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往往把美術教學窄化為繪畫教學,認為課堂上自己怎么教學生就應該怎么畫。但新課改背景下,美術教學不應該是學生模仿教師作畫的過程,而應當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美術活動培養審美素養,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因此,美術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學生的繪畫心理為基礎開展教學,真正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關鍵詞】兒童繪畫心理;小學美術;教學
作者簡介:于淼(1992—),女,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龍川小學。
新課標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了相應的美術學習目標,這說明小學美術教師應該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開展針對性教學。而運用兒童繪畫心理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即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的美術學習心理和學習規律開展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要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美術水平。
一、兒童繪畫心理的相關研究概述
兒童往往天生就對繪畫感興趣,喜歡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世界進行交流。研究發現,兒童的繪畫行為遵循著一定的心理規律。學界關于兒童繪畫心理有較多研究,筆者閱讀相關文獻,從中梳理出兩種觀點,并以此作為本文的理論研究基礎。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將學齡前兒童繪畫能力劃分為四個階段,如下所示:
涂鴉期(1~2歲):重復畫弧線、曲線、直線、圓圈等;
象征期(2~3歲):畫的東西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能夠體現某類事物或某類東西的特征;
定型期(3~7歲):畫的東西開始變得復雜,懂得構圖等;
寫實期(7歲以后):畫作能反應客觀現實,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而根據美國著名美術教育家維克多·羅恩菲德的《創造與心智的成長》[1]中關于兒童的藝術發展階段,則可以這樣概括兒童繪畫心理,如表1所示。
上述兩種觀點從整體上來說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說,兒童繪畫心理大概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兒童在繪畫時,視覺和手指肌肉動作是有一定協調性的,這是孩子最初繪畫的一種表現;第二階段:兒童開始把繪畫當成與外界溝通的一種方法,在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開始尋找新的東西,并使用一些符號再現自己看到的情景;第三階段:兒童發展出了自己滿意的一些符號,且會在未來的兩到三年中不斷使用這種符號,這是概念形成階段;第四階段:兒童會在繪畫中放棄一些習慣使用的方法,嘗試通過觀察外界的變化,探索新的方法。
可見,兒童的繪畫行為對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兒童在繪畫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豐富的心理活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兒童的繪畫心理,突破常規的教學經驗,發現新的教學思路,探索出更適合兒童發展的教學方式,從而真正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
二、兒童繪畫心理的特點
上述理論分析可從宏觀角度進行教學指導,而想要將其具體運用到兒童繪畫指導過程中,教師還應該進一步研究兒童繪畫心理的特點,從而找到更多的教學依據。筆者在學習與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兒童繪畫的實際情況,總結出如下幾點兒童繪畫心理的特點。
(一)以興趣為導向,具有無意識性
涂鴉期的兒童想要表達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但所掌握的語言又很匱乏,因此無意識的涂鴉就成了他們在這個階段表達自己內心思想的方式。此階段的兒童作畫通常是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通過各種顏料和雜亂無章的線條,不加制約地進行涂鴉,所畫出的符號往往是沒有意義的符號,以此表現自己的心理感受。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開始作畫時也會受到這種繪畫心理的影響,喜歡亂涂亂畫,表達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
(二)具有夸張性和概括性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的繪畫心理具有較強的夸張性和概括性,比如在繪制人物或動物時,往往會以簡單的圖形呈現其整體形象,而把人物或動物的某些部位畫得非常夸張,造成其身體比例嚴重失調,如出現頭大身子小的情況。因為低年齡段的學生主要依靠自己對某些形象的直觀印象來繪畫,而這種印象往往是模糊淡化的,所以他們的畫作呈現出來的整體形象往往是概括性的圖形。同時,因為他們對某些形象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自己最感興趣的部位上,而忽略形象的整體性,所以他們會以夸張的手法呈現形象一些特殊部位。
(三)具有較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兒童繪畫還表現出鮮明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兒童往往不會考慮事物的真實性,而是憑借自己的幻想和思維,把自己心里所想象的事物畫出來。兒童在想象思維方面往往不受空間與時間的制約,會將很多概念混淆在一起,如天空和大地、現在和過去等,因此他們的畫作往往天馬行空,跳躍性強[2]。
(四)從低級向高級轉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繪畫心理會由低級轉為高級。如前文所述,低年級的兒童處于隨意繪畫的階段,其繪畫心理以興趣為主,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兒童的繪畫心理中無意識性的成分會逐漸減少,有意識性和目的性的成分會逐漸增加,兒童會逐步進入意象和寫實繪畫階段,他們的想象力會更具有現實性,寫實能力會逐漸提高。
三、兒童繪畫心理對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意義
將兒童繪畫心理與小學美術教學結合起來,對美術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美術教師而言,正確認識其中的意義能夠豐富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提高教學能力,使美術課堂更具深度,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繪畫水平,培養美術核心素養。
(一)有助于教師加深對學生的了解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要提高美術教學的有效性,就要科學設置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而做到這些的前提是教師要了解清楚學生的學習需求,知道怎么教才能夠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美術知識。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通過把兒童繪畫心理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師能夠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3]。比如,教師掌握了兒童繪畫心理,就能夠知道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兒童往往無法用豐富準確的語言和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但他們具有較好的色彩感知能力,能夠運用不同的色彩和線條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因而可以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涂鴉。教師還能夠知道,兒童的繪畫心理特征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因此要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兒童的審美認知處于開始塑造的階段,因而美育也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品質。教師把握兒童的繪畫心理,能夠為學生創設適宜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指導學生鑒賞美術作品,學習繪畫技藝,讓學生在鑒賞作品與繪畫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藝術之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此外,教師還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將美術與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感受生活之美,提高對美的認知。
(三)有助于開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實現學科育人的重要途徑。在新課改背景下,美術教學應該體現情感教育,實現以美育人。而美術教師想要對學生開展情感教育,可以利用兒童繪畫心理了解他們的興趣,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增強美術對學生的吸引力,豐富學生的美術學習體驗,讓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宣泄情感,表達思想。教師還可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讓學生能夠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
四、運用兒童繪畫心理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的措施
(一)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通過對兒童繪畫心理的研究,筆者發現因為不同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他們的習慣、性格和表達方式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對事物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對色彩和構圖等有不同的感知[4]。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美術教學,這樣才能真正地發揮美術教育的作用。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在各種圖像中感知美的存在,并通過模仿優秀的美術作品來培養美術繪畫能力。教師要掌握不同階段學生的繪畫心理特征,以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和作畫。比如,針對5~9歲的兒童,教師要重點培養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引導他們進行準確區分和記憶。舉例來說,教師要求學生描繪動物,就可以先給學生展示各種動物的圖片和視頻,并給學生介紹不同動物的特征,引導學生重點關注不同動物的主要特點,以此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記憶能力。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憑著自己的記憶畫出印象最深刻的動物,突出動物的主要特征,讓別人能夠一眼看出來自己所描繪的動物是什么。而針對9~12歲的兒童,由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大多對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基本認知,因此教師就需要重點培養他們的寫實繪畫能力,讓他們學會更加準確地運用線條和色彩完善繪畫的細節。
(二)適當引導,營造良好的繪畫氛圍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應當基于對學生繪畫心理的了解,適當地引導學生,但不過分干預學生。具體而言,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美術知識與繪畫技巧,而且還要給學生充分的表現空間,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美術創作。在學生遇到繪畫問題時,教師可以提供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打開繪畫思路,但要注意尊重學生的想法,保護學生的信心,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在學生完成繪畫后,教師要注意對其進行正面評價,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達,讓學生感受到繪畫的樂趣。
比如,在以“窗戶”為繪畫主題的美術活動中,筆者發現一些性格比較孤僻內向的學生喜歡用冷色調進行繪畫,所畫出的窗外的天空是灰色的。筆者看到后,并沒有直接要求這些學生一定要使用明亮的色彩,而是在尊重他們想法的同時,引導他們嘗試在天空中加一抹亮色,如加一朵飄落的小花,加一只在空中飛翔的小鳥等,這樣就會使整個陰暗的畫面變得生動明亮。這些學生根據筆者的提示畫完后,發現通過增加一些小細節,自己的畫更具有情感張力了。而且這些學生在此過程中也提高了自身觀察環境的能力。
(三)寓教于樂,結合游戲開展教學
小學生往往比較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因此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教師不要用枯燥的教學手段給學生灌輸美術知識和引導學生鍛煉繪畫技巧,而是應該注重學生繪畫興趣的培養,寓教于樂。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對繪畫的興趣,在游戲中掌握繪畫的基本技巧,從而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
例如,在“乘車印象”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畫出自己乘車時的插曲畫面。在學生的生活中,乘車會出現各種情況,但如何通過繪畫重現各種情況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筆者設計了一個游戲活動,讓學生輪流上臺給大家模擬乘車的情形,演繹一些有趣的乘車故事。班上的學生都喜歡這個游戲,積極參與,努力表現,上演了一個個有趣的乘車插曲。學生表演完畢后,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印象深刻的乘車畫面進行繪畫,于是不同的學生畫出了不同的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如何將動態畫面以繪畫的方式定格下來,掌握更多的美術表現方法,還體會到了美術學習的樂趣。
結語
綜上所述,美術教育承載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責任,美術教師要更好地開展美術教學,提高學生對美的認知,就要遵循學生的繪畫心理規律,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采用符合學生學習水平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充分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2]蔣雨辰. 注重兒童繪畫心理學的美術教學探索[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3):685.
[3]周潔.注重兒童繪畫心理,提升小學美術教育[J].學周刊,2019(13):134-135.
[4]周冬蕾.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兒童繪畫培養方法[J].美術教育研究,2017(2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