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鄭欣 施婭林
摘 要:如今社會在飛速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從教育領域來講,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新時代教育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以對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進行培養.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計算能力會在其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得到鍛煉,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融入高階思維,從多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可以對數學知識進行有效運用.
關鍵詞:高階思維;小學數學;練習單
小學階段的高階思維多指以學生的常規認知發展為基礎,圍繞分析、判斷、創新、決策、批判的思維.本文根據學生高層次能力的內涵將小學高階思維定義為對知識的運用與創新、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與他人合作、自主學習進行決策的高層次思維.為了將高階思維更好地貫徹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優化練習單的設計,豐富學生的練習內容和練習方式,以此來對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學習能力進行培養,以練習單設計推動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以數學的方式進行思考和分析.
1 小學數學高階思維能力的內涵
教育目標的分類框架是由上世紀一位美國教育家提出的,此法中學生的學習思維框架被劃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以及創新六個層次,其中后三點即為高階思維[1].由此可知,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將定義、概念、公式等傳授給學生,再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記憶和理解,并運用到解題中,那么很難使學生的高階思維得到鍛煉.而實際上,學生只有對問題的本質進行理解才能提升自身的高階思維.
2 以“高階思維”為導向的小學數學練習單設計
2.1 設計層次化練習,兼顧學生個體差異
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應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在傳統“一刀切”式教學中,不僅會讓學優生感到練習過于簡單,同時學困生也會跟不上進度,那何談高階思維的培養呢?對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來設計層次化練習,從簡單到困難,從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適合的練習,為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奠定基礎[2].
例如,在《正方體的體積》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將練習內容設計成三部分“鞏固—提高—拓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選擇.鞏固類:讓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進行鞏固,對正方體體積計算的算理進行理解,完成相應的習題;提高類:讓學生整合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體積與面積的區別;拓展類:設計發散思維較強的題目,讓學生從多維度對問題進行分析、解答和驗證.各層次的學生在面對上述練習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由選擇,這樣既可以樹立學困生的學習自信,還可以讓學優生的思維得到拓展,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2.2 設計實驗類練習,培養邏輯分析能力
學生的思維會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持續發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來掌握學習思維,只有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才能真正投入到學習和思考中,并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學生在對問題進行分析時需要觀察和總結有關的要素,從而在分析和推理中將問題解答出來.因此,教師應設計科學合理的練習,以此來發展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
例如,在《折線統計圖》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實驗類練習,讓學生對折線統計圖展開深度學習,發展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三種材料的杯子:紙杯、塑料杯以及玻璃杯,將溫度相同的水倒入三個杯子中,每隔5分鐘讓學生對水溫進行測量與記錄,然后根據記錄的數據繪制三個杯子中水溫變化的折線統計圖.在統計圖繪制完畢后,教師再讓學生對比三張統計圖,對水溫分別在三個杯子中的下降速度進行對比和分析,同時讓學生思考問題:若飲水的最佳溫度為18 ℃~40 ℃,那么用哪種材料的杯子裝水最合適?通過實驗類練習,既讓學生進行了觀察,還讓他們對數據進行了記錄和分析,并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方法,鍛煉了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
2.3 設計操作類練習,發展學生綜合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很多數學教師設計練習的目的均為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較低[3].通常教師布置的練習以書面形式為主,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設計操作類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以發展他們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站在數學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有利于其高階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小組,讓他們進行操作類練習:讓學生走出教室,尋找校園中存在的平行四邊形,并對這些物品進行測量,將數據記錄下來,回到教室中計算這些物品的面積,如樓梯扶手、自動拉閘門等.學生需要對校園中的物品進行仔細觀察才能在短時間內找到更多的平行四邊形.在實踐中的操作和計算可以讓學生牢記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將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便于在將來對知識進行有效運用.由此可見,操作類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實現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
再如,在《千米的認識》《噸的認識》教學中,因為“千米”和“噸”這兩個單位比較龐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進行真實體驗,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展開實踐,理解兩個單位的意義.在對《千米的認識》進行學習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隨機在地圖上選擇兩個地區,調查這兩個地區之間的距離,有的學生選擇了兩個不同的城市,有的學生選擇了一個城市中兩個不同的地區.學生在測量和計算后會對“千米”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對《噸的認識》進行學習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手拿起一件重10 kg的物品從教室的前門走到后門,在1分鐘內如此反復,記錄最終走了幾次:我拿著(? )在1分鐘內走了(? )次.讓學生進行計算:這樣相當于拿起了多少kg的物品?要到1 t還需要再拿多少kg?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抽象化的數據與具體化的物品進行關聯,提高他們的空間想象力,有利于高階思維的培養.
2.4 設計探究類作業,激發學生創新能力
自主探究是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有效方式,但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不會留出過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探究,只是對一些表面知識進行傳授,未帶領學生對知識中的潛在邏輯進行挖掘和探究,邏輯深度不夠,既不利于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同時還無法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4].因此,教師應多設計探究類練習,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進一步掌握數學知識,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如此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也可以對他們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有利于其高階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圓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制作簡易圓規的工具,讓學生動手制作圓規,并用這個圓規畫出直徑為8 cm的圓,再對圓的面積進行計算.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會在制作圓規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如在圖釘上綁好線,固定住圖釘后以此為圓心,用尺子量出半徑4 cm的長度,將線的另一端綁在鉛筆上旋轉一圈便可以畫出直徑為8 cm的圓;還有的學生選擇了紙板和大頭針,通過將大頭針固定在紙板上,用針頭蘸取墨水再轉動紙板畫出圓.學生在制作圓規的過程中會充分發散思維,既激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還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培養,并且還在實踐中理解了圓的相關概念,鞏固了面積的計算公式,使枯燥的概念不再難以理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對小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在課堂上從多方面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練習單,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了解學習數學知識的作用和站在數學角度的思考方式,以發展他們的學習思維.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推動其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上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 林麗琴.基于慕課自主學習對小學數學高階思維的培養策略淺談[J].考試周刊,2020(65):6465.
[2] 謝一玲.深度學習視閾下小學生數學高階思維能力培養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1(8):44.
[3] 隋超.探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4):5152.
[4] 姜道軍.基于高階思維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1(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