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領域跨入信息化2.0時代,智能教學模式改變著課堂上教和學的方式。翻轉課堂是智慧教學環境下創新出來的模式,顛覆了傳統的教師觀和學生觀,“先學后教”的創新模式對教師來說是一種突破。文章以翻轉課堂和高中語文古詩教學的融合作為切入點,以情景教學法為背景理念,分析了高中語文古詩教學的現狀,并以“翻轉”為創新開展高中語文古詩情景教學活動,以具體的案例分析其教學實施的效果,為研究情景教學法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教學提供新的方向。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高中語文;翻轉課堂;古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8-0044-05
翻轉課堂是在智能環境下創設的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依據,巧妙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一系列信息技術所打造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智慧學習環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當中提出,要創設利用語言文字的真實的情景,以此來形成有意義的互動的學習環境。鑒于此,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改革,利用“翻轉課堂”的形式來為學生創設一個網絡學習的空間,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的學習環境,讓語文教學更加形象化,以此來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 情味寡淡——高中語文古詩教學現狀分析
(一)互動問題:師生互動受限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師生進行互動的方式僅僅局限在單向傳輸和交流上,尤其是傳統的課堂上,時間、空間的約束導致師生、生生之間缺乏深度的互動,而互動的開展也僅僅是語言上的溝通,信息技術的缺乏導致教和學之間的互動元素缺乏。
縱觀語文學科的表現形式,具有人文性和語言性的特點,這也使得高中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更加全面化。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主要以教材內容為依托,通過單向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師對學生學情的掌握,也停留在書面作業的檢測上,使得對學生的思維判斷出現偏差,而課堂互動的低效和延時,也導致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缺乏一定的積極性。想要改善這一形式,還需要教師借助新型的媒體形式,為師生之間打造一個別開生面的語文課堂,讓互動的形式更加多樣化,這樣也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情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二)情景問題:教學情景缺失
目前的語文教學環境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情景化的教學主要在課堂內部開展,并且圍繞教材的內容進行,具體為教師講述或者借助PPT的形式來設計情景,這一方法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離,無法激發學生的真實欲望,進而使得語文課堂的容量受限。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被束縛在語文教材中,只會按照教師的情景步驟理解課文含義,缺乏學生主觀意識和情感的滲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語文課堂也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而傳統模式下的語文教學,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所提出的學生素養發展的需求。語文學科為了實現創新改革,越來越注重在具體的“情景”中來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也是目前高考語文的考查方向,為此,教師應該認準這一方向,主動和信息化的環境接軌,和情景化的教學理念融合。
二、 翻轉創新——高中語文古詩翻轉課堂情景教學活動
基于情景教學法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翻轉課堂的構建,能夠將原本靜態的故事,轉化成為可視化的動態意識,課堂的學習環境也由原本的封閉式課堂轉化成為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打造一個思維互動的活躍課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基于情景教學法,開展了高中語文古詩翻轉課堂情景教學活動的設計(圖1)。
在情景教學法背景下的高中語文翻轉課堂的古詩教學可以分為三個環節,具體為:課前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掌握學情;課中生成交互式情景課堂,深入文本;課后智能推送個性化練習,強化鞏固。下面以《李憑箜篌引》教學活動為例,圍繞以上的三個方面打造情景教學環境下的翻轉課堂,助力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
(一)課前: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掌握學情
1. 先學后教,任務引導
先學后教是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依托于智慧化的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就《李憑箜篌引》中的作者背景、創作歷史、詩歌手法、藝術特色等方面的內容,為學生制作一個個簡短的微課視頻,通過互聯網平臺發放給學生。學生在課前自主觀看視頻完成知識的學習,初步地走進《李憑箜篌引》古詩當中,感受詩人的浪漫主義風格,鑒賞詩的音樂美。
在完成微課學習之后,教師為學生發放“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結合自己的學習完成任務單,《李憑箜篌引》的學習任務單見表1。
學生通過完成以上的導學案任務,在互聯網提交練習答案。教師在批閱完學生的導學案之后,便會以數據的形式來分析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這首詩詞的理解存在以下幾個疑惑點:對字詞的理解出現偏差;分不清古詩的體裁;描寫音樂手法不理解。
對此,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設計課堂的教學活動,以具體的任務清單的方式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具體的課堂任務設計上,教師要緊扣《李憑箜篌引》古代詩歌的特點,階梯狀地為學生呈現出探究問題,并且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 巧用翻轉課堂,激發興趣
翻轉課堂讓教學活動更加多元化,依托智能化的教學設備,有效地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所受到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課前的自主學習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發揮的空間,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在通過導學案的學習初步地掌握學生的實際學情之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第二階段的預習練習:比較閱讀,激發思維。學生閱讀《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分析比較不同的古詩詞所體現出的藝術風格。
與此同時,還為學生設計了第三階段的預習練習:自由地吟誦《李憑箜篌引》,激發興趣。采用詩配樂的方式來演繹《李憑箜篌引》,要求情感的表達和原本的意思一致。在這一任務的引導下,學生積極地搜尋和古詩意境相似的音樂,完成作品的錄制。而學生錄制的作品也被當作了課堂的開始環節,通過展現趣味的作品來為學生打造一個別致的意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環境下,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多方位的互動,這一互動可以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可以是人際互動。學生在課前結合導學案的任務,將自己的實際能力作為起點,選擇采用個性化的方式來巧妙地解決問題。
(二)課中:生成交互式情景課堂,深入文本
在傳統的課堂上,一般都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地聽課。而翻轉課堂讓師生的角色定位發生了轉換,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由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形成一個交互式的情景課堂,讓學生針對課前預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的交流討論,深入文本分析問題,聚焦小組的力量,完成知識的解答,這一過程也能夠讓學生的主體得到釋放,有效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當中語言構建和思維發展等多項的能力。
通過課前導學案的檢查,教師將班級的學生分為5個小組,分小組針對重點問題進行探討。
問題1:《李憑箜篌引》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什么?這首詩是如何表現“箜篌”所演奏出來的優美的音樂的?
問題2:在詩人的描寫當中,是如何安排李憑出場的,這樣的描述有何妙處?
問題3:為什么古詩的開篇要從樂器的精良入手?
問題4:詩人李賀在描寫音樂方面,有哪些特點?
問題5: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在創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針對以上的問題,小組學生進行交流分享,并展示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進行適當的點撥。
1. 成果展示
通過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對《李憑箜篌引》有了自己的理解,而課堂的交流討論,則是對學生的疑惑進行分析解答的過程。而成果的展示,主要是針對在課前第三階段的預習練習,讓學生思考《李憑箜篌引》的感情,并且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聆聽《李憑箜篌引》的吟誦音頻,和學生自己所錄制的音頻做比較,感受情感方面的異同之處。
2. 整體感知
通過小組的交流討論,來讓學生對《李憑箜篌引》形成整體的感知。最后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來賞析全詩:
第一段: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賞析]詩人在前四句突破了傳統的時間、地點順序的寫法,而是另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是一前一后穿插在其中的。這樣的寫作方式突出了“樂聲”,能夠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的力量。
第二段: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賞析]前兩句描寫音樂時而清脆如昆山上的玉石碎裂,時而空靈仿佛鳳凰的叫聲;時而凄慘仿佛芙蓉花在哭泣,時而歡快猶如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這是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后兩句在用語上浪漫夸張,主要表達的是一種真情實感。
第三段: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賞析]詩人憑借著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將讀者帶進了更加廣闊的境界,也讓情景教學法更為凸顯。
3. 細微分享
在交流探討中對整體的內容有了一個全面的理解,為了達到情景交融,則需要從細微之處進行分析,為學生創設音樂情景,以互動的方式完成鑒賞。
結合課前“學生閱讀《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分析比較不同的古詩詞所體現出的藝術風格。”這一問題,設計以下的探究環節:
①《琵琶行》的片段中,是通過什么角度來描寫聲音的?
②《聽穎師彈琴》的片段中,是通過什么角度來描寫聲音的?
③總結歸納:比較鑒賞三首詩在描寫音樂方面所形成的異同。
(提示:描寫音樂的手法有直接描寫、以聲寫聲、以形寫聲、運用修辭、側面烘托)
在翻轉課堂的理念下分層設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欲望,也進一步地凸顯了情景教學法背景下翻轉課堂的運用價值。
4. 評價反饋
最后,需要教師對整個翻轉課堂進行一個點評,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學習完《李憑箜篌引》之后,為學生發放了課后評價表(表2),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的方式來查漏補缺,提升能力。
(三)課后:智能推送個性化練習,強化鞏固
對古詩的教學來說,在完成一首詩的品讀之后,對古詩的學習還未結束,而翻轉課堂為古詩的深層次解讀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一般情況下,教師所布置的練習題,都是按照大綱的要求為學生布置書面的作業,尤其是語文學科,更加強調知識的鞏固練習。而這一作業設計的問題就在于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難以精準對接學生的具體問題。在翻轉課堂的引導下,對學生的預習和課堂的表現進行數據分析,進而智能化地推送個性化的練習題。
在《李憑箜篌引》的課后練習中,針對學生在導學案中出現的鑒賞和字詞解釋方面的問題,教師為學生設計和知識點相關的鑒賞練習,幫助學生進行重點的強化和鞏固,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三、 發微探幽——以《李憑箜篌引》為例
(一)學習者分析
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對古詩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并且掌握了適合自己的鑒賞方法,但是由于對古詩詞積累量的不足,以及鑒賞經驗的缺乏,在閱讀和理解方面還比較片面,無法讀懂晦澀難懂的文本,古詩鑒賞的水平難以得到提升。
(二)核心素養提升
1. 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借助互聯網資源領會古詩的背景文化,通過關鍵詞的解讀掌握深層的內涵,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2. 通過課堂的小組交流合作、交流探討的方式來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同時以辯論、交流的方式來實現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
(三)情景教學法下的翻轉課堂評析
高中階段的古詩教學,本質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對少數民族的學生來說,理解晦澀難懂的古詩是一項艱巨的學習任務,教師不僅需要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還要教會學生鑒賞古詩的方法與技巧。
《李憑箜篌引》是一首描寫音樂的作品,詩人李賀用詞比較奇特,通過神秘的意象為大家呈現了李憑演奏的天籟之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感受李憑的演奏之妙和音樂之美。在具體教學中,筆者認為應該從兩個角度出發:一是利用情景教學法,帶領學生進入音樂的情景中,初步地感受音樂之美;二是鑒賞古詩的內容,掌握表達的技巧,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
四、 古韻覽勝——高中語文古詩翻轉課堂情景教學活動效果分析
(一)學習興趣提升
情景教學法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翻轉課堂構建,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即時生成,也是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堂互動學習的深層教學模式。和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模式相比較,學生在翻轉課堂的情景下,更容易主動去學習和探索,結合具體的情景形成不同的思想理念,與教師、學生發生交互,實現多維度的提升,這也是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一個方向。
(二)學習成效明顯
情景教學法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翻轉課堂構建,是課堂的內外結合,借助線上線下混合式的學習,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從課堂延伸到了課后,豐富了學生的思維認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其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在本節課之后,學生對古詩更加地感興趣,其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這也是本次教學活動開展的核心意義。
五、 結論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下,教師要對語文課堂進行創新,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大有裨益。在情景教學法的背景下構建翻轉課堂,讓情景更加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使得原本抽象的語文古詩教學變得更加立體化和形象化,進而實現了教學目標和整體教學活動的交互,有利于發散學生的語言思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最終達到提升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葉秋鳳.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古詩閱讀教學的深度融合[J].高考,2021(12):117-118.
[2]劉華麗.高中語文古詩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教師博覽,2020(30):17-18.
[3]董洋.高中語文古詩“5+3審美課堂”教學模式實踐[J].文學教育(上),2020(3):108-109.
[4]趙得梅.淺談高中語文帶領學生領略古詩魅力:以《將進酒》為例[J].課外語文,2018(18):49.
[5]藍躍麗.高中語文古詩鑒賞中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探究[J].高考,2021(29):147-148.
[6]徐慧建.現代教育技術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分析[J].中國新通信,2021,23(20):201-202.
[7]楊愛芹.詩意的語文,快樂的體驗:談高中語文古詩教學的重要舉措[C]∥福建省商貿協會.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三),2021:710-713.
作者簡介:王道敬(1988~),女,布依族,貴州望謨人,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實驗高中,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