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榜
摘?要: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高職院校建構育人大格局的重要舉措。在詮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價值意蘊的基礎上,深入分析高職院校在開展兩者協同育人實踐中所存在的體制欠缺、意識淡薄、能力不足三大現實困境,最后結合高職外貿類專業,探索從機制協同、課程協同、師資隊伍協同等有效路徑助推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以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高職外貿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69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論述;2020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1年,教育部決定組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教學指導委員會,這些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力保障。在此背景下,探索具有高職特質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實現路徑,有助于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就高職外貿類專業而言,如何開展以“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為核心的改革和創新,推進思政教育系統性融入專業建設全程,這對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外貿人才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1?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價值意蘊
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載體,結合學科專業特征,深度挖掘、系統梳理、高度凝練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資源,并將之融入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中,以實現課程德育價值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思政課程指的是在高等教育中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系列課程。它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關鍵課程,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要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作為“大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在育人方向與功能上具有同向性、同行性以及互補性,這為構建兩者協同育人模式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1.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強調“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這些政策和指導性文件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立德樹人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單純依靠“孤島式”的思政課程將難以實現這一根本任務。一方面,思政課程要充分發揮它在思政教育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另一方面,課程思政作為創新性教育理念,它能夠將思政元素滲透到各類課程教學中,促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相統一,從而充分拓展思政課程的育人載體。只有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進行有效協同,“共下一盤棋”“打好組合拳”,共同發揮育人功效,形成強大育人合力,才能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面落實。
1.2?深化“三全育人”理念的必然選擇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它是從全域性視角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深化“三全育人”的必然選擇。首先,兩者協同能夠推動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相互協作,發揮多個育人主體合力,統籌協調思政教育工作師資隊伍,實現思政教育從專人育人到全員育人的轉變。其次,兩者協同能夠綜合衡量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規律、學生學習認知規律以及學科專業特征等系列因素,設置具有層次性、梯度性的思政育人目標。它既注重思政課程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面的核心作用,又強調課程思政將專業知識學習和價值引導相融合的育人功能,從而將思政教育貫穿學生學習成長的整個時間段,實現全程育人。再次,兩者協同能夠更加高效發揮各自在思政教育上的優勢,促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促進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相融合,促進課堂教學、課外實習實訓以及多元育人平臺相對接,從而整體優化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全方位育人。
1.3?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
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受傳統教學理念和課程組織管理模式的影響,思政課程只專注于講授思想政治理論,缺乏易于讓學生接受的有效載體;專業課程只局限于開展專業知識傳授和實踐能力培養,缺乏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職業精神、道德素養等方面的價值引導,從而導致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現“兩張皮”的脫節現象,不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能夠依據學科特點、專業特征以及社會導向,將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接受度和認同感,為思政教育提質增效;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系統接受思政教育的引領,幫助學生抵制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推動德育與智育相統一、育人的整體性與針對性相統一,實現德才兼備高質量人才的培養目標。
2?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
當前,雖然眾多高職院校都在快速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和思政課程創新,并已取得一定突破,但是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構建訴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兩者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協同育人體制欠缺
健全的體制是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常態化和長效化的先決條件。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建構的思政協同育人體制仍不完善,存在較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缺乏頂層設計。思政協同育人涉及眾多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部門,高職院校需從學校層面進行統一部署和整體規劃,搭建組織架構,推動各部門實現縱向聯動和橫向協同,才能發揮集成合力效果。但是許多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協同育人的實踐中,要么是以馬克思主義學院或者思政部門為主體來統籌全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么是以教務部門為主體來制定協同育人機制,從而使得在學校層面、院(系)層面、教研室層面之間難以建立層級分明的責任關系,各層面之間缺乏協同性,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也經常出現單打獨斗的現象。二是考核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缺乏設計,未能充分體現思政協同育人價值。首先,很少有高職院校將思政教育工作真正納入院(系)層面和教研室層面的教學質量考核評價之中,也并未將對思政協同育人成效的考量與有關激勵措施相掛鉤。其次,對于教師的考核評價主要是以科研成果和所獲獎項為主,對于教師開展的思政育人工作重視程度還不夠,尤其是在評獎評優、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等方面,未能將教師思政育人能力和效果作為重要考量指標。再次,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仍然是以學生對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掌握程度為主,對學生的職業素養、人文素質、思想道德等方面缺乏全面客觀的考量。此外,師資培訓機制不完善也將深度影響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開展協同育人的效力。
2.2?協同育人意識淡薄
(1)在高職院校管理者層面,一是受傳統職業教育辦學思路和模式的影響,許多高職院校管理者依舊只把工作重點放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升就業率等各種顯性指標上,而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則重視程度不夠;二是由于高職院校管理者對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關系理解不透徹,對于開展兩者協同育人的重要性認知不到位,從而導致思政教育難以將協同育人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2)在專業課教師層面,不少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內涵以及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價值缺乏明晰的認知。這主要體現為:一是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課程的思政化,或是在專業課基礎上額外附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活動;二是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屬于思政教師的工作職責,而自身只需做好專業知識講授和職業技能培養即可。這些認知上的偏差使得專業課教師育人責任意識淡薄,在開展課程思政時通常缺乏主動性、創造性以及實效性。三是在思政課教師層面,雖然思政課教師作為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主力軍,但是也有許多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長期固守自身課程體系,缺乏求新求變的意識和投入,尤其是未重視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對授課對象所處專業的性質特征、發展趨勢、社會需求等方面缺少研究意識。高職院校管理者和教師對開展思政教育的認知偏差,是導致協同育人意識淡薄的主因,這也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否能夠持續有效推行。
2.3?協同育人能力不足
作為思政教育的實施主體,教師的協同育人能力是實現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頻共振的關鍵因素。但是就目前兩者開展協同育人的成效來看,教師的協同育人能力還存在較大不足。在專業課教師層面,主要表現為“挖”“融”“度”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不足。(1)在“挖”方面,雖然有些專業課教師已具備協同育人意識,但是受到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人文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并且缺乏系統全面的思政教育理論指導,導致對專業課程所涵蓋思政資源的挖掘能力欠缺,往往存在生搬硬套的現象,難以凸顯思政資源的引領功能。(2)在“融”方面,有些專業課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時,不能精準抓住教學情景切入點,導致思政元素不能有效地、順其自然的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存在表面化、硬融入等現象,這不僅難以讓學生在知識和情感方面達到共鳴,而且還影響了專業課授課效果。(3)在“度”方面,有些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把握能力不到位,對于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的思政教育缺乏系統性設計,過于追求思政元素覆蓋面,難以把控思政元素展現的適度性和針對性,導致將專業課打造為思政課。在思政課教師層面,協同育人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闡述的思政知識理論性過強,而且很少能夠針對不同學科專業的性質和特征來整合授課內容,缺乏與專業實踐的深度結合,從而使得在開展思政課程時往往缺乏針對性、感染力以及說服力,難以滿足不同專業授課對象的需求。
3?高職外貿類專業開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路徑探索
高職外貿類專業要直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通過在機制協同、課程協同、師資隊伍協同等方面開展改革創新,才能將思政育人工作融入人才培養的全程,形成專業特色鮮明的協同育人實踐路徑。
3.1?機制協同
3.1.1?加強頂層設計
對于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高職院校黨委應負第一主體責任。高職院校黨委要從宏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從全局性角度做好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統籌規劃,構建“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協同育人組織模式,確保協同育人在學校層面、職能部門以及院(系)層面能夠在意識上做到統一理念,在行動上做到統一協調。同時,在橫向組織構建方面,高職院校要推動思政課程主責部門(如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政部)、課程思政主責部門(如各院系)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如教務處、學生處等)的協調配合,明確各參與主體的功能和定位,打造多院(系)和多職能部門為一體的橫向協同育人組織機構。在縱向組織構建方面,高職院校要構建學校黨委、院(系)黨總支、基層黨支部為一體的多層級縱向聯動協同育人組織機構,積極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抓緊抓實思政協同育人工作。
3.1.2?完善考核評價制度
首先對于院(系)和教研室的考核評價,要將思政協同育人的落實和成效列為重點考核指標,通過對人才培養質量、日常教學診斷、教學活動組織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其次對于教師的考核評價,要將結果性和過程性相融合。對于結果性考核評價,不僅要注重教學業績,更要突出思政育人成效;對于過程性考核評價,要著重將教師對協同育人理念的把握、對協同育人的貫徹程度以及在協同育人過程中能力的提升等納入考核評價范疇。再次對于學生的考核評價,要以“德技并修”為原則,既要注重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獲取,又要聚焦思想品德、職業素養等價值觀的培養。要完善“多主體、多維度”考核評價方式,并針對不同學習階段,制定相匹配的“思政+專業”考核目標,比如對于高職外貿類專業一年級學生,側重于學校開展專業知識、思想品德、人文素質等考核評價;對于該專業三年級實習學生,側重于企業開展崗位職業能力、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等考核評價,從而科學全面的對學生開展考核評價。
3.1.3?優化激勵制度
在科學的考核評價基礎上,對于在思政協同育人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要及時給予宣傳表彰和績效獎勵,并在選派培訓、課題申報、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爭先評優等方面給以政策傾斜,持續提升教師參與思政協同育人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對于在思政協同育人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組織部門,要在經費劃撥和教育教學資源分配等方面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鼓勵組織部門將思政協同育人擺在突出位置,積極推動思政協同育人實踐。同時,還要將思政協同育人貫穿于精品課程建設、科研立項、學科專業重點培育等重要工作中,并對此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從而激勵更多的教師和組織部門參與進來。
3.2?課程協同
課程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載體,構建多維度、立體化的協同課程體系,有助于提升協同育人成效。
一是根據課程性質,構建“思政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明晰各類課程的育人定位,聯通與銜接各類課程的思政資源。其中思政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發揮顯性育人功能,它對于提升學生的政治素質、樹立學生的正確“三觀”起到引領和主導作用。通識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的基礎課程,注重學生在人文情懷、道德素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它在協同育人課程體系中發揮輔助功能。專業課程不僅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重要渠道,同時也發揮著隱形育人作用。高職院校要探尋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和特色,并將其與專業資源融合展現,發揮專業課程對思政教育的有力支撐。對高職外貿類專業來說,要挖掘、凝練、融入、展現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比如《報關報檢實務》中的誠實守信和遵紀守法;《外貿單證實務》中的精益求精和工匠精神;《外貿業務》中的愛國主義、愛崗敬業以及吃苦耐勞等,推動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頻共振。
二是根據課程實施形式,構建“學科課程+講座課程+實踐課程”的課程體系,從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學校與企業等多個結合面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協同育人活動。其中學科課程是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強調課程理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邏輯性,同時將與學科人才培養相匹配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的知識脈絡中。講座課程的主講人以行企業杰出代表、專家學者、優秀校友為主,通過聚焦行企業熱點、社會焦點、學生關注點,比如中美貿易摩擦、外貿企業用人標準、“一帶一路”下對外貿易的機遇和挑戰等,開展專業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不同專題系列講座,以端正學生思想認知、提升學生辨識能力、拓展學生專業視野。實踐課程主要涵蓋校內實踐、校外實踐、頂崗實習三個部分。通過開展實踐課程,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和實踐機會,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對職業技能的掌握,而且能夠強化學生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理想信念、陶冶學生情操情懷,從而發揮實踐課程所特有的育人功能。對高職外貿類專業的學生來說,開展校內POCIB國際貿易從業技能綜合實訓,有助于提升團隊協作精神;開展外貿企業工作崗位觀摩學習、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志愿服務等校外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嚴謹務實工作態度、強化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開展頂崗實習,有助于在真實的外貿從業環境中提高抗壓受挫能力和提升愛崗敬業精神。
3.3?師資隊伍協同
作為協同育人的關鍵主體,高職院校要全力提升師資隊伍協同育人的意識和能力。
(1)在強化師資隊伍協同意識方面,高職院校要明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各類教師主動強化教育教學中的思政協同育人意識。對于專業課教師來說,要明晰和理順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從高度、深度、廣度上正確理解課程思政的深刻內涵。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要扭轉思想認知上的偏差,主動提升同各類專業開展協同育人的意識。
(2)在提升師資隊伍協同能力方面,一是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多類型、多層次、常態化、系統性的思政育人培訓,拓寬教師提升思政能力的途徑,通過學習交流、專題比賽、教學觀摩、學術研討等實踐形式,固化培訓成效,促使教師對思政協同育人從無意識轉變成有規劃,從零碎性提升為完整性,從“單打獨斗”上升到“集體作戰”。二是高職院校要建立和完善交流機制,為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強化各類教師的互聯互通。一方面是鼓勵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互進課堂,打破不同學科專業和教師之間的隔閡,推動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另一方面是組建思政協同育人教研室,通過共同備課、共同制定專業育人方案、共建課題項目和資料庫、共享教育資源等方式,提升思政育人技能,促進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同向同行,實現優勢互補,形成良好的思政協同育人發展模式。三是專業課教師要加強自身政治素養和道德修養,正確把握思政育人規律和思政教育方法方式,為在專業課程內容中深度挖掘思政資源、高效融入思政元素、適度呈現思政信息做好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的儲備,并結合行業發展趨勢、企業用人需求、專業育人要求,強化課程思政能力運用,提升課程思政效果。對于具有明顯“涉外”特征的高職外貿類專業,專業課教師除了要不斷在“挖”“融”“度”上下功夫,向學生傳授彰顯專業特點的思政資源外,更要堅定政治立場、提高政治站位、提升道德情操,通過言傳身教做好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四是思政課教師要主動深入了解授課對象的專業背景,精準提煉不同學科專業的核心價值,并結合學科專業學習規律和授課對象職業發展需求,對思政課教學資源進行全方位深度整合,加大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度,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此外,高職院校也要積極推動輔導員、企業導師同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擔協同育人職責,打造健全的思政育人共同體。
高職院校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三全育人”理念、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高職外貿類專業應以機制協同為前提,課程協同為依托,師資隊伍協同為主體,構建凸顯專業特征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體系,助推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相融,進而為培養德才兼備的外貿人才提供強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羅亞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銜接機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9):143148.
[2]楚國清,王勇.“大思政課”格局下統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蝴蝶結模式[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0(03):1015.
[3]王增芬.唯物史觀視域下推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四重維度[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6):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