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紅 賴燕燕



【摘要】本文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引,借鑒“安吉游戲”的教育理念和操作模式,結合海邊地域特色和幼兒體育的傳統優勢,對幼兒園體育教學進行了長達10年的探索,構建了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海洋文化)的幼兒體育課程體系,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關鍵詞】自主性 游戲化 鄉土化 幼兒體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6-0036-04
“安吉游戲”是浙江省安吉縣幼兒園開發的一種以游戲為基礎的學前教育模式,如今已成為我國學前教育“以游戲為幼兒園基本教學活動”的教學典范。“安吉游戲”堅守兒童立場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的教學理念,通過為兒童提供相應的游戲材料、游戲空間和游戲時間,在兒童游戲過程中積極觀察、傾聽、記錄與回應,做到更好地解讀兒童、認識兒童、理解兒童,進而支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借鑒“安吉游戲”的教育理念和操作模式,我們團隊充分挖掘本土化教育資源,結合海邊地域特色和幼兒體育的傳統優勢,對幼兒園體育教學進行了長達10年的探索,形成了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海洋文化)相互融合的幼兒體育課程體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學習經驗的需要,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一、以問題為導向,明確構建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的幼兒體育課程基本思路
我們團隊在調研中發現,當前不少幼兒園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普遍存在幼兒參與度不高、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情境缺乏吸引力等問題。一是參與主體缺乏活力。幼兒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缺乏自主性,處于較為被動的學習狀態,參與度、實踐度、創新度不高,幼兒的天性得不到釋放。二是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教師習慣于運用簡單、機械、操控式的教學方法,對幼兒的活動干預和限制過多。三是課程情境缺乏吸引力。幼兒對體育教學活動的形式、載體、時間、空間等環境因素較為陌生,教師在體育課上創設的情境缺乏吸引力。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與幼兒體育課程理念不明確、教學方法不合適、本土元素融合度不高等因素有關。一是教師未能樹立以幼兒為中心的課程理念。教師未能從幼兒全面發展的角度認識幼兒體育課程的重要性,過多地扮演管理者和控制者角色,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未能堅持開放、啟蒙和引導的原則,沒有發揮輔助者和協作者的作用。二是尚未找到符合幼兒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師教學針對性不強,未能探索以幼兒為中心、體現幼兒自主性、適宜幼兒身心發展、釋放兒童天性、促進幼兒積極參與的課程策略和方法。三是未能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融合本土文化元素。體育教學遠離幼兒生活環境,教學中運用的教學素材不夠貼近幼兒生活實際且脫離幼兒認識范疇,導致幼兒沒有親切感與熟悉感,體會不到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
教育部2012年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育部2022年印發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強調,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注重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堅持保教結合,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以教育部印發的有關文件為指導,結合幼兒園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周邊鄉土資源,我們團隊提出了構建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的幼兒體育課程基本思路:基于自主性理念,貫穿游戲化學習策略,有機融入海洋文化元素,構建海洋情境下的游戲化、自主性幼兒體育課程。
由圖1可知,筆者與團隊擬構建的幼兒園體育課程以多重元素互相融合為技術路徑,旨在生成一種全新的兼具獨立性、全面性、適宜性特點的體育課程,凸顯課程的原創性、普適性和本土化等特點。
二、以《指南》為依據,精心構建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幼兒體育課程體系
《教育部關于印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通知》強調,要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指南》的精神實質,切實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落實到幼兒園保教工作的各個環節。明確了上述基本思路后,我們團隊以《指南》為依據,精心構建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幼兒體育課程體系。
(一)明確課程的理念與目標
北海市銀海區機關幼兒園創辦于1994年,長期以來堅持自主性的課程理念,凸顯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個基本特征,引導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探索活動中發現問題并獨立解決問題,在嘗試操作中樹立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獲得全面發展。這是我園的教育價值取向和育人目標。基于這一理念,我們明確了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幼兒體育課程的目標:通過構建并實施體育課程,提高幼兒基本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能水平,促進幼兒身體生長發育,發展幼兒身體素質,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落實相關課程理念的具體要求
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三者是互相融合、相輔相成的關系。按照《指南》的要求,借鑒“安吉游戲”的教育理念,我們在構建并實施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幼兒體育課程時,對教師提出了相關要求。
1.針對“自主性”的要求。充分認識自主性的重要作用,堅持幼兒的主體地位,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培養幼兒快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學會觀察、反思、創新,熱愛、尊重和理解幼兒;改變陳舊的課程設計模式,把事先安排好的計劃轉化為可調動性計劃,變教師設計課程為師生共同構建課程;學會用方法觀察記錄幼兒的活動,從幼兒的行為表現中敏感捕捉信息,把握教師介入的時機、技巧和程度;多為幼兒提供具有啟發性的充足、豐富的活動材料,少提供現成、單一的材料;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給幼兒自由探索預留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自己去獲取知識,積累經驗,嘗試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
2.針對“游戲化”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理解并認同課程游戲化理念,認識到課程游戲化的核心是關注兒童的需要與興趣,關注兒童發展和學習的規律與特點;進一步加強對《指南》的認識,把其中的理念運用到當前的課程實踐中;充分把握幼兒園課程整體,提供更多機會,滿足幼兒個體需要,做到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關注和研究幼兒的生活、環境和資源,規劃符合幼兒實際、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活動;關注幼兒的需要和興趣,讓幼兒在多樣化的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經驗;創建課程游戲化環境,對幼兒的活動環境進行適時改造、調整,營造真正能激發幼兒探究、交往和表現等潛能的環境;在幼兒興趣、經驗的基礎上生成和優化課程,形成個性化班本活動;在制訂活動計劃時充分考慮幼兒的身體、智力、社會和情感等方面的特點和發展要求,提供豐富、多層次的活動材料。
3.針對“鄉土化”的要求。強化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掌握豐富、準確的鄉土文化知識;積極參與鄉土文化教育培訓,能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挖掘鄉土教育資源;能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身心特點,適當選擇合適的本土文化資源,有選擇地制訂切實可行的課程計劃,并能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篩選與融合;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發揮幼兒園、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作用,讓幼兒充分感知鄉土文化;將鄉土文化有機融入園本主題活動、區域活動,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中;重視鄉土文化的作用,在幼兒生活區域適當融入鄉土文化元素,充分發揮實體空間(墻面、走廊、過道、樓梯間)的作用,善于讓教育環境“說話”。
(三)精心研發兩類體育課程
基于課程理念、目標及教師隊伍整體情況,我們團隊精心研發了基礎型、特色型兩類體育課程,以玩起來、動起來、樂起來的課程實施方式促進幼兒身體生長發育,提高幼兒身體素質。
1.基礎型課程
基礎型幼兒體育課程包括基本活動技能類、身體素質類、競技類、球類等課程(如圖2)。
由圖2可知,基礎型幼兒體育課程遵循3—6歲幼兒身體發育規律,設計的課程種類(形式)涵蓋走、跑、跳、鉆、爬、攀等基本動作,有利于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培養幼兒的平衡性、協調性、柔韌性及力量、速度、耐力等運動能力。例如,基本活動技能類課程包括投擲游戲、跳躍游戲、奔跑游戲等,凸顯基本運動技能特色訓練,有針對性地發展幼兒的運動技能。
2.特色型課程
緊密結合濱海特色,我們團隊研發了海洋特色幼兒體育課程,體現課程的鄉土化理念。這一課程形式主要有疍家特色自主性體育游戲、海洋元素特色操,同時編寫海娃體育系列教案,制定相應的課程表,做到課時固定化、實施全體化、推廣制度化。
在將海洋文化融入幼兒體育課程構建的探索中,我們團隊進行教學模式轉型,主要解決鄉土(海洋文化)元素轉化成課程資源的技術問題。采取的措施包括充分引入、利用和發揮幼兒家鄉所在地的歷史、地理、生態、民族、民俗、建筑、人物、傳統技藝、村規民約等具有教育意義的元素,特別是獨具特色的北海疍家文化元素,將其以特定方式有機融入育人過程,讓教育過程充滿家鄉味道和生活氣息,更貼近幼兒的生活。例如,疍家特色自主性體育游戲主要包括在園所的游戲區域投放大型積木、輪胎、花片、滾筒、攀爬架、攀爬繩等多樣性材料,運用漁撈、漁網、魚簍、木船、滾筒等自制體育器械,開展劃龍舟、開船捕魚、趕海、采龍珠、快樂網魚等具有疍家特色的自主性游戲活動。這些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發揮想象力,培養勇敢面對挑戰的冒險精神,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四)認真開展課程評價
教育活動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幼兒體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團隊運用科學的評價手段,了解課程實施的適用性與實效性,為改進、優化課程提供依據。
1.自主性維度評價
幼兒在課程中通過主客體關系及相互作用而體現出自主、熱心、無他人驅使等個性特征,具體體現在對玩具選擇、角色分配、同伴互動及游戲內容選擇等方面。為此,筆者與團隊將課程自主性維度評價分為“獨立起來”“主動起來”“創造起來”三個方面,并構建了如表1所示的評價表。
由上頁表1可知,自主性課程評價涵蓋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表達、興趣、材料選擇、同伴互動、面對困難的表現、探索程度、活動中的情緒等多個方面的內容。評價采取評分制,由教師依據評價表的提示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客觀評價。
2.游戲化維度評價
課程游戲化并不局限于具體游戲活動,也不是簡單地把幼兒園的一日生活都變成游戲,而是將游戲教學的理念貫穿于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以游戲的魅力吸引幼兒自主參與,使活動更貼近幼兒心理,讓幼兒享受到游戲般輕松、快樂、無拘無束的狀態。為此,我們團隊將課程游戲化維度分為“玩起來”“動起來”“樂起來”三個方面,并制定了相應的評價表(略),表格設計框架同上頁表1,切實關注幼兒如何玩、玩的效果、玩的情緒和意志品質的培養。
3.鄉土化維度評價
結合本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深度融合自主性、游戲化的特點,我們團隊積極尋求海洋文化與兩者融合程度的最佳平衡點,從“海的情境”“海的方式”“海的道具”三個方面制定了相應的評價表(略),表格設計框架同上頁表1,從海洋文化、海邊疍家勞作民俗、海邊活動、冒險拼搏精神和家國情懷等方面進行評價。例如,“海的情境”分別設置了“海洋世界的探索”“海洋人文景觀欣賞”兩個二級指標,“海洋世界的探索”設計的“評價觀察點”包括體育課程活動是否以海底環境、海洋生物等情境為載體,是否營造濃厚的海洋世界色彩,如“鯊魚大作戰”“海底探險記”“珊瑚叢林歷險”等。
三、以成效為激勵,努力推動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幼兒體育課程成果最大化
經過10年的實踐,我們團隊構建的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幼兒體育課程在北海市銀海區機關幼兒園有序實施,并經歷了探索、實施、改進、優化等過程,目前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一是幼兒獨立性增強。參與課程的幼兒自主選擇同伴、場地、器械、材料開展活動,積極動腦,創新玩法,遇到困難能自我解決。二是課程游戲化程度高。參與課程的幼兒遵守規則,手腳協調,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境,設定任務目標并積極完成。三是鄉土特色明顯。本課程融合了海洋元素,注重區域文化傳承,海洋元素在課程中的教玩具、教學語言、環境創設等方面的融入程度高,體現了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色。
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基礎上,我們團隊對該課程進行了成果物化,編撰了“海娃體育”“疍家特色自主性體育游戲”系列教案,錄制了“海洋元素特色操”光碟合集、課程成果展示微視頻,編制了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主題論文案例集等。
近年來,我們團隊的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幼兒體育課程在“國培”“區培”“市培”及城區舉辦的學前教育培訓活動中得到了推介。在北海市教育高質量發展活動周“雁陣工程”教育家型“頭雁”培養專家培養對象展示(學前、特教專場)活動中,我們向北海市一縣三區的教師展示本課程的研究成果。在教育部示范性“國培計劃”(2022年)幼兒園領導教師高級研修班上,我們應邀向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幼教專家、優秀園長就本課程的實施做了介紹,得到現場同行的高度肯定。目前,該課程的實施理念與操作模式已在北海市銀海區第二幼兒園、銀海區僑港中心幼兒園、銀海區福成鎮中心幼兒園等幼兒園推廣,近千名幼兒從中受益,得到有關教師、家長的一致好評。
綜上所述,我們團隊構建并實施的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海洋文化)的幼兒體育課程以《指南》為指導,借鑒“安吉游戲”的教育理念,將課程理念滲透于幼兒在園活動的各環節,實現了幼兒體育課程從碎片化到系統化的改革,為幼兒園體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虞永平.課程游戲化的意義和實施路徑[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5(3):4-7.
[2]王振宇.論游戲課程化[J].幼兒教育,2018(12):3-8.
[3]簡楚瑛.幼兒教育課程模式:第4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韋志紅(1972— ),廣西貴港人,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賴燕燕(1987— ),廣西合浦人,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