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黎佳
摘要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擔負著民族復興時代大任,法律素養作為大學生全面素質中的重要內容,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信息化社會帶來的網絡文化極易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需要社會、家庭、學生自身等各層面協同努力?,F階段,大法律素養教育需要依托立德樹人理念,從創建良好法治社會環境、高校教育注重德法共治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路徑入手,切實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培育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 立德樹人;高校學生;法律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10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先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是黨中央在新時代對學校教育的新要求[1]。學者王紅艷、黃誠提出高校教育應認清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切實重視大學生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的培育[2]。法律素養不僅是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社會交往、參加工作的現實需要。立德樹人理念立足于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全局,通過立德樹人理念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夯實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有利于提升其綜合素質能力,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也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大背景下的新要求。
1立德樹人理念在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中的核心要義
學者孫曉惠提出[3],立德樹人理念通過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引導大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學者任兆妮表示,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包含德才兼備的育人內容、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方法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標等[4]。學者張悅表示大學生法律素養即指學生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質,包含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三要素[5]。另外學者率婷[6]認為大學生法律素養除上述要素外,還包括法律應用能力。綜上,法律素養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的綜合體,既包含法律理念和法律維護等內外層面內容,也包括法律情感、法律評價等感性、理性層面內容。
1.1育人為本:教育的生命和靈魂
立德樹人理念是對黨的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首先,育人為本強調人的個性化發展。主張在育人過程中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提倡個性化、獨特性與多樣化發展,讓每個人結合自身所長獲得最優發展。其次,育人為本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即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注重全面協調發展。最后,育人為本強調人的自由發展。教育要以培養“自由人”為目標,為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大學生法律素養教育也要堅持“育人為本”,要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及創造性,革新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授課模式,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同時關注教育的過程性和延續性,將法律素養教育貫穿學生的校園生活乃至整個人生之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全面發展及自由發展。
1.2德法共治: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精髓
德法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治國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也是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精髓[7]。德治為法治提供文化環境,法治則為德治的實現提供制度保障。德法共治在提升高校學生法律素養層面上主要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依法治國要求高校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學生民主意識、公民意識和國家主人翁意識,牢固樹立法制觀念,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其二,以德治國要求高校加強價值觀念教育,讓大學生豐富多樣的個性、獨立新穎的創造性得到充分激發和發展,并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能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化、多樣化發展。因此,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明晰個人在思想道德與法制建設中的責任,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率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與法律素養,助力國家思想道德建設和法治水平提高。
2新時代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的重要意義
現階段大學生易受到社會環境、高校教育及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普遍存在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應用能力不足等問題,而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不僅有利于提高其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素質,還有利于推進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2.1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法律素養是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有利于增強其綜合素質。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現代化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身體素質良好、專業技術扎實、抗壓能力強及道德素質高的綜合性人才無疑更能滿足競爭激烈的崗位需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必然需要提升其法律素養。當前,大學生接收來自社會各界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其價值觀念形成易受不良信息影響。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學生良好法律品質、提高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有效途徑,同時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2有利于推進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
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對大學治理提出的目標要求,也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障[8]。建立校園法治文化,創造法治文化育人環境,有效實施大學管理章程,在法治實踐中體現學生的需求,維護學生的利益,才能更好解決高校自身及學生的實際問題。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則需要高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首先切實增強自身的法律素養,系統性、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以法治文化建設助推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能夠提高其辨別是非的能力,促使學生學會用法律來捍衛自身的正當權益,減少學生因為法律知識不足、法律意識薄弱、法律應用能力不足等情況導致的網絡詐騙案,有效提高校園安全治理能力,推進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
2.3有利于助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人群[9]。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素養教育能夠滿足法治化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能夠有效提升中國公民的法律素養水平。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對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深刻意義。高校需要重視學生法律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實踐能力,培育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群體力量和主力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3立德樹人理念下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路徑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要堅持育人為本、德法共治,通過創建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高校教育注重德法共治、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路徑來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1創建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加大普法力度
2021年10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出:“建立建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10]?!鄙鐣鳛閷W生生活的大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特別對于剛剛離開父母進入大學的新生而言,其心理承受力脆弱、好奇心和求知欲較強,對社會思潮的好壞缺乏正確判斷,其行為選擇容易受到影響。第一,改善社會法律文化氛圍,形成良好社會風尚。高校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社會相關主體部門需要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向大學生宣傳法律知識、文化,協同家庭、學校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提升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第二,創新社會法治宣傳教育方式,加大普法力度。隨著新時代網絡媒體的發展,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豐富,社會主體需緊跟時代潮流,通過新型宣傳方式、教育方法,運用網絡媒介平臺傳播正確的法律知識,加大對大學生及普通公民的普法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法律素養,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3.2高校教育注重德法共治,回歸素養本位
高校應將德育教育與法律教育并重,注重德法共治,堅持依法治校,重視校園法律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調整法律相關課程設置,充實法律課程的教學內容,打造德法兼修的課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群體的法律素養,引進相關專業教師,吸納具有社會法律實踐經驗的律師、檢察官等擔任兼職教師。同時,教師在對法規內容進行宣講時,應注重法律精神的解讀和傳達。在學生綜合素質考核方面,將法律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高學生對法律素養的重視程度。在校園實踐活動方面,組建校園法律社團,開展法律相關實習、實踐活動,通過學生宣講、表演等形式宣傳法律知識,充分發揮朋輩互助作用。通過邀請法律專業人士開展講座、案例分享會,對學生進行榜樣教育。在高校法律教育工作方面,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平衡知識與素養的關系,強調素養優先。學生的個人素養對其發展而言具有根源性和支撐性作用。高校法律教育并不是單一地傳授法律知識,而是自上而下、由內到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法律宣傳與教育,深刻把握高校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的積極影響。
3.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自我教育
大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法律素養教育需要切實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搭建“自建、自管、自用”的網絡學習平臺,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及自我監督的作用。其次,通過組織開展法律相關的辯論賽、模擬法庭、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籌備活動、參與表演的過程中自覺、自主地獲取法律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更好地提升自身法律素養。另外,開展暑期法律特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覺鍛煉法律應用能力。最后,黨員及學生骨干群體要發揮“傳幫帶”作用。其作為學生群體中的中堅力量,在開展校園活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黨員及學生骨干不僅要增強自身的法律素養,起到正確的模范帶頭作用,還要深入到普通學生群體中宣傳法律知識,形成“以生帶生、互學共進”的傳幫帶學習氛圍。
4結語
法律素養作為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學生大學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都有著深刻影響。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能夠有效加強學生對自身合法權益的保護意識,助推高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法治化社會的良好運轉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新時代高校法律素養教育需堅持立德樹人理念,將育人為本、德法共治等教育思想有機融合到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教育過程中,通過加大社會層面的普法力度、創新宣傳教育方式等來創建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高校教育要注重德法共治,將法律素養教育回歸素養本位,進行全面、具體的校園法律文化及法律精神教育。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增強其自我教育意識,實現高校法律素養教育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參考文獻
[1]趙潔.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觀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 2021.
[2]孫曉惠.立德樹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20.
[3]任兆妮.“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發展脈絡及其內涵研究[J].南方論刊,2019(12):90-91,97.
[2]王紅艷,黃誠.高?!暗路ü灿钡睦碚撆c實踐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2):118-121.
[5]張悅.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研究[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19.
[6]率婷.“一帶一路”倡議下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研究[D].大連:大連外國語大學,2018.
[7]付梟雄.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德法共治理念的困境與路徑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2):81-83.
[8]李正元.以“五治”方式推進大學治理現代化[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8(5):15-19.
[9]別敦榮,易夢春.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標準、進程預測與路徑選擇[J].教育研究,2021,42(2):63-79.
[10]宋曉波,鄒梁君,舒硯耕.《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時代背景、核心內容與落實路徑[J].桂海論叢,2022,38(3):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