生心中建立核心地位。
一、文化滲透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
第一,我國文化失語現象嚴重。教育管理者普遍認為,英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將英語知識和英語文化知識有效傳導給學生,并幫助學生掌握應用知識的技巧。而中國傳統文化很少會在外語應用情境中出現,故而無須在課堂中出現。但實際上,英語專業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以對外交流為主,學生即將面對的是整個世界,并且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去迎面世界。在此基礎上,如果學生不能通曉中國文化,就很容易找不準自身的文化定位,無法成為漢語和英語之間的溝通橋梁。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學生學習階段,本土文化長期缺失,就會令傳統文化徹底淡出學生認知視野,這會直接阻礙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更不利于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
第二,教師傳統文化傳遞意識不清晰。事實上,大學英語專業課堂的教學內容,一部分取決于高校管理層對教育的具體安排,另一部分則取決于教師本人的教育意識。調查研究發現,對一些存在文化失語現象的課堂展開研究后可以確認,在這些課堂中教師普遍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且也缺少傳遞和傳播文化的主觀意識。根本原因是,教師認為即便在大學階段,英語專業教育所需要傳導的專業知識仍然較多,教師的教學壓力和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較大。尤其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有效培育,建立在學生參與足夠多實踐練習的基礎上,故而教師會利用大量時間開展實踐教育活動。加之對傳統文化傳播的迫切性沒有普遍認知,也就導致英語專業課堂中鮮少出現傳統文化元素。在一些明確要求英語教師融合傳統文化開展教學的院校,也有少部分教師只在課堂中抽時間講解傳統文化,并沒有將傳統文化元素合理融入課程中,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觀感相對割裂,降低了傳統文化傳遞的整體質效。
二、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迫切性解讀
第一,學習傳統文化是提升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關鍵。跨文化能力的培育,是高校英語專業課程中的教育重點之一。所謂跨文化能力,指的是一種應用于跨文化情境的基本交際能力,能夠對目標語所在地區的文化有所了解,能夠用對方文化體系中的對應內容,精準傳達我方文化的內核。由此來在雙方之間有效搭建溝通橋梁,盡可能避免溝通阻滯現象產生的一種能力。許多學生都認為,想要形成跨文化能力的關鍵,就是要大量了解英美歷史文化。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跨文化能力的培育目標,是想讓翻譯人員更好地傳達本國文化的優勢。如果翻譯者對本國文化沒有充分了解,或者不明確本土文化的深厚意義,那么其所傳達的內容也會缺少核心的文化價值。因此,學習傳統文化其實也是真正提升學生跨文化能力水平的關鍵。而在當前,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國家需要更多的外語人才來推動對外發展。這印證了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迫切性。
第二,弘揚傳統文化是繼承文化遺產的必要手段。文化繼承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只有完善傳承了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發展文化[2]。換言之,也只有廣大人民從根本上認可我國傳統文化,并積極在各行各業中發揚文化,才能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發展,增強民眾的精神力量以進一步促進國家政治和經濟的穩健發展。而文化遺產有效繼承的前提,是必須要弘揚傳統文化,即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讓更多民眾意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進而承擔起文化繼承和弘揚的責任。而大學英語課堂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出對外語言人才,但深層次育人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出具有突出能力的高精尖人才。這些高精尖人才,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推行到世界的關鍵動力。故而,大學英語專業課程應當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務必要培養出一批能夠主動繼承文化遺產的人才,才能為國家發展、社會穩定貢獻突出力量。這也說明了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迫切性。
第三,應用傳統文化是培育學生文化辯證意識的策略。大學生應當形成良好的信息甄別能力,更要養成強大的文化辯證意識。所謂文化辯證,就是在接觸到文化時,能夠憑借深厚的文化經驗,對文化的本質內涵和文化意義加以驗證,從而避免自己被錯誤的、具有極強思想引導性的文化所影響。文化辯證意識的產生,建立在學生擁有較多文化認知經驗的基礎上。而想要避免被外來文化滲透現象所影響,就要堅定自身的本土文化自信。學生就必須對傳統文化有大量認知經驗。并且,應當建立傳統文化的應用經驗,只有實踐應用才能對文化產生的邏輯建立印象,有效甄別歷史虛無主義的邏輯漏洞。只有當學生掌握了足夠多的歷史證據,才能快速拆解錯誤思潮所謂“學術研究”表象下的政治宣傳訴求。而目前,外國文化滲透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那么高校便需要盡快培育學生的文化辯證意識,而大學英語課堂中必然會傳授外國文化,滿足文化“辯證”的基本條件需要。故而,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便具有明確的迫切性。
三、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缺失的誘因解讀
第一,對傳統文化的融入缺少明確清晰的規定,教材中傳統元素普遍較少。對大學英語課堂的育人環境和育人模式進行調查后發現,傳統文化之所以長期缺失,根本原因是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滲入沒有明確的規定。規定不清晰意味著監管將無據可依,教師是否正確傳遞傳統文化全憑自覺。而一些院校內的英語教師,也受到了文化滲透的影響,就會本能抗拒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此,建議校方要對英語課程傳遞傳統文化作出明確規定,并且要適當對教材進行更新,務必增加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此來保障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有足夠的文化元素可供挖掘。而在保障了內容來源后,校方需要進一步提升課堂文化傳遞的質量要求,以此保障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創新。
第二,教師缺少融合文化的育人能力,導致學生并未產生傳統文化學習興趣。許多英語教師在設計教案時,經常無法有效將傳統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傳遞有效結合到一起。這是因為英語教師本身也缺少傳統文化教育的能力和經驗。尤其多數英語教師都更習慣開展全英課堂,驟然加入大量的傳統文化元素,會降低課堂話語的連貫性,也容易使學生產生文化學習的割裂感,從而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反感。并且,受到外國文化滲透的持續性影響,已經有許多學生都對本土文化產生了錯誤認知,認為本土文化相對落后,只需要認識,不需要學習和實踐繼承的文化。這使得即便英語教師大力開展傳統文化的傳導教育,學生也很難認真參與學習。少部分學生甚至會抵觸在英語課上接觸到中國本土文化,進而使教師設計的傳統文化教學根本無法有效得到落實。
四、文化滲透背景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創新策略
第一,設立完善的傳統文化滲透課程標準。校方需要對大學英語課堂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思想進行創新,應要求教師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并且要嚴格在每節課上滲透傳統文化,具體則要以隱性教育的方式為主進行傳遞,以避免傳統文化元素過于明顯以引起學生反感情緒。校方需要對具體的傳統文化滲透標準加以要求:傳統文化傳遞的初期階段,學生需要能夠對本土文化的基本內核和內容建立清晰印象,在接觸到英美文化時,可以明確中國與其對應的文化是什么。例如,了解英美國家政治制度時,可以說出我國古代至現代的政治制度特征。在了解英美社交禮儀時,可以說出一些獨屬于我國的社交禮儀。傳統文化傳遞的中期階段,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傳統文化認知經驗,掌握將傳統文化翻譯為英文,并很好地代入英語語境中,合理傳達我國文化傳遞的訴求[3]。在后期階段,學生應該掌握成熟協調的母語文化轉譯能力,且能夠運用英語語言技巧,以跨文化為媒介,傳遞自身想要表達的潛在意愿。校方需要定期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掌握能力進行考核調查,并及時對教師的教學表現進行打分,用嚴格的考核與管理,提升教師對課堂的負責程度,保障傳統文化能夠真正滲透到英語課程當中。
第二,優化教材并保障充分傳遞傳統文化元素。教材是英語教師有效傳遞傳統文化的重要來源,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憑借。教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英語課程改革的實際成效。因此,建議校方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務必要大面積增加課本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且要保障傳統文化元素的多樣性。除了中國四大發明和文房四寶外,還要加入京劇、中醫等多元文化,以及民族風俗、地理風貌、哲學思想等內容。要讓學生徹底打開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印象,深入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中融入的傳統文化,需要與英美文化相對應,要將其融入英語教學的進程中,不能過于突兀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為保障文化元素的綜合質量,也建議校方深入到地方,從文化起源處搜集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并聘請專業人員編寫校本教材,將校方獨有的文化經驗融入英語課本當中。此外,校方還可以適當添加以英美文化與漢語文化對比的選修類課程,為一些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
第三,積極提升教師傳統文化育人能力。英語教師的文化育人能力,將決定英語教育創新改革的整體水平。而教師的文化育人能力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良好的文化素養,二是強大的教育能力。首先,高校英語專業教育中,學生很大程度會受到教師個人思想和行為狀態的直接影響。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也很有可能成為學生的態度。因此,要有效改革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就需要提升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師應當認真研習傳統文化,要明確其類別、特點和文化意義,并適當習得淺層的操作方法。例如學習幾段京劇,掌握一些禮儀技巧等。教師也要專門學習英美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性,積極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識形態,以保障能夠客觀看待外國文化,客觀描述外國文化的優勢和缺點。重點是要向學生傳遞正確的跨文化知識,建立正確的外語工作意識。對于文化育人能力的提升,建議英語教師向其他人文社科類的教師學習,研習如何在保證知識傳遞的同時,將一些正確的文化觀念傳導給學生。例如,可以使用生活化的案例先引導學生對英美文化對應的中國文化產生疑問,再適當傳導中國文化幫助學生建立對本土文化的概念,再講解本土文化的獨特優勢,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關鍵是要讓學生加入思考的過程,站在本國傳統文化的視角下,思索中美文化存在的差異性,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獨到之處,這便能有效幫助學生建構對本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有效對抗他國文化滲透的負面影響。
第四,開設趣味多元活動,激活學生傳統文化認知興趣。在高校英語教育中,實踐教育也是促進學生理解英語應用知識的重要途徑。而學生想要建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印象[4],也需要在實踐活動中加以夯實。對此,建議英語教師大量開展英語跨文化實踐活動,并借助活動錘煉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中的地位。由于大學英語教育中,必然會涉及對英美文化的講解,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將其與中國文化進行比對,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政治訴求下,必然會衍生出不同的文化結果。以此來幫助學生清晰地看待外國文化,深刻地明晰本土文化,進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辯證意識。教師還可以基于情境教學法,將學生分成兩個行動小組,模擬不同交易情境下的對外交際,由一組學生扮演外國客戶,另一組學生則扮演企業員工,兩組員工要分別以不同的視角進行溝通,扮演企業員工的學生需要調動跨文化知識來獲取另一組學生的“信任”。雙方要基于文化差異進行全英文交流。這樣,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和口語能力都可以得到顯著升級,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在不同視角下,更客觀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更明確分辨什么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什么是刻意的文化滲透。
五、結語
事實上,高校英語專業課程“以傳播英語知識”為主的這一特點,也可以成為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英語教師可以在教授英美文化時,適當加入中國文化作為對比,并強調我國文化的特殊性,由此來建立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歸屬感和自豪情緒。最重要的是,英語教師需要意識到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要承擔起思政育人的作用,盡可能在英語課堂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英語教師不但要成為宏觀的規劃者,更要成為細節之處的執行者,認真完成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如此才能對抗文化滲透問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一批思想意識更加堅定的外語人才,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培養一批繼承者。
參考文獻:
[1]余麗芬.基于文化合流理論的高中英語教學中的英美文化因素研究[D].集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2]李紅.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滲透茶文化的研究[J].福建茶葉,2022,44(10):105-107.
[3]符蓉,胡東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與中國典籍英譯融合探索[J].安順學院學報,2022,24(4):64-68.
[4]方艾若.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究[J].校園英語,2022(14):25-27.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