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數(shù)字化時代背景下,物型課程是順應未來學校發(fā)展的課程概念引領。幼兒園可以以草木為載體,構建物型課程,引導幼兒感悟意象,促進幼兒進行思考與實踐。物型課程的構建對于幼兒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物型課程;草木;觀察;實踐
作者簡介:李莉(1987—),女,江蘇省張家港市德積幼兒園。
物型課程以物為載體,將物與型結合,引導幼兒結合實踐進行學習,是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中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的教學方法。物型課程能夠引導幼兒感知事物特點,以物育人,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客觀世界、掌握知識、增長見識、提高綜合素質。教師在建設物型課程時可以以“探索草木故事、見證生命奇跡”為主題,打造“格物致知”的物型課程空間,引導幼兒在自然中學習草木知識,感受生命的偉大與神奇,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一、加強環(huán)境建設,營造課程氛圍
環(huán)境對幼兒成長不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以“探索草木故事、見證生命奇跡”為主題建設幼兒物型課程首先要營造一個適宜探索的課程環(huán)境,幫助幼兒更好地結合實物,感知草木生長的力量,感悟生命的奇跡。環(huán)境建設可以從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兩方面入手,營造良好的物型課程氛圍[1]。
(一)美化校園環(huán)境
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可以陶冶情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幼兒園可以結合物型課程進行環(huán)境建設,精選寓意豐富、生命力強、神奇有趣的植物,打造種植區(qū)、實驗區(qū)、觀察區(qū)等易于幼兒探索的自然環(huán)境,引導幼兒去感受自然、感悟生命,進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例如,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內專門開辟一塊實驗田,帶領幼兒一起親手種植農作物或者本地特色花草,形成以草木探索為依托的物型課程樣態(tài)。教師需每天帶領幼兒觀察草木長勢,讓幼兒親歷植物從播種、發(fā)芽、生長到開花、結果的整個過程,感受生命的頑強與堅韌。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圍繞植物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特征展開探索,讓幼兒親身感受生命的力量,見證生命的奇跡,激發(fā)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
(二)優(yōu)化人文環(huán)境
教師在建設物型課程時,可以借助草木故事,打造積極健康的人文環(huán)境,讓幼兒通過探索草木堅強不屈、無私奉獻的美好品質,端正品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美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幼兒從另一個角度感受生命的溫度,感悟生命的奇跡。
例如,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極為擅長托物言志,對草木尤其鐘愛,梅、蘭、 竹、 菊、 松、 柏、 荷等都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們文章中的元素,象征著高貴的品質。“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講的是竹子不屈的風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講的是荷花高潔的品行;“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講的是梅花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師可以選擇這些象征高貴品質的植物進行栽種,并在植物旁插上告示牌,結合植物特性寫上對應的詩句,如此既能讓幼兒結合實物學習和記憶詩句,了解植物的特點和習性,又能讓幼兒通過草木高貴的品質來審視和端正自己的言行,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二、開發(fā)趣味游戲,激發(fā)學習興趣
幼兒年齡尚小,相比于生硬的書本知識,游戲更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建設物型課程時,可以結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愛好等,開發(fā)趣味游戲,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草木知識,讓幼兒得到鍛煉和成長。
例如,教師可以搜集各種神奇有趣的草木故事,再將其制成卡片,引導幼兒通過完成任務的方式來收集卡片,兌換獎勵。比如,虞美人美麗嬌艷似美人翩翩起舞,嬌媚可愛,蘊藏著項羽和虞姬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萱草是中國傳統(tǒng)的母親花,古人常以此來比喻慈母的音容,暗藏仁孝之意;胡楊生命力頑強,既耐旱又耐寒、耐澇,被人們稱為“沙漠守護神”……教師可以將這些神奇又有趣的草木故事制成一張張精致的卡片,并設置任務,讓幼兒觀察植物、照顧植物或是學習新的植物知識等。幼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探索和了解植物知識,在獲得卡片后,還能通過卡片解鎖新的植物知識,形成良性循環(huán)。在收集完卡片之后,幼兒可以兌換獎勵,即獲得卡片上的植物。教師通過有趣的集卡游戲,不僅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引導幼兒探索和了解植物知識,學習植物的特征、習性、寓意等,進一步理解了植物的神奇,感悟生命的奇跡[2]。
三、豐富課程內容,培養(yǎng)多元能力
課程內容是建設物型課程的核心,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在建設物型課程時,要深入挖掘各種教學資源,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并結合工具來幫助幼兒深入理解知識,發(fā)展幼兒的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為幼兒進入小學打好基礎。
(一)合理利用繪本,培養(yǎng)幼兒想象力
繪本閱讀是幼兒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繪本畫面精美,內容簡單,通俗易懂,深受幼兒的喜愛。教師在建設物型課程時,可以充分利用繪本,讓幼兒了解不同的植物的故事,豐富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促使幼兒能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了解生命的神奇,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
例如,繪本《一粒種子的旅程》細膩、真實地呈現(xiàn)了牽牛花、向日葵、蒲公英三種植物的生長過程,將生命的神奇一步步展現(xiàn)在孩子面前,讓植物的生長變得鮮活起來。繪本《樹木》帶幼兒領略了樹木超乎想象的神奇:孟加拉榕會絞殺其他樹木的種子,“炸藥樹”會爆裂開來傳播自己的種子,椰子樹的種子可以在海上漂流去到不同的地方……生命的奇跡每時每刻都在上演。繪本《植物的奮斗》則展示了生命的頑強與拼搏,在你以為植物不會說話,沒法行動就不需要奮斗的時候,其實它每一條根須都在奮斗—深入幾十米的地下尋找水源,從極細的縫隙里中努力探出頭進行光合作用。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繪本,將幼兒帶入神奇的植物世界,讓幼兒在另一個空間里領略生命的神奇,從多個角度感受不同植物的價值與魅力,培養(yǎng)了幼兒的想象力。
(二)開展科學實驗,培養(yǎng)幼兒探究力
教師在建設物型課程時,可以帶領幼兒針對植物的某些特性開展科學實驗,引導幼兒親自動手,探索植物的奧秘。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鍛煉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還能培養(yǎng)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培養(yǎng)幼兒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感情。
例如,有一天,有個幼兒發(fā)現(xiàn)教室的綠蘿已經(jīng)發(fā)黃枯萎,準備將其扔掉。筆者看到后隨即生成“綠蘿死了嗎”為主題的科學探究實驗,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綠蘿頑強的生命力。實驗開始前,筆者借助實驗主題引發(fā)幼兒討論:“綠蘿葉子干枯發(fā)黃,它是不是已經(jīng)死了?”針對這個問題,幼兒的反應不一,有的幼兒認為植物干枯發(fā)黃就是已經(jīng)死了,有的幼兒認為它還沒有死,只是“休眠”了。于是筆者建議幼兒們做個實驗,每天給綠蘿澆水,定期修剪枯葉、施肥,過一段時間再看看,綠蘿是否真正死亡。幼兒根據(jù)筆者的指導,每天精心地照顧綠蘿。過了一段時間,幼兒驚奇地發(fā)現(xiàn),綠蘿又抽出了嫩枝,長出了新葉,慢慢“活”了過來。又過了一段時間,綠蘿已經(jīng)長得非常茂盛,徹底“活”了過來。筆者引導幼兒針對植物展開實驗,讓幼兒自主進行探究,能夠幫助幼兒結合實物,掌握植物的生長特性,感受植物生命力的頑強與堅韌。
又比如,筆者在教室里放置了一顆土豆,久而久之,土豆居然發(fā)芽了。幼兒見狀大為驚奇,好奇地議論道:“土豆只是靜靜地擺放在教室里,沒人給它澆水施肥,它怎么就自己發(fā)芽了呢?”“它在什么情況下會發(fā)芽?發(fā)芽的土豆還能吃嗎?”筆者順勢讓幼兒思索植物生長需要什么條件。“水”“空氣”“土壤”“陽光”。幼兒的答案五花八門。于是筆者讓幼兒準備三個土豆,一個放在空氣里,一個放在裝了水的玻璃瓶中,一個埋進土里,看看它們是否都能發(fā)芽,發(fā)芽的時間是否一樣。幼兒每天觀察,仔細記錄。過了一段時間,幼兒驚奇地發(fā)現(xiàn),空氣中的土豆居然先發(fā)芽了,其次是土里的,最后是水里的,三個土豆全部都發(fā)芽了。有幼兒說:“一直以為植物很脆弱,要好好照顧,不然很容易死掉。原來,有些植物有著這么強的生命力,在哪里都能頑強生長,實在是太神奇了。”筆者通過土豆發(fā)芽的實驗,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植物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能夠加深幼兒對植物生長的了解。
四、開展實踐活動,鍛煉動手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幼兒能夠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感悟和升華知識,提高學習質量。教師在構建物型課程時,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給幼兒創(chuàng)造充分的實踐空間,讓幼兒能夠走近植物,結合自身所學來進行觀察與實踐,在實際動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3]。
(一)寫觀察筆記
植物的生長是一個神奇有趣的過程,充滿了教育意義。教師在建構物型課程時,可以讓幼兒寫觀察日記,如此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植物的了解,還能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幼兒細致、耐心的品質,激發(fā)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例如,幼兒園的實驗田豐收了,準備種下新的植物,筆者和幼兒經(jīng)過充分的討論后,決定種植蠶豆。首先,筆者帶領幼兒一起翻土,讓幼兒模仿自己的樣子挖出土坑。接著,筆者讓幼兒觀察蠶豆種子的形態(tài),做好觀察記錄后,把種子種在土里,并澆上水,保證種子的濕潤。接下來隔段時間,筆者便帶領幼兒來田里看看蠶豆有沒有發(fā)芽,需不需要澆水施肥。慢慢地,蠶豆芽破土而出,飛速生長起來。幼兒們紛紛過來圍觀,觀察記錄嫩芽的形狀、大小、顏色等。過了一段時間,蠶豆芽長大了,長成了粗壯的莖稈,抽出新枝,長出嫩葉,蓬勃旺盛,充滿著生命力。終于,蠶豆開花了,幼兒仔細觀察蠶豆花,發(fā)現(xiàn)原來蠶豆花是紫色的。“哎呀,不好了,蠶豆生蟲子了!”有個幼兒驚呼道。于是,筆者帶領幼兒一起為蠶豆除蟲施肥,蠶豆再次恢復健康,長出飽滿的果莢。就這樣,在幼兒的悉心照顧下,蠶豆終于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幼兒做好最后的記錄,完成了蠶豆生長觀察筆記。通過開展種植實踐活動,幼兒不僅親眼見證了蠶豆從種子到結出果實的奇妙過程,還充分觀察了每一階段蠶豆的生長變化情況,在觀察記錄中對蠶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充分把握了“物”的形態(tài)特征。通過實踐活動,幼兒不僅提高了觀察能力,鍛煉了動手能力,還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拍照、繪畫、攝像等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了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二)繪制植物圖譜
大自然中的植物千奇百怪,每一種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態(tài)、習性和作用。教師在利用草木元素構建物型課程時,可以引導幼兒繪制植物圖譜,讓幼兒記錄下自己感興趣的植物,探尋植物的種類、習性和價值,總結植物的養(yǎng)護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
例如,筆者每月都會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引導幼兒尋找一種植物進行仔細觀察:看一看,了解植物的樣子;摸一摸,感受植物的觸感;聞一聞,熟悉植物的味道……然后讓幼兒回去查詢資料或者詢問家長,了解該植物的習性與價值等,并用畫筆繪制出詳細的植物圖譜。教師可以先為幼兒規(guī)劃好圖譜的內容,如為觀察金銀花的幼兒設置“我眼中的金銀花”“金銀花的習性”“我會養(yǎng)護金銀花”“金銀花的價值”等主題。幼兒在此基礎上可以盡情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創(chuàng)作。在繪制金銀花時,有的幼兒不僅畫出了金銀花的全貌,還細致地畫出了根、莖、葉等局部特征;有的幼兒則畫出了金銀花在花苞期、開花期等不同生長時期的不同形態(tài)。在介紹金銀花的價值時,不少幼兒用表情包的形式表現(xiàn)金銀花可入藥、可泡茶、可觀賞的效用,極富創(chuàng)意,生動可愛。教師引導幼兒為自己喜歡的植物繪制圖譜,在尊重幼兒喜好的基礎上,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讓幼兒可以對某一種植物展開深入的調查與探究,豐富了幼兒關于植物的認知,促進了幼兒的全面成長。
結語
教育本身以物質為載體,卻又超越了物質,物型課程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在建設物型課程時,可以以草木故事為切入點,創(chuàng)造一個可供幼兒主動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引導幼兒走進自然,近距離接觸和感受植物的生命力,探索植物的生命奇跡,培養(yǎng)幼兒對于植物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幼兒對植物、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之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幼兒的綜合素質,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呂如梅. 幼兒園開展物型課程建設的探索[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9(12):114.
[2]朱德峰. 實驗田:見證兒童自然“生長”的發(fā)生:基于城市幼兒園回歸自然的物型課程建設探索[J]. 江蘇教育,2019(66):66-67.
[3]邢婭婭. 賦意、柔軟、生長:讓“墻微”物型課程成為“童樣”學習空間[J]. 教育界,2020(2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