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會珍



【摘要】學生在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上,通過觀察讓學生發現如何從“旋轉模型”轉化成“手拉手模型”,結合動手操作實驗更深入地了解“拉手”,進一步總結出“手拉手模型”的一般特征,讓學生能夠在復雜圖形中找到“手拉手模型”,再通過從變化中尋找不變的學習思路,經歷猜想、證明的過程得出一般性結論,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解答復雜圖形中包含“手拉手模型”的題目.
【關鍵詞】初中數學;三角形全等;手拉手模型
1 基本情況分析
在本節內容之前,學生經歷了全等圖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等學習過程,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質定理及判定定理,熟悉通過提出猜想、證明猜想的探究過程,這為他們總結出手拉手模型的一般性結論提供了思路.初中生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Geogebra動態展示正好可以作為本節課這兩種思維過渡的“中介”.在動態圖形的觀察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創造力.
2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發現“手拉手模型”的特征.
難點 證明“手拉手模型”的一般性結論.
3 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 希沃白板,刻度尺,Geogebra軟件.
3.1 展示動態圖形,歸納模型特征
操作1 展示共頂點以及相同頂角的兩個等腰三角形的動態旋轉過程,你有什么發現?(先展示兩個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再展示兩個相似等腰三角形,如圖1-圖6)
設計說明 兩個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繞著頂點O旋轉的過程中出現的三種特殊情況,如圖1-圖3,在旋轉角為0°時,點A與點C重合,點B與點D重合此時兩個三角形完全重疊在一起;當旋轉角小于頂角時,此時兩個等腰三角形部分重疊,頂角有一部分屬于公共部分,∠COA +∠COB=∠BOD +∠COB,底邊AB和CD有交點;當旋轉角大于頂角時,兩個等腰三角形沒有重疊部分.這三幅圖是旋轉過程中出現的特殊情況.通過兩個全等三角形的旋轉將學生引入本節課的主核—旋轉定模.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接下來將全等三角形改為兩個相似三角形的旋轉,旋轉中出現的特殊情況與全等三角形出現的特殊情況相同,如圖4-圖6.
操作2 兩個等腰三角形的底邊的左邊端點與左邊端點相連,右邊端點與右邊端點相連,然后旋轉,你有什么發現?(這里僅考慮相似等腰三角形的情況)
設計說明 以兩個共頂點的相似三角形為例,讓學生自己完成“拉手”的過程,拉手遵循左拉左,右拉右的原則.更深入地感受手拉手模型的特征.拉手以后就完成了手拉手模型的構建.通過模型的構建過程可以總結出“手拉手模型”的特點:(1)兩個等腰三角形共頂點;(2)頂角相同;(3)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
將其中一個等腰三角形旋轉可以出現以下特殊情況,如圖7,圖8,也是本節課要重點研究的圖形.
3.2 融合模型特征,探索一般結論
問題1 我們已經知道了“手拉手模型”的特征,觀察模型你有什么發現?如圖7部分重疊手拉手,填寫已知與求,并寫出證明過程.
設計說明 通過提問給學生指出思考方向,讓學生觀察模型,提出猜想,因為是在學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后展開的本節課,所以學生思路會往三角形全等上面走,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引導,以部分重疊手拉手為例,學生不難發現兩個“左手”與拉手的那條線段與兩個“右手”與拉手的那條線段組成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即△AOC≌△BOD,接著可以提問學生:要想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我們已經有什么條件,哪些是直接條件,哪些是間接條件,如何把間接條件轉化成證明中的直接條件?學生通過觀察Geogebra動態圖形將這個問題用數學語言轉化成以下題目:如圖7,已知OA=OB,OC=OD,∠AOB =∠COD,
求證:△AOC ≌ △BOD.
目前給的條件符合SAS證明三角形全等,但是其中有一個條件不是直接條件,需要轉化成直接條件,在學生證明過程中稍加提醒,學生就可以獨立完成證明.
證明 因為∠AOB =∠COD,
所以∠AOB -∠COB =∠COD -∠COB,
即∠AOC =∠BOD.
在△AOC和△BOD中,
OA=OB,
∠AOC =∠BOD,
OC=OD,
所以△AOC ≌ △BOD(SAS).
在這里要跟學生強調在證明過程中的角相等是間接條件,兩個大角相等∠AOB =∠COD,減去公共角∠COB,有∠AOB-∠COB =∠COD -∠COB得出的兩個角依然是相等的,即∠AOC =∠BOD,在這里用到了等式的性質1,等式兩邊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依然成立,所以兩個角減去同一個角所得的兩個角依然相等.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SAS.
對于圖8,兩個等腰三角形沒有重疊的部分,此時上述證明需要將減去公共角∠COB,改為加上公共角∠COB.證明如下:
證明 因為∠AOB =∠COD,
所以∠AOB +∠COB=∠COD +∠COB,
即∠AOC =∠BOD,
在△AOC和△BOD中,
OA=OB,
∠AOC =∠BOD,
OC=OD,
所以△AOC ≌ △BOD(SAS).
在驗證三角形全等的證明過程中既鞏固了三角形全等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問題2 得到兩個三角形全等以后,觀察模型,你還發現了哪些相等的角、相等的邊?
設計說明 在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相等的角及相等的邊,學生會很快地根據三角形全等的性質: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得到相等的邊為:AC=BD;相等的角為:∠ACO =∠BDO,∠OCA =∠ODB.這些結論是三角形全等的引申結論,這個問題是為下一個問題做鋪墊.
問題3 繼續觀察模型,找一找還有沒有和等腰三角形頂角相等的角?
設計說明 問題3是問題2的延伸,排除掉問題2中的角,在剩下的角中尋找會降低難度,學生通過觀察比對發現還有兩個角∠AEB,∠DEC與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相等(如圖9全等手拉手),學生可以得出猜想∠AOB=∠AEB,得出猜想以后需要加以證明,在證明的過程中需要用到上學期學過的“八字模型”,證明過程如下:
證明 因為△AOC ≌ △BOD,
所以∠OAC =∠OBD.
在△AOF中,
∠OAC +∠AOB +∠OFA=180°,
在△BEF中,
∠OBD +∠AEB +∠BFE=180°,
又因為∠OFA =∠BFE,
所以∠AOB =∠AEB.
同理可證∠COD =∠CED.
這個問題對于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很高,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僅有數位同學觀察得到,其他同學需要教師提醒,得出猜想以后對于“八字模型”的證明也有些障礙,要發現其中有一組對頂角相等,還有通過問題2得出的三角形對應角相等.縱觀問題2和問題3,都是在問題1的基礎上進行引申得來,所以“手拉手模型”得出△AOC ≌ △BOD是后續一系列問題探索的根源.
基于問題2和問題3,我們這個題目可以補充為下題:
如圖9,已知OA=OB,
OC=OD,∠AOB =∠COD.
求證:①=1\*GB3\*MERGEFORMAT△AOC ≌ △BOD;
②=2\*GB3\*MERGEFORMATAC=BD,∠ACO =∠BDO,
∠AOB =∠ODB;
③=3\*GB3\*MERGEFORMAT∠AOB =∠AEB.
至此學生目前掌握的知識能夠發現的結論已經全部得出.
4 結語
進入初中以后,數學學習內容抽象程度越來越高,筆者此次的設計由易到難,盡管學生的能力有差異,但是學生都可以嘗試.例如:基礎薄弱的同學觀察模型的運動可以觀察到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觀察整個圖形的變化,從三角形全等,到相等的邊、相等的角.數學模型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本節課是先在旋轉運動中找不變,歸納出特征,從而得出一般性結論.數學模型有利于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意識,換個角度來說,這節課的設計也是一個轉化過程:將動態圖形轉化為固定的圖形.模型結論證明是利用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三角形的性質等.這個過程奇妙而又自然,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會努力與學生一起嘗試更多的模型類型.
參考文獻:
[1]任志燕.圖形變換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2]黃燕玲,喻平.對數學理解的再認識[J].數學教育學報,2002,11(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