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以大學英語教育為代表的教育體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體現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思維等方面。文章分析了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包括傳統教學目標依舊為主導、教學模式單一、教師綜合素養不足和師生關系轉變程度不足等。提出了制訂層次化教學目標、靈活運用多種混合式教學模式、多角度提升教師素養、改善師生關系等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對策,推動“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英語;英語教學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2.021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社會對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英語應用能力。為適應新時代發展,大學英語教學主體不斷創新變革,調整教學目標、授課方式與整體人才培養規劃等,而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多元化創新方式,“互聯網+”技術對英語教學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隨著互聯網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促進了英語教學改革的實施,當務之急是高校需要針對英語教學面臨的傳統教學模式主導、教師素養不足、師生關系固化和教學模式僵化等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提升“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1]。
1“互聯網+”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表現
1.1互聯網技術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互聯網技術掀起教育信息化革命,為大學英語教學與計算機網絡技術整合提供了硬件和軟件條件,從根本上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實施以計算機課堂為載體的新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簡言之,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依托網絡教學系統,涵蓋教學、學習、管理、反饋等教學過程,且各個模塊之間呈現交互性和多媒體性,使得整個教學模式始終以信息化為核心。同時,互聯網技術催生微課、慕課等線上英語教學平臺,具備加強師生間互動,增強英語課堂趣味性等優勢,使得混合式英語教學模式、支架式英語教學模式等具體教學模式更加成熟,從顯性和隱性層面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
1.2“互聯網+”革新大學英語教學內容
一方面,“互聯網+”教學技術能夠作為傳統英語教學資源的延伸,通過多媒體教具、互聯網搜索引擎,甚至是VR虛擬情境等豐富教學形式,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另一方面,“互聯網+”教育系統能夠互通國內外、校內外等教學場域,實現英語與其他學科相融合,方便教師及時接收與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相關的、前沿的、跨學科的內容,包括信息化技術、英語就業、相關學科發展等,使英語教學內容突破英語語言限制,升級為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實用性教學工具,同時使英語不再局限于工具層面,而是能夠作為人們工作、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內容[2]。
1.3互聯網發展影響大學英語教學思維
一方面,依托網絡學習平臺,英語教師能及時掌握最新的英語教學理論、英語教學改革趨勢、學生心理變化等,直觀感受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在技術、理論、實際運用等方面的區別,從而自主更新其教學理念和認知,重塑教學思維。另一方面,高校對英語教學思維的培訓、考查能夠作為英語教學思維轉變的積極因素,配合學生學習英語的信息化途徑,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產生質的變化,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教師要將網絡作為英語教學思維轉變的驅動要素,師生共同努力將“互聯網+”滲透到英語教學思維、理念構建等層面,發揮互聯網對優化高校教師與學生英語教與學思維的指引作用[3]。
2“互聯網+”影響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困境
2.1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與現代化發展不相適應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以教學目標為指引,當前部分高校針對“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還未及時完善,這是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之一。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目標一致且單一,均以應試為主,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很難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對英語知識的掌握較為死板,也難以在未來工作中靈活應用英語知識。學校和英語教師在對學生英語學習進行考查時,往往將成績作為單一的考核標準,這易使學生變得功利心較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略學習過程[4]。長此以往,單一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缺乏內生驅動力,學習動力和熱情不足。
2.2互聯網發展受限于傳統教育模式
在大多數普通高校中,大學英語教育模式仍然以考試成績為主導,英語教學目標主要參考考試成績,導致英語教學過程功利性較強。教師過于關注教學結果,即學生卷面成績,忽略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感受。相比之下,“互聯網+”大學英語教育模式更注重學生個性、興趣和英語學習過程,以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教育部門已經明確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確定為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并要求減輕教師和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壓力,改善英語應試教育模式的負面效應。盡管多數高校積極引進網絡自主教學設備,但由于部分大學的英語教育模式未能脫離傳統模式的限制,并且存在部分教學設備閑置,最終影響“互聯網+”英語教學模式的實施。
2.3大學英語教師難以適應互聯網英語教學模式
雖然我國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呈年輕化趨勢,但目前仍以中年英語教師為主,其傳統英語教學觀念難以轉變。“互聯網+”教學多以播放、講解課件為主,但傳統教師大都依賴多媒體課件,對網絡教學的認識和實施處于淺顯水平,甚至部分教師離開多媒體課件便無法自主授課。另外,盡管多數英語教師專業知識扎實,但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儲備不足,部分中年教師囿于年齡缺乏重新學習、探索現代信息技術的意愿;部分年輕教師則將大多數精力置于科研或者繼續深造,對“互聯網+”英語教學的投入不足,最終也影響了英語教學信息化的實施效果[5]。
2.4師生關系未及時轉變影響互聯網教學效果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固定,學生主要依靠教師講授獲取英語知識,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教師即便使用新型電子教具開展教學,也依舊是課堂教學的完全掌控者。這源于我國社會長期以來期待教師對學生嚴加管束,將教師定位為“權威”,家庭教育教導學生應服從教師,教師和學生是權力和從屬的關系。同時,我國英語教學體制發展僵化,師生間教與學的關系固定,交流模式單一。雖然“互聯網+”英語教學改革要求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但是大學高校英語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依然較少。甚至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錯或者在課件中有些許錯誤并且大學生已經運用互聯網工具證實這一點時,鮮少有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對教師予以糾正,使得英語教學缺乏活力,暴露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缺乏平等性、互動性。
3“互聯網+”影響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策
3.1加快改革英語教學目標以適應互聯網的發展
大學英語教師應根據“互聯網+”時代時間碎片化的特征調整教學目標。在宏觀上要進行教學意義建構和教學認知提升,要將“學生所學知識轉化為個人價值”作為教學中心目標,將自覺性植根于學生內心,為學生運用所學英語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立足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在具體實踐層面,高校應將國家政策調整為適用校內英語教學目標設定的指導文件。大學英語教師可以自主學習,通過“互聯網+”技術學習同水平或者更高水平院校的英語教學改革成功經驗,通過校內研討會初步制訂教學目標體系,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匯總分析學生反饋信息,并將此作為教學目標調整的重要參考內容。
3.2促進傳統教育模式與互聯網發展相適應
大學英語教師應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更為具體的教學模式。包括支架式教學模式、互動教學模式等。同時要明確不同教學模式的具體要求和優勢,重新規劃課堂教學時間、線上教學時間,使得傳統教育模式更高質量地過渡到“互聯網+”教育模式中。大學英語教師應事先制訂預防性和應對型管理策略,例如與信息化教學技術開發主體進行積極交流,完善線上教學設備功能,便于管理工作開展。教師還應預先制訂針對線上和線下教學不同模式的備用方案,在任何一種模式操作效果或者學生反饋效果不佳的情況下,積極實施備用模式,并且需要在課后及時進行記錄并保存,不斷促進傳統教育模式與互聯網發展相匹配[6]。
3.3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互聯網適應能力
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應提高其對互聯網影響下大學英語課堂的適應能力,積極學習最新電子教學設備的使用方法,發掘教學設備中學生端的學習功能。其次,英語教師應明確自身在教學不同階段扮演的角色和應具備的信息化素養。在教學起始階段,大學英語教師應扮演輸出信息的“信源”角色,向學生講明交際學習技術操作方法和常識以及基礎語言知識,學生負責接收信息;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轉變為教學活動組織者、設計者,將課前設計好的教學活動通過多媒體設備呈現給學生,并且根據學生在交際情景中的反應及時在軟件或者課件中進行修改、調整,讓學生直觀感受“互聯網+”技術的實用性,激發內在的學習積極性,發揮技術提升學生思考能力的作用。
3.4調整互聯網影響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關系
英語教師作為教學行為的主要實施者,應將多維互動理論運用于新型師生關系重塑過程中,明確教師、互聯網教學環境、教學任務和學生等要素的動態協調關系。基于此,英語教師應組織合作教學,運用微信、釘釘等線上教學群在課后及時解答學生在英語知識和中英文化等方面的疑問,夯實教師與學生合作教學的基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綜合分析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水平、興趣愛好、英語水平、英語聽說讀寫水平等,派給不同小組合適的學習任務,小組通過討論、自主查閱資料等過程建立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信關系。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合作學習動態,并引導學生良性競爭,通過競爭使得學習任務更加完善,將競爭學習作為合作學習關系的模塊之一,使得合作學習對師生關系重構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7]。
4結語
互聯網為高校英語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技術保障,高校英語教學與互聯網在融合發展中也涌現了許多不適應的關系,這也需要高校、大學英語教師、學生、社會等主體要意識到自身在改革過程中的不同使命,共同完善高校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師應積極提升個人素養,敢于挑戰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充分發揮互聯網對高校英語教學的優化作用[8]。
基金項目:廣州應用科技學院2022年度教學質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英語演講》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研究——基于“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2022JG010)。
參考文獻
[1]婁小星.“互聯網+”背景下MOOC+SPOC大學英語混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3):143-145.
[2]李艷霞.“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應用型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6):84-85.
[3]李水云.“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現狀與改革建議[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5):3-4.
[4]周輝.“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生態模式的構建[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20(1):28-32,36.
[5]程維娟.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隱性分層教學[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16 (12): 154-156.
[6]邵理燕.互聯網+背景下微課在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9,6(90):104-105,121.
[7]陳迎曉.基于網絡多媒體平臺的大學英語新聞聽力教學實踐及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11):38-41.
[8]龐德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50-152.