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閱讀是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為了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優勢,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文章對群文閱讀的特點進行分析,并結合相關教學實踐論述群文閱讀模式的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以讀帶寫
作者簡介:張麗(1981—),女,甘肅省隴南市禮縣西城小學。
群文閱讀是教師精選、組合文章,讓學生有目的地閱讀并研究探索群文特點,生成屬于自己的獨特感悟的教學方式。群文閱讀能夠打通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之間的隔閡,促進學生海量閱讀,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基礎,有助于實現教師簡單教語文,學生輕松學語文的目標,完成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教師要在探索性的閱讀實踐中,綜合進行聽、說、讀、寫等各種語文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群文閱讀理念概述
群文閱讀是在主題閱讀教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發展而來的新教學方式。它是對語文課堂的拓展和豐富,能夠實現課內閱讀、海量閱讀和自主閱讀的統一。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1]。只有準確理解閱讀與閱讀教學的本質,教師才能在實踐中游刃有余地開展閱讀教學,根據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合理取舍,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閱讀、思考、交流,從而提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
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該深入挖掘探究群文內在特點,堅持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并充分肯定和鼓勵學生,使他們在群文閱讀課堂中學會閱讀和寫作。除了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興趣點,在實際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課堂是學生的,教師需要保護學生天性中的好奇心,引導、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小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大膽質疑,多角度思考問題,使課堂更生動、高效。
例如,筆者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課時,先讓學生針對課文題目提出問題。學生閱讀題目后提出“草船借箭是誰向誰去借箭?”“為什么要去借箭?”等問題。筆者再以此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思考:“通過閱讀課文,你可以解決哪幾個問題?有沒有產生新的問題?”之后,在交流探究課文重點句段的基礎上,向學生發問:“為什么說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的神機妙算體現在哪些方面?”同時引入相關的群文閱讀材料,帶領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分析總結答案。這樣,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隨著問題層層深入,教師教得輕松簡單,學生學得積極愉快。
(二)認真傾聽學生的讀后感言
一方面,教師要注意傾聽的姿態。在學生發言時,教師應該耐心去傾聽,這是尊重,也是重視。教師可以面帶微笑,上身前傾,注視學生的眼睛,用期待、鼓勵、信任的眼神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傾聽后做出的反應。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的目的是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思考,得到同學的幫助,得到教師的指導。教師仔細傾聽可以了解學生的想法,并及時給予其肯定、引導、鼓勵等。在課堂上,教師如果很好地傾聽學生的發言,就能從他們的發言中發現許多智慧的火花,從而造就課堂的精彩;如果教師傾聽后無動于衷,什么也不說,很可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傾聽學生發言的時候,要能捕捉學生的思維亮點,洞察學生情感、心理等方面細微的變化,還要適時追問,在學生表達不清晰時因勢利導,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學習成效,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構建結構式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教學在課堂內增加閱讀篇目,是對單篇閱讀方式的革新,它可以讓學生從讀懂一篇文章提升到讀通一類文章,對某一種類的文章產生整體的概念,但也會使學生提升閱讀速度和教師駕馭課堂的難度大增。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群文教學實踐時,會因為擔心時間不夠而減少學生的閱讀探究時間,導致學生閱讀變為“走馬觀花”。對此,教師應注重構建結構式群文閱讀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及實際的教學效果。
以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猴王出世》一課為例,筆者結合議題“孫悟空的成長”,從《西游記》中選擇了描寫不同階段的孫悟空的3篇典型故事,開展群文閱讀。在教學時,筆者先引導學生快速讀《猴王出世》,并用表格的形式,從遇到的事情、采取的行動、產生的結果等方面入手梳理課文結構。而后,品讀關鍵詞句,總結孫悟空的特點。接著,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群文閱讀。最后,對比發現孫悟空在不同階段性格特征的變化。這樣,在有目的的梯度閱讀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層層深入,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逐漸提升。
二、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深入主題,巧妙切入
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在具備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能根據所授課文的編寫意圖和主題,巧妙找到切入點,正確選擇文本,合理組合文章,突出單元主題,保證達成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古詩《村晚》后,教師可以從“牧童”切入,選擇描寫牧童的古詩,開展“古詩中的牧童”群文閱讀,從而使學生對“牧童”主題的古詩認知更豐富、全面和深刻。
(二)圍繞目標,注重語言文字運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使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在新課程標準里我們不難看出,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是語文課應讓學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思考的閱讀,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掌握基本寫作方法,積累寫作材料。
(三)抓好群文共同點,感悟主題
群文閱讀的優勢在于其突破了傳統的單篇文本教學中課堂閱讀量少、文章內容和形式單一的限制,讓學生可以系統和完整地學習某一類型的文章。小學語文教師要圍繞單元主題,根據不同的切入點選擇群文材料,以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升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又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猴王出世》一課為例,筆者在認真研讀教材及單元目標后,針對“孫悟空的成長”這一主題組合群文,在不提前告知學生群文主題的情況下,組織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法,分析群文材料。學生閱讀后,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感悟到群文共同點,再通過交流討論,總結孫悟空不同階段的變化,得出群文材料突出的是孫悟空的成長這一結論,最后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討論人成長歷程的差異性與重要性。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大提升,學生對于教學主題的感悟也更深刻。
(四)聯系中心,求同存異
群文閱讀中的文章一般都具備一個共同點,而其中的每一篇文本又有其獨特性。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抓好群文閱讀的共同點,還要引導學生分析其中每篇文本的不同之處,豐富學生對文章的認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例如,在“與英雄人物同行”群文閱讀中,《清貧》《軍神》《豐碑》的相同點是它們都與“英雄”相關,而這同一議題中的“異”,就是三篇文本的時代背景不同、主人公身份不同、遇到的問題不同、做法不同。在閱讀時,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它們的不同,并形成表格,可以豐富學生對英雄的理解,升華、深化主題,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習得方法,以讀帶寫
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求同”中感受到同一類文章的相同特點,掌握了寫作特點,又在“求異”中豐富認知,掌握了多種寫作方法。教師要巧妙抓住機會,適時引導和點撥,春風化雨,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實現以讀帶寫的教育目標。
例如,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軍神》和《清貧》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體現了舍己為公的精神。《軍神》中的劉伯承在做手術時為了不影響大腦,拒絕使用麻醉藥,并堅持了下來,使得為他做手術的沃克醫生欽佩不已,并稱他為“軍神”,贊揚了他鋼鐵般的意志。《清貧》則描述了方志敏為了革命事業而堅持清貧、樸素的生活。從寫作特點來看,兩篇都用了側面描寫,但又有不同。《軍神》這一課主要通過神態描寫、動作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而《清貧》主要使用神態描寫、語言描寫的手法,基本上沒有動作描寫。對此,筆者先通過《軍神》這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從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使學生領悟到人物描寫方法的寫作優勢,據此對《清貧》進行對比閱讀,體會相同點。而后,補充解析《軍神》中動作描寫的部分,結合小練筆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思維、表達和寫作能力的訓練。
(六)一課一得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3]。語文課程內容豐富,如果語文教師想在一節課內面面俱到,完成學習生字詞、正確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人文思想教育等任務,是很難的,而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明確,將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成效。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眼到、口到、心到時,能很好地鞏固識字基礎,積累知識,鍛煉思維能力和專注力;而在讀完和同學交流時,又可以鍛煉表達和傾聽他人發言的能力,最終提升語文素養和語文實踐能力,學到多種閱讀方法。教師要遵循“一課一得”的原則,選好群文側重點,發揮好群文閱讀在知識積累、信息篩選、寫作方法及審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從而逐漸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認知水平和審美能力,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結語
總之,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大意義。小學語文教師要進一步認識到群文閱讀的重要性,優化教學方式,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學會閱讀。同時,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具體學情進行積極探索,根據教學的基本要求,選擇不同的閱讀材料,使學生吸收更多的文學知識,積累豐富的語言詞匯,并在閱讀過程中增長見識,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資料]
王麗華.雙線統一視域下小學語文“四維五環節循環式”閱讀教學模式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
房海月.讓語文課堂的語言逐步升溫[J].讀書文摘,2016(30):233.
應建君.語文課程性質的新發現及其實踐意義[J].小學教學設計,2012(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